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腰站村肇姓老人 溥字輩 正在觀看腰站村愛新覺羅氏新修的家譜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瀋陽滿族聯誼會副秘書長、滿族傳統故事非遺傳承人肇恆昌先生介紹滿族文化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瀋陽市滿族聯誼會副會長肇啟華先生給家族長者敬酒 祝願頒金節快樂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愛新覺羅·阿塔考辯

孫相適

新賓滿族自治縣是清朝發祥地。在新賓大地上得天獨厚留存的那些清代遺蹟中,有一個清皇室後裔居住的村莊——上夾河鎮腰站村。該村現在居住著占人口數三分之一的愛新覺羅後裔肇氏居民,這些居民的祖先是愛新覺羅·阿塔的六個兒子。所以,說腰站,就必然說腰站的歷史;說腰站的歷史,就必然說阿塔和他六個兒子。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滿族家譜研究》之第六篇《愛新覺羅宗譜研究·附阿塔宗譜》第85頁有如下表述:

“新賓支愛新覺羅氏始祖為阿塔。阿塔生於明崇禎六年(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滿族鑲藍旗人。由副理事官曆任,康熙七年升山西巡撫,康熙八年降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康熙三十六年六月授永陵總尉。康熙五十六年卒,年85歲。生子13,長子德特赫,次子鳳庫,三子福海,四子綬山,五子留格,六子察馨,七子察庫蘭,八子特克新,九子尹登,十子察庫丹,十一子哲爾懇,十二子巴圖,十三子賽必圖。阿塔由巡撫降為四品,康熙二十五年授永陵副尉,乃攜家帶子由京城赴永陵任上,途徑新賓上夾河腰站村時,見此地山青水秀,即將家小安置於該村,他另攜十二子巴圖赴永陵上任。阿塔自京城來關外赴任時共攜帶7個兒子,即留格、察馨、尹登、察庫丹、哲爾懇、巴圖、賽必圖。除十二子巴圖安置於永陵居住,餘六子皆安頓在腰站村。”“這六子形成了今天腰站村滿族愛新覺羅氏的六大支派。”

這篇文章是筆者所見此類文章的最早之篇。上述引文開頭關於阿塔本人的介紹,是根據《愛新覺羅宗譜·己冊》(以下簡稱《宗譜》)上的阿塔的小字注寫的。後面關於兒子那些話的寫作依據,筆者尚不知曉。此文問世之後,就一再地被述說腰站歷史者所襲用。

近時,筆者在搜尋關於阿塔的歷史資料時,發現上面的表述與史實有相悖之處。茲將自己拙見不揣淺陋發表出來,並求教於方家。

一、阿塔在北京官場的大起大落

關於阿塔為官的情況,《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以下簡稱《實錄》)裡面有記載。《實錄》卷二十一,第十四頁,康熙六年(1667)三月載:“升工部郎中覺羅阿塔為大理寺卿。”大理寺是平允刑獄的機關,長官叫“卿”,原來三品,在任命阿塔為卿之前十幾天,改為二品。阿塔由管工程建設的工部升到監督刑獄的大理寺當一把手,不論是從崗位重要性看,還是從品級的變化看,阿塔顯然是受到了格外的重用。阿塔到大理寺後,繼續受到重用。《實錄》卷二十五,第十二頁,康熙七年正月癸亥(二十四日)記載:“以大理寺卿覺羅阿塔為山西巡撫。”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阿塔主持大理寺工作僅僅十個月,就出任二品封疆大吏。

阿塔在山西巡撫任上一年零五個月的時候,朝廷發生震驚全國的重大事件:康熙八年五月某日,輔政大臣螯拜入內廷,十五歲的玄曄用布庫(摔跤)擒拿鏊拜。《實錄》卷二十九,第六頁,康熙八年五月戊午(十四日)載:(康熙)“諭吏部,近究審鏊拜等罪案,知莫洛,白清額,阿塔皆其黨羽,本當逮問,治以重罪。念其既經用為督撫,畀以地方重任,受事以來,剔除加派火耗等弊,姑從寬免罪仍留原任。”

