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左宗棠新疆平叛時,使用了很多先進槍炮武器,為什麼八國聯軍侵略清朝沒用?

南京老胡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26年),以當時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帶上了東亞病夫的帽子,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這裡說到當時清政府有很多先進的武器,在八國聯軍侵略時沒有使用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在一些影視題材中,清兵面對著八國聯軍的槍炮,揮舞的大刀和弓箭往前衝的景象深入人心,其實這只是片面的現象。還有一件事誤導大家,就是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一位意大利海軍中將,在天津佔領了一座清軍的武器庫,從裡面發現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其中有很多比八國聯軍的還要先進!

大多數人認為清軍的失敗就是沒有配備好的武器,都是拿著砍刀上陣才打不多列強。其實真相併不是這樣,具體如下:

清軍的戰鬥體系

1900年,經過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和甲午戰爭後的軍事改革,先後組建了聶士成的武毅軍,董福祥的甘軍,宋慶的毅軍,袁世凱的北洋軍等新軍分隸各鎮,專守地方,形成以新編武衛軍為主的野戰防禦體系。

為保住滿清的根本,專門從八旗的經制兵中挑選精幹士兵編練的神機營、虎神營,全部洋槍洋炮和洋操訓練,這一軍種裝備最好,軍餉、器械等都優先調撥,戰鬥力也最強。

此外還有八旗綠營,主要負責守衛、緝盜、巡邏、救災等治安工作。也是武器最落後的一隻部隊,裝備的還是抬槍、前裝槍、土製銅炮,使用的還是黑火藥,明顯落後於防軍和練軍的裝備。

當時的清政府還掌握了一些先進武器的生產技術,已經有了自主生產馬克沁重機槍的能力,同時也在積極的購置武器裝備。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武衛軍的裝備與當時世界列強的裝備並沒有代差,更甚者清軍的主力是武毅軍(武衛軍五部),武毅軍有1萬3千人,裝備了步槍2萬多支,各類大炮100多門,而且還裝備了數目不詳的輕重機槍。武器方面實力已經超過了聯軍。

《八國聯軍目擊記》中描述天津戰役時寫到:“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清軍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

清軍戰敗的原因

大家會有疑問,這麼好的裝備,為什麼還會被八國聯軍擊敗?主要原因有三:戰鬥意志差,內部不團結,兵力不足。當時駐紮在北京附近的清軍只有不到十萬人,除主力部隊外,其餘清軍的裝備依然落後八國聯軍,而當時人數最多的民間義和團使用的全是大刀和長矛。

而當時的清朝已經被洋人欺壓了幾十年,除少數士兵外,大多士兵都是畏懼八國聯軍,沒有敢打敢拼的精神。更讓人詫異的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軍的實權派大臣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簽署了《東南互保》協定,單方面退出戰爭,想趁機推翻滿清朝廷。

九個國家參與的戰爭,雙方陣亡人數不足5000(不算義和團)。北京附近的近十萬清軍,大多都沒有參戰。北京外城失守時,內城的幾萬清軍幾乎全跑了。這樣的一隻隊伍,給他們什麼都打不贏。


硬漢班副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並不是沒有先進武器。

當時清軍編組了先進的武衛軍。除了武衛右軍跟隨袁世凱去了山東以外,其餘的聶士成武衛前軍、董福祥武衛後軍、宋慶武衛左軍、榮祿武衛中軍全部參戰,總兵力大約7萬人,基本都是新式武器裝備。

以聶士成的武衛前軍為例,官兵約2萬人,聘用德國教官,全套德式裝備。
該部以德制11毫米口徑老式毛瑟步槍1萬支為訓練用槍,另有奧制Mannalicher8.5毫米新式步槍一萬支為戰備用槍,還有部分更先進的7.92公釐Gew.98步槍。

真正開戰了,老式步槍是不用的,直接使用新式步槍。

另外步營另有直屬配備的克魯伯37速射炮(二磅炮),作為直接支持武器。

炮兵方面,除使用最新型克魯伯75速射炮16門外,另有舊型克魯伯60公釐口徑速射炮32門(七磅炮)、格魯森57速射炮32門。

每個炮營另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馬克沁機槍2挺。

就武器裝備來說,武衛前軍相當先進,甚至超過二戰時期國軍軍閥的部隊。當時軍閥部隊1個師只有2到3門火炮。

然而,這樣的軍隊被洋人很快就打垮。

庚子事變時,除了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在山東沒有參戰,其餘各部基本都被殲滅或者擊潰,不復存在。

