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HL是海浪啊啊啊啊
我認為上小學之後培養孩子延遲滿足是對的。因為孩子六歲以後基本上都已經懂事了,現在的孩子成熟的都比較早,六歲以後就應該培養孩子各方面好的習慣和按規律的習慣。一是,孩子六歲之後,正是長身體和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時期,雖說是十年育樹,百年樹人,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使孩子茁壯成長。
二是,從家庭教育方面,從小培養不能讓孩子說要什麼就要什麼,讓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東西,才能更加培養他積極向上的思想,鍛鍊孩子的意志。
三是,從思想方面,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孩子個人和社會都是有利的, 也是為實現我們民族復興積累人才。
寶寶早安
關於延遲滿足感,我是讀了那本書《孩子,假如你吃了棉花糖》以後瞭解到的,用棉花糖實驗證明了那些能夠忍耐住暫時的誘惑的人最終獲得更大的滿足和補償,也就是說那些善於忍耐的孩子更能獲得成功。
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忍受各種誘惑,尤其現在的快餐文化,各種智能新媒體的各種報道,電子產品的誘惑,鋪天蓋地的給我們各種信息,沖劑我們的內心。大人如此,孩子更加如此。
就拿最近疫情,在家上網課來說,孩子們每天手拿手機或者電腦,那些自控力的好的畢竟是少數,更多是自控力弱的孩子,就會不自覺的去點點這裡,玩玩遊戲,聽課效果可想而知。我家孩子也不例外,本來擔心手機平板上課,屏幕太小,眼睛累,就用電腦給她用,後來發現她玩遊戲後,果斷跟孩子談了一下,換成了學習平板,一方面可以控制學習時間,另一方面遠離其他娛樂項目的干擾,同時,也跟孩子約定,只有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完成效率高,就一定會給她玩遊戲的時間,這樣一來,孩子也真的慢慢遵守約定,成功讓她成為忍耐住暫時的誘惑。所以說,要吃滿足感,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培養,當孩子太容易得到一個想要的東西時就可以試一試,畢竟太容易得到以後孩子沒有經歷過努力爭取的過程,就不明白來之不易的選擇。比如我兒子現在三歲多點,每天都要看一集動畫片,但我跟他約定,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的時光不能看,要看看書,運動運動,做做遊戲,打發積木都可以,下午可以看一集,而且每次只能一集,他一直都遵守的挺好的,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有意識的去跟孩子溝通,討好一個條件,但也不是很難的那種,孩子都可以忍耐暫時的誘惑的。
努力爬呀爬的蝸牛
《養育的選擇》:培養自控力比延遲滿足更有意義。
01 延遲滿足的理解誤區
有些人可能對延遲滿足的理解存在誤區。延遲滿足不是在本來可以滿足孩子的情況下,故意延遲,刁難孩子。而是培養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做想做的事,這是自控力的一部分。
02 延遲滿足的缺點
(1)信任危機。
本來可以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我們非要延遲,將影響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2)模仿家長提條件
每次孩子提需求,家長總是拖延,談條件,那孩子也可能依葫蘆畫瓢。本來他應該要做的事情,結果也有模有樣地提條件。
(3)傷感情
對於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長不及時滿足,會傷害親子感情,降低孩子的安全感。
03 培養自控力
與延遲滿足相反的一個詞叫做即刻滿足。這樣的人,往往比較衝動,對慾望的控制力較弱。而擁有較好自控力的孩子,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會省去家長很多心思。
(1)解釋原因
孩子在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理解自控力了。當父母說“等一下”的時候,雖然他們很急,但是也能理解,父母會等一會兒滿足他們。
而當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對這種延遲的滿足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只要家長解釋原因,他們願意等待。
比如,寶爸在網上給孩子買了一個玩具飛機,但是剛下單,孩子就追問:快遞到了嗎?飛機什麼時候到?而且一天可能重複好多遍。這個時候,我就會打開快遞物流信息,告訴她快遞車走到哪裡了,還要多久才能開過來。孩子確實可以平復下來。
(2)定量
除了解釋原因,我們還需要定量,不管是吃喝玩樂,都適用。我們要告訴孩子,每天一點快樂要大過一次性快樂。
有一次給女兒買了一塊好吃的蛋糕,我以為她會一次性吃完,結果吃到1/3的時候,女兒對我說:“不吃了。”我很奇怪:“不好吃嗎?”孩子說:“剩下的明天吃。”當時,我突然覺得要重新認識一下這個3歲的孩子。原諒我剛剛把你想得太隨性了。
總結
家長要正確理解延遲滿足,並非孩子所有的需求都要拖延,精神需求更不可以。培養自控力才是王道,要讓孩子知道,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一次性快樂抵不過持續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