讀文至此,我們知道了阿塔得以迅速提升的原因,原來他是鏊拜培植的黨羽。朝廷繼續清查鏊拜的同黨。《實錄》卷三十一,第十一頁,康熙八年九月癸丑(二十三日)載:“山西巡撫覺羅阿塔,以品行不正,降四級,隨旗行走。”阿塔這年37歲。康熙九年,大理寺卿品級由二品改回三品。從這時開始,阿塔結束了在政治舞臺上快速擢升又快速跌倒的一幕喜悲劇,進入黯淡、鬱悶、較長的平靜時期。

二、阿塔在永陵所任職務名稱的疑問

《宗譜》記載阿塔“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康熙三十年六月授永陵總尉。”“副尉”、“總尉”是個什麼官職呢?筆者在查閱資料中一步步陷入困惑,暫時找不到完美的答案。

我們先看永陵官職的設置。1996年出版的由李鳳民為主編,陸海英、傅波為副主編的《興京永陵》一書作了介紹。該書“五、總管衙門”寫道:“總管衙門是守護永陵的武職機構。”“最高長官為‘總管’,是衙署中掌關防大印者,正三品,康熙九年設。在他之下設左右翼長(滿語噶喇達)各一人,官階四品,為康熙九年與總管同時加設。”“翼長之下設有滿洲八旗防禦(又稱八旗章京)十六人,官階五品,左右翼各八人。領催四員”。“國戚章京品級三名,筆帖式二名。”並且指出翼長是副總管。

永陵還有一個文職機構叫“掌關防衙門”。該書“六、掌關防衙門”作了介紹:“掌關防衙門的最高官職為掌關防官,文職正四品,康熙十二年與掌關防衙門同時設置,是衙門的掌印官。”“掌關防官下設副關防官兼武職尚膳一人,正五品。”“副關防官兼內管領一人,官階五品,康熙二十一年設置。”

請注意:在李鳳民關於永陵非常翔實的介紹中,沒出現“總尉”、“副尉”這兩個詞。

《實錄》中有兩處關於阿塔在永陵任職的記載。《實錄》卷一百五十一,第二十一頁,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載:“以永陵總尉覺羅阿塔為永陵總管。”《實錄》卷一百八十八,第十四頁。康熙三十七年(1698)六月戊申記載:“永陵總管覺羅阿塔,以年老乞卸任,允之。升驍騎參領德承銘為永陵總管。”

根據這兩條記載,我們知道阿塔在康熙三十年之前任永陵總管,康熙三十七年六月因年老解任。

我們重溫《宗譜》的記載會發現:阿塔小字注中沒出現“總管”這個名詞。阿塔“授永陵總尉”的時間與“為永陵總管”的時間相同——康熙三十年(五月是下旨時間。六月是上任時間)。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這裡出來矛盾了,在《實錄》裡,總尉不是總管;在《宗譜》裡,總尉是總管。這怎麼解釋呢?筆者學識有限沒有找到期望的答案。

《實錄》和《玉牒》(《宗譜》的前身)都是清代官修正史,具有同等的權威性,不能輕易地否定哪一個。在存在諸多疑惑的情況下,如果必須說出阿塔任何職的話,那麼筆者認為:說“阿塔在康熙二十五年任永陵副總管,康熙三十年升任永陵總管”能比較合適些。與“興京城守尉”沒有關係。

三、“阿塔攜七子赴任說”違背史實

《愛新覺羅宗譜研究》的“攜七子赴任說”似乎很確切,不曾見有質疑。

我們下面來看《宗譜》的記載。為了澄清史實。有必要不厭其煩地將十三子小字注的相關資料予以原文轉抄,以便研究。

“第一子德特赫幼卒順治十年癸己(1653)年、正月初七日亥時嫡母瓦爾喀伊爾根覺羅氏那郎阿之女生,順治十四年丁酉四月初十日申時卒,年五歲。”

“第二子鳳庫幼卒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六月初九日嫡母(嫡母名字同上省略,下同)生,順治十八年辛丑三月二十六日申時卒,年四歲。”

“第三子八品官福海二子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十二月初二日戌時嫡母生,承襲伊父阿塔廕監,與康熙十六年(1667)授八品官,康熙六十一年壬寅(1772)十月二十日亥時卒,年六十三歲。”(嫡母、妾因與本文無關省略,下同)

