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英法打過來滿清能抗住嗎?

WdLsp_緲


答 :英法等列強按照17世紀時代的水平也能夠戰勝康熙時代的滿清,但是清軍也有機會贏。

英法之所以能戰勝滿清帝國無非三點。一是科學技術的先進,特別是火器和航海技術上面全面超越當時的中國。二是國家制度上更加先進。國家社會和人民更加的富足。三是戰術思維已經從冷兵器作戰模式跨越進入火器時代。這三項重要的優勢如果向前推進200年。就不存在如此龐大的科技優勢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優勢依然存在。


那麼我先回顧一下康熙王朝所處的歷史時代。

一、政治體制上。

大清: 1662年康熙登基。那一年鄭成功擊敗了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大清仍要完成全國統一大業。

英國: 查理二世完成君主制復辟,共和時代暫時結束。

法國:路易十四剛親政一年。也是絕對君主制。

小結:康熙登基元年來看三國都處在封建君主制,並沒有所謂的制度優勢。

二、軍事水平

在火器方面仍然是西方國家佔有優勢。

1.燧發槍。法國已經完成了火繩槍向燧發槍的過度並在17世紀中葉開始大量的裝備燧發槍。英國在克倫威爾時代,火槍已經是主力配置之一了。而且燧發槍自從發明到1850年代他基本上改變非常小,所以在單兵作戰時候,此時的英法軍隊和1840年的英軍也差不了多少。這一點來看是對清軍最大的威脅。而清軍此時即使有配置的鳥銃在質量和水平都不如英法軍隊。

2.火炮。

清軍此時已經會仿製佛郎機炮了。這種炮的鼻祖當然是西方。而清軍的主要火炮有三種。一是紅衣炮。二是類似佛郎機的子母炮。三是大口徑短管炮比如沖天炮、威遠將軍炮等。而清朝對火炮的研究也是在康熙年之後停止發展的。所以此時的火炮和1840年的水平也沒有太多差別。

英法兩國的火炮水平。英國曆史上的大牛人真出現在此時。那就是牛頓。他於1687年首次提出了考慮空氣阻力的彈道解算方法,此後外彈道學就稱為一門學科。17世界歐洲已經對火炮進行了分類。

口徑大、身管短、彈道彎曲的叫做臼炮。

身管長、射程遠、彈道低伸的叫做長炮或者加農炮

二者之間的叫做榴彈炮。

當然17世紀 的臼炮還是前裝炮,用來發射石頭的。在火炮發展技術上比19世紀那是要落後的多。

小結:按軍事武器方面清軍的水平和1840年差不多。而英法軍隊的武器裝備較1840年要弱,但是單兵裝備差不多。總的來說如果正面對抗清軍也是沒有多大的勝算。

三、軍事素養

康熙時代的八旗軍正是最強盛時代。平三藩、收臺灣。打敗大小和卓完成祖國統一。這個時代的清軍戰術水平最高峰。

英國當時打過兩次英荷戰爭,再之後又是陷入了一段時間的英國內戰。軍事素養也是在實戰中演練出來的。

法國是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遺產戰爭、法荷戰爭和大同盟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西歐霸主;

雙方如果在中國土地上正面交戰。勝負難說。一來西方國家的軍事優勢存在,但並不是不能克服。滿清強大的騎兵部隊對於火槍衝擊還是有辦法的。但是你要說絕對有把握,我也不敢說。戰爭一是靠武器二是靠戰術 三是靠決心。面對康熙時代的清軍,英法並沒有必勝的能力而清軍也沒有必贏的能力。如果沒有火器的幫助,我想清軍必勝。


南閣水哥



要知道康熙時期的大清這時蒸蒸日上,已開始朝大國方向邁進,而英法則如果趁這樣機會侵犯大清,肯定得不償失,沙俄與康熙對決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也是首個歐洲列強挑釁大清的國家,最後還不是敗北,退出黑龍江,丟棄雅克薩,落荒而逃。所以這時的康熙帝明顯是在政治上信心十足,他和清朝倒數的幾位帝王反差性很大,尤其是早年一直致力於穩固政權,比如除鰲拜,平三藩,都是因為一場危機大清統治的事件



鰲拜暫且不說,裡面最大威脅算三藩之一的吳三桂,是剩下為數不多能征善戰的遺老將軍,挺過明清,抵禦滿清,又打李自成,平張獻忠,滅南明,為大清在西南建立穩固的統治,但卻後來又造起了反,發展勢力一下達半個大清,所以年青時康熙既然平了他,也是很有作為的皇帝。


