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常态化,为什么不公开融资额?

欢喜弥勒佛1


目前A股新股发行进入常态化,加上科创板发行的加速,对A股的抽血效应明显,即使发行常态化,发行处于加速状态,仍旧无法解决目前很多企业上市难,上市排队时间久等问题,发行速度加快,但对于很多普通投资者来说中签也很困难,中签率特别低。

这时候有投资者会想,既然上市已经常态化了,并且伴随上市的困难,还不如让企业直接在社会公开发行股份融资,也能更多投资者受益。因为新股发行赚钱效应明显,肯定不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造成市场鱼龙混杂

A股新股上市后一般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主要原因跟A股目前的发行制度为核准制,核准制必须审核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的各项指标必须要符合发行要求,并且上市时候的市盈率也有一定限制,限制市盈率范围相当于限制了发行的股票发行,而发行价格在市场中的整体估值是完全被低估的,那一上市后必然会造成股价的大幅度上涨。

如果没有证监会的发审委严格审核下,发行制度不基于核准制,会让很多垃圾的公司也能完成上市,那新股的热度也会下降,赚钱效应也会下降。让企业自己在市场上市发行股份融资,那市场投资者无法区别企业好坏,并且发行价格可能明显偏高,投资者投资者很有可能出现大面积亏损现象,造成市场企业融资的乱象,发行企业鱼龙混杂,好的企业可能得到不到市场的认可,而垃圾企业可能出现财务造假圈钱的现象,那对资本市场发展是不利的。

目前审核发行制度严重的情况,也存在很多公司上市前的财务造假情况,发审委人员都是该领域的精英人才,金融知识,财务知识,行业发展情况等有着很高见解,也无法保证上市公司都是完美公司,如果这些问题完全抛给市场投资者分析的话,大家觉得目前投资者有这个能力去分析判断吗。所以目前企业公开发行股份融资还是通过正规是股票发行市场实现上市。

以上主要是从国际层面来进行分析的,而对于企业而言目前上市困难,反正都是为了融资,融资到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非要走股票发行市场这条路呢,下面我们就从企业方面具体分析下。

股份的流动性

企业上市融资主要一个目的就是能够融资到大量资金,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还存在一大目前就是在于股票市场中二级市场的流通性,公司上市后虽然原始股东都存在解禁期,但一旦解禁期到了以后,手中持有的股份就充分完成流通了,股份能够完成变成财富价值,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现象。

而不通过股份的发现市场来向市场公开发现股份来融资,股份只能在非流通的市场进行交易,如果想卖出股份还要到处需要投资者人,变的相当麻烦。再有由于股份的不流通,投资者即使愿意当初买入企业的股份,但是买到后想变现出局也相对困难,那在企业刚发行股份的时候,想必也很少有投资者进行参与,想必也只有一些机构投资者,我们平时常听到的风投,天投愿意参与。

如果后期企业想在进行融资,由于股份流通性较好,后期定增和增发股份也相对较为简单,参与的机构也相对较多。典型的案例就是新三板为什么变成一潭死水,没有愿意参与,主要原因还是股份无法流通,参与的投资者较少,毕竟要500万以上投资者才能参与的市场,A股市一个散户占比较大市场,没有散户的市场股票很难完成流通。


总结:由于国家对于企业融资监管的严格,发现的制度的严重造成企业上市困难,对于公司要求较高,才能让新股赚钱效应较好,如果不通过审核后发现股份造成市场的发行市场的乱象,各类企业鱼龙混杂投资者很难区别。即便上市很困难,公司仍旧选择股票发行市场来完成上市,主要考虑的上市后的股份的流通性和后期的再融资。



道破天际


我个人觉得就是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其实在2015-2018年期间IPO的扩容速度非常快,从2500多家上市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36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整个A股的市值却缩水了40%多!股市也跌去了51%,仅仅2018年就从3578点跌至了2449点,跌去了1100多点的幅度!

那么在这种弱势大熊趋势下,其实IPO暂缓是民心所向,但是我们却未曾等来!在这种情况下,新股发行从原来的高频率降至了每周2-3只,而不开融资额无非就是考虑到散户的心态,怕有所谓的利空影响!但是有用吗???我觉得这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更有点做贼心虚的感觉!没有融资额的公布并不表示没有IPO的发行,反而会给市场的投资者更多的猜疑和误解,不如坦坦荡荡,又或者直接暂缓IPO,岂不是更好!?

