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梯古文獻中的邁錫尼文明與《荷馬史詩》

邁錫尼文明是古希臘青銅時代的文明,它以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城而得名,以邁錫尼、泰林斯、派羅斯為大邦。邁錫尼文明是愛琴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展了米諾斯文明。根據現有的考古認識,邁錫尼文明很可能是一個由阿卡亞人建立的文明,至少阿卡亞人曾經在一段時間內,在邁錫尼文明中處於主導地位。


赫梯古文獻中的邁錫尼文明與《荷馬史詩》

著名的《荷馬史詩》就是以邁錫尼文明時期作為背景的,其中的諸多英雄也都是邁錫尼時期的人物。然而,關於邁錫尼文明的具體歷史一直是晦暗不明的。

目前,關於邁錫尼文明的一切,除了考古發現,我們沒有更多的依憑去更好地認識該文明。考古遺蹟本身是不會說話的,我們只能根據那些遺蹟去推測當時的社會狀況,但是這些遺蹟無法告訴我們在當時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情。

雖然有《荷馬史詩》,而且有一些人,特別是古希臘人認為《荷馬史詩》就是發生在古希臘邁錫尼時代的真實歷史。但是《荷馬史詩》的可信度其實是很低的(參見《史詩與史實——史詩能有多不靠譜》)。

雖然有線性文字B,而且線性文字B已經被破譯,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種苛刻的、非常狹義的定義來認識線性文字B的話,線性文字B其實並不是一種可供交流的語言,在泥板上記錄的都是一些帳目——只能用來記賬,除了在遙遠的塞浦路斯出土的簡陋而殘缺的伊阿宋泥板外,沒有證據表明線性文字B有敘事說明的功能。即使我們認為線性文字B是一種文字,那麼在整個邁錫尼時代也只可能是一種低層次的文字。而且,作為一種語音文字,線性文字B由一種不是為了記錄古代希臘語的文字(線性文字A)派生而來,只能極不精確的記錄古代邁錫尼所使用的語言。總而言之,線性文字B為我們提供的邁錫尼王國的具體史料是極為有限的。


赫梯古文獻中的邁錫尼文明與《荷馬史詩》



1906年至1912年,考古學家雨果·溫克勒發掘了博阿茲柯伊(哈圖莎),他幸運地發現了用楔形赫梯語書寫的王室檔案。1924年,瑞士學者埃米爾-弗洛爾聲稱在這批文獻中發現多個邁錫尼時代的人名和地名,並指認文獻中的“阿希亞瓦國家”就是古希臘的“阿卡亞人國家”,“米拉旺達”就是古希臘城邦米利都,“維魯薩”、“維魯西亞”和“塔魯伊薩”就是《荷馬史詩》中的伊利昂或特洛伊,維魯薩國王“阿拉克桑都斯”就是《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又名亞歷山德羅斯)。在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赫梯古文獻中的邁錫尼文明與《荷馬史詩》


伴隨著學者們的激烈爭吵,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文獻中的“阿希亞瓦國家”或許就是那個由阿卡亞人建立起來的邁錫尼文明。當然,這個問題在沒有進一步的證據前只能是個假說,一個無法證實的假說。假如我們相信“阿希亞瓦國家”就是指邁錫尼文明,相信“維魯薩”就是《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或許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文獻重構邁錫尼時代的部分歷史。

根據赫梯文獻,“阿希亞瓦國家”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家,在當時的“世界排名”中屬於前五名之列,是一個在地位上和赫梯帝國對等且在實力上可以叫板的國家。而維魯薩早在赫梯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1650—前1500年)就被征服,後獲得獨立,與赫梯保持著和平的關係。但是後來可能又被赫梯征服了。總之,在赫梯帝國和“阿希亞瓦國家”發生接觸的公元前15世紀末14世紀初,維魯薩是支持赫梯帝國的,至於雙方的關係,是同盟、屬地還是其他什麼關係是不清楚的。


赫梯古文獻中的邁錫尼文明與《荷馬史詩》



根據考古發現,公元前15世紀後期,邁錫尼人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小亞細亞西部沿海,驅逐了米利都和伊阿索斯的早期克里特定居者。根據赫梯文獻,在圖德哈里亞二世在位的某個時期(約公元前1450—前1430年),赫梯諸侯馬杜瓦塔被阿希亞瓦人的阿塔利西亞(應該是邁錫尼殖民地的一個首領)擊敗。赫梯出兵救援,阿塔利西亞居然組織了一支包括一百輛戰車在內的部隊進行對抗,雙方各損失一名將領,阿塔利西亞撤退。赫梯軍隊轉攻敵對的塔拉瓦城(被認為是特洛斯古城,今土耳其費特希耶附近)。不知為什麼,馬杜瓦塔又和阿塔利西亞聯合起來攻擊赫梯屬地阿拉希亞(被認為是塞浦路斯),受到赫梯君主的譴責。


赫梯古文獻中的邁錫尼文明與《荷馬史詩》



到了穆爾西里二世在位的某個時期(約公元前1320—前1310年),阿爾扎瓦攜米拉旺達(米利都)反叛,得到了“阿希亞瓦國家”的支持。穆爾西里二世摧毀米拉旺達,隨後親征阿爾扎瓦,佔領首都阿帕薩城(被認為是以弗所),阿爾扎瓦國王烏哈茲提逃往“阿希亞瓦國家”控制的愛琴海東部島嶼。穆瓦塔裡二世(約公元前1295年—前1282年在位)即位後,與埃及爭鬥,無暇西顧,米拉旺達反叛,重歸“阿希亞瓦國家”,赫梯也被迫承認現實。