除了現役武器以外,滿清還有大量庫存武器。

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僅僅在西沽武器庫就發現驚人的軍火。

經過盤點,這些武器不但數量巨大,而且非常先進。

據英國檔案《關於在天津附近武庫中所發現中國新式軍用物資報告單》記載,截至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部分武房就有:

口徑87毫米克伯虜大炮36門、

口徑70毫米克伯虜大炮66門、

口徑5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42門、

口徑4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42門、

口徑3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或上海機器局製造42門大炮、

口徑37毫米速射機關炮10門、

以上火炮238門。

3萬支具有最新標記的毛瑟槍和曼裡徹式來福槍,

來自德國基爾藥房魯德爾的繃帶和藥品、

使用德語說明的伊斯馬赫子彈帶、

美製彈藥和中國製造的彈藥。

還貯備有幾百袋約15噸大米和優質飲用水。總價值約達250萬至300萬英鎊之間。

“武庫東面、南面和北面有土牆圍著,河在它的西面。牆上每隔一段有射擊孔,架設著大炮,是一座堡壘式建築”,有數百名清軍駐守。

面對敗退回天津的西摩爾聯軍1000多人,這裡清軍只守了1個小時就逃走。

這些武器全部被洋人繳獲。

這些武器,保守估計可以裝備5萬人的軍隊。

然而有什麼用?

再好的武器也要人來用,用的人不爭氣,武器好又有什麼用。


薩沙


八國聯軍入侵時,清朝已經裝備了很先進的武器,多是德國貨。克虜伯最先進的大炮,都是清朝第一個去買。

庚子年的悲劇,完全是慈禧太后發瘋導致的惡果,她想和神拳合作,打垮十一個列強。

稍微清醒一點的官員都知道,這是找死啊!

所以清朝的統治階級全部精神分裂,在戰與和中虛與委蛇。

而慈禧完全不懂軍事,瞎指揮。

我們看看清朝的第一炮臺:大沽口炮臺。

清軍克虜伯大炮

1,大沽口炮臺。

大沽口是海河入海口,是天津的門戶,更是京城的門戶。

天津博物館,有兩件文物:《大沽海口營盤全圖》、《大沽炮臺軍事佈防圖》。

這兩件文物就可以證明庚子年的大沽炮臺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炮臺之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大沽炮臺被英法聯軍摧毀。

清朝剿滅太平天國後,從1871年開始,李鴻章負責修建大沽炮臺。

當時普法戰爭中,德國擊敗了法國,李鴻章也特別喜歡德國貨,大沽炮臺的主力大炮都是清一色的克虜伯。

經過近三十年的經營,大沽炮臺實力強悍。

各類大炮共300門以上。

大沽炮臺在海河南北兩岸共有五座炮營,採用稜堡建築結構。

大沽炮臺南岸營盤

1886年左右繪製的《大沽炮臺軍事佈防圖》記載:

提督羅榮光率炮兵1800人、水兵208人,駐紮在南岸。

南岸主營盤的大炮有139尊。

南岸草頭沽營盤有大炮51尊。

南岸南灘新營盤開始只有大炮13尊,後增加至21尊。

北岸炮兵有兩營兵力,近1000人。

北岸主營盤有大炮53尊,後增至74尊。

北岸西北石頭縫營盤有大炮43尊。

羅榮光只有五營兵力,不足三千人。

如此少的兵力,守護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

慈禧太后也不派兵來援。

2,大沽口之戰。

1900年6月17日凌晨,大沽口之戰爆發。

此時,守衛大沽口的清軍只有炮臺不足3000人的兵力。

而天津附近集結的八國聯軍已近2萬人。

其中有數千名八國聯軍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前期進入了天津。一支乘坐裝甲火車北上到達廊坊時,遭到聶士成武衛前軍和義和團的阻擊;另一支約900人,負責從陸地上偷襲大沽炮臺。