直到他步入人生輝煌的時刻,也是以大清為座標向四周輻射的,將外圍的威脅一一消除,像解除了漠北長久以來的威脅,內外蒙古各部積極擁戴康熙,主要還是因為康熙擊敗了噶爾丹,漠西蒙古準噶爾因此在很長時間未敢踏足大清半寸領土,與大清爭個高低。再者就是將明朝殘餘徹底根除,那就是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後裔,因此康熙帝從內到外將大清的威脅力量給一一清除,也從而讓大清疆域達1300萬平方公里,一下成為雄居東方的巨人,在當時世界排在沙俄後面。


所以這個時候大清正是不斷膨脹期,也正是由康熙帝開了一個好頭,這個時候英法如果湊熱鬧,我估計他面對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肯定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比吃力的多,畢竟這個時候工業革命還沒有開始,英法還並沒有完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封建專制仍在侷限,所以他們一直與其繼續鬥下去,然而原始海洋殖民仍在繼續,但都保持舊式的傳統,所以火器方面和當時清朝差距拉得還不是太大。

英國這個時候做得不是太大,還沒有殖民到亞洲,印度這個時候進入莫臥兒王朝鼎盛時期,法國那就更不可能,乾隆時期他們才到了亞洲海域,所以即便英法聯合在一塊對付大清肯定補給跟不上,加上條件限制,也會吃敗仗。康熙帝時已對沿海地區很敏感,由於殘明和外部勢力與商人勾結威脅政權,閉關鎖國成為沿用明朝舊制唯一出路,也勢必加強了防禦,構建了相當強大的海上船隊,早期西方列強船隻也相形見絀。





面對後來沙俄與歐洲情勢複雜,大清越來越閉耳不聞生怕他們威脅他的統治。由於受傳統天下觀影響,康熙帝這時對帝國內,戴梓發明的連珠銃和南懷仁造的神威大炮感興趣,卻獨自雪藏,並未用到全國,所以對於一向無敗仗的康熙帝而言,西方的一切不足為奇,也包括這個時候的英法,因此也不在乎。


龍文說史


毫無壓力。因為康熙時期,歐洲沒有進行工業革命,工業水平和滿清的差別不太大。雖然武器已經有了燧發槍,但是因為沒有工業革命,這東西造起來略麻煩,會比較貴,用的不那麼多。而且在沒有後膛槍的情況下,只要不是雨天,火繩槍也不比燧發槍差太多。康熙本人比較喜歡西學,對火器有比較大的愛好,軍隊裝備在這一時期落後不多。最主要的是,康熙時期的清軍,還處在剛開國不久,有相當的士氣和戰鬥力,腐敗狀況不那麼嚴重的情況。士氣和精神,有時候比裝備還重要。說句不客氣的話,即使是清朝末年弱雞到那個程度,在中法越南戰爭中,依然擊敗了法軍,更不要說在康熙時期了。


用戶1097586902911


不是扛得住扛不住的問題是想都不敢想。康熙時期火器的。裝備率在50%。而且都是火繩槍,隨發搶。而這不是清清軍最拿的出手的。清軍最注重的是大炮。

將近100年後馬格爾尼訪華。看到清朝之後,雖然走時候用了很多蔑視的語言。(我感覺說的那些話完全是在清朝的地盤兒上受辱發些牢騷)。不過也沒敢動手,也是在幾十年之後才敢來。

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也不是因為武器裝備失敗。而是八旗軍隊長時間和平。失去了尚武的精神,最後是輸在白刃戰上。清軍的炮比英國人猛 槍比英國人差一些,但是完全可以抗衡。

但英國人,在白刃戰上面兒比清軍要厲害。清軍失去了尚武精神比較害怕。白刃戰。所以最後輸在白刃戰上。

如果在康熙年間他們來那一定是有來無回,因為康熙年的清軍還是比較勇的。


清史詞典


如果是康熙時期面對英法的到來,那麼以當時清軍的戰力完全有能力扛得住。

首先,康熙時期的清軍戰力強悍,遠非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能比。

實際上,康熙時期的清軍戰力始終處於強盛之勢。當然這並不是其巔峰,因為清軍戰力的巔峰其實是清末的近代化新軍。



言歸正傳,清軍從入主中原之前就一直在與明軍打仗,而且清軍可並非是一支落後的冷兵器部隊。在明軍作戰期間,清軍其實也在積極吸收明軍的火器運用經驗,著手打造自己的火器部隊。所以到了後期,清軍火器的威力基本上已完全追上,甚至超越了明軍。



而入主中原後,處於擴張期的清朝,軍隊還在不斷進行戰爭。從蕩平南明勢力,到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和擊敗葛爾丹勢力。可以說,在康熙時期,清軍可是沒怎麼停歇過,幾乎都在不斷作戰。因此,當時的清軍可是一支百戰之師,戰力強悍。

