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讀書讀博士想當高校教師,可聽說一些高校教師很苦,待遇不好,是這樣嗎?

十點看球


大家好,我是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關注大學師生的成長和發展。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確實挺辛苦。高校教師的待遇低嗎?確實老師工資條上不怎麼高。那要說高校教師又辛苦又清貧,是這樣嗎?我敢肯定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不會。

高校教師是一個非常能體現知識價值和個人努力的職業,可以說,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穫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會窮,而如果你窮,那多半是你不夠努力(或者是太清高)。所以,高校教師這個職業也特別適合窮人家的孩子,因為他們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對於一名想當高校教師又想過上好日子的博士來說,他需要經歷這麼幾個過程:



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

同樣是高校教師,985、211高校教師和雙非高校教師有不一樣的發展軌跡,和專科學校的老師更是有天壤之別。選擇一種平臺,就是選擇一種活法。在985、211高校,科研就是教師的命根子。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恐怕只有到了院士,你才有機會停下來,不過那個時候,你恐怕也停不下來了。有個朋友的導師就是院士,他說老先生70多歲了,還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點,早上6點又起來繼續幹,經常半夜給學生髮郵件打電話。這樣的生活辛苦吧?但他們已經樂在其中了。至於收入,隨著你科研做得越來越好,回報就會呈指數增長。

而在一些普通高校,科研也很重要,不過做科研更多的是為了把職稱評上去。等到評上教授了,科研就會遇到很大的瓶頸,因為學校的科研條件可能已經無法支持你前進了。到那個時候,研究其實不做也可以,想上點課就上點課,想撈點錢就去企業拉一些橫向項目來做。我的一個同學博士畢業後去了一個西南地區雙非一本,由於博士期間業績突出,去了之後就給了副教授,很快又上了教授,再往上想沖人才稱號就特別難了,後來乾脆做點橫向,現在日子已經很滋潤了。

這兩種平臺,不能絕對說哪種更好,但想要在學術上有所作為,當然是必須去985、211高校,至少也應該是普通高校裡的支撐學科。



第二,熬過青椒階段

高校裡面,相對辛苦、待遇又不高的群體是年輕教師。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面臨著淘汰,像多數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已經實行了非升即走,青椒除了生活問題,更多地還是生存問題。學校給出了明確的任務,幾篇論文幾個項目,少一個都不能確保留下,有的學校甚至要求評上副教授才能留下,那這背後的偶然因素就太大了。所以說,這個階段不能去想掙錢的事,不能為了企業橫向課題那點蠅頭小利斷送自己的前程。我本人所在的211高校,近兩年已經淘汰了近20名青椒了。

另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面臨職稱壓力。很多高校雖然沒有淘汰壓力,但等著評職稱的人卻排了老長的隊,如果沒有特別突出的業績(或者關係),短則三五年,多則十年都不一定能評上。評不上職稱也就很難獲得研究生導師資格,沒有研究生打下手,科研教學工作就都得自己幹,很難不辛苦。沒有職稱,一些項目和獎勵也很難拿到,未來的路也會越來越難走。所以,不管你有沒有學術追求,副教授應該是你起碼的追求。

此外,在很多高校,青椒承擔了更多的教學任務。其實如果只是課時多還沒什麼,關鍵是很多青椒要承擔很多門課,每門課都需要備課,有的還是新開設課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等過了青椒階段,教學任務就會明顯減輕,也不需要那麼辛苦了。



第三,持續產出,多勞多得

度過青椒階段後,高校教師就完全告別貧困了。你可以選擇安於現狀,但這樣做的風險很大。現在很多高校實行崗位聘用制,每個聘期會有任務要求,完不成灸可能會低聘,副教授低聘為講師,教授低聘為副教授,少拿錢不說,丟不起那個人啊。而且,一旦你沒有項目沒有成果,你的研究生導師資格也會被取消,這樣就被打回原形了。即便沒有聘崗壓力,學術這東西,一旦丟了就很難拾回來。

最好的選擇當然是繼續努力。學海無涯,學術本身是沒有盡頭的,掙錢也沒有,如果想有更好的收入,想再往前進一些,那必須付出得比別人更多。

先就說說工資,僅教授就分四級,二級教師年均工資可以達到四級教授的兩倍。但二級教授需要承擔重大課題,需要有學科團隊。我們學校的二級教授基本上沒有假期,因為一到放假就要去彙報、研討、評估等等。

