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如何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的?

鹽荒子孫V


印度以2%土地養活17%人口?知道真相的我笑出了豬叫

現在印度的人口數量已經基本和中國持平,預計要不了多久,印度人口穩穩超過中國。我們從小在課本上學到的"用7%土地養活21%人口"馬上就能變成印度版的"2%的土地養活17%的人口"。

首先必須確定的是,印度的以300萬平方公里土地,養活13億人口,確實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之一。印度講的以2%土地,養活17%人口,也絕非虛妄的自誇,也確實是印度農業的驕傲。

仔細研究印度農業發展,也許對我們有一絲絲的借鑑意義。

曾幾何時,印度長期缺少糧食,無法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為了幫助緩解印度的糧荒,在自己非常缺糧的情況下,向印度提供了 66 萬噸大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印度的50年代糧荒。50年代糧荒,對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來說是刺激很大,因為啟動了農業現代化改革。可是,這場改革很不成功,從 1950 年至 1960 年的 10 年間,印度的糧食生產的增長率僅為 2.5%,無法滿足國人對糧食需求,不得不採取定量供應的措施,每人每天只有 394.9 克,最高至 408 克。

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在發展農業上比老爸強不少,至少政策上重視農業,而非重工業。通過事實"綠色革命"印度在高產良種、水利設施、財政投入、農業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到1990年,印度糧食產量達到了1.7億噸,實現了自給自足,並且能夠出口一部分。

90年代,尼赫魯甘地家終於不當總理了,曼莫漢·辛格不甘人後,開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這一次綠色革命,全印度人實現了基本的有飯吃有衣穿。到今年為止,印度開始向中國輸出糧油和優質農產品,縮小貿易逆差。

單純看印度,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真是太不容易了。可是,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同樣是人口大國,自然稟賦遠不如印度的中國,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

先來一組數據對比,2018年全球糧食產量是25.87億噸,而中國的產量則是6.25億噸,佔比24%。而印度,產量則是2.8億噸,還沒有中國總產量的一半多。而耕地面積上看,國耕地面積1.282億公頃(18億畝紅線),而印度的耕地面積是1.6億公頃,僅次於美國的1.97億公頃。

我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印度用比中國多得多的耕地面積,出產了還不如中國一半的糧食。

這還遠遠不夠。

印度的耕地,不僅面積大,降水和溫度條件還好得多。印度的大部分國土都處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一年可以做到三熟甚至以上。印度的氣候條件更好,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特別適合水稻等農作物生長。

印度得天獨厚的糧食生產條件,如果這些土地和氣候給了中國人,妥妥的生產10億噸以上的糧食,稱霸世界糧食貿易。但印度每年僅僅出口1100萬噸大米,這樣的出口量,還常常被泰國所超越。世界大米出口第三大國則是600萬噸,遠不如這兩個國家。

中國出產世界上最多的糧食,為何還需要向印度進口?別說向印度進口了。我們還向美國、巴西和俄羅斯進口糧食了。我們向巴西和美國分別進口了9000萬噸和3200萬噸的大豆,還向俄羅斯進口了4200萬噸的小麥。毫不過分的說,中國進口的糧食,本身就是一個超級大國的糧食產量。

為什麼我們生產了6億噸糧食,還要進口1億噸甚至更多的糧食?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中國人太能吃了!這是一個吃貨的國家。

難道印度人就不喜歡吃嗎?確實是不喜歡,因為太貴了。

印度人13億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宣稱自己是素食主義者,難道豬排、雞腿不香嗎?印度人會回答,不知道,沒吃過,也不想吃。

記得環遊世界的張昕宇梁紅在一次節目中談到,印度人看到張昕宇吃肉,能不能讓他嘗一嘗。吃完之後,印度人後悔了,這太好吃了,這以後可咋辦啊!

目前印度的糧食勉強可以養活印度大部分人,但想要向中國這樣變著花樣吃,基本不可能!

