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又是如何形成的?

野立


都别抢,我来答。

题主挺会发明创造,这个“帝国专制主义”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回事,但却有点四不像了。

首先帝国(Empire)属于外来词,中国只有王朝,从未使用过帝国。

尽管从狭义上来说,中国的大一统王朝都符合“帝国”的标准,但后续就有点乱,因为派生了一个词汇“帝国主义”。

列宁老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可见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是紧密相连的,由于明清两朝对商业不太重视,所以中国从未进入过资本主义社会。

而历史教科书上从来都只是写资本主义萌芽。

因此给中国冠上一个帝国的名号,虽然听起来很霸气,但是有点自己骂自己的意思。而且按照帝国主义的标准划分:

  1. 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
  2.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

  3. 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所以按照以上划分把中国历代王朝称之为帝国是不合时宜的。

以上是闲话。

那么秦朝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怎么实现的呢?

首先来解释专制主义。

它是和民主制度相对立的一种制度,一般都指一人或多人的独裁统治。

按照这一属性,商周时代实际上就已经显现了这种独裁统治的特征,尽管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无权对诸侯内部的事物进行干预。

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以及各诸侯之间需要向周天子履行的义务以及效忠都展现了专制主义的特征,譬如《礼记·王制》中就说“天子将出,类乎上帝。”

这是周天子具备的超然地位,在制度上体现为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关系,但是由于分封制具有分权性,它和中央集权是对立的,所以这种专制主义一般在秦朝统一后表现的较为明显。

而它是从中央集权上表现出来的。

分封制的瓦解造成的“天子弱而诸侯强”局面让各诸侯看到了这一制度存在的巨大弊端。而秦朝在这一点上看得比较透彻。

商鞅变法中的几项重要内容就有建立军功爵禄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即官职世袭制度。在此之前,由于受到“亲亲尊尊”制度的影响,整个周朝的阶级性极为尖锐。

在“亲亲尊尊”制度下,每个人都被局限在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中,不能做出超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举动,譬如《礼记·王制》中规定说: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在这些伦理礼制下把每个人的行为都限制得死死的,其中就包括官职的世袭,譬如孟尝君的父亲去世以后,他就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和食邑,“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而商鞅变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废除了世袭制度,当时立下规定说“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因为在当时面临的一个情况就是公卿士大夫阶层的崛起,这些公卿把持了诸侯国内部的朝政,使得国君沦为傀儡,譬如像齐国、晋国都因为公卿士大夫势力过大直接亡国。

除了废除世袭制,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设立郡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史记》)”

应该说,在中央集权这一点上秦国在各个诸侯国之间都走在了前列,当然这在当时也是变法的一个主流。

譬如吴起变法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削减贵族力量,也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说苑·指武》)”

而这些变法思想都受到了李悝变法的重大影响,尽管其根本主旨在于使国家强大,但实际上其体体现的正是分封制瓦解以后,各国面临分封制暴露出来的巨大弊端都在寻求另一种制度的出路。

这是当时所有变法的一个时代背景,因为正是由于分封制的瓦解最终才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弱,进而使得各诸侯强势崛起。

富有远见的变法家们洞见到了这一点,另外中央集权的诞生还必须要考虑到大一统思想的出现,倘若没有大一统思想的出现,秦始皇想要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想来还是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就有声音建议秦始皇分封诸王,镇守天下,“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

可见在经历几百年的分裂后,分封制依然深得人心。

而大一统思想的出现,也正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并立,王室衰微,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天下深陷于战争泥潭。

不管是民众还是思想家们都渴望和致力于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出现,东周晚期的社会局势看似复杂,但实际上只要意识到不管是诸侯崛起还是内部变法。

归根溯源,都是分封制的瓦解导致的社会解体,其正如多米诺骨牌最终引发了诸侯争雄,实际上其本质是社会的重组。

因此随着秦国统一天下后,其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新国家,是继续沿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尽管史书上仅仅只是花费了寥寥几笔来形容,但相信在彼时的秦王宫中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当时的情形是: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群臣皆以为便”,说明大多数大臣都赞同继续沿用分封制。

但师承儒家的李斯站出来反对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尽管这一提议得到了秦始皇的赞同,对此他赞许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但相信当时李斯的建议还是遭到了不少的反对,引发了不小的争论,而李斯则上演了舌战群臣的戏码。

而秦始皇能够采取李斯的建议其实并不意外,在眼见诸侯割据,王室衰微的景象,相信雄心壮志的秦始皇并不愿意自己的帝国重复周朝的老路。

因此,郡县制的诞生颇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意味。

当时秦始皇发表了一番颇为豪迈的言论,而这番言论恰恰就体现出了通过郡县制集权以后的专制主义统治: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这句话完美的体现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今皇帝并一海内”指的是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这叫“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它体现的正是君权时代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独裁统治。

