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槐宋塔金古城

唐槐宋塔金古城

“任国”,这个上古的地名可能没有曲阜、兖州那么让人耳熟能详,但确是济宁这座城的源头。

据考证,距今五六千年前,今济宁一带就散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这里的“有仍氏”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夏朝时,济宁城区一带称为“任国”,(即仍国,古代仍、任两字同音)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

秦朝统一全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五代时期称济州。

北宋时期称济州济阳郡。到元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这是济宁之名最早出现的年代。济宁地名的由来,据传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为济宁。

到了南宋和金南北对峙时期,任城处在金统治区。金、元时期的济州、济宁府、济宁路之任城,是指金时依北魏末年始建的任城的北面,隔护城河而新建的一座“土筑”新任城。据有关资料记载由于“自来东方必争济州”,又因济州治地巨野常有水患,故于金天德二年(1150年)为加强济州军事战略地位,避免水患,而“迁济州治任城”。也就是说,为了把济州由巨野迁来任城,在靠着古任城北城墙的护城河的外圩“渔山”高阜处,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于是,这座新土筑的任城,就成了济州驻地了。

唐槐宋塔金古城

等到明朝初期,任城又有所发展,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由于金天德二年建的新城,虽处在“地势高亢”的“渔山”,但其“城旧以土筑”,因此在朱元璋安定天下后,为了确保安宁、不被“河水淹没”并巩固初建的明政权,进而在全国大筑砖城的盛风中,其城也“易士为砖”,时间系“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当时狄崇组织民工去王母阁取土煷砖,每块城砖30公斤左右,砖窑就设在今济宁糖果食品厂院内,至今仍被城南关老户人称为“窑头”。砖城(外砖内土)建成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改府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即自从明洪武十八年“置济宁州”,“任城县之名遂废”。从那之后,人们就不称其为“县城”而称之为“州城”了。可见,从明洪武三年任城“易以砖”后,到洪武十八年,这段时间里,该城虽为济宁府治所所在地,仍名为任城,不叫济宁州城;叫“济宁州城”,是“改府为州”,废任城县,由县升州后的事。

唐槐宋塔金古城

从济宁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唐朝、明清、20世纪80年代未至今是济宁发展的巅峰时期,从济宁人口中的“唐槐宋塔金故城”也能反映这一历史沿革。唐槐就是古槐路上的古槐,俗话说槐树千年成木鬼,老槐树洞中空,弯腰扭身,颇有些令人敬畏之相,相传唐名将尉退敬德曾于古槐下勒马看槐,故有“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佳话。树一老,变成“神”了,现在老槐树挂满了市民寄托美好意愿的披红,成了市中一景。而宋塔,就是指济宁崇觉寺铁塔了,这座铁塔建于北宋。古代遗留下来的铁塔全国共有五座,济宁铁塔的高度为全国最高。所谓的金故城,也就是建于金、元时期的济宁故城了,如今的太白楼基础部分和打靶场是其遗迹。

从济州到济宁,名称的变换是济宁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见证,虽一字之差,但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昐。

唐槐宋塔金古城

唐槐宋塔金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