前期進入海河內河的八國聯軍還有10艘驅逐艦,平均每艘120人,總兵力達1200人,負責從河上攻擊大沽炮臺。

八國聯軍以6艘軍艦進攻大沽炮臺,2艘軍艦監視北洋艦隊,2艘軍艦守護火車站。

攻打大沽炮臺的八國聯軍戰艦

大沽口外的海上,還有吃水太深無法進入內河的八國聯軍戰列艦巡洋艦22艘,總兵力上萬人。

大沽炮臺兵力如此單薄,不懂軍事的慈禧太后也不派兵來援,更沒有下令北洋艦隊協助大沽炮臺作戰。

八國聯軍已經給大沽炮臺提督羅榮光下了最後通牒,要求在17日凌晨2點撤出大沽炮臺,否則炮彈伺候。

羅榮光決定先發制人,小兔崽子們,先給你們點厲害嚐嚐。

在17日0點50分,羅榮光提前給所有的大沽炮臺下令,向靠攏而來的6艘八國聯軍的軍艦開炮。此時百炮齊發,重創八國聯軍4艘軍艦。

俄國的軍艦靠炮臺最近,損失最慘。

俄國的基里亞克號被擊毀,4次被擊中,火藥艙爆炸。

俄國的高麗支號,5次被擊中,炸死官兵16人,受傷47人,死傷過半,全船燃起熊熊大火,喪失戰鬥力。

德國的伊爾提斯號,被18枚炮彈擊中,但沒擊中要害,艦長受傷,神奇地還有戰鬥能力。

法國的里昂號,也多次被擊中。

八國聯軍的艦隊炮火,完全被大沽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所壓制,想通過艦隊消滅炮臺絕無可能。反過來,再打下去,大沽炮臺有可能把這6艘八國聯軍的軍艦全部擊沉。

此時,大沽炮臺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八國聯軍艦隊身上。

在黑漆漆的夜裡,轟隆隆的炮聲中,一個陰謀正在實施。

八國聯軍的登陸部隊,留100人防守火車站保護後路,其他800人攜帶輕便的野戰炮向北岸的西北炮臺偷襲而來。

西北炮臺清軍不足一營(500人),大炮多是遠射程,無法對付背後近距離偷襲的八國聯軍陸戰隊。炮兵們只好拿起步槍對付八國聯軍800人的陸戰隊。

凌晨4點30分,雙方開始交火。

西北炮臺的清軍頑強抵抗,並擊斃日軍指揮官服部雄吉海軍中佐(相當於中校)。

英國軍艦阿爾傑林號負責支援陸戰隊,火力全開,炮彈傾瀉在西北炮臺。

西北炮臺兵力本來就少,被八國聯軍的軍艦和陸戰隊兩面夾擊,一小時後炮臺陷落。

佔領西北炮臺後,八國聯軍用炮臺大炮轟擊北炮臺,北炮臺陷落。

八國聯軍又用北炮臺的克虜伯大炮轟擊南炮臺,擊中南炮臺彈藥庫,引發大爆炸。

炮臺南營盤清軍死傷千人,羅榮光無力迴天而自殺。

3,近在咫尺的北洋艦隊坐看大沽炮臺覆滅。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戰後,李鴻章又重建了一個小型的北洋艦隊,葉祖珪為北洋艦隊統領。

葉祖珪

大沽口之戰時,葉祖珪的北洋艦隊正在附近。

大沽炮臺的羅榮光曾向葉祖珪請求增援,而葉祖珪只想自保,不發一兵,不開一炮。

葉祖珪的北洋艦隊有3000噸的主力巡洋艦海容號,從德國新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4艘魚雷艇,飛霆、飛鷹2艘驅逐艦。

海容號

飛霆、飛鷹正在大沽口維修,但艦炮仍然可以當炮臺使用。

監視北洋艦隊的是英國的名譽號和鱈魚號驅逐艦。

葉祖珪與八國聯軍達成秘密協定,海容號保持中立,不參與大沽口的戰鬥,北洋艦隊的基地拱手相讓,四艘魚雷艇任八國聯軍瓜分。

戰後的葉祖珪還步步高昇,總理南北洋兩大艦隊和廣東水師。

這真是目瞪口呆啊!