再說說其他收入,比如論文獎勵。比如SCI一區能獎勵5萬,我校有個青年學者,簡直就是論文製造機,每年一區論文能發4、5篇,每年光論文獎勵就20萬,年底再計算績效,又能多拿10萬。不過,他所在學院,每晚最後一個熄燈的辦公室就是他的辦公室。

最後說說人才帽子,青年學者如果能拿個青年長江、優青等,那學術前景就光明瞭,收入也大幅提升了。今年我校剛上一名優青,此前開輛世嘉,今年直接一步到位換了奧迪Q7。不過,他也是很少在12點之前睡覺。



結語

總之,在高校裡做一個有科研的老師,掙錢還是很容易的,但又不那麼容易,可能需要你付出5+2、白+黑的工作時間。當然,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最重要,既不至於太累,又不至於被淘汰,既發不了大財,又能有體面的生活。這樣好的職業,你確定你不來體驗一下?


高校人才真經


好吧,還是講個故事答題吧。

昨天和一位即將畢業的女博士聊天,問她為什麼讀博,“想留在高校呀。”

我問她留下的幾率大嗎,她沉默地搖搖頭。

她明年畢業,目前文章不夠,尚未達到畢業要求,大概率需要延期。

我們又聊到女孩的一位師兄,去年畢業。

非常優秀的一個男孩,一區文章至少三篇,博士期間在美國交流了一年,基本算是博士裡面非常優秀的配置了。

這麼優秀的孩子導師一心想留,但是去年學校忽然出臺政策只招收引進人才,他的導師有可以說得上話的行政職務,但是折騰好幾個月人事處還是沒有鬆口。

後來這個男孩去了一所非211,985的一本院校。

他還會時不時的來做實驗,剛開始也抱怨過工作的高校平臺不行,不過一年多的適應也算是逐漸開闢了一塊天地。

這兩個孩子可以代表大部分讀博士的同學,初衷都很遠大,真正走到終點的寥寥無幾。

大部分同學想進高校都是覺得高校工資高工作輕鬆,我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家絕不是這樣。

先說工資,工資水平和職稱掛鉤,不算低也絕對不算高,和企業比不了。

如果有企業合作可能收入會多,但這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老師只能拿到工資收入。

評職稱的壓力非常大,基金論文項目一個不能少,這些都得靠額外時間來完成,加班加點是常態,寒暑假不存在的。

也有人說我就上課不評職稱,可以呀,但是大家都進步你在原地就等於退步,誰知道以後的政策變化呢?

我的切身感受是高校混日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高校已經不允許混日子了,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必須要有科研成果。

最後,給想要進高校的同學的建議:博士期間一定要努力,多發文章,發好文章。


魏博士


作為一名師範類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據我自己的瞭解凡是有讀博想法的學生都希望自己未來能夠在高校當一名大學老師。

但是對於博士進入高校,其實是有兩種情況的,一是普通博士進入高校;二是精英博士進入高校,因此會在待遇和工作壓力這兩方面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

首先,普通博士進入一般高校,待遇和工作壓力的情況。

每年都會有很多的高校大規模的引進高端人才,其實也就是引進順利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對於來自普通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沒有項目、沒有足夠多的科研,只能是進入普通高校。

而在普通高校當大學教師,一方面是工資待遇在高校所在地絕對是非常的不錯,不會造成生活壓力,同時這些普通高校對於引進的博士都會給予一定金額的補貼;另一方面在科研和工作方面,剛入職的博士研究生也僅僅只是給大學生講課而已,學校也不會給新引進的博士安排相應的科研任務,只是在鼓勵去做科研並且給予一定的科研經費。

所以,大多數普通博士更樂意去這些普通高校,待遇雖說沒有非常的高,但也足夠的可以,同時還沒有嚇人的科研壓力。

其次,精英博士進入211985高校,待遇和工作壓力的情況。

能夠進入211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一定有其在專業領域內非常突出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夠進入211985高校。

我的同門師兄在博士畢業的時候,進入了西北大學,待遇自然是非常的好,給予西安市一套房子,100萬的安家費,但同時也面臨著高壓的工作以及繁重的科研任務。

因為這些高校更多的是需要你創造成果,在一定的年限裡,沒有拿出像樣的科研成果,沒有足夠的科研成果,那最後的結果或許是我們都很清楚的。

此外,在這樣的高校任教,不僅僅是需要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同時還必須把自己的教學工作做好,不管是給本科生上課還是給碩士研究生上課,這都需要你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

所以說,高待遇也伴隨著著高壓力。


博士想進高校當老師,沒有那麼簡單!