所以,當印度人在誇口自己用2%土地養活了17%人口時,原諒我不厚道地笑出了豬叫。

為何印度人不是地裡面糧食長得好,也不是糧食比較耐吃頂飽,主要是印度人比較能抗餓!


歷史知事


最近,有網友提問,印度是如何用2%的土地養活17%的人口?這讓我們想起過去在教科書上寫著,中國用7%的土地,養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資料顯示,印度國地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及中國的三分之一。但印度的人口數量高達13.5億,而中國人口卻只有13.95億,似乎印度這個國家要養活這麼多人非常的不容易。

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大,但是印度的可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卻大得驚人。表面上看,印度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可耕地面積高達160萬平方公里,佔比一半以上,也就是23億畝土地。而中國雖然有960平方公里,但可耕地只有不到15%,美國也只有17%,俄羅斯也只有10%。所以,印度的可耕地面積超過了中國,僅次於美國,成為世界上可耕地第二大國家。

實際上,養活多少人與國土面積大小沒太大關係,而是與可耕地面積影響最大。從嚴格意義上講,印度是用世界上8%的可耕地面積,養活了18%的人口。不過,印度雖然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農業生產力相對落後,所以不管是在糧食畝產還是總產量方面,都不是特別突出。2018年,印度農業部門統計稱,2018/19年度糧食產量在2.837億噸,其中稻穀所佔比例超過了40%,達到了1.15億噸左右。

此外,印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也得天獨厚,印度的地理環境是比我國優越多了,印度的平原就佔國土面積的40%,山地之佔25%,高原佔1/3。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而印度當地的自然環境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適合稻穀的生長種植,甚至可以輕易的做到一年三熟!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中國農業生產羨慕不已。可以說,印度的農業發展環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比我們中國的農業生產環境優越多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官方對外宣稱是養活了這13.5億,但印度的標準是很低的,印度所謂的“養活”能不能吃飽飯都成為一個大問題,根據國際機構已披露的數據來看,印度大約有一半人口吃不飽飯,處於飢餓狀態,大部分兒童營養不良。這主要是印度每年還要將大量稻穀出口,以換了大量外匯。由於大量的糧食要出口創匯,印度國內在糧食供應往往是捉襟見肘。所以,按照印度官方的標準,印度人能勉強維持生存就算不錯,這樣所謂的“養活”,與我們國家的吃飽穿暖是不一樣的概念。

很多人盛讚印度以不大的國土面積,養活了13.5億人口。但我們看問題不能僅看其國土面積,而是可耕地面積,若是用可耕地面積來看,印度可耕地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同時,印度國土處於熱帶季風氣候的環境中,更適合農業的發展,印度農作物雖然產量不高,但是它一年可以三熟,彌補了生產率水平的不足。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官方認為的養活標準是生活質量很差的,一半人口吃不飽飯,或營養不良,這也算活嗎?所以,印度要真正養活這13.5億人口,讓他們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執著財經


我們先對印度這個國家有一個瞭解。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國土東北部與中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家交界,夾在東北部國土就是孟加拉國,東部與緬甸交界,東南部和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交界。西邊瀕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達5560公里。在這樣一種靠山環海的環境中,印度整個國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大約10月到第二年3月)、暑季(4月到6月)、雨季(7月到9月)這三季,降雨量也是忽多忽少,分配非常不均勻。所以可以看到,印度氣候是溼熱的類型,氣候炎熱雨水充分,實質是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


現在,就來分析印度是如何用2%的土地養活了17%的人口。

印度可耕種面積廣闊

印度國土面積雖然不大,可耕種面積卻佔據國土面積比例非常高。印度雖然只有298萬平方公里土地,可耕種面積達到160萬平方公里,佔據國土面積一半以上,也就是可耕種面積有23億畝土地。

我國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但是可耕種面積不到15%,為1.3萬公頃。美國可耕種面積為17%,俄羅斯可耕種面積是10%。可以看到,印度的可耕種面積僅次於美國,絕對超過了中國,廣闊的耕種面積使它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可耕種面積的國家,在亞洲則為第一。