只不过是考虑到目前市场处于弱势状态,如果公布了融资额度,又会给很多股民以吐槽的材料,比如什么上市圈钱,融资额度过大对于市场形成冲击等等,有些时候对于这些信息的过分解读,确实能够动摇一部分交易者的心理,从而造成一定的市场波动,也给一些牵强附会的人一些炒作的机会,既然无硬性要求,而且对于市场的稳定还有一些负面影响,还不如干脆就不再公布。

新股发行是A股市场的一个本质性功能。无论是新股发行的堰塞湖要求,还是自身的职责所在,股市都不会停止新股发行,至于融资额度的高低,相信管理层会有一个节奏上的把控,尽量平滑市场的波动,为市场交易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至于说这是苦心还是阴谋,那就看个人理解了。


墨言说财


新股发行常态化,和不公布融资金额,这本身动机就是自相矛盾的。

监管层一再说,新股发行,不会导致股市下跌和不是股市下跌的根源,但是却不公布募集资金规模担心募集资金规模会影响市场信心。这岂不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和做法?

如果说,真正的市场化,以香港和美国为例,的确,新股发行不会导致股市下跌。因为新股发行多少,定价多少,市场自己选择的结果,加上新股也好老股也好,都有充分的做空机制和投资者集体诉讼机制保护。因此,因为没有违法和作假,自然不会导致股市下跌。

反观我国,即使股灾多次,熊市长达三年乃至于十年以来指数维持2500,但是新股发行依旧保持人为定价23倍,事实上,市场长期的下跌,不仅仅市值损失三十万亿以上,且市场的平均估值多数行业都跌到十倍,二十倍以上的行业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因为大量的小乱差拉高了平均值。

反过来说,在新股上市机制没有市场化改变的前提下,发行23倍,上市首日44%涨幅,再持续3-10个一字板,开板之后换手炒作,估值起步就在36-40倍,炒作后在50-100倍,然后就是几年的漫漫回归估值均值。

加上新股上市后多数业绩变脸,由上市前的高增长变成业绩下滑和亏损,等到大小非解禁时间一到,即使跌去50-80%的市值大小非也要清仓减持。

综合起来,这些因素,不断制造了下拉市场不断下跌的权重,因为新股15年以来发行达800家,占市场存量数量的28%左右,因为这新增的28%新股权重多数不断下跌导致了市场被新增权重不断下拉而不断下跌,叠加解禁后新增的流通市值不断离场。因此,监管层说新股不会造成市场不断下跌是刻舟求剑,即以美国港股完全市场化和做空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健全且极度发达的市场为例来对比我们这些完全不健全的机制。

因此也就存在所谓常态化发行,不认为会导致市场下跌,但是却不敢公布募集资金规模担心影响市场信心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






屠龙刀fei0598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说明简单一点,就是有利于稳定股市的需要。

按道理新股发行常态化,每周都有几家新股发行,应该连同每家股票融资额度向公众予以告知,但证券监管部门却没有作,原因在哪?

一是法律上并没有要求新股发行时连同融资额一起公布,所以不算违背公开透明原则,这个作为公众也是没有办法的。

二是公布融资额度,每一家新股发行少则融资十几个亿,多则几十个亿,对股市资金分流无疑起到较在的负面冲击,这样会让投资者不自觉地产生利空联系,不利于稳定股市。因此,既然法律上没有公开要求公布融资额度,作为监管部门也就对这项要求进行了准予处理。个中原因,大家也应予以理解。


开伟观察


市场对IPO节奏和融资金额都非常敏感,经常拿本周IPO数量和融资数据跟上周或者以前对比。IPO多了和融资数据增加了。就判断管理层认可目前点位。不怕股市下跌。或许会引发市场恐慌抛售股票。加剧市场调整。IPO少了或者融资少了。市场信心就会适度高一点。