當你還在考慮博士進高校的待遇問題和工作辛苦問題時,或許我們更應該考慮的是,一名普通博士進入高校的難度。

現在對於有博士需求的普通院校大多數將目光放在了985高校的優質博士研究生,同時還需要在博士期間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並且還會考察你的教學能力,並不會因為科研而將你順利的錄用。

如果是進入211985高校,那麼你還需要本碩博都是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出身,同時還不要忘記的是你的海外留學經歷也是必備的,此外再加上相應的科研成果,因此並不是說博士就可以很輕鬆的進高校。

總之,不管是在什麼層次的高校任教,辛苦是必然的,工作待遇更多的是有你所任職的目標院校的當地生活水平來決定,而工作壓力方面或許更多還是你取決於你所在的高校吧!


領略教育魅力


我又大言不慚地,來回答這個問題了。畢竟身處學術圈,對於博士、高校、老師這些情況,還是有些瞭解的。

01

高校老師是很好的職業選擇

這是這個問題的大方向。不管下面我分析什麼,寫什麼內容,這個方向都不會變。
而且,只要有大學存在,高校老師就一定是個“香餑餑”的職業。

要不然,為什麼很多博士畢業後都選擇去當老師,當然是看上這個香餑餑了。

02

但是,青年老師,卻要經歷一段痛苦期

青年老師,簡稱“青椒”。其實,和剛上班的職場小白一樣。你剛到職場,要資源沒資源,要人脈沒人脈。
除了自己努力去拼,剩下的只能是自己原來的導師提攜和幫助。但一旦老師不拉你一把,純靠自己,除非你有絕對的實力,否則,只能做職場的底層上班族。
所以,從“職業”這個角度倆看,當老師,和上班,並沒有什麼區別,除了乾的活不同,到最後,涉及的東西,還是那一套。

我就認識幾個青年老師,壓力非常大。他們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完成科研任務,而且還要賺錢養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03

更關鍵都是,學校是最看重論資排輩的地方

你是學生,但你後來居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是你再牛,在老前輩面前,也是學生或後輩。
這一點,在平時其實沒什麼影響,每個行業都這樣。但在某些特定場合,同等情況下,機會可能就先輪不到後,最後才是你。
比如青年教師拿項目這事上,就跟職場小白自己去跑客戶一樣,拿到大單的可能性,幾乎為0。
而什麼時候,才能熬出頭呢?那就要看你的努力程度和機遇是否青睞了。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歡迎【關注】,一起讀書、寫作、賺錢!

在下千城


我是一葉知秋有仙則名,我來回答。

博士畢業進高校是不是理想選擇?青椒是不是很苦,高校老師工資到底怎麼樣,有的人說高校教師年薪幾十萬,有的說不足十萬,到底該聽誰的呢?

作為一個高校教師,葉秋簡單談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葉秋認為博士畢業進高校相對來說是個不錯選擇,博士畢業進高校也是眾多博士的第一選擇,統計數據表明,高校是博士的第一去處,有43.9%的博士畢業後進了高校,還有16.8%的進行了科研院所,二者佔比超過60%,這樣看來,博士畢業後很多人還是選擇了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或者說科研教學工作,在科研這塊更能發揮博士的優勢!

博士進高校的待遇如何呢?高校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劣勢就是高校的待遇比不了在企業的待遇,優勢有很多:

第一,一般高校都提供一筆安家費,看高校和博士個人水平,這筆安家費大部分在20-50萬之間。還有科研啟動基金,這筆錢只能用來科研,但對剛起步的博士來說,還是不小的助力。安家費和科研啟動基金,學校和學校之間,博士和博士之間,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南方醫科大引進的北大博士李琳,入校即是教授、博導作為優秀學術骨幹引進,享受的待遇包括:

70-90萬協議年薪(稅前);180-220萬安家費(稅前);300-400萬科研啟動和科研條件建設經費;提供人才過渡房;聘任教授、博導;此外,還有科研助手;協助辦理配偶工作調動及子女戶口隨遷等。

李琳享受的待遇是頂級的,但在眾多博士中她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能達到她這種待遇的很少很少。