所以,印度國土小,卻都是精華。印度平原佔國土面積大約40%,山地佔據為25%,高原為1/3。而且,大部分的山地高原平均海拔都達不到一千米。可以看到,印度國土大部分是低矮平緩的地形,交通便利,再加上處在熱帶季風氣候,有利於農業生產。再加上恆河上游地區衝擊帶來的肥沃黑土地,都是有利於農作物一年四季生長。

所以,由於印度的農業生產條件好,使農作物產量一直都很高。在2018年,印度農業部門統計,2018年度糧食產量達到2.837億噸,稻穀佔據比例為40%,約1.15億噸左右。

飲食習慣

印度人吃飯很節約,喜歡吃素,很少吃水果和肉類,不需要用餐工具,崇尚手抓飯,每年人均小猴的糧食沒達到中國一半。由於吃素和節約,節省了很多糧食,解決了龐大人口對糧食的需要。

養活觀念不一樣

在印度,養活觀念就是不被餓死,從來也不去奢望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由於受著宗教觀念影響,印度一直都是多生政策,一家戶生十幾個孩子,人口達到了13.5億。印度對外宣傳養活了13.5億,但這個標準是非常低的,就只是保障不被餓死,談不上小康。

目前,印度人有一半人口都處在飢餓的狀況中,大部分兒童營養不良,吃不飽飯。但是,在印度官方看來,這就是養活。

政策

當印度建國之後,國家就一直重視農業生產。用高科技生物技術對農作物品種做改良,如引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力推廣機械化生產,改善灌溉技術極大推動農業生產發展,這也為解決溫飽問題提供保障。

本文系原創,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有興趣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在這個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看上去數量龐大,其實人口能按照億來計算的國家不過寥寥無幾!

人口過億,才是人口大國的標誌,而其中又有一對亞洲翹楚超越所有國家!

那就是世界最大的兩個人口大國印度和中國。

(世界國家無數能稱大國不多)

中國曾經在世界上自豪的說,我們用世界7%的可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19.27%的人口。(2018年數據)

如此數據,讓國人驕傲之餘,也不斷的頌揚和感謝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貢獻。

其實與成就而論,就表象而言,我們成績趕不上西南方鄰居,那就是印度大象。

因為他們的數據更驚人,用全球2%的可耕地面積,養活了百分之18.8%的人口。(2018年數據)

全球可耕地面積的2%和7%,難道印度的可耕地面積畝產是中國的三倍嗎?

熟悉農業生產的對於這個問題,幾乎會有明智的答案,那就是不可能!

唯一有可能的,也許是寒帶地區一年一熟和熱帶地區三年一熟帶來的區別。可是這樣的情況並不是普遍情況,所以印度畝產是中國的三倍絕對不成立。

而且中國的農業科技,除了機械化生產這塊稍許落後之外,有著農耕文明特色的中國,應有這樣的自信。

(農耕傳統)

那就是,種田,我們不輸任何人。

這自信源自長久的農耕文明歷史,和不斷求生不斷求存之後,對耕地的情感和付出。

所以,印度能實現用更少的耕地養活更多的人,絕對不是農業技術問題,而是地形地貌,還有農業氣候問題。

中國領土大家都知道963.4萬平方公里,而印度的領土面積則為298萬平方公里,按照面積而論是中國的三分之一。

看上去比中國小的不是一星半點,可是!

這裡要加個可是,那就是可耕地面積的比列,印度是近16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於印度面積的一半還有多的。

而中國才是多少?不過144萬平方公里。

由此可見,這2%可耕地面積,養活印度人,其實是個偽命題,也不知是誰統計的數據。

印度河中國的可耕地面積,幾乎差不多,甚至印度還要超過中國,在可耕地面積上僅次於美國。

(印度地形圖)

那麼這個數據如何來的?

