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鼠疫,請你相信這些真實的信息

關於鼠疫,請你相信這些真實的信息

鼠疫又有新消息。

关于鼠疫,请你相信这些真实的信息

內蒙古衛健委網站消息,昨日(11月16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巴音塔拉蘇木採石場1人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醫院就診期間,反覆發燒,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腺鼠疫確診病例。

患者,男,55歲,曾於2019年11月5日在採石場剝食過野兔,目前,未發現本病例與前2例病例之間有流行病學關聯。目前,患者已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醫院隔離救治,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密切接觸者28名,已就地隔離醫學觀察,目前無發熱等異常表現。此外,2019年11月12日確診的2例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均無發熱等異常表現。

內蒙古衛健委網站稱,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鼠疫防控工作,已採取有力措施,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和有關部門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安排,開展保護性滅鼠滅蚤,加強發熱病人管理,強化疫情報告,開展醫務人員培訓和社會健康宣傳教育,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加強工作指導檢查,依法科學防控,保障群眾健康安全。

自11月12日北京確認接診了2名鼠疫患者以來,這種與霍亂並列,比SARS的傳染病等級還高的甲類傳染病,成為讓廣大北京市民揪心的事兒。

病人是否得到妥善救治,他們的情況如何?密切接觸者有無染病跡象?北京僅有這2名鼠疫患者嗎?市民的生活會受影響嗎?

疾病帶來恐懼,而恐懼往往滋生謠言。此時,真實的信息最為可貴。知道君今日為你梳理自北京收治鼠疫患者以來的官方信息,以及鼠疫相關情況的權威解讀。

事件回顧

11月12日

北京:收治2人肺鼠疫確診病例,在朝陽救治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陽區相關醫療機構得到妥善救治,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

11月13日

《健康報》消息:患者是從內蒙古由救護車護送至北京朝陽醫院

國家衛健委主管的《健康報》消息,國家衛健委應急辦已安排國家級專家赴內蒙古指導當地開展溯源工作,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這兩名患者是從內蒙古當地由救護車護送至北京朝陽醫院,相關部門已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對密切接觸者進行了隔離觀察,公眾不必恐慌。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辦已安排國家級專家赴內蒙古指導當地開展溯源工作,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並對密切接觸者等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服藥。

11月13日

中國疾控中心:北京市不是鼠疫疫源地

中國疾控中心表示,北京市不是鼠疫疫源地,自然環境中不存在鼠疫菌,老鼠中也不帶有鼠疫菌,市民沒有通過接觸鼠等動物而感染的機會。

兩例輸入病例發現後,北京市衛健系統已及時對病例進行隔離治療,對病例進京後活動情況開展了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對可疑暴露人群進行了詳細的排查,對接觸者進行了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服藥,對相關場所進行了終末消毒,同時加強了發熱病人監測,此次疫情進一步擴散的風險極低。市民可正常工作、生活和去醫療機構就醫,不用擔心感染風險。

中國疾控中心提醒,就當前來說,北京市民無須採取特殊的個人防護措施,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儘量避免去人群擁擠場所,去醫療機構或個人出現發熱、咳嗽等相關症狀時要及時佩戴口罩等。如果懷疑自己與病例有過接觸,可以進行自我觀察,或向當地疾控部門主動申報,取得專業指導,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11月13日

內蒙古疾控中心:當地排查未發現可疑病人

11月13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從內蒙古疾控中心鼠疫防控科瞭解到,目前兩名患者尚在北京接受治療。近幾日,疾控中心及自治區衛健委工作人員已對大批量人員進行了排查,目前未發現可疑病人。

藥師冀連梅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公眾對此不必過於驚慌,並建議市民關注官方後續信息。她表示,鼠疫作為甲類傳染病由來已久,監控和預防都很成熟。

11月14日

北京:未接到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情況的報告

11月14日,北京市衛生部門發佈事件最新進展:北京從三級醫院、疾控中心和中醫院等單位抽調了11名專家組成市級醫療救治專家組,開展指導和諮詢工作。相關醫療機構正在按照國家鼠疫診療方案,突出中西醫結合優勢和特色,對兩名確診患者進行妥善救治。目前一名患者病情穩定,另一名患者病情危重,但未進一步惡化。

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市已採取了病例隔離治療、隔離區管理和終末消毒、密切接觸者追蹤、隔離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服藥、健康宣教等工作。經核查,患者由內蒙古當地救護車轉至北京市朝陽區醫療機構治療,有關密切接觸人員,均已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隔離醫學觀察。截至目前,未接到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情況的報告。

北京市衛健委發佈,11月12日,北京市確診兩例由內蒙古輸入型的鼠疫患者後,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立即啟動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機制,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衛生健康等相關部門參加的指揮機構,並與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密切協作,全力做好醫療救治和防控工作。與此同時,北京多個衛生部門發佈鼠疫預防知識,提醒市民無需恐慌。

11月14日

內蒙古衛健委:已赴當地查鼠疫傳染源,上起病例距今15年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11月14日消息,當地已派出專家赴錫林郭勒盟和蘇尼特左旗開展病例溯源,排查密切接觸者。另據通報,內蒙古自治區此前發生的1例人間鼠疫病例是在2004年,距今已有15年時間。

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第一時間安排部署疫情處置工作,內蒙古自治區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當日即派出相關專家赴錫林郭勒盟和蘇尼特左旗指導當地開展病例溯源工作,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並對密切接觸者等進行排查,開展醫學觀察和預防性服藥工作等。

