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實體經濟爲什麼十分困難?

奮進153381035


我認為當前實體經濟的困難,雖然原因十分複雜,但有些大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從外行的角度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深思。

一是,十年前的4萬億投資,造成的盲目性、泡沫型經濟,正在產生負面的影響。記得當時很多地方為了搶到上面的投資,不惜重複投資、盲目投資、舉債投資。 上一個新的項目上面不會全額投資,往往是上面投資百分之幾十,地方再籌資百分之幾十。有些貧困地區為了爭取到投資,沒有好的項目就在辦公大樓上搞拆、擴、建,追求高大上,大量地貸款。

說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武鹹城際鐵路就是那時候上馬的。武漢到咸寧本來就有高鐵、普鐵,還有京珠、107、省道等幾條公路。每個鄉鎮的城際站,比很多二三線城市的高鐵站修得還要豪華,可坐車的旅客有時還沒有車站的工作人員多。 這些盲目投資舉債的錢從哪裡來?除了賣地皮炒房炒股,靠辦實體企業怎麼能還得完呢?

二是因為盲目投資產生的盲目貸款,勢必造成了整個社會上下急功近利的心態。辦實業賺的利潤遠遠抵不上買幾套房子賺的利潤來得快,於是所有辦實業的企業家,也開始將用於生產的資金,大量的買房炒房。 金融企業也樂於將信貸資金投放到這種利潤高的房地產上去,於是就有了這十年的樓市價格的暴漲,這樣除了資金信貸的短缺造成了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之外,更多的是毀掉了人們踏踏實實辦實業的心態。

15年的A股槓桿牛市,純粹是靠金融槓桿資金推動起來的虛假牛市。這種虛假的牛市,雖然給很多上市企業從股市上撈到了一大筆的資金,可他們並沒有將這些資金用於實體經濟,用於企業的主營業務,而是用到了相反的地方,造成了對實體經濟更大的破壞。

三是,幾十年來長期形成的以出口為導向的低端的製造業,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經不起風吹浪打,很多都轉移到了製造成本更低的海外。而企業的升級轉型技術換代,又被炒房炒股的熱浪消磨得無影無蹤。

現在的形勢就是,潛心搞科研的科學家趕不上演戲的賺錢;辦實體企業尤其是製造業的企業家趕不上買房炒股的投機商;高學問認真教學的老師趕不上忽悠家長辦個培訓班賺錢的害群之馬……


山人的生活感悟


在很多情況下,實體經濟難也分很多種,民營企業肯定要比國企更艱難、競爭性行業要比壟斷性企業更艱難,下游企業要比上游企業更艱難。而且中國實體經濟的艱難不是短期內所能改觀的。

1、各種稅費繁雜,讓企業頗感壓力山大,儘管政府出臺了營改增,但是營改增只是讓一部分企業的稅負壓力減輕了,而還有一些服務性行業的稅負壓力反而加重了。而且減稅向高科技企業傾斜,普通中小微企業沒享受到實惠。如果全面給實體經濟減稅,那麼中國的實體經濟就能輕裝上陣。

2、製造業的用工成本節節攀升,由於現在高房價帶動了高房租,而高房租又促使了物價的上漲。那麼企業就要年年給員工加工資,否則就留不住人才,前些年招聘一名員工也就是3000至4000元,現在5000元以上,都不一定招得到人。本來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是不錯的,現在人口紅利已經消逝殆盡。

3、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頑疾,特別是今年上半年,資金偏緊的情況下,企業既無法從銀行貸到款,又沒有辦法在債券市場發行低等級債券,同時,上市IPO進程又放緩。這使得實體經濟倍感生存艱難。同時,就算好不容易獲得了融資,但是成本太高,也是一些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因財務費用巨大,而使企業感到難以承受。

4、由於人民幣匯率開始了貶值模式,這使得一些進口原材料的企業叫苦不迭。進口原材料的成本上升,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的價格卻不能漲幅上大,因為現在同行競爭激烈,漲價無疑於自殺,但是不漲價,原材料的成本只能分攤到本已微薄的利潤中去,日子真的不好過。

5、現在對於壟斷行業來說,過得挺滋潤的,但是對於完全市場化的行業來說,同行競爭激烈,大家生產出來的產品又差不多,而且都不願意進行產品升級換代,所以各種生產成本上升後,大家都不敢提價格,這樣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利潤越來越薄,苦幹一整年,不如抄一二套房子賺的利潤多呢。