也許源自印度政府的宣傳需要,目的則是告訴全世界,我們印度是偉大的,我們用最少的耕地,養活了佔比最多的人口。印度是偉大的民族。

好吧,每個民族,其實都有這樣的情節,那就是彰顯自己的偉大光輝和正確。

印度如此做,並不算特列。

只是罔顧事實之後,目的所指為何,就值得細思了。

而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印度用全球8%的可耕地面積,養活了全球18.8%的人口。

這才是印度農業耕地面積和人口比的真相。

那麼養活和能不能活好,其實是另一個問題。

按照2017年數據,印度糧食年產量大約為3.136億噸。

當年的全球數據排名前三分別為。

第一名:中國6.179億噸-如加上油料作物則為6.6億噸。

第二名:美國4.4億噸-如加上油料作物則為5.5億噸。

第三名:印度3.136億噸。

這數據對比之後,無疑是對印度刷刷刷的打臉,同樣的可耕地面積甚至更多,產出還不如中國的一半,誰給他們的驕傲說自己用2%的可耕地面積養活幾乎和中國同樣多的人口的?

(2009年數據更不堪)

除了這數據之外,印度還有個數據在全球位列第一。

那就是大米出口第一大國。

糧食產量本就不多,還將最寶貴的糧食做出口創匯,印度人的生活水平就可以想見了!

而這也有數據支持。

按照聯合國披露的調查數據,印度全國約有近一半的人口是處於溫飽小康狀態,至於剩下的一半,則是時刻處於半飢餓狀態,大量的兒童都處於營養不良的境地之下。

印度國內的糧食供應問題,時刻都沒有消停過,還可以出口特色大米賺外匯,著國家真有意思啊。

那麼印度為何會用跟中國幾乎差不多甚至更多的可耕地面積,創造出中國糧食產量一半,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咧?

(印度生活)

要知道印度的耕地面積還有耕地條件比中國還要好不少。

作為全國幾乎處於熱帶季風氣候中的印度而言,全國的耕地都是最好的耕地,幾乎都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中國的耕地,除了蘇州常熟江漢平原和廣東三角洲地區靠近熱帶的地區,幾乎都做不到一年三熟。甚至東北地區,很多隻能做到一年一熟,還有無數的戈壁丘陵不適合耕種。

在這樣一翻對比,之後,印度的年度糧食產量無疑是一個笑話一樣的存在了。

原因也很簡單,人和人不同,政府和政府不同,科技水平不同,經濟發展不同。

這四個不同之後,直接產生了生產力的巨大差別。

首先:人和人不同,中國的農民是全世界最偉大的群體,他們吃苦耐勞,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今日依然保有這樣的傳統,只是艱辛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多數時候中國小農經濟被機械化生產代替。

(中國農人)

其次:政府和政府不同,我們的征服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政府,當英國牛津大學,要改建一個橋樑,調研論證加修建用八年時間的時候,我們可以用36個小時就改建一個橋樑。正是因為效率的不同,造成了基礎建設農田灌溉甚至事關農業生產方方面面的差距。

再次:科技水平不同,中國的農業科技,可以真正驕傲的說,全球第一(除機械化之外)應沒有人有異議。而印度,他們除了軟件科技,還有值得炫耀的嗎?

(農業機械化科技含量不同)

最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這個不用多說.

有了以上論證,加上四個不同之後,印度的驕傲,其實不值一提。

活著和活好,本身就是不同的概念,雖然最近我也想吐槽一下,這豬肉太貴了,不過我的選擇是少吃豬頭,多吃牛肉。

印度人不行啊,他們都不能吃牛。


阿斗不傻



據估計,10000年前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後,只有幾百萬人生活在地球上。9000年後,這個數字還沒有超過5億。然而現在,僅僅過了1000年,全球人口繼續激增。對今天大多數活著的人來說,說全球人口在60億或70億左右似乎是正常的,但是到2050年,可能會有100億人擠在地球上。 令人震驚的是,儘管世界上有196個國家,但世界上仍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其中的兩個國家——印度和中國。事實上,36%的人生活在這兩個國家之一。