大清不亡,天理不容!

葉祖珪的1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4艘魚雷艇,完全可以擊垮英國的兩艘驅逐艦,然後炮擊八國聯軍的陸戰隊,再擊潰八國聯軍攻打大沽炮臺的6艘軍艦。

但葉祖珪選擇了冷眼旁觀。

因為他知道,即使他把內河中的八國聯軍戰艦全部消滅,也無法打贏海上的22艘戰列艦和巡洋艦。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我是七哥

我可以這樣說,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朝不是沒有用先進槍炮武器,而是根本不敢堅持用這些先進武器,與列強作戰。

首先是大沽口戰役。

清軍在大沽口的軍事佈置,被譽為“天下第一海防”。

清將羅榮光吸取歷史教訓,自知清軍落後,所以自己積極傳授官兵一些關於測量、電化之類的科學知識,積極在海面佈置水雷。

八國聯軍猛烈攻擊,在大沽口嚴密軍事防護下,清軍初期佔優;隨後,八國聯軍改變作戰策略,在加上清軍軍營彈庫爆炸等失誤,最終羅榮光戰死,八國聯軍損失6艘軍艦,200多人死亡。

這是清軍與列強的交鋒的第一戰,比如水雷這些較為先進的武器,已經被清軍用到戰場上了。

第二戰,天津保衛戰。(聶士成)

天津保衛戰中,清軍有一位卓越的將領聶士成。他經歷剿滅捻軍、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等諸多戰役,並且在甲午戰爭之後,親練新軍。

仿照德國軍隊的編制,來訓練清軍。聶士成所率領的清軍,一律著裝西方軍隊的新服裝,是清軍中裝備較為先進的新式軍隊,配備有德制重機槍。

在天津保衛戰中,聶士成積極作戰,率領清軍運用炮火壓制八國聯軍。初期戰局,清軍也是略佔上風。

後來,當時身在前線的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對天津保衛戰,有一段描述:

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中國人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

在許多外國記者,以及部分聯軍將領看來,天津保衛戰,清軍似乎是難以打敗的,八國聯軍一直困在這裡,遭受聶士成猛烈炮火攻擊,恐怕難以攻陷天津了。


但隨後局勢發生反轉,八國聯軍增援部隊趕到,開始更加猛烈反擊清軍,在加上聶士成的軍隊與義和團有矛盾,死守天津時,雙方依然時有衝突,最終,清軍敗走,義和團撤走,天津淪陷。

這一戰,聶軍的新式軍隊,裝備精良,算是大清軍備與八國聯軍軍力的比拼了,清軍似乎也不是那麼差的。

第三站,北京保衛戰。

當天津淪陷的消息,傳到北京,慈禧一面下令嚴守北京,一面準備逃跑。

八國聯軍是7月14號貢獻天津的,大概過了一個月左右,聯軍攻打到北京城下。列強兵臨城下,為了儘早取得勝利,開始釋放毒氣,打化武戰。

雖然依然有不少勇敢將領衝鋒陷陣,但畢竟是血肉之軀,終究難以抵擋毒氣,被迫撤離,再加上守城的將領早早準備逃跑了,敗局已定。(慈禧出逃)

8月14日,北京淪陷,一天後,慈禧和光緒隨之逃跑,留下的守城將領,大多也跟著慈禧,一路跑了。

這一戰,並沒有太多看點,幾乎都是清軍敗走。慈禧在天津失守後,其實已經有了求和意向,開始派人與列強談判,最後說的死守京師,也不過是口號罷了,慈禧一走,守城將領,也跟著一溜煙跑了。

至此,慈禧已經沒有了決戰的信心,保留了袁世凱的新軍,以及南方各省的兵力。但如果慈禧下定決心,跟列強硬拼的話,結果也是未可知的,或許聯軍是必敗的,持久戰聯軍可耗不起的。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級認知![鼓掌]


歲七夸父


左宗棠平叛新疆,收復伊犁,是中國晚清歷史上提振人心的一件大事,是中國晚清歷史上唯一一個打倒列強的戰爭。

廢話少說,言歸正傳,且看左宗棠當時帶領部隊所使用的武器都有哪些?查閱史料,左公的武器裝備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購買的洋槍洋炮,由在上海的採運局委員胡光墉採辦並轉運西北。

