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看完之后反思一下

对于“生活要有仪式感”的话题,近几年突然变成了一份生活指南,情侣之间需要仪式感、夫妻之间需要仪式感,对于宝宝来说,教育他们更需要仪式感。芽芽妈说的“仪式感”教育,并不是花钱买多昂贵的礼物,举办多奢华的生日宴会,而是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看完之后反思一下

“仪式感”教育

芽芽妈这几天和邻居聊天:他们为宝宝精心准备一日三餐,送孩子去幼儿园,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买漂亮的衣服和消化的玩具,可是孩子还是不满足,后来,邻居百忙之中参加了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和宝宝一起参加运动会,宝宝突然变得超级能说,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开心的不得了,什么玩具衣服都不要了。其实,这些都是可以满足宝宝无限内心需求的仪式感。

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仪式感并不是存在于物质形式的东西,仪式感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可否让人们的内心感到满足和幸福。

如果家长总是以工作忙碌,缺席宝宝的生日聚会、缺席宝宝的运动会、缺席宝宝的汇报演出,在宝宝看来,都是忽视他们的表现,孩子可以表示理解,但是这些理解一旦积累过多,最终会和爸爸妈妈拉开距离。

“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看完之后反思一下

仪式感”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仪式感,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表现自己热爱生活、尊重生活、爱护家人、关爱他人的态度。

01

给孩子努力的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司金奈有一个很经典的“正强化理论”:人们的某种行为一旦在他人身上得到好的结果时,就会敦促自己重复此种行为。

今年,山东一幼儿园的5岁小女孩,将捡到的20块钱给了警察叔叔,值班民警认真地记录了捡钱地点等详细内容,并且将盖有“红印章”的表扬信送到了小女孩的幼儿园。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她会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好的,会让他们知道人生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如何做到更好的自己。

02

给予孩子安全感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家庭的传统仪式相较于过物质奖励、学业成功等,更能够带给孩子幸福感。家庭仪式感可以将家庭成员紧紧地粘合在一起,聚集在一起,让彼此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妈妈每天早起给宝宝的拥抱,出门前的问候,吃饭前的感谢、睡觉前的睡前阅读,不仅可以使亲子关系更为融洽,也会让孩子知道家人之间紧密的联系。

芽芽妈这里要提出,特别是对于1~4岁的孩子,最好培养他们“睡前故事”的仪式感,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增加认知意识,也可以带给他们更好的安全感,帮助他们更好入眠。

03

为孩子注入勇气

仪式感可以将平凡的日子变得闪闪发光。在英国小学,新生入校时,ins上就会出现家长们晒孩子穿校服、拿书包的照片,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是人生中的另一个新阶段,需要学会独立,学会与人相处。

孩子们上幼儿园,上小学,拿到新课本,认识新同学,进入新校园,18岁时,走向独立和责任,这些都是人生中的不同阶段,给予孩子更多的仪式感,让他们知道成长的每一阶段都需要记录和珍惜,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未来的道路。

04

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

在端午节,很多地方会有穿汉服,行汉礼,读汉书的仪式,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迅速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兴趣感,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会让孩子们明白规则意识,培养他们的秩序感,提高他们的修养。

比如进出高档餐厅不可以穿拖鞋,去听音乐会的时候需要打扮得体,让他们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需要懂不同的规则。

05

收获更多的幸福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心锚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连接特殊事物和某种情绪之间的仪式,从而产生条件反射。比如,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互相关心,送节日礼物等仪式,都会符合宝宝心中的心锚,让他们在感受父母相亲相爱的同时学会如何感知幸福,表达爱意。

芽芽妈温馨提示:很多家长抱怨没钱没时间,如果抱得起孩子就得放下工作,他们都把“仪式感”和“搞排场”混淆了,仪式感是赋予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时刻有特殊意义的场合或者东西,是对生活的重视,与金钱无关。

“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看完之后反思一下

家庭“仪式感”教育

美国《纽约时报》曾经评选了一些家庭的“仪式感”,家长们可以参考借鉴:

起床说早安,睡前说晚安,出门前要拥抱并且好好打招呼;

坐在一起进餐,品尝可口的饭菜,分享身边的趣事和不开心的事情;

每天晚上至少陪伴宝宝30分钟,可以一起读睡前故事,一起堆积木,一起聊天,陪孩子入睡;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尽量不缺席他们的汇报演出、家长会、运动会等重要活动;

每年一家人旅行一次,可以长途,也可以短途,让孩子有所期待;

在过各种节日的时候,让他们明白传统习俗,对不同的节日有自己的理解,让他们有过节的期待。比如过年时,让他们参加贴串联,包饺子,放烟花等传统习俗;

在孩子生日时,可以拍一张合影,也可以带他出去玩耍,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年互相写一封信,然后三年或者五年一起打开看。

仪式感就在我们身边,是用心的方式,并不是物质可以代替的,玩具、衣服花钱买就可以,但是对于宝宝的爱只能用爱来给予,用心,才能与宝宝心连心。

“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看完之后反思一下

参考文献:

【1】斯蒂文•谢尔弗, 池丽叶.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2】钱建兵.《也说教育的仪式感》.《江西教育》2019.3

【3】Lathiffida Noor Jaswandi;;Farida Kurniawati,Acceptance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Early Childhood Inclusive Education Programs,2019.3

“仪式感”的童年,远胜于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看完之后反思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