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簡說:衣衾藏李固

典故:衣衾藏李固

相關人物:李固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固傳》

人物簡介:李固(94年-147年),字子堅。漢中城固(今屬陝西) 人。東漢中期名臣,司徒李郃之子。年輕時便博覽古今、學識淵博,屢次不受辟命。後被大將軍梁冀任命為從事中郎,後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成功平息兩地的叛亂,之後對朝廷屢有諫言。歷任將作大匠、大司農、太尉,順帝駕崩後為梁皇后所倚重,但受到梁冀的忌恨。質帝駕崩後,與梁冀爭辯,不肯立劉志(即漢桓帝)為帝,最後遭梁冀誣告殺害。

人物傳記:

典故簡說:衣衾藏李固

李固傳

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李郃 的兒子。

《後漢書》說他頭上有骨突出如鼎足,上入髮際隱起,腳板上有龜文。總之就是天賦異稟。按說這長相算不上好看。可是大漢時代,是愛虯髯客不愛小白臉的。所以李固這般相貌就是加分項了。還好學。年少時就好學,常不遠千里,步行尋師。讀盡許多古書。還不是書呆子——結交不少英賢。因此名聲很快傳遍四方,大夥幫著四處宣揚(吹)啊。於是四方有志之士,多羨慕他的風采而來向他學習——你是怎麼一頓操作名聲鵲起的?。

京師人都讚歎說:“這又是第二個李公了。”(注:指繼其父為公。)司隸、益州都命令郡守舉李固為孝廉,召他為司空掾,都不去就職。

陽嘉二年(133),有地動、山崩、火災等變異。古代這天有災禍,是要下界的凡人擔責任的。當然這責任皇帝不能接,那就得另外找一個倒黴蛋。

大夥誰還不明白皇上那點小心思,問題是,誰也不願意把責任往自個身上攬。總不能說是昨天晚上自己一個屁弄得地震了、山崩了、地裂了。。。吧。

可是皇上要問其原因來,又十分難以回答。解釋不了啊。

公卿推舉李固去對策。你博學,你去。

皇上又下詔特地問他當代的弊端,以及為政應做些什麼。

這也就是個姿態。

李固對答道:“臣下聽說國王是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擁有山川之寶藏。王道行得通那麼就陰陽和睦,政化乖忤就山崩地震成為災害。這都是關係於天心,見效在成事上面。所謂化以職成,官由能理。古時進而為官的人,都是有德才有爵命;今日進而為官的人,只是有財和力。臣下聽說詔書務求寬大博厚,疾恨苛嚴殘暴。可是現在的長吏多用殺伐出了名聲,而一定得到升遷重賞;而那些心存寬和而沒有黨羽援助的,每每得到排斥放逐。因此淳厚的風氣不能宣傳,周彡薄的習俗不能改革。即使用繁刑重禁,又有什麼益處?前孝安皇帝變亂舊典,封爵給阿母王聖,因而製造妖孽,使樊豐這班人乘權放恣,侵奪主上的威嚴,改亂嫡嗣,把太子廢為濟陰王,致使聖躬狼狽不堪,親遇其難。既從危難中出來,做了皇帝,天下人都在仰望,希望風政有所轉變。積敝之後,容易得到中興,的確應當寬厚地想為善之道;可是議論的人,還說當前的事,又與以前相同。臣下伏在山草之間,感到十分痛心。

回憶漢朝興起以來,三百多年,賢聖相繼出現,十又八個君主。難道沒有阿乳之恩?難道忘了貴爵之寵?然而上面害怕天威,下面根據經典,知道不可違反道義,所以不加封賞。現在宋阿母(宋娥),雖然有大功勤謹的品德,只要加以賞賜,就足以酬報她的勞苦;至於分封土地,實在與舊典相乖違。聽說阿母體性謙虛,必然會遜讓不受,陛下應讚許她那種辭國的高風,使她成就萬安之福。“

“一般說來,妃後之家很少完全的原因,難道是天性造成的?只是因為爵位太高太顯,專攬大權,而天道最恨盈滿,可他們不知自損,所以至於顛仆垮臺。先帝寵遇閻氏,位號立得太快,所以得到災禍,時間並不太長。《老子》說過:‘其進銳,其退速也。’(注:進得快,也退得快。)現在梁氏外戚居在皇后所住的椒房之內,按禮是不能以妻之父母為臣,尊以高爵,還是可以的。可是她的子弟侄兒,榮顯交加,永平、建初年間的故事,大概不是如此。應該使步兵校尉梁冀以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國家大權離開外戚之手,政權歸於國家,難道不很好麼!”