但尽管理论上是这么说,但在皇帝之下还有一个丞相可以掣肘皇帝的权力,因此历朝历代无不试图削弱相权对君权的钳制,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中国皇帝们才真正实现了独裁统治。

“以为郡县”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郡县制度不同于分封制的贵族统治,郡县制度是官僚统治,“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而皇帝拥有任免官员的权力,官僚制的出现让权力真正实现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关系,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决策者,皇帝以下都是执行者。

皇帝的政令通过官僚层层传达,从咸阳宫里传达到全国的大大小小的郡县里执行,这就是中央集权。

自此,当中国已经摆脱封建制度时,西方国家却正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进入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中国还是走在了前列。

尽管希腊早已创造出发达的共和制度,但显然欧洲历史却开起了倒车。

总的来说,中央集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它的形成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分封制的瓦解导致的诸侯崛起,使得分封制被抛弃,从而形成的另一种制度。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百家争鸣时代出现的一种必然结果。

持续的动荡和分裂必然让人们渴望稳定和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出现,而当这样的国家,秦国出现时,至少就秦始皇来说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帝国重蹈周朝的老路。

所以当李斯提议分封制时,他自然就同意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了解深度历史知识~


围炉谈史


众所周知,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飨国三百余年。


秦皇年迈,放任赵高乱国而已。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二、法家商鞅。

曾读过《商君书》原著。

作为法家学派,《商君书》的确是一本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文献。

然而,《商君书》已经被人曲解过多,以讹传讹,以至于偏离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驭民五术”。

在《商君书》中,商鞅从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某些人拿着商鞅的大旗四处招摇撞骗。此人无耻与龌蹉至极,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用户67724358697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权力,也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的中央集权的措施,正式宣告了奴隶制的结束,封建制的崛起。而封建制也成为了后面皇帝的首要选择,乃至于统治了中国二千多年。那么,这个所谓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集权的效果的呢?

通过对上层的集权

一、皇帝的权威感

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前,各诸侯都自称王,表示自己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嬴政也不例外,史称秦王政。而眼下六国已经平定,再用王号成何体统,更何况是嬴政这种骄傲之人,于是皇帝诞生了。皇帝,表三皇五帝之意,再加上皇帝称号的前所未有,便在精神层面上使得文武百官敬畏。

二、三公九卿制度

秦始皇对于权力的欲望,可谓无人能及。其表现形式之一,便是这三公九卿制度。所谓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便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则是指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中正。丞相分左右,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副手,同时具备检察白官的职责。其余九卿各司其职。

乍一听,是不是觉得很合理?然后实际上并没有说得这么好听,丞相名义上辅助皇帝办公,但却只是辅助,决定权依旧在皇帝手上。而太尉更惨,太尉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和发兵权,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太尉就是“工具人”。至于御史大夫就更不必说了,丞相尚且如此,更何况这个辅助丞相的。《史记》中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个表面上说明秦始皇辛勤处理政务,但是从侧面看不也正好代表了其对权力的掌控欲旺盛吗?

通过对中层的集权

郡县制,就是对下面人员很好地控制。先不说西周时期大行分封制,导致后期礼乐崩坏,诸侯征伐。单就说诸侯下面的卿大夫阶层,就已经尾大不掉了。前有三家分晋作为战国的开端,后有田氏代齐这样的蓄谋已久。因此,实行郡县制的意义便是为了中央更好地控制地方。

郡县制通过中央管理郡,郡管理县的形式展开,一层管理一层,层层递进,形成有效的责任制度。这样一来,这群位于中层的地方官员就随时在中央的掌控之下,权力更加的集中。

通过对底层的集权

底层,主要就是普通老百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普通老百姓采取了一些了集权措施。

一、文化上的集权

说到思想上的集权,那就绕不开一个词,“焚书”。“焚书”始末,暂且不论。“焚书”目的,倒要一说。“焚书”,是由李斯提出,秦始皇首肯的。其目的就像李斯上书中所写道的,为了禁止百姓以古非今,损害皇帝名誉。于是,民间除了医药,农林之类关乎根本的书籍,其余的全部焚毁,敢有私藏的,按照灭族罪论。事实上,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采取的便是“愚民”政策。百姓读不了书,自然就明不了理。而明不了理,就只能依靠朝廷,自然也就造不了反。而这就是变相地实现了思想上的集权。

二、思想上的集权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便提出了“五德始终说”。周属火德,秦属水德,故秦能取周而代之。这个论断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荒谬,但是在那个时代,老百姓可是深信不疑的。要知道,在古代,祭祀可是头等大事,而祭祀的对象就是天地,山川及祖先。何况就连饱读诗书的孔子对于鬼神之说都是敬而远之,更别说这些普通老百姓了。

同时,秦始皇还举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禅典礼。根据古籍记载,自炎帝以来的七十二王皆于泰山封禅。因此,封禅的成功与否,代表了其是否能够得到天地的认可。而秦始皇成功地举行了这次天下皆知的封禅典礼,使得底层老百姓对其更加敬畏。

结语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又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秦始皇是一步步地从上而下,实现其对于权力控制的。这个控制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方法。对于上层的达官显贵来说,秦始皇是通过分散它们的权力来集权的。对于中层的地方官员,则是利用了官员之间的上下级遏制关系来进行集权的。至于底层的百姓,则主要通过控制思想来进行集权。


云轩谈史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又是如何形成的?

