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兵團級應授什麼軍銜?

蝶戀花緋


1955年全軍第一次大授銜,共計產生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802名少將。



大將中王樹聲、許光達是正兵團級,為了平衡各個山頭加之他們在紅軍時期的戰功,故被授予大將軍銜。其中王樹聲曾做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和西路軍副總指揮,但其後來戰功平平,到1952年評級別時只被評為正兵團級,其紅軍時期的手下許世友、王宏坤、陳錫聯已和他平級。


許光達在紅軍時期只做過師長,但殺人惡魔夏曦搞"肅反"把紅二方面軍領導人殺的屈指可數。蕭克雖然是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但因其長征中和張國燾走的很近,加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軍功不多,故而紅二方面軍的大將軍銜代表被許光達所代替。

再來看五十七位上將中,正兵團級三十三人,副兵團級十九人,準兵團級一人(獨臂將軍賀炳炎),沒有評定級別兩人(烏蘭夫和閻紅彥),補授上將兩人(王建安和李聚奎)。


中將中正兵團級一人(徐立清,多次申請降銜獲准),副兵團級二十二人,準兵團級五十五人,正軍級九十九人。

少將中副兵團級僅賀晉年一人,準兵團級三人,分別是解方、袁也烈、段蘇權。這三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解方是張學良的原東北軍舊部,曾是志願軍參謀長,後被授排名第一的少將,彭德懷都曾為其鳴不平。說過“解方如果評少將,我只能評中將"之類的話。段蘇權紅軍時代當過師長,只是部隊被打散,身受重傷,脫離過軍隊一些日子,故而被低授。


現在的人幾乎無人知道袁也烈,他黃埔二期學生,和領導秋收起義的盧德銘以及賀龍的入黨介紹人周逸群是同期學生。因為成績優異,被黃埔軍校留用為第四期隊長,第四期可是出了不少名人。林彪、劉志丹、伍中豪、郭化若、張靈甫、胡璉、謝晉元都是這一期的學生。因此袁也烈不僅是林彪的學長,還是他的老師。在葉挺獨立團時,林彪為排長,袁是連長,可見其資歷之深。但後來被國民黨抓走,關押了幾年,錯過了紅軍大發展時期,被許多後輩趕超著實可惜。


副兵團級少將賀晉年是陝北紅軍的領導者,劉志丹的好助手,紅軍時期曾擔任過軍長,這種資歷超過了許多上將。在東北擔任副司令員,那時林彪是司令員,其資格不可謂不深。只是後來評定軍銜時發生"高崗、饒瀨石事件",而同是陝北紅軍創使人的高崗牽扯到了賀晉年,本應做為陝北紅軍的代表的賀晉年被授予少將,而其陝北紅軍時的手下閻紅彥卻被授予上將軍銜,著實使人傷心。事後調查,賀晉年與“高饒事件"無關,可那時已取消了軍銜。

副兵團級標準軍銜應是中將,按其資歷和軍功可授予上將或少將。而且軍中還得跟對人,如果跟了張國燾或夏曦等人,那麼軍中前景就非常暗淡了,你認為呢?


行雲流水1437995


1955年授銜時,原來的大軍區司令員都上調到軍委擔任副主席了。原來的六大軍區拆分成12個軍區,實際上已經降格和兵團一樣了。原來有兵團兼省軍區的,也升為大軍區,如新疆、雲南、後來的福建。所以授銜時軍區司令都是上將軍銜。

當時軍長應該是中將,但是1949年建國時的軍長很多都升職了,1955年的軍長很多在1949年是師長。所以很多現職軍長都是少將軍銜。比如12軍原軍長杜義德和王近山都是中將,現職軍長李德生是少將。