“又詔書禁止侍中尚書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廉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掌握威權,照顧私情,准予請託的關係。而中常侍在皇帝的旁邊,聲勢振動於天下,子弟要做官,沒有什麼極限。雖然外表看似謙默,不插手州郡,可是那些諂偽之徒,望風推舉。現在可為設常禁,與中臣相同。“

“從前光武帝第三女館陶公主替她兒子求作郎,明帝不同意,賜錢千萬。為什麼輕厚賜,重薄位,為的是官人失才,害及百姓哩。臣下私自聽說長水司馬武宣,開陽城門侯羊迪等,沒有別的功德,初次拜官便補真。這雖是小過失,可慢慢破壞了舊規章。

先聖的法度,應該堅守不移,政教一出差錯,百年難得恢復。《詩經》上說:‘上帝闆闆,下民卒癉。’(注:上帝反其道而行,下民就遭殃。)這是諷刺周厲王變更先王之道,所以使下民盡病哩。

現在陛下有了尚書,等於天上有北斗星。北斗是天的喉舌,尚書便是陛下的喉舌。北斗斟酌元氣,運平四時的氣候。尚書出納國王之命,佈政於天下,權尊勢重,責任之所歸屬。如果不平心辦事,那麼災害必然到來。的確應該慎審選擇其人,來彌補聖政。現在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外面就是公卿尚書,裡面就是常侍黃門,譬如一門之內,一家之事,安寧就大家有福,危險就共遭禍敗。刺史、二千石,外面統管職事,裡面受法則的制約。任何事物表面歪曲,影子必斜,源流清澈的流水必乾淨,等於敲敲樹根,百枝都動搖哩。

《周頌》說:‘薄言振之,莫不震疊。’(注:稍有振動,沒有不震動。)這是說動之於內心,而反應在外表。這麼說來,本朝發號施令,難道可以隨便?間隙一打開,那麼邪人就在想心思;利競暫開一線,那麼通向仁義的路就阻塞了。刑罰不能復禁,化導因此變壞。這是天下的紀綱,當前的急務。陛下應打開石室金匱之書,陳列圖書,招集一班儒生,引問為政的得失,指摘變象,以求天意。他們說得中理,立即實行,選拔其人,表彰能幹之輩。那麼聖德每天都有所聞,忠臣竭盡他們的智慧。又應罷退宦官,免去他們的權重,裁置常侍兩個,端方正直有德的人,讓他們在左右省察事理;小黃門五人,有才智閒雅的,讓他們在殿中工作。

這樣一來,那麼議論的人厭塞,昇平世界即可到來。臣所以敢於陳述愚瞽之言,冒昧上奏,倘若皇天想使微臣使陛下覺悟,陛下應熟慮臣下的話,憐憫赦卻臣的死罪。”

這篇對策,驚天動地。

皇帝讓他對策,他就懟宦官懟外戚懟受寵的乳母。

史書上說順帝看了上述對策,多所採納應用,立刻讓阿母遷還弟舍,諸常侍全部叩頭謝罪,朝廷的政紀肅然。

又讓李固作了議郎。

可是,劉保(漢順帝)你真的以為自己是皇帝就說了算嗎?

當年不是宦官孫程、王康等十九人便發動宮廷政變,趕走閻太后,擁立時年十一歲的劉保為帝,你能穩穩地坐在龍座上嗎?

陽嘉二年(133),漢順帝不是才剛剛18歲嗎?