騎兵主要配備美國斯賓塞7連發步槍(美國大片西部牛仔用的很酷的步槍),步兵配備毛瑟M1871式栓動步槍。 清軍還有克虜伯線膛火炮和美國加特林六管機槍。德國毛瑟公司歷史上第一次大型海外訂單,就是清軍訂購的26000支毛瑟M1871式步槍。而且,清朝還整體購買了美國人上海洋行出售的南北戰爭遺留品,也就是斯賓塞連珠槍。

第二部分:自助加工的槍炮。

左公平叛新疆時,有人唱高調,也有人唱反調,慈禧太后更是奇葩,收復伊犁沒意見,但是就是沒錢,一切全部靠自籌!武器自然也不例外,左公先後創辦西安機器局和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為左公平叛新疆的西征大軍修造槍炮。為了對付阿古柏軍的洋槍洋炮,並由廣州、浙江調來專家和熟練工人,在蘭州造出大量武器,還仿造了德國的螺絲炮和後膛七響槍,改造了中國的劈山炮和廣東無殼抬槍。

左宗棠就用這些武器完成了新疆平叛,收復伊犁,打敗英國和沙俄支持的阿古柏的聯軍。創造晚清歷史上少有的勝仗,既然我們大清國裝備了先進的武器,為什麼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這些先進武器都沒有用呢?

一是清政府的軍隊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用來嚇唬老百姓的。

尤其1860以後的清軍,已經腐敗到了底掉的狀況,打仗是需要自己籌措經費,購買武器,如:左宗棠的西征新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即使政府維持的常備軍,也是抽大煙喝花酒嫖娼為主,主要功能是維持清政府的腐敗統治,嚇唬老百姓。雖然清政府的有識之士,通過洋務運動,改變了一些,當時清政府軍隊的裝備狀態,購買了一些先進的武器,如左公用於新疆作戰的武器,但是從機制上沒有改變清政府的狀態,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政府就像一隻乖巧的小綿羊,即使給它裝上了很厚的鎧甲,拿上了最先進的武器,但依舊無法擺脫被屠宰的命運。正如:甲午戰爭時,美國公使田貝曾問稅務總署:前方在打仗,為什麼北京城的兩萬五千士兵沒事做。他得到的答覆是那些兵不能打仗,是用來威嚇百姓的。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二是曾經強悍的八旗子弟,已經被鴉片和腐朽的思想打倒,已經不是馬背上的那個英雄。

1840年,英法聯軍用堅船利炮叩開中國的大門之後,用一個比較神奇的東西,被稱為鴉片的東西,將中國的人精神骨髓抽乾,曾經清朝的強悍武裝力量八旗子弟,也倒在鴉片之下,在1860年以後,被鴉片征服下的人民,已經完全得了軟骨病,他們已經成為了大煙館的常客,已經不能拿起武器,衝鋒在一線展開搏殺,再先進的武器,即使是牛逼的加加林步槍在他們手裡,和燒火棍沒有太大的區別,更有恐怖的現象是政府發給軍隊的武器,他們會拿它去換鴉片!戰爭的決定因素人,已經被完全摧毀,跟武器沒有任何關係,即使是打過新疆戰爭的左公也無法扭轉這種頹勢。

三是清政府的貪汙腐化以及對金錢的追逐,讓人心目中已經沒有家國的概念。

慈禧太后的驕奢淫逸,大肆的鋪張浪費,讓本來貧弱的清政府財政岌岌可危,用於軍備上的採購少之又少,與外國的堅船利炮和洋槍洋炮差距極其明顯。在貪汙腐化的思想的催生下,人們對利益的追逐,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艦隊,所使用的炮彈都是啞蛋,鄧世昌親自查實買辦責任,也對買辦的無賴精神無可奈何。

綜上所述,左公所用的武器,基本上都用在了對付八國聯軍之中去,但是作戰的效果卻是我們連連敗退,沒有任何勝戰可言,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這些武器效能的發揮,留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就寥寥無幾,給人們造成了一個虛假的印象,清朝的武器極其落後,被八國聯軍打的潰不成軍。