副兵團和軍長軍銜相同,應該是中將。


1985年重新授銜,由於師級幹部太多了,軍長授少將,大軍區為中將,資深大軍區司令是上將。兵團是副大軍區職,是中將或少將。

兵團原來是野戰軍的下一級。隨野戰軍一併撤銷。後來在邊疆設置生產建設兵團,實行半軍事化管理,相當於屯墾。目前只在新疆還保留,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其餘的都改為農墾局,成為實體經濟機關了,與軍隊脫離關係。


天明遙遙山海關


目前,副兵團級只能有2種軍銜,一種是中將,一種是少將,其他所有軍銜均不能授予副兵團級。


首先,我們要知道,副兵團級就是副大區級,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設立了兵團這個建制,兵團的下面就是軍。軍改之前,七個大軍區下面的一級單位,也是集團軍。這就是說,兵團級就是大區級,副兵團級就是副大區級。

為什麼只能有2種軍銜,一種是中將,一種是少將呢?因為少將是從副軍到副兵團級的軍銜。一名軍長,他在職的時候一定是少將,這個永遠不會有錯。當他晉升為副大區級,比如當上了某部戰區陸軍司令員,這時如果他完全有可能戴一年左右的少將軍銜,才能晉升為中將軍銜。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這種情況,比如當年的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韓衛東,就戴了好久的少將軍銜,晉升中將沒多久,就擔任了正大團級領導職務,因此也戴了好久的中將軍銜才晉升為上將。
為什麼說副兵團級不可能是上將呢。因為上級只能是正大區級。正大區級可以是中將軍銜,而副大區級不可能是上將軍銜。如果一名軍人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那麼他在解放軍必然是正大區級,或是軍種司令員、或是副總長、或是戰區司令員、或是國防大學校長和軍事科學院院長和國防科技大學的校長。這些都叫大單位,是個約定俗成的稱謂。


軍林天下


按照1955年授銜時的規則,副兵團級的適配軍銜至少是“中將”,因為兵團級的將領們基本獲授“上將”甚至“大將”軍銜,比如第一野戰軍的王震上將、第二野戰軍的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上將、4兵團司令員陳賡大將、第三野戰軍的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上將、10兵團司令員葉飛上將、第四野戰軍12兵團司令員蕭勁光大將、13兵團司令員鄧華上將等等。

(梁興初中將)

因此,“副兵團級”正常就應該是開國中將,但是由於資歷和戰功未必完全相符,也會有個別的例外情況,最明顯的例子是韓先楚上將。

韓先楚直到海南島戰役期間,其職務仍然是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副司令員兼第40軍軍長,紅25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也僅是團長,改編成八路軍時也不過是688團副團長,但韓將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戰功實在太大,從堅持南滿根據地到直插天涯海角,非上將無以代表其功。

(韓先楚上將)

比較中規中矩的是二野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開國中將,從紅四方面軍的資歷到抗日戰爭中的級別,他與韓先楚是基本相同的,也充分說明副兵團級的適配軍銜就應該是中將。之前有過討論,《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有部分王近山將軍的影子,為什麼最後只授予了少將?

很明顯,資歷不足。

這是普適性,不能以特殊性來看待,許多資歷深厚戰功卓著的軍長屬於“準兵團級”,也得授予中將軍銜,比如二野15軍軍長秦基偉、18軍軍長張國華、三野27軍軍長聶鳳智等,這些都是資歷足夠戰功不俗的老紅軍,授予少將就偏低了。同時,也有已經擔任副兵團級的幹部,因為資歷不足、解放戰爭中參戰機會較少而僅授少將,但數量很少,比如一野的賀晉年。

(王近山中將)

再以下就是資歷基本正常(比如參加過長征),但戰功和職務因種種原因沒有跟上的“正軍級”幹部了,數量還不少,幾乎佔了開國中將的一多半。

與野戰軍的副兵團級基本接近的職務,是解放軍三總部的二級部長、各軍種副司令員、各大軍區的副司令員或兵種司令員、首批各省軍區司令員等等,例如:

總參謀部作戰部長 王尚榮中將

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 萬毅中將

海軍副司令員 李作鵬中將

東海艦隊司令員 陶勇中將

工程兵副司令員 胡奇才中將

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梁興初中將

瀋陽軍區空軍司令員 周赤萍中將

上海警備區司令員 王必成中將

新疆軍區司令員 王恩茂中將

西藏軍區司令員 張國華中將

(張國華中將)

以及幾名擔任軍長職務的起義將領,也高配為中將,比如第50軍軍長曾澤生等。

在1955年授銜時175名開國中將中,時任“正兵團級”的中將只有一位,即總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中將;“副兵團級”則有22名;“準兵團級”有53名;而“正軍級”多達96名,從這一數據,就基本可以理解“副兵團級”的軍銜適配性了。



(皮定均中將)


度度狼gg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軍事改革的需要,開始進行授銜工作。對於副兵團級,根據授銜人的資歷、戰功及職務,一般情況可授上將、中將,但被授予少將,卻是極其罕見的。不過,還真有一位資歷、戰功、職務都很高的人被授予了少將,他就是賀晉年。
賀晉年,1928年入黨,次年便在陝西、甘肅兩省搞兵運工作,是陝北紅軍的創建人之一。賀晉年曾先後擔任過紅軍的師長、軍長。抗戰時期,擔任過三邊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中,賀晉年擔任第十五兵團副司令,參加過四平、平津、遼瀋等戰役及東北剿匪戰鬥,立下了赫赫戰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功勳卓著的戰將,授銜時,評審委員會卻要授予他大校軍銜,原因是他受到了“高崗事件”的牽連。事情傳到朱德、彭德懷、賀龍處時,三人認為不妥,便向主席彙報了此事。主席說:賀怎麼能授大校銜呢?最少也應是少將嗎。賀晉年後來果然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此說一下,賀晉年只是在授銜這一天穿過一次少將服,以後,再也沒穿過這個將軍服。
幾年後,審查結束,結論是賀晉年沒有與高崗事件有牽連。不久,賀晉年便被任命為裝甲兵副司令(司令為許光達大將),基本上也是上將級別。
2003年,賀晉年病逝,他的葬禮是按開國上將標準安葬的。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對於這個話題,我本無資格發言,一是中央的標準在那裡擺著,檢索一下,一目瞭然。😊😊據兩位將軍講,資歷和戰功是主要的,山頭、政治和影響力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山頭因素,許光達本來從各方面都遜於劉亞樓、肖克和四方軍幾位軍級將軍,評中將就勉強,但出於山頭因索,加上他年輕,新擔任裝甲兵司令,矮子裡面撥將軍,授為大將。又如政治因素,一些四方軍首長和肖克受張國燾影響,閻紅彥受高崗牽扯,軍銜被低授。再如資歷和統戰因素,葉劍英是大將資歷(同張雲逸),大校水平,未見戰功,卻被評為元帥;董其武等授為上將。我有幸是當陽麥城人,長輩參與瓦倉秋收起義,被校軍代表介紹給李將軍,將軍談到軍銜,微微一笑。跟我們講道,‘’這個東西又好又不好,參加革命時,誰曾想過這玩意兒?但是,真評起來,的確使好多人想不通,’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銜時‘……肖克出來了,賀龍元帥肯定要平反!‘’後來很快得到證實,他本人也被恢復職務,後升為司令。😊😊至於副兵團級,人數是相當多,職務相對有可塑性,授中將正常,授上將僅個別,授少將是少數。但是,我認為,只考慮他們參加革命的貢獻,每一位將軍都值得我們尊敬或者肯定。


任有新2


兵團級這種稱謂,是過去的一種老叫法,以前有兵團建制。後來,由於兵團這種建制撤銷,取而代之成了軍區,比如北京軍區、濟南軍區等。兵團級對應的級別為軍改前的七大軍區,以及軍兵種,比如像海軍、空軍、二炮等。

