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竹泉村值得你第二次去嗎?

烏托邦的烏拉圭


這個地方在山東還是非常不錯的景點!建議去看看








臨沂崢嶸歲月紅色培訓


怎麼說呢,如果作為創作者來說,比如畫家,攝影等等的,去多少次都沒個夠,畢竟一年四季365天,每天24小時的氣候變化氣溫變化環境變化不同,創作者的意境和收穫就不同。而作為遊客,如果去遊覽的話,早點去,開園就進去,慢慢的走,慢慢的品,一直到閉園出來,相信你有一次就可以了,畢竟,就是一個小山村而已。

當然,裡面的竹園,流水,石板路,草房子等等,都是沂蒙民居的代表性建築,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村裡面的二層三層小樓的鋼筋混凝土房子越來越多的代替了石頭牆.草房頂.石頭院牆.小鍋屋,院子裡的水泥地面上沒有了放糧食的墩,沒有了地鍋灶臺,沒有了大水缸,沒有了雞鴨鵝窩,沒有了牛棚驢棚騾子棚,沒有了钁頭鐵鍁耙子犁,沒有了蓑衣草帽雨鞋燈籠,沒有了石磨壓水井,沒有了太多太多的過去,這個時候,作為一個懷舊的遊客,作為一個教孩子認知的父母,去一次,兩次,或者更多次,都是有可能的。

或者,景區在不動大的建設基礎之上,不停的在四季的變化中更新裡面的點綴,或者設定固定得參與項目,相信會有更多的回頭客,當然,這也是所有的景區都有可能,都會做到的。


靜定聞香右手光陰


這個景區第一次去的話看看還是可以,如果第二次去我是不會再去。

景區門票很貴,景區內除了點房子和竹子,也沒有其他什麼可玩的,還有泉水可看的,我轉了轉就出來了,實在覺得沒意思,票價與景區景色不符。


旅行中的老鷹


裡面商業味太重,除了幾間房子。竹子,一泉水。沒有歷史沉澱。看完可能不想再進二次。門票價格太貴。門票價格趕上世界自然遺產景區的門票了


今世緣19750606


種草竹泉村很久,但現在真的不想再去第二遍。看來大家想法和我一致。在這裡把一些個人想法分享出來,給大家出行做個參考。

竹泉村—一個賣高價門票的商業街

首先,解決一個問題,竹泉村美嗎?

客觀講,這個地方的景色在山東還算能打的,古村、青石板路、繞村泉水、美如畫的竹林、有年代感的故居、石頭民宿、宛如恩施的蓄水池等。但為什麼會被種種嫌棄?

一:門票太貴

臨沂這個革命老區,好像格外喜歡賣套票。網上買的竹泉村門票95,竹泉村+紅石寨120。竹泉村說有鳥類表演神馬的,反正我沒看到。

二:商業化嚴重,完全沒有古村氛圍

買完門票就能自在玩了?NO NO NO

景區門外,有一大片商店,賣些木頭石頭之類。進入景區,不要急,因為你到商業街了,花錢的機會來了呦:各種商店、小賣部、煎餅鋪子,賣啥的都有。再溜達溜達,就到飯店了,吃了第二家,味道還不錯,價格肯定不便宜的。

在村裡繼續溜達,不用擔心缺維C,太多當地人賣水果了

三:打不開的文化

有清朝狀元住過的房子,有些有歷史底蘊的房子,但是你完全看不出!因為不開放!僅僅從外面看,除了院落大一點,也沒有什麼特質。

四:免費也不會住的民宿

我特別喜歡民宿,去之前就很嚮往這個竹子環繞、清泉繞村的石頭民居,但是大!失!所!望!

每個院落極小,房子內部極其一言難盡,跟牛記庵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倒是也有標準間,看了一眼覺得連經濟適用酒店都算不上。

臨沂的旅遊氛圍很濃厚,很多個人都有自主開發意識,這本是好事,卻沒有被統籌管理。

1、我之前寫過一篇《穿越山東去睡它—臨沂民宿》,就是典型例子。那個旅遊資源特別好,但問題在於缺乏統一管理,各佔山頭沒有標準化,導致承載量有限,無法讓外地人走進去。

2、假歷史太多。臨沂到處有仿紅色文化的建築,有些甚至選個交通方便位置,徵用村民房子,弄點有年代感的工具衣服之類,再弄點不知道是否有根據的歷史故事,就算落成了。

3、太急功近利。景點開發不能是一錘子買賣,要有復遊率,才有生命力。感覺領導人眼光和格局太低了。

竹泉村這種一句話概況,就是需要買高價票才能進的商業街,和泰國杜拉拉水上市場沒有兩樣。

為什麼不能參照杭州?西湖景區免費後,當地的旅遊收入不降反增,為什麼不能反思?

既然遊客本來就是來消費的,省去門票或低價門票,遊客有更多的獲得感和驅動力,反倒會帶動更多消費,而遊客的抱怨也少了,差評也少了,來的次數也多了,何樂不為?

如果繼續這樣子開發,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