第二,有些高校會提供週轉房或者是職工福利房。如果有福利房,那是非常不錯的待遇了,雖然福利房可能限制你買賣,但有房才有家,有房子才能安心工作。

第三,如果能加入一個好的科研團隊,對個人的科研和進步會有很大幫助。在高校,科研是第一要務,有個好的平臺,在項目申請、研究生分配等方面都會很有優勢,搞科研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好多時候依賴於團隊,如果你的團隊帶頭人水平高,又比較願意幫助年輕人,那麼你會進步的比其它人快的多。

第四,高校時間相對比較自由。一般來說,博士剛進入高校,課程不會太多,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普通老師不用坐班,有了孩子以後接孩子會很方便,家裡有什麼事情處理起來也很方便,當然,還少不了人人羨慕的還暑假。

這是在高校當老師的好處,不過,作為一個大學老師,也有不為人知的辛苦:

第一,非升即走的壓力。隨著畢業的博士越來越多,高校對博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好的學校要求有國外留學經歷,有的要求非升即走,給五年時間,在這前五年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當然,有的學校不要求,但學校水平可能會差些,所以,如何在好的平臺和穩定性之間作出平衡需要自己多加考慮!

第二,職稱的壓力。職稱是所有老師無法迴避的問題,職稱代表著收入,不同職稱的崗位工資、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差別很大,就連取暖費和精神文明獎也有很大差距。

第三,科研壓力。在高校,科研是老師的生命線,一切都和科研掛鉤,為了申請項目、寫文章,很多老師週末和寒暑假都在學校待著,就是為了能多出一些成果,高校老師過勞死和猝死並不罕見!

高校老師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壓力,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壓力,綜合來看,高校教師是博士畢業後一個好的選擇,能繼續自己的科研,學校里科研氛圍好,能招研究生組建自己的團隊,還是不錯的。


一葉知秋有仙則名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訴苦,醫生說自己的待遇低,教師也說自己待遇低。那麼這個社會,哪些群體待遇才高呢?



高校教師的待遇,差別非常大。剛入職的講師,一個月的工資大概為四五千塊錢;如果是以特聘副教授的形式引進,通常能拿到年薪十多萬的樣子;如果評上教授的話,一年創造20萬的收入也並非難事。那麼,這個待遇算不算低呢?

教授和副教授的待遇好像還看得過去,畢竟年薪超過了10萬。對於講師的月工資四五千塊錢,是不是就真的沒法過日子了呢?實則不然,一般高校引進青年教師,都會發放一筆安家費。安家一般為30萬左右,分3~5年發放。算上這筆工資的話,講師的待遇其實並不算低。

此外在高校工作,都會有房補和餐補,住房公積金一般也是按最高比例在繳納。工作算不上輕鬆,但時間相對自由;工作環境的話,也遠非建築工地和寫字樓可比。



在此需要強調一個事情,中國不僅僅只有北上廣深4個城市。但網絡上討論的工資待遇,通常是以一線城市的高收入群體為參照對象,以至於言必稱月薪上萬。事實上,這是對公眾極大的誤導,即使在北上廣深,能夠做到月入過萬的也是少數人。而在普通的二三線城市,月收入五六千塊錢,工作穩定,絕對是過得比較好的那一批人。所以醫生和教師,強調自己待遇低,就多少顯得有些矯情。中國還有很多人連正式的工作都沒有,他們甚至不會上網,所以無從談論待遇的高低,作為沉默的大多數而存在著。

如果大家還覺得高校裡面待遇低,不妨想想建築工地上的工人。目前在建築工地上打工,有的一天能掙七八百塊錢,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們的收入比教師群體或者醫生更高呢?實則不然,教師和醫生他們是月薪制,工作穩定,除了每月的工資,一年到頭還有年終獎。即使節假日不上班,也是有工資可拿的。但如果在建築工地上打工,做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一年能做200天的活已經很不得了了。至於其他社會福利保障,顯然也是遠遠不能與教師醫生群體相比的。

因此,在看待個人待遇的時候,既要向上看,激發自己的奮鬥動力;也同時要看看更廣大範圍內的收入,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身收入水平,避免陷入無謂的焦慮之中。