不執著財經


當前實體經濟為什麼十分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自從2007年我國簡單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就結束了,可是很多人依賴過去簡單的經濟發展模式,不願意也不敢進行產業升級,於是,我國經濟進入了錢炒錢的怪圈,炒房炒地、炒煤炒礦、錢炒錢,只要能炒的東西,哪怕是大蒜也要炒一炒。

當錢炒錢成為了習慣後,參與錢炒錢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流向實體經濟的資金就越來越少,實體經濟是雪上加雙。

二是壟斷,國企壟斷,地方壟斷,行業壟斷,但凡有利潤的大小生意都被各路勢力壟斷著,外面的人是針都插不進。

三是融資難,傳統產業利潤都很低,利潤就幾個點,融資成本能拿到的銀行貸款也是超過10%的,其他的渠道融資成本最低是15%,超過20%能融到資金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就算不錯了。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企業還不賺錢。

四是這次產業升級的難度係數之高,超過了所有企業家的預期,90%的一流企業都感到無能為力,這次產業升級對企業家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太高,99%的企業家都覺得跟著不上這個時代。

五是新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科技對傳統產業衝擊也很大,如何將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科技與傳統企業融合,將傳統產業升級成為獨角獸企業,這不是中小企業的企業家憑自己的能力就能做到的事情。因此,解決實體經濟的問題需要因地制宜地拿出系統性整體解決方案。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當前實體經濟十分困難,是因為我們國家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口,這個關口過去之後,會帶來巨大改變。導致轉型期實體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1、經濟模式改變,實體經濟需要重新定位。

經過40年改革開放,國內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改變。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只有40年,逐漸從稀缺經濟、到營銷經濟、品牌經濟,到全面競爭時代,已經告別了過去粗放式發展模式。市場的變化、消費者的變化,讓實體經濟必須提高綜合經營能力,不是單項的營銷做得好,或者品牌知名度高,或者是渠道建設到位就能滿足,涉及企業管理、營銷、技術等全方位的綜合性競爭。

說白了,就是早期好賺錢,導致過度投資,過度投資帶來過度競爭,過度競爭在現在階段集中爆發,幾乎所有產業都處於產能過剩狀態,這樣大家日子不好過。

但在這個不好過的時候,大型企業比小微企業好過;國營企業比民營企業好過。有一些大型民企也不好過,主要是過度擴張帶來的,因為之前的擴張帶來的收益給很多民營企業一個錯覺,就是“膽大的騎龍騎虎,膽小的騎抱雞母”,所以他們大肆投資,結果是所有傳統產業都過剩,投資越多,死的越快。現在依靠膽大,是沒有用的,因為市場已經上升到綜合競爭層面。

2、企業稅負較重,民企融資較難。

“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企業稅負達到60%多”。

在企業高增長、高盈利階段,稅負對企業有影響,但企業總是能夠活得很滋潤。在市場靜茹全面競爭階段,高稅負就帶來致命影響。

財政部於2018年7月13日舉行新聞發佈會,發佈2018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1~6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31億元,同比增長10.6%;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91629億元,同比增長14.4%。

而同期,GDP增速只有6.8%。財政收入增速遠遠超過經濟增長,說明企業負擔加重。這與國家不斷減稅的戰略明顯不匹配。

在稅負加重的時候,民企融資難、融資貴依舊持續。

看看2018年世界500強大排名就知道,中國幾乎所有有點兒名氣的銀行,全部上榜,也就是銀行成為中國最吸金的行業。銀行吸金多,那麼企業的利潤就要下降。民企融資難、融資貴集中爆發。

眾所周知,國企的效率從來都是低下的,但國企有一個政治正確的優勢,所以資源都是向國企集中。民企一直以來都是“私生子”,民企融資難、融資貴一直以來都存在,但在目前階段,恰好是矛盾爆發期。

換一句話說,稅負與金融機構的高增長,就是從實體經濟吸血的具體表現。因為利潤全部被“食利階層”帶走了。那麼實體產業怎麼能好?