此外,在康熙時期清軍也和西方國家發生過交鋒,那就是兩次雅克薩之戰,而且這兩場戰爭都以清軍獲勝告終。



雖然,這兩場戰爭規模都不大,而且清軍人數還倍數於沙俄的遠東開拓團。但此戰,清軍至少是實現了在邊遠的苦寒地域擊退了沙俄侵略者。由此可見,清初清朝軍隊的遠程調動能力和戰力都是上線的。

其次,同時期的英法軍隊與清軍的火器代差並不大。

雖然上述的雅克薩之戰,暴露了清軍的火器已經落後於西方的弱點,但那時兩者之間的代差實際上並不明顯。因為,同時代的西方尚未開展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和軍事工業並沒有發生跨越式的發展,各方面都還沒有形成對清朝的絕對優勢。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是一支近代化軍隊,這支軍隊也就是著名的“紅衫軍”。這支軍隊雖然起源於17世紀中葉的英國內戰(大致是中國的明朝末年),但真正發展成為近代化軍隊,卻是要到18世紀。

發展到18世紀初,英軍軍事裝備才開始獲得迅猛發展,皇家海軍開始使用後膛炮,英國陸軍的騎兵、步兵和炮兵武器裝備和訓練才正式規範化、制式化。騎兵主要武器為馬刀和騎槍,炮兵基本裝備上榴彈炮,而步兵則開始用上帶有鋼製刺刀的燧發滑膛槍。



也就是說,在17世紀,即便是已逐步崛起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其軍隊裝備也尚且不能形成對清軍的絕對優勢。

再說了,在工業革命之前,西方國家雖然在不少領域已經超越清朝,但清朝畢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所以,英面對如此體量龐大的清朝,他們實際上還是處於相對劣勢。



綜上所述,康熙時期的清軍,是完全有能力在東南沿海擊退進犯之敵。只不過,在火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可能會遭受比西方軍隊更大的損失罷了。不過,其戰果大致還是會和之前的明朝一樣,憑藉足夠的兵力優勢和主場作戰之利,最終擊敗進犯之敵。



這些歷史要讀


個人認為康熙時期,英法打過來滿清還是能抗住的,並且還能戰勝英法。

  1. 康熙時代經歷的戰役比較多,耳熟能詳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平定準噶爾丹叛亂、擊退沙俄之戰。大大小小的戰役鍛煉出了一批精兵強將、並且當時八旗兵還是屬於能戰之兵。

  2. 康熙時期,對火炮的應用還是比較重視的,俗稱“紅夷大炮”當時候正是傳教士來清朝傳教時期,比較有名的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對清朝的火炮應用提供了技術上的指導,設計了各種型號的大炮。清朝在多次戰役中也發現了火炮的實戰效果,故當時對火炮還是很重視,英法在康熙時期,還未到工業革命時期,火炮技術與清朝水平還是處於同一水平。


愛歷史的小王


康熙擅長學習,手不釋卷是他勤政的寫照,史,子,經,歷代兵書,醫書,天文,地理,基本精通,康熙年間如果英法聯軍打過來,八旗子弟剛建國的士卒勇氣,驍勇,天時地利人和盡佔,君王英明,智,謀,勇,獎,罰,仁都具備,英法聯軍來挑釁,一樣被吊打,全軍覆滅。從親征葛爾丹,抗沙俄,平三藩,除奸臣的事情中就有答案。


用戶9668730768486


清朝的軍隊基本上是從康熙中晚期開始衰弱的。從鴉片戰爭開始,清政府的軍隊,面對外國侵略者,僅從武器裝備上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距,甚至在有的戰役中,武器裝備還比對手更加先進。可是清政府仍然敗了。在康熙中期以前,清朝軍隊軍制相對比較合理,八旗將領希望通過戰爭獲取軍功,指揮思路和武器裝備也比較適應,西方引以為傲的海軍在大清水師面前也並沒有太大優勢。

康熙時期是中國對於西方來說軍事力量最後還存有一絲的優勢,通過對俄國的戰爭,康熙皇帝已經知道了西方軍事力量的強大,而且從小也學習了西方的,相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更先進的物理化學天文等知識,並且據說學的還不錯。可是仍然堅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且以祖制的形式,不允許自己的子孫隨意推翻、開放改革,因此康熙對於中國之後的落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箭一雕230


扛不住

如果當時英法軍隊算一流!

那麼俄羅斯駐紮在歐洲的軍隊就是二流!

俄羅斯駐紮在清朝邊界的軍隊就是三流!

俄羅斯侵略東北的盜賊,探險者就是四流!

與俄羅斯交手的清軍精銳就是五流!

普通清軍就是六流!

具體請看巜尼布楚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