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核心引领胜利的艺术注脚

夏远生

艺术呈现“核心引领胜利”

长征历史题材影视剧已有很多很多。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别开生面,为“核心引领胜利”作了艺术注脚。该剧登陆央视一套,一开始就把湘江战役失败后中央红军路在哪里、路在何方的生死攸关的命题,摆在观众面前。也就是剧中毛泽东说的“以前的老路是不能再走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用3个“确立”的概念,强调了遵义会议在“核心”问题上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这是党中央对长征伟大转折评价的新高度,对“核心”思想的新表达。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则用电视艺术形式和手段,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戏剧冲突和感人情节,艺术地呈现了“核心引领胜利”这一结论,用洋洋洒洒的第9、第10两集的篇幅描写遵义会议,让“伟大的转折”不再抽象化和概念化,而是水到渠成、迎刃而解、自然而然。

真实表现“道路决定命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形象地说明,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领导力量。长征的伟大转折历程和成果,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毛泽东在剧中强调要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领导党和红军实现长征胜利的艰难征程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长征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坚不可摧的,是不可战胜的。

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长征胜利的历史,是党和红军与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党和红军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这是夺取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电视剧用了大量的篇幅和军民团结一心的情节,揭示了这一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巨大力量。

长征的胜利,是方向和道路的胜利。长征伟大转折的价值,更在于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我们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伟大实践精神,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在血与火中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深刻展现“领袖作用”与胜利之路

“两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这首中老年人熟悉的《军歌》,唱出了历史、唱出了真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在长征血战湘江后的危亡时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通过赢得自我革命、修正错误的成果和对敌战争的胜利,努力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初心点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命运取决核心。“伟大的转折”的故事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是斗争中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艺术地充满审美价值地再现了党史、军史、战史上的辉煌。遵义会议之后形成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不但通过全新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努力掌握了长征在黔滇川康战役战斗的主动权,而且通过中央领导机构的一系列会议、争论和决策,特别是苟坝会议及会理会议,充分发挥剧终时毛泽东引用列宁说的“领袖作用”,彻底纠错,逐渐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核心领导地位,使党中央真正成为长征胜利和革命前进的砥柱栋梁,领导党和红军实现了重大和伟大的转折,从死地求生路,不惜走弯路、险路、回头路、弓背路,硬是走出一条正确的路,那就是胜利之路,那就是剧终时毛泽东直抒胸臆、不惜点题时所讲的“我们共产党人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的一大段至理名言,就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幸福的初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复兴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