少華聊史


這又是一個把問題歸結於裝備的問題了,真正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那個時代的中國是一個封建王朝的制度,在這種體制之下。再先進的裝備也不可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這與今天沙特在也門遇上的問題差不多。

這不是裝備問題,為什麼非要強調裝備,再好的裝備也要有人來使用,現在的問題出在使用者身上,在當時的中國還沒有現代軍隊體制制度,還是一個封建制度的軍隊,一旦出現傷亡等等,幾乎就無法在短期內補充,軍隊也沒有什麼訓練體系,也沒有動同體系,幾乎打仗只是靠著家底在拼。

在當時的體制之下,沒有徵兵制,由軍官來招募士兵,這在今天簡直是一種無法想象的事情,也沒有裝備制式化等理念,幾乎是在各個省在自食其力,在這種情況下,連個國家都不能與是俱進的狀態下,還要打一場大規模戰爭,那麼對付一個同等水平的對手也許還有機會,但是面對西方列強,那就不一個層面上的對手,讓對方打一場不對稱戰爭。

我們應該牢記的,吸取當年的經濟教訓,而不是強調什麼裝備,我們需要全面而客觀的看待整個事實,而不是單純的某一個問題。


浴火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發生在清光緒二年(1876年)至光緒三年(1877年),

以左宗棠將軍為最高指揮官的清軍經過三年準備,調集了全國各地的熟練工人,趕製軍備,兩年戰鬥,以8萬人絕對的人數優勢(實際參戰超過兩萬),徹底消滅了入侵新疆的以阿古柏為首的浩罕汗國侵略者,收復新疆,結束了同治新疆回亂。

左宗棠也是“洋務運動”的扛旗者,洋務運動期間我國從德國進口了很多當時先進的洋槍洋炮,而收復新疆的士兵主要裝備了M1871/84毛瑟步槍。

M71/84步槍使用的是做工上乘的德國造11毫米毛瑟彈。

而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一是事出倉促,清軍沒有太多時間準備,當時清軍大部分兵力疲忙於剿滅“義和團”,八國聯軍才能一路趁虛而入攻入北京。

而八國聯軍當時入侵總兵力也達到了五萬人,

不像當年阿古柏部充其量是一幫武裝土匪,這些絕大多是正規軍

八國聯軍大部分已經用上了打無煙藥彈中口徑步槍(少許8*50R曼利夏還是黑火藥彈)

而清軍由於工藝落後大部分步槍還是老舊黑火藥步槍,及時新式步槍如快利步槍等且不談槍管軟易炸膛,使用自造無煙藥,火藥質量也差了一大截。


瘋狗的輕武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軍已經裝備了大量近代化的武器,其中包括克虜伯大炮、馬克沁重機槍、毛瑟步槍等最新型的武器。這些武器在天津保衛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後,稱讚聶士成帶領的軍隊:“自從進入大清國以來,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厲害的軍隊。”聶士成的部隊只是清朝眾多主力中的一部分,其他的清軍主力部隊裝備也都十分不錯。

雖然清軍在1900年的裝備情況已經比較不錯,但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朝內部並不團結,很多指揮官都不願意打這麼一場根本不可能打贏的戰爭。慈禧太后對11個國家宣戰,參與侵華的8個國家,都是世界一流強國,單獨一個前來入侵,清軍也抵擋不住,更何況八個國家一起動手。因此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很多清朝將領都在“坐山觀虎鬥”,真正像聶士成那樣拋頭顱灑熱血的人非常少。

當時清朝真正有實權的大臣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人,都在戰爭開始前就簽訂了《東南互保》協定,這個協定簽訂後,東南各省的軍隊不再參與戰爭,八國聯軍也保證不會入侵東南地區。《東南互保》的簽訂,是一把雙刃劍,這個協定簽訂後,東南地區沒有受到戰火的侵襲,清朝的主力部隊得以保存下來,避免了在八國聯軍侵華結束後,遭到更大的危機。但是這個協定簽訂後,各地軍隊都沒有了作戰的信心,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重臣帶頭不打了,清朝的其他將領也都有恃無恐,因此清軍真正參與作戰的人並不多。