“第四子 筆帖式 綬山 一子 康熙二年癸卯(1663)五月初七日申時嫡母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二月補刑部筆帖式,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因病告退,雍正三年(1725)乙巳六月二十日丑時卒,年六十三歲。”

“第五子 留格 二子 康熙二年癸卯(1663)五月二十三日丑時庶母何氏何明之女生,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七月初三日申時卒,年九十六歲。”

“第六子察馨四子康熙六年丁未(1667)十月十三日未時嫡母生,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四月初二日辰時卒,年六十八歲。”

“第七子察庫蘭幼卒康熙十年辛亥七月二十日申時嫡母生,康熙十三年甲寅三月二十一日辰時卒,年四歲。”

“第八子特克新幼卒康熙十四年乙卯十一月初三日寅時嫡母生,康熙十八年己未三月二十三日丑時卒,年五歲。”

“第九子尹登二子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九月二十九日申時庶母張氏張二之女生,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八月初十日丑時卒,年九十一歲。”

“第十子察庫丹六子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8)八月二十日未時庶母張氏張二之女生,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五月初八日申時卒,年八十八歲。”

“第十一子哲爾懇五子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十二月二十三日寅時庶母韓氏韓群之女生,乾隆三十八年癸己(1773)七月二十三日子時卒,年八十四歲。”

“第十二子巴圖四子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九月十二日戌時庶母張氏張二之女生,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九月初十日卯時卒,年五十七歲。”

“第十三子賽弼圖四子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八月初八日子時庶母張氏張二之女生,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十一月二十二日未時卒,年七十二歲。“

下面以阿塔年齡為縱線,把其家庭情況簡單梳理一下。

阿塔在北京結婚後,21歲得第一子德特赫,5歲夭亡。26歲得第二子鳳庫,4歲夭亡。28歲得第三子福海。31歲連得兩子:四子綬山、五子留格,留格是庶母何氏所生。35歲得第六子察馨,這一年,阿塔升任大理寺卿,接著阿塔大起大落,36升任山西巡撫,37歲受到撤職處分。阿塔從受到處分到離開北京這17年裡,只生兩子,都四五歲夭折。阿塔在康熙二十五年54歲時離開北京回興京,這一年,福海27歲,綬山、留格都24歲,察馨20歲,共四子。請注意,尹登以下五子還沒出生。

四個兒子中,哪個留北京了呢?三子福海肯定留在了北京。他按照清朝的“蔭任”制度,先去國子監學習肄業,再經考核合格授以八品官。還有第四子綬山也很可能留在了北京,阿塔從北京走後的第六年,綬山於康熙三十一年29歲到刑部補缺任筆帖式。福海和綬山後人都不旺,傳至第四代孫,就都“無嗣”了。阿塔赴任時所攜帶的兒子是五子留格、六子察馨。

阿塔脫離了京城的紅塵,回到故鄉永陵,就像來到了世外桃園,不僅倍感山水親近,更有羈鳥回林之感,心情舒暢多了,人也年輕了,又娶了兩個妻子:張氏、韓氏。張氏特好,肩挨肩地接連給他生了四個兒子,韓氏也生了一個兒子。阿塔到任第二年55歲得九子尹登,57歲得第十子察庫丹,58歲得第十一子哲爾懇,59歲得第十二子巴圖,這年阿塔升為永陵總管。60歲得第十三子賽弼圖。阿塔66歲解任時,留格36歲、察馨32歲、尹登12歲,察庫丹10歲、哲爾懇9歲、巴圖8歲、賽弼圖7歲。解任之後,阿塔又安度20年晚年,85歲故去,埋葬在腰站西后山。

這七個兒子中除了巴圖的另外六子什麼時候去的腰站呢?

居住臺灣的愛新覺羅·玉銘在本支簡譜的《源流概要》中記載:“先祖福字輩阿塔於康熙年間,自永陵附近覺羅族群中遷出移居腰站,康熙二十七年自永陵移葬其父龍錫於腰站西后山為祖墳。”筆者覺得其說可信。

(本文先發表於孫相適所辦的2004年7月11日出版的《厚厚的落葉續篇》第3期,後發表於2005年第1期《撫順社會科學》。)

腰站村愛新覺羅氏(肇姓)家族喜迎滿族族慶頒金節

滿族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