所以。。。

阿母身邊的宦官恨李固的言太直,於是捏造罪惡來陷害李固。

關鍵是,一陷害,馬上害,降職。大司農黃尚等人請求大將軍梁商(梁冀的老爹),又有僕射黃瓊究明李固的案情,過了好久才得拜為議郎。

這報復的還算溫柔。

李固出去做了廣漢雒縣縣令,到了白水關,解除印綬,回到漢中,關起門來不與人交往。半年之久,梁商請求讓李固作從事中郎。

梁商以後父的身份輔政,而柔和自守,不能有所整頓,災異多次顯現,下面權勢日重。

李固老毛病又犯了。

他想使梁商先整治風化,退辭高滿之位。

於是給梁商寫奏記道:“《春秋》褒獎儀父以開義路,貶責無駭以閉利門。義路閉了,利門就打開;利門打開,義路就閉塞。前孝安皇帝內任伯榮、樊豐等人,外委派周廣、謝惲等人,開門受賄,用人不當,天下議論紛紛,怨恨之聲到處都是。朝廷開始建立,比較清靜,不到幾年,漸漸墮落。左右党進,每天均有人升官,守死善道的人,走向窮途末路,而沒有改正弊端,樹立正氣的方法。

又即位以來,十又餘年,太子未確立,群下都在盼望。可使宮中的嬪媵減少一些,挑選身份微賤但宜生子之人,進御到皇上那裡,順助天意。如果有了皇子,母親自己餵奶,不要交給保妾巫醫,以致出現趙飛燕那樣的殺子之禍。明將軍威望高地位顯,應當以天下大事為憂,提倡謙虛節約,做萬方的榜樣。可是新建祠堂,費工用億計算,不是來顯示美德,表示清儉。數年以來,災怪多次出現,連續多時不下雨,而陰沉多雲。宮省之內,定有陰謀。孔子說:‘智者見變思刑,愚者睹怪諱名。’天道沒有親疏之分,可為敬畏。近來月食盡於端門之側。月,大臣的象徵。一般地說,太高就危險,太滿就溢出,月亮滿了就缺,太陽到中午就偏移。

這四項,自然之數。天地之心,福謙忌盛,因此賢達之人功成身退,保全名節,頤養天年,沒有恐懼之憂。如使王綱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走伯高的路,保全不朽的名聲,難道和這些外戚平庸之輩耽榮好位的同日而語嗎?

我是狂夫下愚之人,不知大體,私下感到古人報一飯之恩,何況受了照顧優遇而可不盡心嗎?”

苦口婆心,言之諄諄,可惜,聽之藐藐。

梁商沒有聽從。

永和年間,荊州盜賊興起,長年不得平定,於是朝廷用李固作荊州刺史。

這是刺手的活。

不過李固有辦法。

李固到職後,派官吏慰勞訪問境內,赦免寇盜以前的罪惡,與他們從頭開始。於是賊人頭目夏密等收編他們的黨徒六百多人,綁著自己,前來自首。李固都原諒他們,讓他們回去,使他們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年時間,所有盜賊全部投降,州內從此太平無事。

地方安定,李固把眼光聚焦在同僚身上。

李固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人貪贓的穢行。高賜等怕受處分,於是共同用重金賄賂大將軍梁冀,梁冀替他們千里移送檄文,。

可是李固抓得更緊。她非要問責問出個結果。

大將軍梁冀心裡不痛快,心話這還沒完沒了了?

梁冀便調李固作太山太守。

太山(泰山)當年盜賊蜂起,郡兵常年追剿,可好像越剿越多。

李固到職後,全部將郡兵罷遣回去種田。

只挑選留任有戰鬥力的百多人,恩威並施,招誘盜賊投降。不到一年,賊人都逃散了。

李固升為將作大匠。( 將作大匠,掌管宮室修建之官。秦代稱將作少府。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稱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陵寢等的土木營建,秩二千石。)