3、居民收入增長跟不上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消費。

現在,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效應已經日漸萎靡,因為過剩投資已經顯現,邊際效應已經出現。

而出口因為近期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也在風雨飄流中。那麼消費就應該成為核心推動力量。所謂的消費,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提高內需。

從本質上來分析,我們國家的內需增長是非常迅猛的。現在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下降到18%左右:2017年出口總值是15.3萬億人民幣;而GDP是82.7萬億人民幣。

最近幾年,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但工人工資,或者說人力成本,在生產成本中佔比,依舊偏低。有一份數據顯示,在2015年,只有2400萬人繳納個人所得稅,換一句話來發達,就是工資高於3500元/月底上班族,只有2400萬人。這個比例,相對於數億農民工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用工成本雖然提高,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還是處於低位,因為主要經濟增長點成果,被稅費給帶走了。簡單地說,國富民窮成為現實。居民收入佔比在GDP中約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這個數據平均在55%以上。

更重要的是,內需被房地產行業給綁架了。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只要擁有房子,基本上都是千萬級別的富翁。但買了房子之後,還有錢消費嗎?

所以“千萬富豪”喝粥配榨菜成為常規現象。因為賺到錢,都在房貸上。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藏富於民”,讓老百姓有錢花、能花錢、敢花錢,那麼新一輪經濟增長,近在咫尺。這也是我們國家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核心因素。


波士財經


幹活的沒監工多,食利階層太龐大,唐僧長得再肥,也會被吃成排骨。


徐德文O戴維科學


嚴格地講,目前實體經濟的困難,主要表現出這樣幾個特點:小微企業比大型企業困難,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困難,出口型企業比內需型企業困難,下游企業比上游企業困難。

小微企業比大型企業困難,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融資難融資貴。絕大多數企業都得不到金融部門的有效支持,導致企業因為融資問題而陷入困境;二是負擔沉重。雖然減稅力度很大,收費問題也得到了有效治理。但是,勞動力成本、環境保護支出、原輔材料價格等,都是小微企業的主要問題。相反,大型企業這方面的問題要少的多。

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困難。這主要源於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和競爭性企業,而國有企業則主要是大型企業和壟斷行業的企業,自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出口型企業比內需型企業困難。則是與目前國際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出口難度越來越大,加上貿易保護加劇,導致出口型企業困難加大。內需型企業則相對較好,困難少一點。

下游企業比上游企業困難。主要原因是上游企業,如鋼鐵、煤炭、有色等,都是上游企業,在去產能下,都出現了價格上漲現象,盈利能力上升。而下游企業則在市場需求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上游企業價格上漲,給下游企業帶來成本增加、風險加大的危險。


譚浩俊


實體經濟一直就沒容易過,或者說,對於不會做生意的人來說,實體經濟十分困難,電商生意也容易不到哪去。相信我,是人的問題,別怪實體經濟。


被電商擠壓

當年淘寶當道,網購崛起,實體經濟將死的言論不絕於耳。據說受到電商衝擊,大量實體店鋪倒閉。砍掉了店租,導購,分銷商等層層盤剝的電商,比實體店產品要便宜很多,迅速將人們的購物慾吸引到網絡上。

雖然很多網購商品接連出現質量問題,但是網購已經成為大趨勢。沒多久,淘寶推出天貓商城,各大品牌接連入駐。接著又出現爆料,說品牌商品實體店和網店賣的是不同質量的產品,網絡版質量更差。但這並不妨礙網民對網購的熱衷。


與電商和平共處

幾輪過招之後,網購併沒有幹掉實體店。雙方分別覆蓋了不同需求的人群。追求物美價廉的用戶選擇網購,追求高品質和可見效果的選擇實體店。並且實體店是我們日常生活、出行逛街不可或缺的存在。網購與實體經濟並行,這樣的經濟體系才是正常的。


互聯網向線下獲取用戶

移動互聯網浪潮,智能手機走入千家萬戶,電商霸主淘寶的主戰場轉移到手機淘寶上。此時,淘寶用戶有了新一輪的暴漲。

但如今,人口紅利消退,智能手機市場也開始滯漲,互聯網獲取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天花板已經來臨,此時,馬雲提出了新零售概念。說白了就是從線上領域殺入線下,獲取線下用戶。

比如盒馬鮮生,淘寶心選體驗店,天貓各種體驗店,各類快閃店,走的就是為用戶提供優質體驗,轉化為平臺用戶的路線。



實體經濟的運營策略

此外,喜茶、答案茶、7-11這類網紅實體店越來越紅,年輕人對這類品牌毫無招架之力,排幾小時隊,只為買一杯奶茶。喜茶更是將連鎖店開遍大江南北。同樣都是實體經濟,怎麼不見別人難做呢。

