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门八阁九街十八巷-老潍县人都知道的潍县老东关的历史

七门八阁九街十八巷是对潍县东关的建筑格局的生动概括。

潍县东关不叫城,原为西城(潍县主城)的关厢之一。东关何时有人居住和出现街道历史上无记载。有史可查的,大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东关才形成“东关围子”城圈。到清末,东关的街道里坊的分布已突破了东关围子的范围,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了东关新的城圈,新东关围子比老东关围子的面积大了三分之一,与西城不分伯仲。

七门

东关有七座城门,分别是奎文门、庆成门、通济门、耀武门、升曦门、鸣凤门、游麟门。俗称:西南门、西门、西偏门、西北门、东门、南门、北门。各门之名称都有讲究,本文不一一细述。

八阁

东关的八阁是原东关老围子的八座门(原为六处,清康熙年间增设玉皇阁、王母阁)。上面都有庙宇,皆为砖砌石垒,有坚固的门洞。清同治五年以后,因新的围子在四周外围建好,老围子也就不再修建了。至1948年潍县解放前,老围子墙因长年失修,残破不堪,逐渐废弃,八座城阁却在原址保留。

八阁之中,玉皇阁是西围子门、三宫阁是东围子门、白衣阁是南围子门、镇武阁是北围子门、关帝阁是东偏北围子门、观音阁是西偏北围子门、绿瓦阁是西北围子门。它与东门七门合称是“七门八阁”,是东关的主要标志,它的两层围墙在关厢级别的建筑布局里是很少见的。

九街

“九街”是东关初建时的九条街道。其东西走向的有东关大街(现东风东街亚星桥至潍洲路口段)、前所街、后所街、鱼店街、后门街。西北走向的有中兴街、李家街、东四平街、西四平街。

十八巷

东西走向的有:西观音堂巷、九曲巷、旗杆巷、草帽巷、水巷子、豆腐巷、针巷子、宽巷子、东巷子、石家巷、平康巷。南北走向的有:南观音堂巷、苟家巷、庙巷子、位家巷、安邱巷、南巷子、北巷子。

以上是潍县东关建筑格局的一个概括。另有棘子沟、南沟、油坊沟。之所以叫沟,是因先前为排水挖的沟,两边建房而形成的。又因修围墙取土留下了红土湾、后窖湾、后湾、杜家湾。街是扩宽的巷、巷是微缩的街。但尚有比巷更窄的径,称“过道”,如平安过道、谭家过道、李家过道。还有一些因地取名,如东、南、西、北四条马道,凤凰莊、麒麟崖(此两处因处鸣凤门和游麟门而得名)、沙岭子、吕家槐树底、萧家园子、后坡、辘辘把子等。皆因地名特殊,便于人们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