管城建了。雖然也政治,事實上這個職位離政治稍微遠了點了。

可是他閒不住啊,有工夫劉琢磨事。

不多日子,上疏陳事。

“臣下聽說氣之清的為神,人之清的為賢。養身的以練神為最寶貴,治國的以積賢為正道。

古時秦國想進攻楚國,王孫圉在西門設壇,陳列名臣的姓名,秦使者感到驚訝,於是停止進擊。魏文侯以卜子夏為老師,以田子方為朋友,對段幹木行軾禮,所以一般賢人爭著到來,名聲超過齊桓公,秦國不敢在西河派兵,這大概是

積賢人的符命哩。陛下撥亂反正,初登大位,禮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廣漢楊厚、會稽賀純,策書讚歎他們,用大夫之位接待他們。因此隱居之人,智術之士,彈冠相慶,振衣而出,樂意替你出力,四海人民高興,歸服聖德。楊厚等人在職時,雖無奇特的表現,然而每天勤勤懇懇為國事操心。臣前些時在荊州,聽說楊厚、賀純等人因病免職歸田,替他們十分惋惜。有一天朝會時,看見諸侍中都是年輕人,沒有一位宿儒大人可作顧問的,的確可嘆。應該召回楊厚等人,以滿足眾人之期望。黃瓊久處議郎,將近十年,眾人都覺得開始十分看重,現在都停滯了,很可怪。光祿大夫周舉,才謀高正,應在常伯之位,訪以言議。侍中杜喬,學問品行很好,當世之良臣,久託疾病,可敕令起身視事。”

李固又推薦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等人。

一個勁給國家推薦鹹菜(賢才)。

皇帝果然召用楊倫、楊厚等,又調升黃瓊、周舉,用李固作大司農。

大司農是漢朝廷管理國家財政的官職。秦及漢初,設治粟內使管理國家財政,漢景帝改治粟內使為大農令,武帝又改為大司農。大司農下轄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分別負責掌理糧食庫藏,物資供應,物價調節,國庫出納,皇帝親耕田等事務。此外鹽鐵專賣業務亦屬大司農主管。

這個官,類似今天的財政部長。

起先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許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者親屬,宦者常替他們求情,詔書便叫他們不必追究。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這時都系特派,不再選試。李固便與廷尉吳雄上疏,認為八使所檢舉的人,應該趕快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去辦。皇帝被他們的話感動,於是更免八使所舉的刺史、二千石,從此減少特派,責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稱讚很好。李固又與光祿勳劉宣上言道:“近來選舉牧守,多數不稱職,甚至橫行無道,侵害百姓的權益。又主上應停止遊樂,專心庶政。”

皇帝採納他們的意見,於是下詔諸州劾奏太守、縣令以下的官吏,政有乖錯不正,對百姓沒好處的,免去官職;那些奸穢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詔獄。

後來衝帝即位(1歲),用李固作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

第二年皇帝得病死了(2歲),梁太后認為揚州、徐州盜賊盛強,恐驚擾造成大亂,使中常侍詔李固等,想等到所召諸王侯到齊才發喪。

李固答道“:皇帝雖然年少,還是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動,豈有臣子反共掩匿麼?古時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趙高隱瞞而不發喪,卒至害死扶蘇,以至亡國。近來北鄉侯死了,閻後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掩秘,於是有孫程殺人之事。這是天下之大忌,切不可做的。”

太后聽從了,當天晚上就發喪。

接下來,是誰當皇帝?

李固認為清河王劉蒜年長有德,想立他為帝。

他對梁冀說:“今當立帝,應選擇年高而有德的,任親政事的人,希望將軍審詳大計,學習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鄧太后、閻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

你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

李固想法不錯,立個年齡大一點的皇帝,就有可能擺脫外戚宦官黨控制。再弄個小不點,那還不是皇帝做個傀儡嗎,天下的權力北外戚或者宦官抓得死死的?

