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的童年,遠勝於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看完之後反思一下

對於“生活要有儀式感”的話題,近幾年突然變成了一份生活指南,情侶之間需要儀式感、夫妻之間需要儀式感,對於寶寶來說,教育他們更需要儀式感。芽芽媽說的“儀式感”教育,並不是花錢買多昂貴的禮物,舉辦多奢華的生日宴會,而是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

“儀式感”的童年,遠勝於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看完之後反思一下

“儀式感”教育

芽芽媽這幾天和鄰居聊天:他們為寶寶精心準備一日三餐,送孩子去幼兒園,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買漂亮的衣服和消化的玩具,可是孩子還是不滿足,後來,鄰居百忙之中參加了幼兒園家長開放日,和寶寶一起參加運動會,寶寶突然變得超級能說,拉著爸爸媽媽的手開心的不得了,什麼玩具衣服都不要了。其實,這些都是可以滿足寶寶無限內心需求的儀式感。

教育心理學家提出:儀式感並不是存在於物質形式的東西,儀式感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可否讓人們的內心感到滿足和幸福。

如果家長總是以工作忙碌,缺席寶寶的生日聚會、缺席寶寶的運動會、缺席寶寶的彙報演出,在寶寶看來,都是忽視他們的表現,孩子可以表示理解,但是這些理解一旦積累過多,最終會和爸爸媽媽拉開距離。

“儀式感”的童年,遠勝於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看完之後反思一下

儀式感”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儀式感,是爸爸媽媽給孩子表現自己熱愛生活、尊重生活、愛護家人、關愛他人的態度。

01

給孩子努力的方向

美國心理學家司金奈有一個很經典的“正強化理論”:人們的某種行為一旦在他人身上得到好的結果時,就會敦促自己重複此種行為。

今年,山東一幼兒園的5歲小女孩,將撿到的20塊錢給了警察叔叔,值班民警認真地記錄了撿錢地點等詳細內容,並且將蓋有“紅印章”的表揚信送到了小女孩的幼兒園。對於這個小女孩來說,她會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好的,會讓他們知道人生的努力方向是什麼,如何做到更好的自己。

02

給予孩子安全感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家庭的傳統儀式相較於過物質獎勵、學業成功等,更能夠帶給孩子幸福感。家庭儀式感可以將家庭成員緊緊地粘合在一起,聚集在一起,讓彼此感受到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


媽媽每天早起給寶寶的擁抱,出門前的問候,吃飯前的感謝、睡覺前的睡前閱讀,不僅可以使親子關係更為融洽,也會讓孩子知道家人之間緊密的聯繫。

芽芽媽這裡要提出,特別是對於1~4歲的孩子,最好培養他們“睡前故事”的儀式感,有趣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孩子增加認知意識,也可以帶給他們更好的安全感,幫助他們更好入眠。

03

為孩子注入勇氣

儀式感可以將平凡的日子變得閃閃發光。在英國小學,新生入校時,ins上就會出現家長們曬孩子穿校服、拿書包的照片,告訴他們,從今天開始,是人生中的另一個新階段,需要學會獨立,學會與人相處。

孩子們上幼兒園,上小學,拿到新課本,認識新同學,進入新校園,18歲時,走向獨立和責任,這些都是人生中的不同階段,給予孩子更多的儀式感,讓他們知道成長的每一階段都需要記錄和珍惜,可以給他們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未來的道路。

04

培養寶寶的規則意識

在端午節,很多地方會有穿漢服,行漢禮,讀漢書的儀式,在這些活動中,可以讓孩子們迅速轉換自己的思維模式,提高他們的專注力和興趣感,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都會讓孩子們明白規則意識,培養他們的秩序感,提高他們的修養。

比如進出高檔餐廳不可以穿拖鞋,去聽音樂會的時候需要打扮得體,讓他們知道在不同的場合需要懂不同的規則。

05

收穫更多的幸福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心錨效應”:簡單來說,就是連接特殊事物和某種情緒之間的儀式,從而產生條件反射。比如,爸爸媽媽經常在孩子面前互相關心,送節日禮物等儀式,都會符合寶寶心中的心錨,讓他們在感受父母相親相愛的同時學會如何感知幸福,表達愛意。

芽芽媽溫馨提示:很多家長抱怨沒錢沒時間,如果抱得起孩子就得放下工作,他們都把“儀式感”和“搞排場”混淆了,儀式感是賦予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某個時刻有特殊意義的場合或者東西,是對生活的重視,與金錢無關。

“儀式感”的童年,遠勝於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看完之後反思一下

家庭“儀式感”教育

美國《紐約時報》曾經評選了一些家庭的“儀式感”,家長們可以參考借鑑:

起床說早安,睡前說晚安,出門前要擁抱並且好好打招呼;

坐在一起進餐,品嚐可口的飯菜,分享身邊的趣事和不開心的事情;

每天晚上至少陪伴寶寶30分鐘,可以一起讀睡前故事,一起堆積木,一起聊天,陪孩子入睡;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儘量不缺席他們的彙報演出、家長會、運動會等重要活動;

每年一家人旅行一次,可以長途,也可以短途,讓孩子有所期待;

在過各種節日的時候,讓他們明白傳統習俗,對不同的節日有自己的理解,讓他們有過節的期待。比如過年時,讓他們參加貼串聯,包餃子,放煙花等傳統習俗;

在孩子生日時,可以拍一張合影,也可以帶他出去玩耍,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年互相寫一封信,然後三年或者五年一起打開看。

儀式感就在我們身邊,是用心的方式,並不是物質可以代替的,玩具、衣服花錢買就可以,但是對於寶寶的愛只能用愛來給予,用心,才能與寶寶心連心。

“儀式感”的童年,遠勝於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看完之後反思一下

參考文獻:

【1】斯蒂文•謝爾弗, 池麗葉.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2】錢建兵.《也說教育的儀式感》.《江西教育》2019.3

【3】Lathiffida Noor Jaswandi;;Farida Kurniawati,Acceptance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Early Childhood Inclusive Education Programs,2019.3

“儀式感”的童年,遠勝於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看完之後反思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