秦始皇通过建立郡县制及制定相关法律措施,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一、郡县制的推行。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积极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措施,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秦始皇首推郡县制,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大都采取了这种制度。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央集权下,设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从三公九卿到郡县官场,非世袭永久,而是随时听命于中央,中央生杀大权在握。

郡县制一开始是秦始皇大臣李斯提出来的,他主张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增加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制度从此就确立了。

二、在中央和地方进行官制改革。

除了在行政区划上推行集权改革外,秦始皇还大力推进中央和地方官制改革。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的官职情况直接由皇帝裁决。在地方郡、县两级设郡监、郡守,在县设置令或长。郡县官吏的任免仍然由中央裁决。

另外,秦朝还推行了包括户籍制度、法律、军队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将农民固守在土地上,建立了全国通用的法律条例,制定了铜虎符发兵制,通过一系列的中央举措加强了秦朝皇室的统治地位,也为中央集权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而作出了高层铺设。

三、思想上唯我独尊。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上推行中央集权外,秦始皇还在文化思想上推行中央管控,灌输唯我独尊的思想。

秦始皇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说,来辩护秦朝的法统。意即秦王朝是周而复始的统治轮回,亦是天道轮回,与天同齐。他还建立了一整套的唯心法典,让世人觉得皇权的神秘与不可对抗性,以此来麻痹人们的思想,巩固自己的江山统治。


山城小哲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王政便开始着手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封建王朝,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确立各项基本政策和制度,不断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第一,在政治上。

首先,确立的就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王政将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并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用玉雕刻,称为“玺”;皇帝的“命”成为“制”;皇帝的“令”,称为“诏”。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拥有一切最高权利的统治者。

其次,确立政权体制,从上往下建立起严密的封建统治机构。

全国在皇帝的领导下,建立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之间分职明确,又相互制约,九卿各自负责各自主管的各个部门。

所有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按规定领取国家俸禄,概不世袭。

秦朝地方政府由,郡、县、乡三级机构组成。郡县制的施行,最大特点是废除了分封制,从而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全国军队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保证。

再次,就是确立统一而严酷的封建法律,以法治国,并加强对人们思想和文化的统治。

制定《秦律》推广全国执行,若不按律执行,将会受到极为严厉的刑罚。

第二,在经济上

进一步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施行重农抑商,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租税等政策。

第三,在军事上

将一切军事大权,诸如军队调动,作战指挥,部队管理,国防建设等等,都高度集中在皇帝个人手中,兵权高度集中,其他任何一级政府、官员或将军都无权擅自征调军队,而且凡是征发军队,都必须执行玺、符、节三位一体的严格制度。

第四,在文化上

为统一人们的思想,防止产生异端,秦始皇下令焚毁除《秦纪》以外的所有历史书籍以及民间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等著作。

为愚笨人民,又焚书坑儒,活埋四百多名所谓的“犯禁”儒生。

如此之下,秦国的帝国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慢慢形成。





倔犟的蜗牛


中央集权是经过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而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从周朝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郡县制,使国家开始进入大一统时代。随后到的两汉时期,在继承郡县制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分封制度,让地方势力又一次抬头。使刺史和州牧以及豪强地主日益壮大,造成了东汉末年以后,国家陷入长期的混战,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了几百年。隋唐之后,国家再次一统,相应的政治制度使得封建社会经济达到了封建时代的巅峰。但是唐代中期,随着节度使的设置,再次让地方权利扩大,随后国家又一次陷入长期的战乱。到了宋代,对地方官员的权利进行了重大调整。元明清三朝,行省制度传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到了清代可以说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地方分裂逐渐消失。

因此中央集权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始于周朝,确立与秦朝,巩固与两汉,完善与隋唐,加强与宋朝,发展与元朝,巅峰和衰败与明清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摸索与完善的封建制度。


小胡侃侃


可以说嬴政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知道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继续实行先秦以前的制度,终将走向分裂。首先实行皇帝制,嬴政统一全国后,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第二臣官实行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机关实"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第三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周以前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叫郡县制。秦帝国虽短命,但随后而来的汉帝国通过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四个皇帝的努力将这套中央集权制度推向了一个高度!也正是这一套政策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不论朝代如何更替,皇帝走马灯的换,这套中央集权制度重来没改变过。


晨曦中的浮云


郡县制是政治偏见,重复统治。自觉不得人心,畏恐权力不牢。如果得人心了,怎么可能权力不牢呢?


历史医生孔老大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