但是為什麼呢? 如上所述,人類並不總是特別擅長生存,地球也不是最好客的地方。在上一個冰河世紀之後,人口從幾百萬上升到3億大約需要9000年。當時,美洲相對空曠,非洲和歐洲大約有1億人,其餘的人在亞洲大陸。 隨著人類從非洲的最初傳播,中國和印度被證明是狩獵、採集、農業和生存最適宜的兩個地方,這主要是由於氣候條件和作物選擇。


隨著農業和健康生活的普及,存活率更高,更多的空間和食物意味著更多的嬰兒可以出生。1000年前生活在亞洲的人肯定比現在多,但是隻有一億多。 在世界各地,嬰兒出生和死亡的比率相對相似。許多人直到育齡期才存活下來,這使得世界人口相對受到控制。無法大規模生產食物也使得更多的人口變得不太可行。同樣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戰爭和瘟疫在過去會產生更長、更大的影響,因為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口少得多,壽命短得多,出生條件也差得很遠。


環境條件和世界地理也是造成地球人口崩潰的主要因素。有大片無人居住的土地,如南極洲和北極圈,以及每一個農業無法發展的大陸上的嚴酷沙漠。你還必須考慮到大山脈、熱帶雨林、苔原和含鹽量高的地區,在這些地方植物無法生長,持續生存根本不是一個選擇。當你去掉這些地區時,印度支那高原的大片土地將成為地球上最不間斷、最可行的農作物種植區之一。 農業的選擇也是一個巨大的決定,水稻種植和消費國的人口往往更多,因為水稻比小麥或玉米田產生的熱量多得多。然而,種植水稻是一項艱難的工作,所以大家庭意味著有固定的勞動力來確保他們每年都有好收成。這自然會導致更多的孩子和一個有糧食養活更多人的社會。


在過去的1000年裡,人類醫學沒有取得太大的進步,至少直到19世紀左右。那時,全球人口第一次達到10億,此後我們再也沒有回頭。隨著科學和醫學的不斷進步,以及改變了我們養活世界方式的農業實踐,人們開始長壽。越來越多的孩子活到了生育年齡,有了自己的家庭,全世界的人口都在增長。 工業和大規模農業的興起意味著家庭可能比過去大得多,城鄉差距的社會影響導致了更復雜的社會、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人。

今天,亞洲在過去一萬年中享有的優勢並沒有消失。 如果1000年前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集中在亞洲(即中國和印度),那麼現在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也會在那裡。中國和印度仍然存在人口增長的動力和允許大家庭和更豐富食物供應的因素。 顯然,還有其他社會、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影響著這一最終一邊倒的人口,但事實是人口呈指數級增長。這意味著,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基數越來越高,過去200年的人口爆炸在那裡更加明顯。作為我們這個日益不平衡的星球的一個主要例子,超過51.5%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亞洲19個國家中。 如果專家是對的,到2050年地球的人口將穩定在100億。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印度的國土面積不足300萬平方公里,而我國約960萬平方公里,住著幾乎同樣多的人口。很容易發出感嘆,怎麼在這麼少的土地上養活14億人口。我國這麼大的面積,以前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

其實國土面積少,不一定代表耕地面積少。印度就是這麼一個國家,領土面積世界第7,耕地面積世界第一。



是不是很神奇,下面看一張世界耕地耕地分佈圖就直觀了。


從圖上可以看到,印度全境幾乎都是可以耕種的土地。

有了足夠的耕地才有生存的根本。

印度種植的農作物又以水稻為主,南亞次大陸的氣候,可以一年2~3熟。3所以印度飲食的主食就是稻米。可以勉強維持這麼多人的口糧。未來可以考慮引進我國的雜交水稻,哈哈~