上庠


想到大學當老師比登天都難,收入高低姑且不談,比如說今年一百萬人考上本科並且是985211只要是夲科畢業,大學的門都挨不上,碩士研究生,比如985,2丨丨有些機會(輔導員等行政教師)這種比例,在研究生畢業,最多不過百分之十。現大學招聘都要博士,甚至要專業對口,所以來講,博士畢業也不一定進得大學當教師。我善意告誡諸位,區區夲科畢業,抓緊報告公務員,及國有企業等等,碩士畢業進大學也渺茫。今後我們對下一代教育,的風標杆,簡單直白的講,好好讀書,有本事到大學教書。


用戶4276559759680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談兩句自己的看法。因為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這幾年博士畢業進了高校。經常和他們聊天,瞭解一些他們的心路歷程,也形成我自己的觀點。



01

博士生作為我國教育體系金字塔尖的存在。我想走上這條路的大部分都是能耐得住寂寞,喜歡科研的人,否則也不會在學術的道路上走的這麼久。讀博的心路歷程,還是很苦悶的,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除了一小部分人,我想大多數人還是想在學術或科研上有所建樹。自己學好了,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它的價值,學有所用。最好的去處,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比企業上學術氛圍更好。當然了部分企業,尤其是創新型,高科技型企業的科研氛圍也很濃厚,但畢竟企業是以創造利潤,實現盈利為中心。搞研究會帶著很強的商業目的,不會讓你自由自在的進行學術研究。對於工科類博士還好,對於文科類博士尤為重要。企業應該不會養活一群對企業經營無法直接產生利潤的人搞研究。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還有一個企業無法比擬的心理優勢,就是當老師可以帶學生,把自己的所學所悟,傳播給學生,這是當老師這個職業最神聖的地方。一個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人,培育優秀的下一代接班人,讓自己的學術滿地開花結果,看著自己的學生,將自己的學術發揚光大,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當然了,現在的高校門檻還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一些好的院校不僅要求有出國留學經歷,發表過幾篇SCI論文,還要求有博士後經歷。

02

高校的待遇,除了特別頂尖的人才如近期網上報道南科大的李琳。剛開始整體工資收入要略低於企業。但不要急,等到有了一定的學術積澱,成為把行業內的知名權威專家之後,會大有改觀。教授可以到處去講學,可以與企業開展科研合作,到那時,收入會直線增加,遠遠超過企業的普通研發人員。

高校作為一個小社會,工作環境較之於外面還是要更純淨一點。雖然高校也有科研的壓力,也有升職稱的壓力。綜合考慮,從工作環境,生活的舒適度以及實現自己的價值角度來說高校還是博士生最好的選擇。


躲不過似水流年


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還有不辛苦的職業嗎。

如果這個時代還想混日子,那麼最終結果是把自己混了。

一,博士起點進高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現在知名院校對於人才引進特別嚴格,一方面防止近親教學,並一方面對教職人員的學歷水平和科研成果都有嚴格要求。那怕現在進入大專類院校,對博士學歷也進行挑剔,看重第一學歷院校背景和專業情況。

二,高校教師一方面授課,一方面承擔科研任務

剛入職高校,肯定需要進行授課的,現在的大學課程並不容易講。靠著照本宣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上有的,學生都能查到。尤其是一些重點院校,沒點真功夫,很難駕馭學生。

高校老師一般有科研任務,每年要有科研成果產出,如果持續沒有科研成果,在學術圈很難混下去。一些行業資深人士,也會對青年教師形成一定壓力,因為有的高校還是論資排輩,需要熬年頭。

三,現在想在高校混日子,真不一定能混到退休

高校肯定有混日子的教師,但是必定是少數,隨著國家對教育工作的重視,一些高校一直在升級或者升格,如果一個高校教師在教育和專業研究上沒有進展,很難持續發展下去。

如果在高校混日子,後續持續的人才引進,必然會對自身形成很大的壓力,最可怕的事情是,你在混日子,別人在持續科研產出,別人的成果宛如一面鏡子照耀著你。

四,無論做啥工作都別怕吃苦

吃盡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如果怕吃苦,估計幹什麼都不行。高校肯定會有科研和教學壓力的,如果自身不適合做研究做學問,請考慮清楚是否適合高校工作。

別怕吃苦,找個自己喜歡的工作。


大海無憂


不是作家水平的不要來高校,幸福感會很低,評職稱只認論文和項目,上課是副業,主業是寫論文和課題申報書,如果擅長幹這些的可以進,日子過得不錯,獎勵也多加上課題經費,收入不算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