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

秦皇島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

顯微鏡下拍攝的毒蛇化石。

秦皇島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

李永項正在介紹蛇類化石的特點。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李永項團隊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前不久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山羊寨發現6種蛇類化石,距今大約20萬年-2.2萬年,屬於中、晚更新世;其中的“毒蛇”——亞洲蝮化石,是在亞洲首次被發現,也是在中國首次發現“毒蛇”化石。

蛇類化石非常罕見,毒蛇化石則是國內首次發現。李永項拿起這次發現的亞洲蝮蛇化石給記者看,只見標本盒內有不少精細固定的“小微粒”,而這毫米級別的“碎渣”正是蝮蛇的脊椎骨化石。他說,蛇類骨骼細小,很難保存,因而其化石十分珍稀。

據李永項介紹,中國已發現的蛇類化石,包括北京周口店和安徽繁昌的錦蛇、山東山旺和陝西洛南的水遊蛇兩類;本次發現的化石除錦蛇和水遊蛇之外,還首次發現了亞洲蝮化石。

此次鑑定的亞洲蝮屬(Gloydius),在分類上隸屬於蝰科(Viperidae)、蝮亞科(Crotalinae)。該亞科蛇體型短小,以具短而高的上頜骨和管狀毒牙而別於其他類群。現有14屬約250餘種(亞種),主要分佈於美洲,亞洲、歐洲也有分佈。亞洲蝮屬(Gloydius)是我國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類毒蛇,其分佈範圍廣泛且生境差異較大,從雪山、高原、丘陵乃至平原都有分佈,是一類高度分化、適應多種環境條件的毒蛇類。

“由於有‘化石’這樣的直接證據,就可以說亞洲蝮蛇應該起源於中國。”李永項表示,此次發現的兩種亞洲蝮蛇化石,一個確定時間為中更新世,距今大約20萬年左右,單個體椎長度為4.3毫米;第二個種的時間為晚更新世,距今大約2.2萬年左右,單個體椎長度為3.8毫米。

據悉,該這研究結果2019年9月2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專業雜誌《歷史生物學》上。本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