從糧食產量上看,印度的糧食產量則是世界第三,2017年約為2.8億噸,並且印度也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泰國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國)。

此外印度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盛產水果以及蔬菜,國土東西兩側又臨海,提供了漁業環境。這些又增加了印度獲取食物的來源。

印度能在這樣的條件下,養活這麼多人口,確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環球博覽匯


根據資料顯示,印度用2%的土地養活了17%人口。這個結論令我們驚訝。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總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公里,世界陸地面積約為14890萬平方公里,印度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2%。

印度也是人口大國,截止到2017年為止,印度擁有人口總數13.4億人,佔世界人口的17%,僅次於中國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但由於印度的國土總面積不足中國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所以印度的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多。

再加上印度的習俗是多生多育,而中國近兩年才實行二胎政策。所以人們預計,最晚在2022年,印度人口可能將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印度在我們的印象中是比較貧困的,據統計目前仍然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是貧困人口。農業是印度的經濟支柱,印度農業的淨產值約佔其國內總淨產值的五分之二,同時印度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仍然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農業在印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同時,印度也是糧食出口大國,由於印度的農業的發達,印度是亞洲的第三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第十二大經濟體。

那麼用"印度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這句話來描述是否誇張了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糧食總產量的多少與耕地面積有著緊密的關係,與國土總面積的關係甚小。

就像是俄羅斯,擁有第一大國土面積,但是他們可以用來種糧食的土地卻少得可憐。而由於地域條件的原因,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袤,在世界上排名第二,面積約為1.6億公頃,僅次於美國,佔據世界耕地面積的大約十分之一。世界十分之一耕地面積養活世界六分之一人口,這種數字對比,顯得就不那麼“驚悚”了吧!

印度的平原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五分之二還多,剩下的山地、高地,總體地勢比較平緩,因為其大部分的高原、山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下,因此仍然有足夠多的適合耕耘的土地。

其次,一個國家的糧食總產量高與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密不可分。

印度靠近赤道,因此印度的氣候炎熱,大部分地區都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擁有充足的雨水和光照。印度的冬天也不會過分寒冷,因為有喜馬拉雅山來抵擋寒氣。再加上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土壤條件,在這兩個條件的作用下,農作物可以一年四季都生長。

不過印度的農業也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由於印度的傳統農業在其農業中佔主要地位,因此農作物對氣候條件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要求較為苛刻,靠天吃飯,並且傳統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會受到洪水、乾旱的傷害。其次雖然印度的農作物可以一年收三次,但由於種子不夠優質,農業科技不夠發達,所以印度農作物的產量不高。

說"印度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這個結論,也對也不對。對就對在印度的確有很高的糧食產量,同時又是糧食出口大國。

但是印度官方所認為的“養活”標準是很低的,如果印度人民都是歐美那種大吃大喝的養活標準,估計可就捉襟見肘了。


歷來現實


關於這一問題,我只想說兩點:
首先,印度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世界第七),但是耕地面積驚人(微弱劣勢位居第二,美國第一,中國第三)!
其次,印度糧食產量不是特別高,人均糧食消費量低(僅為中國的一半左右),而且飢餓人口數量世界第一。

印度:不大的國土面積,驚人的耕地面積!

如果從國土面積來看,印度確實不大,只有不足300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七,與中國,美國等世界面積大國有很大的差距,可是在耕地面積上,印度足以令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羨慕和汗顏。即便是像俄羅斯這樣的世界國土面積第一大國,美國這樣的世界糧食出口第一大國以及中國這個世界糧食產量第一大國,在農業先天條件方面,都要比印度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
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並不算特別大,但是耕地面積與國土面積之間的比例非常高,超過了一半,而中國的這一數值僅為15%不到,美國也是在17%左右,俄羅斯則耕地,只有大約在10%。
可是大家可能還不知道,印度的耕地面積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60萬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23億畝以上,僅次於美國,超過了中國,成為世界上耕地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也就說,印度的國土面積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耕地,約佔全球耕地總面積的8%左右。所以,從耕地面積上來看,不如說印度用世界上耕地面積總量的8%養活了全世界人口總量的18%以上。
簡單一句話來形容印度的耕地與國土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國土面積不大,但是耕地面積驚人!

