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一場劍走偏鋒的表演,一段極盡瘋狂的人生

他來了,那個預告片就讓人瘋狂的小丑,

終於來了。

從獲得威尼斯金獅獎開始,電影《小丑》如同新王登基一般,口碑票房雙雙炸裂。這個披著超級英雄外衣的起源故事,既樸實又極致。在和平為主旋律的今天,它的出現,仍會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小丑》:一場劍走偏鋒的表演,一段極盡瘋狂的人生

如果可以,他更願意相信人心都是善良的。

他的名字叫亞瑟·弗萊克,裝扮成小丑表演,是他的謀生手段。他跟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窮困潦倒,以至於在筆記本上赫然寫著“I just hope that my death can make more cents than my life”的話語。他需要錢,他也熱愛自己的工作,可生活卻用欺凌回報,始終不曾善待他。

即使這樣,他依然在公交車上逗小孩子笑,在醫院給小朋友跳舞。他純粹,甚至還相信同事蘭道爾給他這麼一位精神病患者槍支的時候,是善意之舉。於是,在他掉落槍支,蘭道爾立馬倒打一耙之時,一切已截然不同。

《小丑》:一場劍走偏鋒的表演,一段極盡瘋狂的人生

拿著槍的亞瑟可能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即使並非他所願,也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在這裡,似乎是一種必然。

笑是常掛在他臉上的表情,或者說是疾病的表現,這也給他帶來困擾。當被打倒在地,深處絕望時,他拿槍殺死了三位華爾街西裝男。驚慌逃跑後,卻躲在廁所裡,優雅地跳起了舞蹈。那一刻,伴隨著舒緩的音樂,他找到了平衡自己悲慘生活的方式,且越發無法自拔。

他翻出了母親的資料,得知她默許當年養父虐待他的各種暴行時,再一次用殺戮平衡了人心冷漠。面對蘭道兒和侏儒蓋瑞的到訪,原本應該道謝的場合,他卻用刀子奪去了前者的生命,以一種血腥暴力的手段回饋了偽善。

《小丑》:一場劍走偏鋒的表演,一段極盡瘋狂的人生

最終,他放走了蓋瑞,這是我認為在全片中最暖心的一段。

後面,則是在階梯上一段輕鬆自信的舞蹈,水花濺起,盡情忘我。如果說,之前濃妝豔抹的他,只是個給人帶來歡樂的clown,現在已儼然成為Joker,一段從卑微走向王者的歷程。他也把這種狀態,帶到了節目演播室。

這一次,他無所顧忌,甚至在質問著這個病態明顯的現實社會。對他而言,主持人莫瑞的邀請,也只不過是赤裸裸的嘲笑。當對話變得針鋒相對,他用一聲槍響,結束了莫瑞的一生。嘴唇不自然的抽搐,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都在驗證著他之前說過的話:

“I used to think my life was a tragedy, but now I realize it’s a comedy”.

《小丑》:一場劍走偏鋒的表演,一段極盡瘋狂的人生

畫面轉到阿卡姆瘋人院,心理醫生問亞瑟在笑什麼,他只說了句你不懂,然後背景音樂響起:

“That's life, that's what all the people say. You're ridin' high in April, shot down in May”.

就這樣,踩著一地紅腳印,小丑繼續著曾經一敗塗地,如今卻“春風得意”的人生。有人說,最後的追逐戲,是在致敬卓別林,其實他們又何其相似。不論是悲劇裡的喜劇,還是喜劇中的悲劇,在兩個極端上,都是各自對於希望的詮釋和表達。

《小丑》:一場劍走偏鋒的表演,一段極盡瘋狂的人生

相比起《V字仇殺隊》的V,小丑的“反抗”則是缺少了一個絕對高尚的理由。碌碌半生,都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存在的小丑,最後才得到了一個肯定答案。他選擇戴上笑臉的方式,就是用鮮血塗上了嘴邊淡去的一抹紅。

想比起驚心動魄的超英大片,《小丑》更像是一部精緻感十足的藝術作品。傑昆·菲利克斯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表現,將一個矛盾、掙扎、瘋癲的小丑角色演繹的入木三分。電影對於鏡頭語言的考究,也讓它更添藝術美感。是的,反派故事,文藝表達,原本就是一段妙不可言的體驗。

影片給人最大的震撼感,不是不瘋魔不成活的人生態度,而是對於一個存在階級鬥爭的作品,它不傳達任何傾向性。站在聚光燈下的上流社會,受盡讚美和簇擁,而窮人更像是富人身後的影子,有時會變得扭曲,有時會強大的足以吞噬本體,就像小丑一樣。

《小丑》:一場劍走偏鋒的表演,一段極盡瘋狂的人生

《小丑》是具有煽動性的,因為對於心智不成熟的人,它在傳遞著一種悲世情緒;而《小丑》也具有思考性,對於飽受生活歷練的人而言,看清了大惡的極致,才會更加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小美好。

“Okay,I'm waiting for the punchline.”

“There is no punchline. It's not a joke.”

不講笑話,直面現實,哥譚市也在一場無法避免的混亂中期待重生。刀尖上跳舞的小丑,在找尋獵物的同時,也在等待著自己的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