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常態化,為什麼不公開融資額?

歡喜彌勒佛1


目前A股新股發行進入常態化,加上科創板發行的加速,對A股的抽血效應明顯,即使發行常態化,發行處於加速狀態,仍舊無法解決目前很多企業上市難,上市排隊時間久等問題,發行速度加快,但對於很多普通投資者來說中籤也很困難,中籤率特別低。

這時候有投資者會想,既然上市已經常態化了,並且伴隨上市的困難,還不如讓企業直接在社會公開發行股份融資,也能更多投資者受益。因為新股發行賺錢效應明顯,肯定不會存在融資難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造成市場魚龍混雜

A股新股上市後一般會出現大幅度的上漲,主要原因跟A股目前的發行制度為核准制,核准制必須審核公司的實際情況,公司的各項指標必須要符合發行要求,並且上市時候的市盈率也有一定限制,限制市盈率範圍相當於限制了發行的股票發行,而發行價格在市場中的整體估值是完全被低估的,那一上市後必然會造成股價的大幅度上漲。

如果沒有證監會的發審委嚴格審核下,發行制度不基於核准制,會讓很多垃圾的公司也能完成上市,那新股的熱度也會下降,賺錢效應也會下降。讓企業自己在市場上市發行股份融資,那市場投資者無法區別企業好壞,並且發行價格可能明顯偏高,投資者投資者很有可能出現大面積虧損現象,造成市場企業融資的亂象,發行企業魚龍混雜,好的企業可能得到不到市場的認可,而垃圾企業可能出現財務造假圈錢的現象,那對資本市場發展是不利的。

目前審核發行制度嚴重的情況,也存在很多公司上市前的財務造假情況,發審委人員都是該領域的精英人才,金融知識,財務知識,行業發展情況等有著很高見解,也無法保證上市公司都是完美公司,如果這些問題完全拋給市場投資者分析的話,大家覺得目前投資者有這個能力去分析判斷嗎。所以目前企業公開發行股份融資還是通過正規是股票發行市場實現上市。

以上主要是從國際層面來進行分析的,而對於企業而言目前上市困難,反正都是為了融資,融資到位就行了,為什麼還要非要走股票發行市場這條路呢,下面我們就從企業方面具體分析下。

股份的流動性

企業上市融資主要一個目的就是能夠融資到大量資金,其實這僅僅是一個方面,還存在一大目前就是在於股票市場中二級市場的流通性,公司上市後雖然原始股東都存在解禁期,但一旦解禁期到了以後,手中持有的股份就充分完成流通了,股份能夠完成變成財富價值,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的現象。

而不通過股份的發現市場來向市場公開發現股份來融資,股份只能在非流通的市場進行交易,如果想賣出股份還要到處需要投資者人,變的相當麻煩。再有由於股份的不流通,投資者即使願意當初買入企業的股份,但是買到後想變現出局也相對困難,那在企業剛發行股份的時候,想必也很少有投資者進行參與,想必也只有一些機構投資者,我們平時常聽到的風投,天投願意參與。

如果後期企業想在進行融資,由於股份流通性較好,後期定增和增發股份也相對較為簡單,參與的機構也相對較多。典型的案例就是新三板為什麼變成一潭死水,沒有願意參與,主要原因還是股份無法流通,參與的投資者較少,畢竟要500萬以上投資者才能參與的市場,A股市一個散戶佔比較大市場,沒有散戶的市場股票很難完成流通。


總結:由於國家對於企業融資監管的嚴格,發現的制度的嚴重造成企業上市困難,對於公司要求較高,才能讓新股賺錢效應較好,如果不通過審核後發現股份造成市場的發行市場的亂象,各類企業魚龍混雜投資者很難區別。即便上市很困難,公司仍舊選擇股票發行市場來完成上市,主要考慮的上市後的股份的流通性和後期的再融資。



道破天際


我個人覺得就是一種做賊心虛的感覺,其實在2015-2018年期間IPO的擴容速度非常快,從2500多家上市公司搖身一變成為了36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整個A股的市值卻縮水了40%多!股市也跌去了51%,僅僅2018年就從3578點跌至了2449點,跌去了1100多點的幅度!