管理者也是没有办法,IPO不能不发,不经常态化发行何况IPO堰塞湖高悬。 资本市场需要支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了减少市场比较心里。平滑市场波动。干脆不公布融资金额。没有融资金额。市场也就没有办法比较。也就少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实际上有的公司IPO招股书与实际融资额是有较大差别的。不公布融资金额。也给某些公司有一个调整融资的机会。

这种做法是一种呵护市场的需求。但是不治本。关键在于平衡融资投资利益。适度减缓IPO。进一步加强减持控制。让资本市场圈钱市骂名消失。


杜坤维


当你听过金融讲座你就明白为什么现要大量发行股票。传统的靠自己资金发展起来的企业,趆来趆艰难,说不定那天就撑不住了倒了或老板跳楼了。为什么呢?因为靠自己资金的企业,一但资金周转不动,只有通过贷款来解决,银行贷款是要收利息的,且还要评估企业资产能否还得起本金和利息,一但有风险银行就会拆资,企业就会死路一条。而通过融资的企业就不同了,它所用的资金是不耍还的,且还没有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空手套白狼,这种企业的成本低,没钱了再来个增发捞钱,与传统的自有资金企业比,具有发展优势。所以又不想拿出钱而又要办企业的,只有往股市里挤了。


用户9629060902446


我个人觉得就是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其实在2015-2018年期间IPO的扩容速度非常快,从2500多家上市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36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整个A股的市值却缩水了40%多!股市也跌去了51%,仅仅2018年就从3578点跌至了2449点,跌去了1100多点的幅度!


那么在这种弱势大熊趋势下,其实IPO暂缓是民心所向,但是我们却未曾等来!在这种情况下,新股发行从原来的高频率降至了每周2-3只,而不开融资额无非就是考虑到散户的心态,怕有所谓的利空影响!但是有用吗???我觉得这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更有点做贼心虚的感觉!没有融资额的公布并不表示没有IPO的发行,反而会给市场的投资者更多的猜疑和误解,不如坦坦荡荡,又或者直接暂缓IPO,岂不是更好!?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疑惑和投资建议也欢迎私信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琅琊榜首张大仙


A股新股发行常态化,不公开融资额是从最近两三个月开始的,这一幕的背后理由也很明显——为了降低市场对融资额的过度关注和媒体的过度报道,以免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至于是否有违公平公开透明,我看谈不上,虽然IPO核发的同时没有再直接公布融资额,但是实际上每家股票的计划融资额在IPO招股书中早有明示,如果投资者有心去了解新批次的IPO融资额,大可以自己去对应获得IPO批文的企业的招股书中分别统计,以近年的格局,企业最终的IPO募资额只会比招股书中披露的少,不会多。所以这项数据并非是什么隐秘事项,不公开了大家就不知道了,这是大家都可以查到的,不再公布融资额只是为了在直观的层次降低市场对融资额的恐慌罢了。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欢迎关注本账号以便获取更多财经知识


风生焱起


新股发行常态化,但现在并不公开融资额度,其实只是管理层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关注新股上市变化的,从新股发行的家数基本能够判断出融资的额度,目前A股市场基本上每周新股发行的家数都是2到3家,融资额度在50亿元左右。管理层不公开融资额度,其实也不算是违背公平透明的原则,因为没有哪项法律制度明确说明,一定要公布新股的融资额度。

只不过是考虑到目前市场处于弱势状态,如果公布了融资额度,又会给很多股民以吐槽的材料,比如什么上市圈钱,融资额度过大对于市场形成冲击等等,有些时候对于这些信息的过分解读,确实能够动摇一部分交易者的心理,从而造成一定的市场波动,也给一些牵强附会的人一些炒作的机会,既然无硬性要求,而且对于市场的稳定还有一些负面影响,还不如干脆就不再公布。

新股发行是A股市场的一个本质性功能。无论是新股发行的堰塞湖要求,还是自身的职责所在,股市都不会停止新股发行,至于融资额度的高低,相信管理层会有一个节奏上的把控,尽量平滑市场的波动,为市场交易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至于说这是苦心还是阴谋,那就看个人理解了。


小散李大鹏


常态化,胡说八道,只是抓紧时间圈钱而已。新股发行数量,是调节股市重要手段,与储备率类似,你滥发新股,就是无限扩大股票供给,造成供大于求,打压股指,然后又放纵股指期货谋利,可恨!欺压中小股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