那麼副兵團級應該授什麼軍銜呢?這個可以直接套大區級別,兵團正職就是大區的正職,軍兵種正職,以前四總部的副職,以及像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等高等軍事院校的校長政委。而副兵團職,則自然對應大區的副職和司政兩部門的正職,以及高等軍事院校的副職等。

由此,副兵團級的大區副職級別,對應的軍銜只有中將或少將,期間一般以中將居多,少將多為提拔不久未達到授銜條件的將領。

我軍現行的軍銜最高級別為上將,能夠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必須是兵團正職(大區正職)以上職務,當然,兵團正職也可能是中將。

通常來講,一個級別通常對應兩種軍銜,比如,正師職可以是上校或大校,但不會有少將或中校。正團職可能是上校或中校,但絕不會有大校或少校。很多時候,職務提升可以拉動軍銜,獲得提前晉銜。而軍銜高職務低,通常來講一般為職務跑的比軍銜要慢,很大程度上是進步慢的表現,起碼是在某一崗位上呆的時間過久。


元芳有看法


以建國初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例,副兵團級大多是擔任五大野戰軍所屬各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以下的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等職務的高級指揮員。

1955年授銜時高級指揮員按照資歷、戰功、當時擔任的職務分別設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在五大野戰軍中,一般的擔任過野戰軍司令員、政委的除了轉業,都授予了元帥銜。

對應的大將由各野戰軍的司令員、政委以下,兵團司令以上指揮員甚至是個別的兵團司令員擔任,如粟裕、譚政、陳賡、許光達、肖勁光。

上將則大部分是各兵團司令員、政委,還有部分的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甚至是各兵團副司令兼兵團所屬主力軍軍長,如唐亮、韓先楚。

各兵團大多沒有專職的副司令或政委,個別設有副司令政委的兵團都是由所屬主力軍的軍長、政委兼任。以此類推下來,中將軍銜對應的就是各兵團的軍長、政委一級。當然職務只是授銜條件之一,更多的還是需要戰功和資歷的補充。


天狼星大將軍


抗戰爆發後,1937年8月兩黨達成協議後,工農紅軍主力接受國民政府的整編工作,並改編為了八路軍和新四軍,雖然當時沒執行國民政府的軍銜制度,但有少數將領被授予軍銜,例如新四軍軍長葉挺授予了中將軍銜,八路軍120師師長賀龍和副師長蕭克都是中將軍銜。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八路軍和新四軍未能全面執行,直到建國後,軍銜制度問題重新提上了議程,併成立總幹部管理部來統一軍銜評定工作,部分參照了蘇聯的軍銜制度。

副兵團級應該授予什麼軍銜?根據1955年的授銜,副兵團級共有42名,其中授予上將軍銜的有19名,授予中將軍銜的22名,授予少將軍銜的有1名(賀晉年);而正兵團級授予大將的有兩名(許光達和王樹聲),授予上將軍銜的有33名,授予中將軍銜的有1名(徐立清)。


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副兵團級授予中將軍銜的人數、多於上將,而正兵團級基本上都是授予上將軍銜,徐立清授予中將是因為高風亮節,作為紅四方面軍的元老,曾任一野第一兵團政委,而1950年總幹部管理部成立時,羅榮桓任部長,徐立清任副部長,按羅評定為元帥,徐立清無論從資歷和功勳完全符合評定上將條件,但主動讓銜了。

而在副兵團級授予中將軍銜中的有張震、王近山、陶勇、程世才、郭化若、唐天際等22人;授予上將的有韓先楚、李克農、張愛萍、呂正操、李天佑、陳再道、楊至成等19人;而副兵團級唯一授予少將軍銜的賀晉年可以說是陝北紅軍的元老了,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四野第15兵團副司令兼48軍軍長等職,如果從資歷、職務和戰功等授予上將都有可能,由於種種原因歷史就這麼發生了。