那麼在這種弱勢大熊趨勢下,其實IPO暫緩是民心所向,但是我們卻未曾等來!在這種情況下,新股發行從原來的高頻率降至了每週2-3只,而不開融資額無非就是考慮到散戶的心態,怕有所謂的利空影響!但是有用嗎???我覺得這就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更有點做賊心虛的感覺!沒有融資額的公佈並不表示沒有IPO的發行,反而會給市場的投資者更多的猜疑和誤解,不如坦坦蕩蕩,又或者直接暫緩IPO,豈不是更好!?

只不過是考慮到目前市場處於弱勢狀態,如果公佈了融資額度,又會給很多股民以吐槽的材料,比如什麼上市圈錢,融資額度過大對於市場形成衝擊等等,有些時候對於這些信息的過分解讀,確實能夠動搖一部分交易者的心理,從而造成一定的市場波動,也給一些牽強附會的人一些炒作的機會,既然無硬性要求,而且對於市場的穩定還有一些負面影響,還不如干脆就不再公佈。

新股發行是A股市場的一個本質性功能。無論是新股發行的堰塞湖要求,還是自身的職責所在,股市都不會停止新股發行,至於融資額度的高低,相信管理層會有一個節奏上的把控,儘量平滑市場的波動,為市場交易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至於說這是苦心還是陰謀,那就看個人理解了。


墨言說財


新股發行常態化,和不公佈融資金額,這本身動機就是自相矛盾的。

監管層一再說,新股發行,不會導致股市下跌和不是股市下跌的根源,但是卻不公佈募集資金規模擔心募集資金規模會影響市場信心。這豈不是自相矛盾的說法和做法?

如果說,真正的市場化,以香港和美國為例,的確,新股發行不會導致股市下跌。因為新股發行多少,定價多少,市場自己選擇的結果,加上新股也好老股也好,都有充分的做空機制和投資者集體訴訟機制保護。因此,因為沒有違法和作假,自然不會導致股市下跌。

反觀我國,即使股災多次,熊市長達三年乃至於十年以來指數維持2500,但是新股發行依舊保持人為定價23倍,事實上,市場長期的下跌,不僅僅市值損失三十萬億以上,且市場的平均估值多數行業都跌到十倍,二十倍以上的行業幾乎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因為大量的小亂差拉高了平均值。

反過來說,在新股上市機制沒有市場化改變的前提下,發行23倍,上市首日44%漲幅,再持續3-10個一字板,開板之後換手炒作,估值起步就在36-40倍,炒作後在50-100倍,然後就是幾年的漫漫迴歸估值均值。

加上新股上市後多數業績變臉,由上市前的高增長變成業績下滑和虧損,等到大小非解禁時間一到,即使跌去50-80%的市值大小非也要清倉減持。

綜合起來,這些因素,不斷製造了下拉市場不斷下跌的權重,因為新股15年以來發行達800家,佔市場存量數量的28%左右,因為這新增的28%新股權重多數不斷下跌導致了市場被新增權重不斷下拉而不斷下跌,疊加解禁後新增的流通市值不斷離場。因此,監管層說新股不會造成市場不斷下跌是刻舟求劍,即以美國港股完全市場化和做空機制,投資者保護機制健全且極度發達的市場為例來對比我們這些完全不健全的機制。

因此也就存在所謂常態化發行,不認為會導致市場下跌,但是卻不敢公佈募集資金規模擔心影響市場信心這種自我矛盾的做法。






屠龍刀fei0598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說明簡單一點,就是有利於穩定股市的需要。

按道理新股發行常態化,每週都有幾家新股發行,應該連同每家股票融資額度向公眾予以告知,但證券監管部門卻沒有作,原因在哪?

一是法律上並沒有要求新股發行時連同融資額一起公佈,所以不算違背公開透明原則,這個作為公眾也是沒有辦法的。

二是公佈融資額度,每一家新股發行少則融資十幾個億,多則幾十個億,對股市資金分流無疑起到較在的負面衝擊,這樣會讓投資者不自覺地產生利空聯繫,不利於穩定股市。因此,既然法律上沒有公開要求公佈融資額度,作為監管部門也就對這項要求進行了准予處理。箇中原因,大家也應予以理解。


開偉觀察


市場對IPO節奏和融資金額都非常敏感,經常拿本週IPO數量和融資數據跟上週或者以前對比。IPO多了和融資數據增加了。就判斷管理層認可目前點位。不怕股市下跌。或許會引發市場恐慌拋售股票。加劇市場調整。IPO少了或者融資少了。市場信心就會適度高一點。