梁冀不聽。梁冀心說你那點小心思我還不明白?你不傻,我也不傻。

我就喜歡小皇帝,聽話。

於是立了樂安王之子劉纘,年剛八歲,這是質帝。

這時衝帝將北卜山陵作為葬址,李固便建議道:“今天處處有寇賊,軍興( 謂徵集財物以供軍用) 用費加倍開支,新創憲陵,賦發非一。帝尚幼小,可起墳陵在寬陵塋內,照殤帝的康陵制度,可減少三分之一的費用。”

於是聽從李固的意見。

這時太后因為連遭不幸之事,委任宰輔,李固所匡正的意見,每次聽從了,那些黃門宦者一概斥遣,天下都希望太平,可是梁冀猜專,每相忌恨。

起初,順帝時所封的官,多不按次序,等到李固在事,奏免百多人。這班人既怨恨,又希望梁冀幫忙,於是共同寫個急切的奏章誣衊李固有罪,奏章說:“臣下聽說君王不同天而行事,便無以承受天命;臣子不述舊事,不能侍奉君王。古時堯死之後,舜仰慕三年,坐下就看見堯在牆邊,吃飯就看見堯在羹邊。這就是所謂常追來孝(譯:指周文王能述追王季勤孝之行。)不失臣子的氣節。

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離間近戚,自建支黨。至於他所表舉薦達,照例是他的門徒;他所辟召之人,沒有不是故舊。有的用財貨賄賂,有的是他的子婿婚屬,那些列在官牒上的共四十九人。他又廣選賈豎之徒,來補充令史;募求好馬,臨窗呈試。他所出入過分奢侈,車帷鮮豔曜日。皇帝大行在殯,路人都在哭泣,而李固卻胡粉飾貌,搔頭弄姿,遊玩自如,從容冶步,竟無半點傷悴之心。皇帝之山陵尚未建成,他竟違背舊政,把好的都說在自己身上,把過錯全部歸於君王,斥逐舊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沒有哪個比李固更厲害的了。臣聽說宰相之職,在於調理陰陽,璇璣不平,寇賊搗亂,責任就在太尉。李固受任之後,東南地區盜賊猖狂,九江、廣陵兩州以及數郡,千里蕭條,兆民受到傷損,大化陵遲,而詆譭先主,瘋狂已極。存無廷爭之忠,沒有誹謗之說。兒子之罪沒有比累父更大,臣子的罪行沒有比毀君更深。李固之罪,應該殺頭。”

風雨欲來。反對派自然會以其人之道治人。他們上書指責李固,假公濟私,任用親近這是一。生活奢侈,招搖過市,此其二。皇帝昇天,他不悲傷。皇帝大殯,他亂出主意,給皇帝瞎選地。。。等等等,罪惡滔天,該殺該殺!

書奏上去,梁冀告太后,請交下面審理。太后不聽,得免於死。

再說梁冀在朝廷上頤指氣使,氣勢凌人,不可一世,漢質帝劉纘雖然才8歲,也看他很不順眼。在一次朝會中,他當著群臣的面叫粱冀“此跋扈將軍也”,惹得梁冀大怒。退朝後,梁冀銜恨在心,覺得劉纘雖小,但為人聰慧早熟,又是一朝之主,擔心劉纘年長後難以支配,決定害死他。

梁冀於是叫左右進鴆毒。帝痛煩悶苦,派人把李固找來。李固進去,上前問道:“陛下怎麼得的病?”帝還能說話,說道:“吃了煮餅,現在腹中悶得很,找到水來還可活命。”當時梁冀也在旁邊,說道:“恐怕嘔吐,不可飲水。”話未說完就死了。

李固伏屍號哭,推舉侍醫(御醫),想問問質帝死因。

梁冀顧慮事情被洩露,特別恨了他。於是商量立嗣,李固引進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給梁冀寫信道:“天下不幸,仍遭大憂。皇太后聖德當朝,總理萬機,明將軍體履忠孝之道,考慮國家的安危,而連年之間,國祚三次斷絕。今當立帝,帝位是天下重器,太后十分關心,將軍勞慮,詳擇合適的人,務存聖明。然而愚情考慮再三,私下獨有想法。遠尋先代廢立的舊制,近見國家立帝的前事,沒有不訪問公卿、廣泛徵求意見,務必上應天心,下面符合眾人願望。再說永初年間以來,政事很多謬誤,地震宮廟,彗星出現在天,的確是將軍用心思的日子到了。

《古書》說:‘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從前昌邑王被立,昏亂得很,霍光十分擔心,後悔得折骨。如果不是博陸侯霍光的忠勇,大司農田延年的奮發,大漢的江山,差點傾覆了。可見事關重大,不可不深思熟慮!悠悠萬事,只有這是最大的事。國家的興衰,在此一舉。”

李固這信,再一次明確梁冀就是天下的大禍害。不過他又幻想梁冀能夠為大漢江山社稷著想,慎重考慮立皇帝事。

與虎謀皮,怎麼會謀到皮?

