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衣冠冢?怎麼理解?

洎水藍


衣冠冢,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遺體下葬,而並未葬有死者遺體的墓葬。這是因為死者的遺體無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處,再於此地設衣冠冢以示紀念。比較著名的是明末史可法的衣冠冢。參看《梅花嶺記》。

起源

《史記·封禪書》:“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漢書·郊祀志上》:“上(漢武帝)曰:‘吾聞黃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這是最早的有史可查的衣冠冢。

分類

衣冠冢一類是墓中有主人遺物的象徵性墓葬。還有一些墓,其中則連衣冠也沒有,純屬象徵性的墓葬。

歷史人物的衣冠冢


黃帝衣冠冢

(即黃帝冢)《史記·封禪書》:“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漢書·郊祀志上》:“上(漢武帝)曰:‘吾聞黃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史可法衣冠墓

史可法衣冠墓位於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鋪鎮棗樹鄉史詞村鼓路塘。公元1645年(順治二年),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拒絕投降,固守城池,後被攻破,壯烈犧牲。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遂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10天,史稱“揚州十日”。揚州城破後,史可法就義已十二天,由於當時天氣較熱,屍體腐爛不能辨認。次年,史可法義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於揚州梅花嶺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諡“忠正”。因此牌坊上題額為“史忠正公墓”。

楊敬衣冠冢

《西園聞見錄》:“楊敬,歸德衛人。父昱,洪武間陣亡。敬方十歲,聞訃即哭踴。每思求遺骸,不果,乃取衣冠葬於先塋之次。事母文氏極孝,謹聞戰陣事輒流涕不已,時人以至孝稱之。”

袁崇煥衣冠冢

明末袁崇煥,于山海關前線屢挫清兵,清人使反間計,明崇禎上當(其中夾雜著朝廷黨爭),將袁凌遲處死,不久明朝亡國。後人憐一代英雄如此冤死,在北京為立衣冠冢,至今猶存。沿海地區,人們對於出海遇難者,也以其衣冠等物建衣冠冢。

孫中山衣冠冢

孫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逝世於北京,靈柩暫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後金剛寶座塔中。1929年移葬南京,衣冠則葬於香山碧雲寺,此亦為衣冠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閱讀。


讀點古文


衣冠冢是沒有遺體,或者遺體殘缺無法無整埋葬,或者暫時找尋不到遺體,採取用亡者衣飾頂替入土的葬埋形式。


綠葉風采


大家好,我是小陌,我來回答:我們看其字面意思來理解也可以的。衣冠二字就是指衣服、帽子等人們的穿戴衣物。冢字呢就是墳墓的意思,古冢 荒冢 衣冠冢 青冢 叢冢等。就是用衣服代替人的墳墓。因一些特殊原因沒有死者的遺體,就用死者生前的衣物代替死者下葬,而方便祭奠死者和做一個象徵性的墓葬。

代表性衣冠冢

歷史也有挺多的衣冠冢,例如:黃帝衣冠冢(以前三皇五帝中的黃帝)、楊貴妃衣冠冢、史可法衣冠墓,這個人可能大家不熟悉,這個人明末時期的一個朝廷官員。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是明末時期聞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史可法,字憲之,又字道鄰,是河南祥符人(今河南省開封市)。還有袁崇煥衣冠冢、還有孫中山先生也有衣冠冢。

衣冠冢起源

衣冠冢據記載最早起源於黃帝時期。

《史記·封禪書》記載: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漢書·郊祀志上》記載:

“上(漢武帝)曰:‘吾聞黃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以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

從這兩篇記載中也能看出黃帝去世後,是當時的朝廷官員為黃帝做的衣冠冢。黃帝陵在寧州羅(今為正寧縣)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子午山亦稱子午嶺。子午山是《史記》記載所說的“黃帝崩,葬橋山”中的橋山。

正寧縣城山河鎮坐汽車至五頃原回族鄉,在五頃原與二頃原結合的斜坡彎道的峴子處,有一東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此就是黃帝衣冠冢。

不管是衣冠冢,還是墳墓,都是為了祭奠故去的人,也是對先人的一種思念,表達我們作為人類對親人或者朋友等關係的一種思念感情。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留個關注吧,持續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