所以,說實體經濟難做的,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行吧。

實體經濟的環境從來都不樂觀,房租成本從來不低,如今更是節節攀升,高昂的房租成本和人工成本也同樣影響到了電商行業。

成本支出上,大家都是一樣的,利益增長點就在運營戰略上。整合供應鏈,管理員工,看款選款製造爆款。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經濟,其實都是一樣的策略。喜茶、答案茶是把自身品牌打造成了爆款,紅的是整個品牌,而不是單個產品。奶茶也非常適合開實體店。

所以,說實體店不行的,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吧,你可能連做生意的門都沒入,裡面的門道多著呢。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實體經濟為什麼困難,這個問題涉及的太多,從我觀察接觸的角度看,除去那些大型國企,只看一些中小微企業的話,快錢思維、互聯網燒錢熱、人力資本的上升以及年輕人工作預期的變化,導致了當前實體經濟的困難。

第一,快錢思維。

都說目前企業融資難,這針對的是實體中小微企業。

銀行,不願意貸款。而民間資本,也不願意融資給他們。

因為這些企業投資收益的週期慢、長,快錢思維為主導的資本不願意把錢放在上面。

而投到互聯網企業的話,上市套現的誘惑力還是非常大的。

第二,互聯網燒錢熱。

與實體經濟融資難形成鮮明對比,互聯網企業卻不愁融資,並且燒錢燒的讓人心痛。

錢都到互聯網企業這裡去了,實體經濟自然就只能幹看著。

互聯網燒錢熱還在繼續的話,實體經濟的錢荒會依然困擾他們,儘管之前政策已經有所關注。

第三,人力成本上升,年輕人不願意去實體經濟打工。

用工難,是融資難之後的一大難題。

人力成本上升,年輕人又不願意去幹髒活累活兒,實體經濟找人很難。

當然,大的經濟形勢也不好,這也衝擊著實體經濟。

正是以上原因,實體經濟目前很困難。好在,貨幣寬鬆成為下一個方向之後,實體經濟的錢荒可能會緩解不少。


靜觀財經


我朋友開一小微加工企業,用人多時60至70人,報價一萬的產品被某上市公司砍到4000,原因是這家上市公司在全國包括網上了解到每一個零件的最低成本價後過來到我朋友公司砍到4000,我朋友不懂,被他這算那算,說還有百分之十的利潤,然後說要做一萬臺,朋友想想公司一直以來也沒啥大單,考慮到量大,就做了,然後又借倉庫又買設備,招兵買馬,結果做了近一年的時間,上市公司只要求做了三千臺,生產中出現問題就不說了,還有發票不夠,如果帳目不清,那怕你虧本,國家一樣算你是所得稅,一年下來虧了二百多萬,而那家上市公司卻以20000萬多元一臺賣給下家。說這些,只想告訴那些小微企業,不要上大公司大企業的當,他們為了賺錢從來不會考慮小企業的死活,不會給你一點點利潤空間,大公司的老總們一樣急功近利,但要不了多久,這些大公司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因為小公司都關門了,他們還找得到人為他們做嗎?然後這些個大公司的老總們賺上幾百上千億後拍屁股走到國外定居去了,留下個爛掉子又是老百姓和下一代人倒黴。沒辦法,這是這個民族大部分人的通病,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真正的企業家幾乎鳳毛麟角……


陸軍中士65956568


我是個商貿會司的會計,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在營改增之前,我們有些營業稅的項目,我們做安方監控的,以前開給客戶發票時,一個100萬的工程有70萬左右的設備,和20萬左右的人工費(找勞務公司代開3%發票)一般我們會到地稅什開工程發票,大概要交7%左右的稅,所以利潤還不錯,現再是100萬的工程,要想拿來70萬左右的設備至少要付85萬款(因為要想要專票至少要加15%-20%而且有的根本拿不來進項,還有些是小規模,人家都不原意給你去代開專票,就算給你開也只能抵3%稅,人家卻要提前交7%的稅。)剩下的,現再勞務公司給你開專票盡然要收12%的稅和2%的管理費現再人工成本相當高一天至少要300元(在工地上還管吃管住),現在甲方為了能多拿進項根本不讓我們開10%的工程發票讓直接開16%的設備款,讓我們把這些費用全部加到利潤裡,讓你們看看一個100萬的工程到底能掙多少錢! 100-85(設備成本)300*20*20(20個工人20天)-1(房租和工人飯)-2(無法找來進項的材料成本)-12*14%(勞務費稅款),最後賠了。這還沒算設備利潤差額增值稅等,我們本公司的員工房租等!現再是根本沒法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