梁冀得了信,便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假惺惺地讓大夥發言,討論一下,立誰為好。

李固、胡廣、趙戒以及大鴻臚杜喬都認為清河王劉蒜明德著聞,又是最尊親,應立為嗣。

李固又提清河王劉蒜。梁冀當然不會同意。

先是蠡吾侯劉志當娶梁冀的妹妹,這時正在京師,梁冀想立他。眾人不同意,梁冀憤憤不樂,可又沒有別的理由可以改變大家的主意。

中常侍曹騰(這是位宦官)等聽了,晚上到梁冀那裡勸說道:“將軍幾代人與皇后有親,掌握大權,賓客胡作非為,多有過失。清河王為人很嚴明,如果立為君,那麼將軍受禍的日子便不久了。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久保持哩。”梁冀同意他們的話。

這話,一針見血,何等厲害。

選劉蒜,會被清算。不但你,我們也好日子到頭了。選你妹夫,還是木偶一枚,我們的榮華富貴照舊啊。

第二天重會公卿,梁冀意氣洶洶,而言辭激動。

大家都被大將軍的氣焰嚇住了。

胡廣、趙戒以下的官吏,沒有不害怕的。都說“:只有大將軍發令就是。”

可是李固與杜喬仍堅持原來的意見。

梁冀大聲宣佈“罷會”。

李固的意見既不被聽從,還希望眾人之心可立,又寫信給梁冀。梁冀更加激怒,於是勸太后先策免李固的官,竟立了蠡吾侯,這便是桓帝。

後一年有餘,甘陵劉文、魏郡劉鮪各打算立劉蒜做天子,梁冀因此誣衊李固與劉文、劉鮪等散佈妖言,將他們關進牢獄。李固的門生勃海王調貫械上書,證明李固的冤枉。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也要 帶著鈇鑕 (刑具 亦作“ 鈇質 ”。古代斬人的刑具。借指腰斬之罪。鑕,墊在下面的砧板。 )到朝廷通訴,太后明瞭他們的意思,於是赦了罪。

等到放出牢獄,京師市裡百姓都喊萬歲。梁冀聽了大吃一驚,害怕李固名聲道德將來對自己有大害,於是再力奏前面的事,把李固殺了,當時年僅五十四歲。

臨死前,李固給胡廣、趙戒寫信道:“我受了國家大恩,因此竭盡股肱之力,不顧個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達到文帝、宣帝那樣。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謬,你們曲從,把好事變為壞事,成功變為失敗呢?漢朝衰亡,從此開始了。

你們受了主上的厚祿,顛覆而不扶持,傾覆國家大事,後代的良史,難道會容你們的私心?我的身體完了,在義方面還是有所得,還有什麼可說呢!”

胡廣、趙戒得了信感到悲痛慚愧,都長嘆流涕。州郡將李固的兩個兒子李基、李茲從郾中逮捕了,都死在獄中。小兒子李燮逃出了性命。

梁冀便封胡廣、趙戒的官而把李固的屍首露放於交通要道,命令說有敢於接近的加罪處理。李固的弟子汝南郭亮,年剛成童,遊學到了洛陽,於是左手拿著奏章斧鉞,右手拿著 鈇質 ,到朝廷上書,請求替固收屍。不許可,於是前往哭泣,陳辭於前,便守喪不走。夏門亭長呵斥他道:“李、杜二公為大臣,不能安撫皇上接納忠言,而興造無端的大禍。你們何等迂腐,公然冒犯詔書,幹試有司呢?”

