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大家好,這裡是WalkLife徒步生活,記得在剛入門越南語的時候,很多老師都跟我說,你會說中文,學越南語根本是小菜一碟。文法、讀音都跟中文很類似,

還說越南語中有60%的詞彙是來自中文。為了這句話,我還特別去查,到底這個數據來源是來自哪裡,結果一查發現,原來是法國漢學家馬伯樂的觀點。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現在越南已經不用的漢借字

不過不得不說,由於越南的官職深受中國的影響,使得經濟、政治以及法律等,比較專業的用語上,也能看到不少漢文化的影子。例如政府、總統、談判等等詞彙。往後會在我的越南語的專欄上,放出讀音,大家聽聲音會更加清楚。說起來,今天跟越南朋友一起語言交換,也發生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他是來學中文的,我是來學越南文的。他的中文比我的越南文的程度好很多,所以都是由他主導談話內容。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典藏於胡志明市博物館的文物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典藏於胡志明市博物館的文物

然而,每當說到有一些,平常口語不常出現的專有生詞,他用越南語跟我說。我反而能根據他的舉例,似懂非懂的卻能猜出他的意思。例如“工具”、“戰爭”,甚至有一些用具,例如掃把,他說到chổi(音有點像肘)不由地就聯想到掃“帚”也是同樣的音。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1975年帶的胡志明市的黑白照

越南語中,也有許多類似中文的用法,中文的有趣在於字裡行間,都存在某種巧思,例如“建設”一次,也可以單獨的拆開,變成一個“建”字,“建”了一棟房子、“建設”了一棟房子。而在越南中,我想是將這種用法,用到了極致。很多時候,越南語中的字都很省略,甚至是單音節,但其實,他也可以是兩個音節的單字,但各自省略,就跟中文一樣。“建設”在越南語中,他們一樣是叫做Xây dựng,也可以直接用Xây,這個字。也許也因為這份相似,越聽就越帶勁,當作方言來聽,也覺得甚是可愛。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越南的中國嫁娶的禮俗

上個禮拜的週末,閒來無事跑去看胡志明博物館,其中有兩個展區,我特別感興趣,感興趣的原因,因為這兩個展區,出現了我熟悉的中文字,感到非常的感動。第一個展區是講嫁娶的禮數,寫有秦晉之好的喜帖還有結婚證書,另外還有一個展區是放有皇帝詔書的展間。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印有秦晉之好,用漢字書寫的喜帖

此外,還有一些是倍感哀傷的文物典藏,這些文物是1975年的時候,所留下的文物,大家可以猜猜看留下了什麼。是一些戰爭的醫療用具,如鑷子、燒杯,紗布,上面那些醫療器皿也印有中文字,還留有當時的軍鞋以及頭盔。隔著玻璃窗看著這些文物,閉上眼,也會想到戰爭年代的場景。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典藏在胡志明市博物館的文物-上面的綠色貼合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今天在語言交換中的這個朋友,叫做khoa,是來自中越的朋友。他跟我說,在和平的年代,越南分成了北、中、南。而在戰爭的時候,他的家鄉被歸在了南方,那個年代他雖然沒有經歷過,但他的父母總說,那時候能吃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他還教我一個詞叫做“找路”,跟閩南語的音很像。閩南語中的“走路”也有逃跑、逃難的意思。他說那個年代,他們家很多親戚都出國找路去了,為的就是一個希望。我問,現在還有保持聯繫嗎?他說,有些有,但有些叔叔姑姑,就這樣一去不復返。

越南博物館中觸目驚心的戰爭文物,越南語中悄見漢文化的影響力

典藏在胡志明市博物館的文物

我想語言的學習,不僅僅只是語言,語言的魅力在於,他背後層層疊疊,發生的各種人、事、物的故事。說來也很好玩,原本是因為工作上,遇到了瓶頸,為了找機會而開始接觸越南語。然而,對我來說,也讓我學到的不只是語言,而是對於很多事情,都倍感珍惜,活下去,就是最好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