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後,這位院士發朋友圈:"磨了一把小劍"

如果你看過科幻小說《三體》,一定會對書中所描述的能像電腦那樣顯示圖像的"未來服飾"嚮往不已;如果你已經玩膩了iPhone,一部如玻璃般全透明的手機一定會吸引你的目光;又或許你正擔心你的手機快沒電了,那麼"邊走路邊充電"這樣的新奇技術可能正是你所期待的。

而這些看起來炫酷無比的新科技,正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傑出校友、全球納米科學家王中林院士的研究可能帶來的"福利"。

首獲

陰差陽錯的"納米發電機之父"

王中林,1961年出生於陝西一個貧窮的小縣城。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給志存高遠的王中林帶來了巨大的希望。本想學習雷達工程的他,卻在1978年收到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物理師資班的錄取通知,從此結緣物理。

首獲

1982年,王中林考取了中美聯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成為西北五省唯一被錄取的學生,遠赴美國繼續深造。王中林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導師約翰·麥斯威爾·考利——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祖師級人物,評價王中林:"不管做什麼,王(中林)都是最好的。"經過5年的勤學苦練,王中林在1987年以優異成績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87年到1994年,他曾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英國劍橋大學凱文迪許實驗室、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定量局從事過研究工作。1999年提前晉升為終身制正教授,2004年晉升為佐治亞理工學院校攝政董事教授

而在此期間,王中林受到過兩次大的衝擊。1988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讀博士後時,他提出的一種理論與導師想法相悖,甚至被髮問"這究竟有什麼用"。但王中林依舊堅持將文章發表了(現已成為經典文章),致使導師對他十分不滿。當時作為領域權威的導師,在行業內有諸多學生,

他們對王中林進行了"圍攻"。但在這般艱難的處境中,他依舊沒有放棄,用10年的時間做了大量高質量工作,並寫下自己的第一本著作。

首獲

王中林的第一本專著

第二次是1995年,王中林剛到佐治亞理工學院。開始由於沒有專用的實驗室,他只能白天查閱文獻,晚上借用別人的實驗室,並且受到其他一些教授的歧視。但他沒有放棄,用了3年時間,他發表了八十多篇同行評議的文章,當他得到教授職位時,

系裡的教授們對他說:你讓我們看起來很差。

志當存高遠,經過多年持之以恆的努力,王中林在納米材料、磁性材料以及有關電子顯微學的基礎理論和新試驗方法等領域做出了傑出和創新性貢獻。由他掛帥,他的小組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激動的成就:1998年發現了納米碳管量子導電效應;1999年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可以稱單個病毒質量的"納米秤";特別是2001年發現和合成半導體氧化物納米帶結構,為納米級傳感器和敏感器以及光電器件的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成果引起了納米界的轟動

2005年,王中林開始研究納米發電機。而王中林說,納米發電機的探索之路,來源於"錯誤"。

首獲

當時,他與一位博士生測試納米材料的壓電係數,但辛苦許久,結果卻與設想的很不同。經過一系列反覆研究,最終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利用納米材料發電。

一年後,王中林發明了納米發電機。隨即,他發明了不依賴於原子力顯微鏡並能連續不斷地輸出直流電的納米發電機的雛形,為技術轉化和應用奠定了原理性的基礎,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2012年首次成功地研發出用有機材料製作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原創性地利用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耦合效應將機械能轉化成電能,並在近年來陸續展示出該類器件的各種基本工作模式和其適用於各種機械運動的能力。

王中林深有感觸地說:"有時候你摔了一跤,但絆倒你的很可能不是磚頭,而是一塊金子!"

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

王中林用知識和才能取得了讓世界為之振奮的成就,榮譽和鮮花紛至沓來:榮獲

美國顯微鏡學會1999年巴頓獎章;佐治亞理工學院2000年傑出研究獎;2001年美國化學學會獎金,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CAREER基金;2002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首獲

2018年7月,埃尼獎組委會在意大利羅馬正式宣佈:決定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Energy Frontiers Prize)授予王中林院士

埃尼獎(Eni Award)是世界能源領域最權威、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世界能源領域的"諾貝爾獎"( The Nobel Prize for energy ),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及沃爾夫獎等並稱為領域性的最高獎項。

6月,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王中林院士榮膺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該獎項評選委員會評價王中林教授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重大貢獻,認為這一領域"將對人類和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利益","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首獲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著名的世界性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設立,每年頒發一次,目的是表彰和鼓勵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研究進展,授予為人類帶來福祉的傑出科學家。該獎項從1984年開始每年頒發1次,每次獲獎人數僅為1人,之前已有35名科學家獲得此獎項,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

首獲

獲獎後,王中林院士在其朋友圈發文表示,"做氧化鋅和納米發電機20年,

磨了一把小劍,希望對世界和人類有所作用。做科研35載,發展納米發電機和壓電電子學'千里走單騎',有被質疑有被否定也有被詆譭更有低谷和考驗,但不懈的努力和前進的步伐一直沒有停。"

部分素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網、中國科技財富、時代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