郭亮說:“我是含陰陽而生,戴著天,踩著地。義之所動,難道知道性命要緊,怎麼用死嚇唬人?”亭長嘆道“:生在非命的世界,天雖高不敢不彎腰,地雖厚不敢不累足,耳目應該注意聽視,口不可亂講。”太后聽了沒有殺他。

南陽人董班也去哭李固,而殉屍不肯離開。太后同情他,於是讓他用布包屍歸葬。兩人從此出了名,三公都徵召他。董班便隱身,不知到哪裡去了。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議、教令、對策、記、銘共十一篇。弟子趙承等悲嘆不止,於是共議李固的言論事蹟,寫成《德行》一篇。

原文節錄:

「州郡收固二子基、茲於郾城,皆死獄中。小子燮得脫亡命。冀乃封廣、戒而露固屍於四衢,令有敢臨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乃左提章鉞,右秉鈇鑕,詣闕上書,乞收固屍。不許,因往臨哭,陳辭於前,遂守喪不去。夏門亭長呵之曰:『李、杜二公為大臣,不能安上納忠,而興造無端。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詔書,幹試有司乎?』亮曰:「亮含陰陽以生,戴乾履坤。義之所動,豈知性命,何為以死相懼?」亭長嘆曰:『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局,地厚不敢不蹐。耳目適宜視聽,口不可以妄言也。』太后聞而不誅。南陽人董班亦往哭固,而殉屍不肯去。太后憐之,乃聽得襚斂歸葬。」

注: 李郃,字孟節,東漢漢中南鄭(今陝西南鄭)人,漢和帝時為漢中戶曹史,後來逐步升遷至尚書令、太常、司空、司徒。李郃是東漢中期名臣李固的父親。 事蹟在《方術傳》

李固的老爹也是個牛人。

李郃傳,李郃字孟節,漢中南鄭人。父親李頡,以儒學著稱,官做到博士。李郃繼承父業,遊太學,通曉《五經》。長於《河洛》風星,外表質樸,別人都不懂。縣召他做幕門候吏。和帝即位,分派使者,都穿便服單獨行動,各人到州縣,觀採風謠。使者兩人當到益部,投到李郃候舍。這時正是夏天晚上在外乘涼,李郃便仰觀天上,問道“:你們兩位從京師出發時,知道朝廷派了兩位使者嗎?”兩人默不作聲,驚訝地互相對看一下答道“:沒有聽說過。”並問“:你怎麼知道的?”李郃指著星星告訴他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所以知道哩。”過後三年,其使者中有一人拜為漢中太守,李郃還在漢中為吏,太守認為李郃有隱德,召李郃做戶曹史。當時大將軍竇憲納妻,天下郡國都送禮慶賀,郡裡也派使者前往。李郃進諫道“:竇將軍是皇后的弟弟,不修禮德,而專權驕傲放肆,危亡之禍馬上要到,希明府一心忠於王室,莫與他交往。”太守堅決派人前去,李郃不能阻止,請求自行,同意了。李郃於是所在留遲,來觀其變化。走到扶風,而竇憲到封地自殺,他的黨羽全部被殺。凡與竇憲有交往的人,都被免官,只有漢中太守沒有關係。李郃歲中舉為孝廉,五次升遷做了尚書令,又拜為太常。元初四年(117),代替袁敞做司空,數次陳述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氣節。在位四年,因請託事被免官。安帝死後,北鄉侯立,又用李郃為司徒。等到北鄉侯生病,李郃暗地與少府河南陶範、步兵校尉趙直謀立順帝,正逢孫程等事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勞不顯著。第二年,因為吏民疾病,仍有災異,賜第免官。將佐大匠翟..上書說李郃“潛圖大家,以安社稷”。於是錄陰謀之功,封李郃為涉都侯,李郃辭讓不受。八十多歲,死在家中。門人上黨馮胄獨自制了喪服,守心喪三年,當時人很覺奇怪。

例句

雖有衣衾藏李固,終無表疏雪王章。 李玖 四丈夫同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