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曾经计划出兵援救,可惜刘禅不给机会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兵分三路,对孙权发动了大举进攻,东吴陷入巨大危机。为了减小守备压力,稳定西部防线,孙权主动遣使向夷陵之战的战败者刘备请和,刘备迫于形势,同意同孙权恢复盟好关系。

从公元223年,诸葛亮开始主政,就一直注意维持和东吴的同盟关系,明确将曹魏视为共同的敌人。此后,直到公元263年,蜀汉同东吴一直保持盟友关系,高层之间时常互通信件,在这40年间,两国不曾交战。

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曾经计划出兵援救,可惜刘禅不给机会

孙权

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和东吴需要联合才能同曹魏抗衡,他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在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为何东吴见死不救?反而在刘禅投降后,东吴却让盛曼、步协、陆抗陆续进攻永安,企图从蜀汉的灭国分些好处。难道东吴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实际上,东吴也曾尝试拯救蜀汉于危难之间,只是没有成功罢了,导致我们容易产生东吴见死不救的想法,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蜀汉告急

东吴和蜀汉虽说是盟友,但毕竟是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如果没有得到蜀汉的求援,东吴贸然出兵,也是会被当成进攻行为的。曹魏对于蜀汉的大举进攻发生在公元263年八月,直到十月,汉中、阳安关失守,姜维已经率军退守剑阁时,蜀汉迫于形势危急,向东吴求援。而东吴也是迅速响应,部署3支部队准备援救蜀汉。

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曾经计划出兵援救,可惜刘禅不给机会

姜维

东吴组织援救

  • 牵制部队

以大将军丁奉为统帅,同其他将领率兵前往寿春方向。这支部队的目的,是想通过攻击寿春一带牵制曹魏,应当算是佯攻。

  • 主力部队

以上大将军施绩为统帅,在南郡等待留平前来会和后,商议援救蜀汉的路线。这支部队可以向西北前往汉中攻击钟会军后方,也可以向西入蜀帮助蜀汉协防。

  • 先锋部队

孙休让丁封、孙异前往沔中,经由汉水可以抵达汉中。这时候钟会10万大军在剑阁,留在汉中只有2万人,这支部队可以断绝钟会退路,解救被包围的汉城、乐城及黄金城。从而形成对于钟会军的夹击之势。

从东吴的部署可以看出孙休的重视,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封是当时东吴军衔最高的两位的将领

,并且落实组织3路人马援救蜀汉,也表明了东吴方面援救的态度。施绩是朱然的儿子,朱然是东吴的名将,曾经在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围攻之下,坚守江陵半年之久。施绩、丁奉也是当时陆抗外,东吴为数不多的有军事实力的人。

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曾经计划出兵援救,可惜刘禅不给机会

东吴援救安排

当然,东吴如此大手笔出兵,可不仅仅是为了援救蜀汉。如果蜀汉有抵挡住曹魏的可能性,东吴将鼎力相助,在曹魏退军后,可以据此向蜀汉讨要好处;如果蜀汉难以维系,东吴也很可能会转向进攻蜀汉,同曹魏瓜分领土。这从诸葛亮病故后,东吴向巴丘增兵可以看出这一动机,据《三国志》记载,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这样的行径看似卑劣,但如果站在东吴角度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蜀汉能够存续,那么东吴也是希望能和蜀汉共同对抗曹魏的;如果蜀汉难以维系,让曹魏夺取了长江上游,将对东吴造成巨大威胁,与其如此,不如趁机攻打蜀汉夺取领土,为后续同曹魏的对峙获得更多筹码。这也就是为何在刘禅投降后,东吴多次发动对于永安的攻势的原因。

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曾经计划出兵援救,可惜刘禅不给机会

刘禅

意料之外

东吴的出兵计划,无论蜀汉能否存续,他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好处。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邓艾在不久后偷渡阴平,仅在一个月后就打到了雒城,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就此覆灭。这个时候东吴各方面军可能刚组织完毕,还没有来得及进入蜀汉境内,他们在收到刘禅已经投降的消息后便撤军了。刘禅的迅速投降,不仅让东吴感到出乎意料,也让已经回防到距离成都不远的姜维悲愤不已。

在蜀汉灭亡之际,东吴并没有见死不救,只是东吴的援军还没有到来,刘禅便已投降。如果刘禅能够据城坚守一段时间,等待姜维、东吴、永安、南中方向的援军纷纷到来,可能蜀汉不至于就此灭亡。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