此時,有一個叫皮亞馬拉都的赫梯人(有可能是阿爾扎瓦的王室成員),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米拉旺達的統治者阿特帕斯,並在米拉旺達及其幕後的支持者“阿希亞瓦國家”的支持下載小亞細亞西部煽動叛亂,開展顛覆活動。有一度甚至控制了維魯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特洛伊。後來,維魯薩擺脫了皮亞馬拉都的統治,其王阿拉克桑都斯(帕里斯)與穆瓦塔裡二世簽訂了同盟條約(約在公元前1280年)。

根據“塔瓦伽拉瓦信件”(赫梯君主哈圖西里三世給阿希亞瓦國王的信件),哈圖西里三世向阿希亞瓦國王陳述皮亞馬拉都對其西部的不軌行為;阿希亞瓦國王回覆說,他已經要求米拉旺達的統治者阿特帕斯將皮亞馬拉都交給赫梯國王;赫梯國王親臨米拉旺達要人,結果皮亞馬拉都卻乘船跑到了“阿希亞瓦國家”領土躲了起來;赫梯君主致信阿希亞瓦國王,抱怨他包庇赫梯叛臣,希望他出手製止皮亞馬拉都對赫梯帝國的騷擾。雖然哈圖西里三世明知道皮亞馬拉都背後是“阿希亞瓦國家”在支持,但是在其致與阿希亞瓦國王的信中,口氣十分克制,彬彬有禮,似乎不想刀兵相見,花費太多的精力,想利用外交手段解決帝國西部小亞細亞的爭端。“塔瓦伽拉瓦信件”最後還透露出雙方就解決維魯薩的爭端達成了諒解。至於其間有沒有戰爭,信中沒有提到。

公元前13世紀後期圖哈德里亞四世統治時期,“阿希亞瓦國家”最後一次出現在赫梯帝國的王室檔案中。這一次雙方的爭執無疑爆發了戰爭,但是“阿希亞瓦國家”的軍隊是否出現在戰場依舊是個未知數。但是戰爭的結果無疑是赫梯帝國獲勝了。在“米拉瓦塔信件”(圖德哈里亞四世寫給米拉旺達地方統治者的信)中,皇帝稱米拉旺達地方統治者為“我兒”,說明米拉旺達已經臣服於赫梯帝國;同時,維魯薩發生政變,被推翻的君主瓦爾姆斯流亡米拉旺達,皇帝要求米拉旺達將其交出,可見維魯薩也重歸赫梯帝國的統治。在圖德哈里亞與敘利亞阿穆魯王國簽訂的條約中,赫梯文書將阿希亞瓦國王的名字從原文的“對等者”名單中抹去,條約要求阿穆魯王國切斷“阿希亞瓦國家”通過敘利亞與亞述的貿易通道。可見在赫梯皇帝的眼裡,“阿希亞瓦國家”已經不再是帝國西面的威脅。而根據考古發現,此後的邁錫尼文明也的確開始走下坡路,到最後漸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假如我們認為“阿希亞瓦國家”就是指邁錫尼文明,相信“維魯薩”就是《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那麼我們可以根據考古和赫梯文獻進行推論。邁錫尼文明在公元前15世紀達到頂峰,其觸角已經延展到小亞細亞半島西部,並在半島西南海岸建立了殖民地,開始向半島西北的海岸擴張。他們迎面遇上的是正在崛起的、實力強大的赫梯帝國。邁錫尼文明之“阿希亞瓦國家”縱橫捭闔,與西亞和北非主要國家(比如古埃及、亞述等)結盟,共同對抗赫梯帝國,並與她們大力開展貿易活動。赫梯帝國可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東面的爭霸上,不願意在西面多生事端,更希望以外交的途徑解決爭端。而“阿希亞瓦國家”也是實力有限,很少或者從來就沒有將國家的軍隊投入到小亞細亞的戰場上,主要是依靠殖民地和小亞細亞本地的赫梯反叛者與赫梯帝國抗衡,而自己則躲在幕後支持。就這麼來來往往,你爭我奪,相互鬥爭了2個世紀,到了13世紀末期,可能是因為雙方的一場戰爭傷了元氣,也有可能是本身就開始走下坡路,“阿希亞瓦國家”最終在和赫梯帝國的鬥爭中敗落,失去了小亞細亞上的所有據點。而且,由於赫梯帝國阻斷了“阿希亞瓦國家”和西亞、北非的貿易,以商業立國的邁錫尼文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走向了衰落,湮沒於歷史長河。直到19世紀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


赫梯古文獻中的邁錫尼文明與《荷馬史詩》



至於特洛伊戰爭與《荷馬史詩》,還是當作文藝作品來看吧。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邁錫尼文明曾經出兵特洛伊城,而且還頓兵城下長達十年之久,邁錫尼文明很可能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根據赫梯王室檔案,在邁錫尼文明和赫梯帝國的鬥爭中,邁錫尼文明是最終的失利者。雙方如果有過決戰的話,那麼應該也是邁錫尼一方落敗。或許邁錫尼文明曾經派過一些部隊到達過小亞細亞半島,並參與了一些戰鬥;或許邁錫尼一方的軍隊曾經取得過這一場或幾場戰鬥的勝利,但是其規模肯定大不了;或許作為當時世界上的頭號大海盜,邁錫尼王國曾經劫掠過小亞細亞西部沿海,那也只是小規模的衝突,而且不可能拿下特洛伊城。所以,即使存在特洛伊大捷,那也只是赫梯帝國和邁錫尼王國漫長爭鬥史中的一個小插曲,若將之演繹為《荷馬史詩》,那麼只能說是另一部《羅蘭之歌》了。(參見《史詩與史實——史詩能有多不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