管理者也是沒有辦法,IPO不能不發,不經常態化發行何況IPO堰塞湖高懸。 資本市場需要支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為了減少市場比較心裡。平滑市場波動。乾脆不公佈融資金額。沒有融資金額。市場也就沒有辦法比較。也就少一個不確定性因素。

實際上有的公司IPO招股書與實際融資額是有較大差別的。不公佈融資金額。也給某些公司有一個調整融資的機會。

這種做法是一種呵護市場的需求。但是不治本。關鍵在於平衡融資投資利益。適度減緩IPO。進一步加強減持控制。讓資本市場圈錢市罵名消失。


杜坤維


當你聽過金融講座你就明白為什麼現要大量發行股票。傳統的靠自己資金髮展起來的企業,趆來趆艱難,說不定那天就撐不住了倒了或老闆跳樓了。為什麼呢?因為靠自己資金的企業,一但資金週轉不動,只有通過貸款來解決,銀行貸款是要收利息的,且還要評估企業資產能否還得起本金和利息,一但有風險銀行就會拆資,企業就會死路一條。而通過融資的企業就不同了,它所用的資金是不耍還的,且還沒有利息,也就是通常說的空手套白狼,這種企業的成本低,沒錢了再來個增發撈錢,與傳統的自有資金企業比,具有發展優勢。所以又不想拿出錢而又要辦企業的,只有往股市裡擠了。


用戶9629060902446


我個人覺得就是一種做賊心虛的感覺,其實在2015-2018年期間IPO的擴容速度非常快,從2500多家上市公司搖身一變成為了36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整個A股的市值卻縮水了40%多!股市也跌去了51%,僅僅2018年就從3578點跌至了2449點,跌去了1100多點的幅度!


那麼在這種弱勢大熊趨勢下,其實IPO暫緩是民心所向,但是我們卻未曾等來!在這種情況下,新股發行從原來的高頻率降至了每週2-3只,而不開融資額無非就是考慮到散戶的心態,怕有所謂的利空影響!但是有用嗎???我覺得這就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更有點做賊心虛的感覺!沒有融資額的公佈並不表示沒有IPO的發行,反而會給市場的投資者更多的猜疑和誤解,不如坦坦蕩蕩,又或者直接暫緩IPO,豈不是更好!?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疑惑和投資建議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A股新股發行常態化,不公開融資額是從最近兩三個月開始的,這一幕的背後理由也很明顯——為了降低市場對融資額的過度關注和媒體的過度報道,以免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至於是否有違公平公開透明,我看談不上,雖然IPO核發的同時沒有再直接公佈融資額,但是實際上每家股票的計劃融資額在IPO招股書中早有明示,如果投資者有心去了解新批次的IPO融資額,大可以自己去對應獲得IPO批文的企業的招股書中分別統計,以近年的格局,企業最終的IPO募資額只會比招股書中披露的少,不會多。所以這項數據並非是什麼隱秘事項,不公開了大家就不知道了,這是大家都可以查到的,不再公佈融資額只是為了在直觀的層次降低市場對融資額的恐慌罷了。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新股發行常態化,但現在並不公開融資額度,其實只是管理層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果關注新股上市變化的,從新股發行的家數基本能夠判斷出融資的額度,目前A股市場基本上每週新股發行的家數都是2到3家,融資額度在50億元左右。管理層不公開融資額度,其實也不算是違背公平透明的原則,因為沒有哪項法律制度明確說明,一定要公佈新股的融資額度。

只不過是考慮到目前市場處於弱勢狀態,如果公佈了融資額度,又會給很多股民以吐槽的材料,比如什麼上市圈錢,融資額度過大對於市場形成衝擊等等,有些時候對於這些信息的過分解讀,確實能夠動搖一部分交易者的心理,從而造成一定的市場波動,也給一些牽強附會的人一些炒作的機會,既然無硬性要求,而且對於市場的穩定還有一些負面影響,還不如干脆就不再公佈。

新股發行是A股市場的一個本質性功能。無論是新股發行的堰塞湖要求,還是自身的職責所在,股市都不會停止新股發行,至於融資額度的高低,相信管理層會有一個節奏上的把控,儘量平滑市場的波動,為市場交易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至於說這是苦心還是陰謀,那就看個人理解了。


小散李大鵬


常態化,胡說八道,只是抓緊時間圈錢而已。新股發行數量,是調節股市重要手段,與儲備率類似,你濫發新股,就是無限擴大股票供給,造成供大於求,打壓股指,然後又放縱股指期貨謀利,可恨!欺壓中小股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