在副兵團級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領中,韓先楚的資歷算是比較淺的了,但戰功也是最卓著的。紅軍時期一直在徐海東和吳煥先的25軍下任職,紅25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時任75師團長,直到東征時最高職位是78師師長,但解放戰爭時期是林彪四野下的一名猛將,所率領的第四縱隊和三縱隊(40軍前身)縱橫東北戰場,被時任東北保安總司令的杜聿明稱為最難對付的“旋風部隊”,跟隨林彪四野南下之後任12兵團副司令兼40軍軍長,成為了解放海南島最大的功臣。


賽門軍略


軍銜,是國家根據軍人在軍中的職務、軍事素養和業務素養、資歷貢獻等,授予軍人的一種銜稱。

用綴在肩章或領章或衣袖(海軍)等處的等級符號,標明軍人的社會地位和軍事級別,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不犯錯誤不得降銜。

由於軍銜是軍人軍中和社會地位的象徵,既賦予了軍人的責職,同時更是軍人的榮譽,所以軍銜對於軍人意義非凡,軍人都非常看重自身的軍銜。

1955年9月27日,出於軍隊正規劃、革命化和現代化建設之需要,中國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武裝力量,舉行了隆重的官兵授銜儀式,授予朱德等10名軍方高級將領為元帥軍銜,粟裕等10名軍方高級將領為大將軍銜,蕭克等55名軍方高級將領為上將軍銜,徐立清等175名軍方高級將領為中將軍銜,解方等802人為少將軍銜(不屬於高級將領)。

按照中央軍委頒發的《軍銜指示》,授銜評估應以幹部1952年評定級別為主要依據,並參照編制軍銜的規定,從“德、才、資”三個方面進行全面衡量,規定了正兵團級以下各級軍隊級別與上將以下各級軍銜的比照標準。

正兵團級,基準軍銜就是為上將;副兵團級,基準軍銜為中將,資歷深者可評為上將;準兵團級,可評為中將;正、副、準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少數可評為中將。

綜上,副兵團級基本上都是中將軍銜,資歷深者,可評為上將軍銜,譬如韓先楚上將,1949年4月,韓先楚出任第4野戰軍第12兵團副司令,兼第40軍軍長,屬於副兵團級別。

但也有特例,1955授銜中,在所有副兵團級將領中,一半被授予上將,一半被授予中將,唯獨賀晉年,卻僅授少將軍銜。

賀晉年,是陝北紅軍創建人之一,在軍中的資歷相當老,曾任紅27軍軍長,第4野戰軍第48軍軍長,第15兵團副司令員。

東北的土匪都是賀晉年在東北民主聯軍合江軍區司令員、黨委副書記任上剿滅的,解放後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摩托裝甲兵司令員等職。

按賀晉年的資歷,可以授予上將軍銜,最起碼應該是中將軍銜,但最終僅授予了少將軍銜,比如當年的紅27軍政委王平就是上將;還有11縱隊副司令周仁杰是中將,而司令員卻成了少將,怎麼也說不過去。

其實,賀晉年本來是完全應該評上將的,至少他代表的是陝北紅軍的山頭,且本人又是赫赫有名的第4野戰軍第15兵團副司令員,副兵團級,其資歷陝北紅軍創建人之一,紅27軍軍長,剛剛的上將軍銜。

當時,授銜評審委員會卻要授予他大校軍銜,彭老總看不過去了,就去找朱老總反應,朱老總又去找主席,主席說了一句:“賀晉年怎麼能是大校呢?最起碼他也是個少將吧”就這樣,賀晉年成了當時唯一一位副兵團級的少將。


賀晉年高職低配,主要原因是受高崗事件牽連,但事實上,賀晉年與高崗事件並無牽連,不久,賀晉年便被軍委任命為裝甲兵副司令,司令為許光達大將,那麼副職最起碼也是上將級別,算是軍方對賀晉南的一個補償。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