印度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優越!

熟悉世界地理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而印度當地的自然環境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適合稻穀的生長種植,甚至可以輕易的做到一年三熟!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中國農業生產羨慕不已。
不過,由於該國的農業生產力相對落後,生產率水平較低,所以不管是在糧食畝產還是總產量方面,都不是特別突出。2018年,印度農業部門統計稱,2018/19年度糧食產量在2.837億噸,其中稻穀所佔比例超過了40%,達到了1.15億噸左右。
與此同時,印度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稻米出口國之一,但是本國卻存在著世界上總量最大的飢餓人口數量,真的是一言難盡啊。


鍾情三農


這是刻意的混淆視聽,印度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耕地面積!雖然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可是它的國土平坦,氣候統一,耕地面積佔比極大。

(圖:世界耕地面積排行榜)

上圖是維基百科給出的國家耕地面積排行榜,印度穩妥妥的居於第一位,其耕地面積佔了全球耕地面積11%,比中國真正高出了33%之多!所以你應該更感嘆,中國耕地面積比印度少三分之一,可是養活了比它更多的人口,這才是真正的奇蹟!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印度養活了這些人口,但是並沒有養好,許多人甚至都吃不飽飯!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19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估計,印度有1.944億人營養不良。按照這個標準,印度14.5%的人口營養不良。此外,15至49歲育齡婦女中有51.4%貧血。根據報告,37.9%的印度5歲以下兒童發育不良(與他們的年齡相比太矮),而20.8%的兒童遭受營養不良,這意味著他們的體重與身高相比太低。營養不良的兒童死於腹瀉等常見兒童疾病的風險更高。



所以印度如何能夠自豪的說他用2%的土地養活17%的人口?應該說印度用11%的耕地勉強養活了17%的人口!


穿美國望世界


首先:“土地面積”不等於“耕地面積”。


中國在騰衝線以西大面積的都是沙漠,高原,戈壁,這些地方種不出糧食。

而印度不一樣,印度地處熱點地區,土地肥沃,不像中國有大面積的無法耕作的土地,印度的耕地面積實際上是比中國高的。


其次,什麼叫養活?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信息,2018年,中國大陸糧食總產量6.58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而2017-2018年,印度糧食產量創下新高,產量2.8483億噸。

很顯然,中國是印度產量的2.31倍。

而更神奇的是什麼?更神奇的是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而中國是糧食進口大國。

中國在人口和印度差不多,糧食產量是印度的2.31倍的前提下,為什麼還要進口那麼多糧食呢?


因為中國定義的“養活”和印度定義的“養活”不是一碼子事。

中國定義的養活你不但能生存,還得能吃飽,還得能吃好。

中國不但是糧食生產第一大國,還是豬肉生產第一大國。

中國為什麼每年購買那麼多“大豆”?大豆是做什麼的?其實大豆主要作用,除了榨油就是餵豬。


根據全球飢餓指數來看


印度的飢餓指數為31.1,這什麼水平呢?

被印度人鄙視的巴基斯坦32.6,就比印度高一點。

非洲的埃塞俄比亞飢餓指數29.1,比印度低。

肯尼亞23.2,比印度低

坦桑尼亞29.5,比印度低。

安哥拉29.5,比印度低。

去非洲看了一圈,非洲那麼窮困的地方,沒有幾個國家比印度高的。


中東戰爭打的戰火飛揚,伊朗被美國全面制裁。但是伊朗僅為7.3。

委內瑞拉造成大規模外逃,看西方媒體感覺委內瑞拉都要亡國了,但是人家飢餓指數為11.4,比印度低的多。


這個水平的“養活”,拉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