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之際,東吳曾經計劃出兵援救,可惜劉禪不給機會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結束後,曹丕兵分三路,對孫權發動了大舉進攻,東吳陷入巨大危機。為了減小守備壓力,穩定西部防線,孫權主動遣使向夷陵之戰的戰敗者劉備請和,劉備迫於形勢,同意同孫權恢復盟好關係。

從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始主政,就一直注意維持和東吳的同盟關係,明確將曹魏視為共同的敵人。此後,直到公元263年,蜀漢同東吳一直保持盟友關係,高層之間時常互通信件,在這40年間,兩國不曾交戰。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曾經計劃出兵援救,可惜劉禪不給機會

孫權

面對強大的曹魏,蜀漢和東吳需要聯合才能同曹魏抗衡,他們之間是唇齒相依的關係。但是在蜀漢即將滅亡的時候,為何東吳見死不救?反而在劉禪投降後,東吳卻讓盛曼、步協、陸抗陸續進攻永安,企圖從蜀漢的滅國分些好處。難道東吳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嗎?

實際上,東吳也曾嘗試拯救蜀漢於危難之間,只是沒有成功罷了,導致我們容易產生東吳見死不救的想法,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蜀漢告急

東吳和蜀漢雖說是盟友,但畢竟是兩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如果沒有得到蜀漢的求援,東吳貿然出兵,也是會被當成進攻行為的。曹魏對於蜀漢的大舉進攻發生在公元263年八月,直到十月,漢中、陽安關失守,姜維已經率軍退守劍閣時,蜀漢迫於形勢危急,向東吳求援。而東吳也是迅速響應,部署3支部隊準備援救蜀漢。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曾經計劃出兵援救,可惜劉禪不給機會

姜維

東吳組織援救

  • 牽制部隊

以大將軍丁奉為統帥,同其他將領率兵前往壽春方向。這支部隊的目的,是想通過攻擊壽春一帶牽制曹魏,應當算是佯攻。

  • 主力部隊

以上大將軍施績為統帥,在南郡等待留平前來會和後,商議援救蜀漢的路線。這支部隊可以向西北前往漢中攻擊鐘會軍後方,也可以向西入蜀幫助蜀漢協防。

  • 先鋒部隊

孫休讓丁封、孫異前往沔中,經由漢水可以抵達漢中。這時候鍾會10萬大軍在劍閣,留在漢中只有2萬人,這支部隊可以斷絕鍾會退路,解救被包圍的漢城、樂城及黃金城。從而形成對於鍾會軍的夾擊之勢。

從東吳的部署可以看出孫休的重視,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封是當時東吳軍銜最高的兩位的將領

,並且落實組織3路人馬援救蜀漢,也表明了東吳方面援救的態度。施績是朱然的兒子,朱然是東吳的名將,曾經在曹真、夏侯尚、張郃等人圍攻之下,堅守江陵半年之久。施績、丁奉也是當時陸抗外,東吳為數不多的有軍事實力的人。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曾經計劃出兵援救,可惜劉禪不給機會

東吳援救安排

當然,東吳如此大手筆出兵,可不僅僅是為了援救蜀漢。如果蜀漢有抵擋住曹魏的可能性,東吳將鼎力相助,在曹魏退軍後,可以據此向蜀漢討要好處;如果蜀漢難以維繫,東吳也很可能會轉向進攻蜀漢,同曹魏瓜分領土。這從諸葛亮病故後,東吳向巴丘增兵可以看出這一動機,據《三國志》記載,

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這樣的行徑看似卑劣,但如果站在東吳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蜀漢能夠存續,那麼東吳也是希望能和蜀漢共同對抗曹魏的;如果蜀漢難以維繫,讓曹魏奪取了長江上游,將對東吳造成巨大威脅,與其如此,不如趁機攻打蜀漢奪取領土,為後續同曹魏的對峙獲得更多籌碼。這也就是為何在劉禪投降後,東吳多次發動對於永安的攻勢的原因。

蜀漢滅亡之際,東吳曾經計劃出兵援救,可惜劉禪不給機會

劉禪

意料之外

東吳的出兵計劃,無論蜀漢能否存續,他都可以獲得一定的好處。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鄧艾在不久後偷渡陰平,僅在一個月後就打到了雒城,劉禪向鄧艾投降,蜀漢就此覆滅。這個時候東吳各方面軍可能剛組織完畢,還沒有來得及進入蜀漢境內,他們在收到劉禪已經投降的消息後便撤軍了。劉禪的迅速投降,不僅讓東吳感到出乎意料,也讓已經回防到距離成都不遠的姜維悲憤不已。

在蜀漢滅亡之際,東吳並沒有見死不救,只是東吳的援軍還沒有到來,劉禪便已投降。如果劉禪能夠據城堅守一段時間,等待姜維、東吳、永安、南中方向的援軍紛紛到來,可能蜀漢不至於就此滅亡。

(本文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