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信吗?有没有可行性?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一件事:子午谷之谋是出自《魏略》。

《魏略》的这个故事有没有水分,简单思考一下也能明白:一个蜀汉军从未实施过的计谋是如何让魏人知晓的?

难不成诸葛亮开会时,还有魏人间谍在场?或者是魏延曾将自己的计谋到处宣扬,弄得人尽皆知?

《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此为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现代人分析“子午谷”头头是道,讲真,抛开《魏略》,但看陈寿写的《魏延传》,魏延的本意到底是什么,都是未知呢!细节更是空白!后世人所作的各种战略分析其实都是无根之木。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信吗?有没有可行性?

魏延影视形象

《魏延传》:(魏延)輒欲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这文中的去潼关的“异道”到底怎么走?是不是子午谷?“韩信故事”的具体内容也是未知,完全就是一笔糊涂账嘛!

姚范曰:延此计盖在建兴六年(228年)武乡初出祁山之时,是年为魏太和二年(228年),魏明西征,召楙为尚书。韩信故事,《史记》未详。

再者,看下地图也能看出来问题,魏延要去潼关,如何绕开长安的防线?(出了子午谷就要面对长安守军)

如果是从秦岭翻山越岭至潼关,这又是多么漫长且充满风险的军事行动!还有,诸葛亮又将如何与他会师?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信吗?有没有可行性?

苍天熊猫版东汉地图

后来,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他也曾站在蜀汉军的角度上提出一个战略构想:诸葛亮出斜谷至武功县,然后沿山兵向长安(向东),与魏军决战,尽快取得战果。

《晋书·宣帝纪》: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而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军事行动,所以司马懿假设的前提是:诸葛亮如果是个“勇者”,敢于冒险一搏。

在历史上,诸葛亮是不敢这么冒险的,而是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方针,由此可见,魏延的“异道会潼关”被诸葛亮否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提出一个新的视角,从曹魏帝国的战略层面来看。

按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二月,魏明帝曹叡至长安。同时罢免驻守长安的安西将军

夏侯楙,征为尚书。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信吗?有没有可行性?

夏侯楙影视形象

而本年一月,诸葛亮才首出祁山。马谡至街亭,高详至柳城。

若《魏略》的子午谷之谋为真,魏延给诸葛亮的建议之时,就是这一出祁山之前。此时,诸葛亮是派赵云虚晃一枪要出斜谷,实际第一战略目标是天水

方向,所以,怎么可能采取魏延的冒险东进策略呢?

反正过了本年,“怯而无谋”的夏侯楙已经不在长安了,“子午谷之谋”的可行性又被削弱了。

说到底,我以为,凡是认为此事可行的,或多或少被演义的梗影响深了吧。

最后,我说出我一直以来的猜测吧。

我以为,既然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出自《魏略》,很可能是魏人故意编造出来埋汰夏侯楙的,最终传到魏明帝的耳中,魏明帝也知道夏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不是块当将军的料),所以导致“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

——这里有人“白”的内容很可能就是魏人捏造流传的“子午谷之谋”。

至于魏延的建策,应该从本传记载,就是一个未知细节的战略冒险行动,至于《魏略》的子午谷之谋,看看就算了吧,历史上可真没有机会去实施,毕竟夏侯楙很快就卸任了的。

等诸葛亮后来从斜谷出兵时,长安已经没了夏侯楙,魏延走子午谷分兵也没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