內蒙古自治區屬於鼠疫歷史自然疫源地,有蒙古旱獺、達烏爾黃鼠、長爪沙鼠、布氏田鼠四型疫源地,分佈在57個旗縣,總面積達33.7萬平方公里。雖然疫源地類型多、面積廣,但在各級衛生健康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多年來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防控下,極少發生人間鼠疫病例。此前發生的1例人間鼠疫病例是在2004年,距今已有15年時間。

11月15日

錫林郭勒盟:醫療機構院內篩查,發熱病人均無疫情接觸史

錫林郭勒盟日報消息,錫林郭勒盟全面加強鼠疫疫情各項防控處置工作,迅速反應研判部署,已經啟動應急預案,全面開展組織動員、嚴密排查密切接觸者、嚴格發熱病人篩查、加強鼠間鼠疫監測等工作。

目前,錫林郭勒盟鼠疫應急指揮部下設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動物疫情監測、交通衛生檢疫、專家等10個工作組,建立了會議會商、信息報告、疑似病例病情篩查等報告制度。

目前,國家和自治區先後派出16位流行病學、鼠疫防控、臨床醫學等方面專家,在錫林郭勒盟重點區域現場指導防控工作,並多次召開專家組會議會商研判,完善防控措施,為錫林郭勒盟全面加強鼠疫防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11月16日

北京衛健委:病例密切接觸者部分相繼解除隔離醫學觀察

北京市衛健委獲悉,目前,其中一名鼠疫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另一名危重患者14日病情略有好轉,今日出現反覆、不穩定,病情加重,正在進行對症治療。目前,北京無新增鼠疫病例。

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兩名患者11月12日被確診為肺鼠疫病例後,北京市組織由權威專家組成的醫療救治專家組,積極開展救治工作,並邀請富有經驗的專家來京參加會診。目前,其中一名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另一名危重患者14日病情略有好轉,今日(指16日)出現反覆、不穩定,病情加重,有關專家已進行會診,正在進行對症治療。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已有部分人員相繼解除隔離醫學觀察,其餘人員未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症狀。

傳言驗證

1、

黑龍江賓館有人員隔離,並停止接待公務人員?

媒體:賓館照常營業,當日有旅客正常辦理入住

近日,一份黑龍江省政府駐京辦的文件在網上流傳。稱賓館有密切接觸者,並已經隔離在賓館客房。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核實,黑龍江賓館照常營業,14日,賓館大堂有旅客正常辦理入住。

关于鼠疫,请你相信这些真实的信息

2、

兒童醫院、宣武醫院出現新發鼠疫患者?

北京衛健委:北京無新增鼠疫病例

14日上午,網傳北京兒童醫院、宣武醫院出現新發鼠疫患者。新京報記者從市政府相關部門獲悉,北京未出現新發病例。

網傳在北京宣武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發現鼠疫疑似病例,北京市組織專家力量對兩名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就診患者進行了綜合判斷,結合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病原檢查,患者不符合鼠疫診斷標準,排除鼠疫,解除隔離觀察。

另外,此前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兩名鼠疫確診患者,一名病情穩定,另一名經專家會診,病情仍然危重,略有好轉,正在進行對症治療。截至目前,全市無新增鼠疫病例,未接到密切接觸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異常情況的報告。

權威解讀

預防鼠疫,要做到這些

北京市疾控中心13日發佈科普文章,介紹鼠疫傳播與預防的相關知識,其介紹,北京不屬於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依然存在鼠疫輸入和傳播的風險。文章表示,北京多年開展鼠間疫情監測,鼠間未發現攜帶鼠疫耶爾森菌的情況。

文章介紹,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齧齒動物之間流行,偶爾能引起人間流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迅速。特別是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療,病死率為30%-100%。鼠疫潛伏期較短,一般為1-6天,但個別病例可達8-9天。

鼠疫的傳染源為感染動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動物常見有齧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如灰旱獺、紅旱獺、喜馬拉雅旱獺和長尾黃鼠等。

傳播途徑包括蚤叮咬與人傳人。蚤叮咬的傳播方式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後再叮咬人,或剝取染疫旱獺皮或剝食其它染疫動物,此類傳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人-人傳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後,經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種方式感染的主要為肺鼠疫。

人對鼠疫普遍易感。疫區從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獵殺、剝食旱獺的獵人、牧民接觸染疫動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於一般人群。

感染鼠疫後,主要的臨床類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其他類型鼠疫如皮膚鼠疫、腸鼠疫、扁桃體鼠疫等型比較少見。

不過,鼠疫並非不治之症,及時的抗生素治療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日常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減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儘量減少暴露於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預防鼠疫,應注意避免到疫區旅遊或活動,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如:鼠類、旱獺);避免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與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觸時,儘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觸距離,並帶口罩,勤洗手;採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驅蟲製劑,常用驅蚊劑一般都可以驅趕跳蚤;如果曾去過疫區,應持續2周自測體溫,如果突然出現發熱、寒戰、淋巴結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狀,應當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疫區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療效果較好。

此外,與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觸的人員,應儘早預防用藥。可服用磺胺製劑,成人首次2g,其後4-6h服1g,一般連服5日。

关于鼠疫,请你相信这些真实的信息关于鼠疫,请你相信这些真实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