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银河补习班》讲述了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与成长的亲情故事。男主角马皓文是一个天生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男人。

父亲是马皓文诸多身份中使命最重的一个担子,因为它的背后是家庭,是无数次隐忍之后还能掏出的全部爱。他在尽自己所能,无限接近这个使命的终点,给中国万千家长上了一堂警醒的课。

1、父亲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很多网友评论说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根本几乎没有像马皓文那样的父亲,能够给予孩子全心的爱、陪伴、教育和信任,亦师亦友。如今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有太多父亲将自己置身于事业深渊,是社会和家庭经济的顶梁柱,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少之又少。

中国的爸爸与孩子的关系很难像欧美电影中演绎的那种共同探险,共同面对磨难,像朋友一样相处。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有关,注重父亲在家族中的威严,子女与父亲朋友相处是大逆不道的,不能触犯父亲在家庭中是“威严”的形象。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很多父亲都不太爱表达,也不会对子女说我爱你,心里什么都有,但就是说不出来,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孩子都是一直成长到自己娶妻生子,才慢慢理解了父亲。

许飞的歌词里写过,等她明白过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老的像一张旧报纸”,这种酸楚瞬间就能把人淹没掉。

真正的好父亲是孩子追梦路上的守护神,是孩子心底的超级英雄,他会身体力行地教会梦想的价值。

《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对5岁的儿子说: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去捍卫它;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给予孩子多少金钱和资源,而是父亲能陪伴,母亲好情绪,这两者缺一不可。

马皓文对高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长着神奇的感受器,能够感受到大人们是否爱他。”

而对孩子真的爱,就意味着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欣赏。愿更多的父亲能将更多挣钱的时间挤出来一些陪伴孩子,愿更多的父亲能用爱去链接孩子爱的感受器,做孩子成长中的那道指引灯。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2接纳和认可,点亮孩子眼中的光

父母都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当孩子慢慢长大,尤其是进入校园之后,发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了差距,从不相信孩子的不完美,到质疑孩子真得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们如带着光亮的小星星,从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质疑那一刻开始,光亮便开始慢慢熄灭,直到落入凡尘。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第斯多惠曾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电影中的马皓文是著名设计师,因为特别出色还被选为亚运火炬手,一度是儿子马飞心中的骄傲。可是一次意外马皓文锒铛入狱,此后七年无法在儿子身边陪伴。

出狱后被打回尘埃的不止马皓文,还有他的儿子。那个曾经机灵、活泼的小男孩,成了老师眼中的“缺根弦”,就连妈妈都认为他笨,不是块学习的料。

可老父亲马皓文,却没有因为外界的声音而看轻自己的孩子。为了将儿子从被否定的深渊里拉出来,他尝试了一切办法。

听到教导主任要开除儿子时,他没有像孩子的妈妈那样苦苦哀求,而是坚定站在孩子一边和教导主任硬刚,并立下誓言:儿子一定能考入年级前十,如果没考入再开除不迟。

马皓文看似不切实际的背后,其实是对孩子现状的接纳和认可。他相信孩子,始终认为他本就足够优秀,而永远有可能变得更好。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一个被家长全然接纳和认可的孩子,他的内心没有阴暗之处,更不会看轻自己。因为他们始终都知道,父母喜欢并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他们也会因为这份认可,生活得更加坦然和自信。

在马飞因为被质疑是笨蛋而苦恼时,马皓文也告诉他:“你不是笨蛋,你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看法。”

父母的认可和接纳,是孩子无助时的靠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信的源泉。

在父母的全然认可和接纳中,孩子才有可能让自己拥有更加独特的光芒。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3、告诉孩子“不能输”,不如教他“不认输”

马皓文因为意外而蒙冤入狱七年,一个被人尊敬的“马工”变成了人人唾骂为“良心被狗吃了”的囚犯,他却没有倒下,为了给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也为了自己的尊严与名誉,他忍辱负重,甚至卖血,“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他和孩子住在桥洞和杂物间,心中依然有“诗和远方”。

晚上,看见伏案的爸爸,马飞问:“爸爸,你是在工作吗?我可以不睡觉吗?”然后从床上爬起来开始学习。儿子因刚刚升起的希望又被闫主任扑灭了,说:“我实在不想学了,太难了!”这时,一伙人冲进了房间向爸爸发难,马皓文像愤怒的狮子,大吼:“我不会认输的,永远不认输!”那伙人被吓退了,儿子也震撼了。他默默地写了一张字条:“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这张字条放在文具盒里,陪伴着他每天的学习,直到他飞向梦想的宇宙。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爸爸与失败的抗争史,让马飞体会了何为“不认输”,并立志“像爸爸一样,不认输”。

小马飞在爸爸言传身教下,才培养了强大的“逆商”,在面对学习垫底、洪水中差点丧生、宇宙中飞行设备损坏,他永不认输,才有了更多生存的机会。

比起一味拿着鞭子,抽打着孩子的自尊告诉他“不能输”,不如让孩子在我们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不认输。

与马皓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片中的教导主任。在学校对学生实行高压政策的教导主任,在家中教育起孩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凡事要求孩子争第一、不能输。而教导主任的高压也成就了儿子的“状元”,可这名状元却在上了大学后,因承受不住现实的压力而选择跳楼,最终成了疯子。

如今社会像教导主任的儿子一样,很多孩子高分却低能,经不起一点打击,一次失败会让他们觉得天都塌了,很多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不能输”三个字像一个魔咒,禁锢住孩子的神经,终日活在害怕退步和被别人赶超的担忧中。然而人生之路很长,学业只是人生中的沧海一粟,未来在社会上还要面临更多的坎坷和失败。

一个“不能输”的孩子往往输不起,而一个不认输的孩子,即使输,却最终能将曾经输掉的漂亮地赢回来。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4、“梦想就像箭靶子”——人生因为梦想而变得有意义

在马皓文跟教导阎主任打赌,马飞期末考试不仅能进班级前十,还能进年级前十以后,马飞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

而在跟着马皓文去找工作,看到爸爸被嘲讽的场景后,马飞终于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跟马皓文表态,将来要考清华北大。

马皓文却告诉他,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幸运地找到自己的梦想,而用心的爸爸会看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激发孩子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

爸爸逐渐引导孩子找到梦想,并且激励孩子为了梦想而努力前行,孩子才会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马飞在爸爸的陪伴引领下,寻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从小喜欢研究地球、宇宙奥秘、飞机模型,爸爸带他去看航模展,将他内心的梦想一步步点亮。他找到了梦想的靶子,最终飞上了太空。

这部电影最适合如今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焦虑的家长观看。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它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素质的折射。孩子的所有优点,都是父母良好品质的再现;孩子的一切缺点,都是家长自身问题的复制。

最后,愿我们作为父母都能身体力行,让孩子看到未来,看到光。

《银河补习班》:一封写给中国家长的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