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北方的清朝軍隊有8萬人,但是真正同八國聯軍作戰的並不多。義和團的人數雖然很多,然而手持大刀長矛的義和團,在洋槍洋炮面前,根本沒有任何戰鬥力。這場九個國家參加的戰爭,看似聲勢浩大,實際上雙方軍隊的總陣亡人數只有幾千人。(不計算義和團)

清軍沒有作戰的信心,八國聯軍在攻佔北京後,也沒有繼續擴大戰爭。慈禧太后只能派人請李鴻章北上解決,李鴻章北上之後,清政府迫於八國聯軍的戰爭恐嚇,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訂條約不久後便去世,由於漢族大臣掌握軍權,慈禧太后並沒有處罰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人,只能繼續重用他們。


史海泛舟擺渡人


當時慈禧太后已經軟禁光緒帝,想另外立其他皇子當皇帝,不料卻遭到了洋人的反對,慈禧太后這一下子就怒了,洋人直接威脅她掌控大清,所以在她一定要給洋人一點厲害。隨後,慈禧太后召集大臣,對列強十一國宣戰,這也是慈禧太后最勇猛的一次決策。

慈禧太后開始讓義和團進攻在京城的洋人大使館,導致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選擇從天津登陸,要從登陸首先要面對大沽炮臺。大沽炮臺由李鴻章負責修建,裝備有大量的火炮,大量裝備由李鴻章從德國購買的克虜伯大炮,從武器性能,火力上來說,大沽炮臺算得上世界第一炮臺,如果防守得當,洋人的軍艦斷然不是對手。



然而負責守衛大沽炮臺的士兵僅僅只有三千人,在在八國聯軍進攻過程中,沒有任何部隊進行支援。反觀八國聯軍部隊有兩萬多人,兵力是清軍的七倍。

另外,各省總督基本已獨立,不再聽從慈禧的號令。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東南各省都與列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稱為《東南互保》,也就是說,慈禧太后也是孤立無援。


總結一下,八國侵華如此順利,不是因為武器裝備落後的問題,實際上是人的問題,首先落後的封建體系,全國各處不能團結起來,其次是慈禧不能軍事喜歡瞎指揮。


麥地傳奇


在科學理論與技術尚未大規模結合的時代,即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武器雖然在戰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尚不是一個真正能夠決定戰爭走向的因素。

實際上,整個清朝,對於火器的發展都是相當重視的,並不存在使得火器發展停滯。清朝在建國初期,在遼東與明軍多次交戰,深知火器的威力,於是清朝在徹底統一中原之後,開始在軍隊中大規模裝備火器。


在清軍火器裝備的過程中,淘汰了明朝時期落後的火門槍,大量裝備火繩槍;在火炮方面,大量購置紅衣大炮,同時在西方傳教士的幫助下鑄造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雍正時期,又在軍隊中大規模裝備先進的西亞長槍。直到鴉片戰爭前,清軍中保持著很高的火器裝備率。甚至在鴉片戰爭中,清軍依舊敢於和英軍對射火炮而不太落下風。

但令人吃驚的是,清軍的肉搏戰卻敗得一塌糊塗,根據參戰的英國軍人回憶,兩軍在進行槍戰炮戰時,清軍情緒非常高,但是英軍一旦近身,清軍居然不敢肉搏,落荒而逃。


其實在乾隆時期,清軍就出現了過於依賴火器的毛病,因此而在騎射和搏鬥訓練中非常懈怠,乾隆皇帝不得已重新開始倡導"騎射立國"。但即使如此,清軍依舊沒有改善這個毛病。

故,清軍的火器從來不差,在近代的軍事失敗,也從來不是單純的武器裝備的失敗。清軍的問題在於:雖然裝備了近代化武器,但是作戰理念,作戰意識和作戰精神以及軍隊紀律,都完全不是近代軍隊該有的。清軍雖然裝備了先進的武器,但依舊擺著冷兵器時期的陣型;不敢近身肉搏;軍紀渙散;沒有明確而堅定的作戰意志。這些方面的落後,導致了清軍在近代戰爭中屢戰屢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