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為什麼說朱元璋毀滅了華夏文明的前途

明朝皇帝閉關鎖國不過是襲商鞅之智,主要不是為了防範外敵,而是為了對付人民,沿邊人民為了生計則投靠蒙古、招引倭寇,造成沉重的災難。當然,板升、倭寇之罪,歸根結底是朱元璋之罪,且其罪還不止於此。

文史宴:為什麼說朱元璋毀滅了華夏文明的前途

封禁海陸與漢人逸出

1

蒙古帝國瓦解後,亞歐大陸各文明展開擴張潮流,無論是國家還是民眾,都不斷地走向遠方。與其他文明不同,明代中國在對外取向上呈現國家與社會分離的歷史態勢。

在商品經濟逐漸發達的經濟趨勢下,在南宋以來遠洋貿易的歷史傳統下,明代中國民間社會一直具有自發地、積極地揚帆南洋,甚至遠洋航行的內在驅動力。但與這一時期基督教文明、俄羅斯文明、伊斯蘭文明國家大力支持民間類似行為的做法不同,明朝在擁有相當大的軍事、經濟體量的情況下,對西北陸疆開拓與東南海疆經略缺乏興趣,並且禁止民眾出境貿易。

其表現有二:其一是在東部沿海實行“海禁”政策;其二是在北部邊疆修築長城,在防禦蒙古騎兵南下的同時,也防止漢人潛逃蒙古草原。

文史宴:為什麼說朱元璋毀滅了華夏文明的前途

所謂的鄭和下西洋

主要是為了打擊民間海商,由明朝皇帝獨家壟斷海貿

對上面的判斷有疑問的,請參看這兩篇文章: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不能開啟大航海時代?因為與近代精神背道而馳

明清兩朝是怎樣把東南亞拱手奉送歐洲列強的

明朝這種邊禁政策雖然在明前中期產生了很大影響,但仍然有不少民眾開展境外走私貿易,不僅東南沿海民眾不斷“下南洋”,而且北方漢人也不斷越過長城,與蒙古部落展開走私貿易,或者乾脆歸附蒙古部落,成為“蒙古人”。

明前中期,前來嚮明朝朝貢的周邊政權或族群的使團中,充斥著大量漢人的身影,漢人普遍擔任翻譯,甚至直接充任使者。而蒙古各部南下明境,也多由漢人充當嚮導。

進入明後期,即正德以後,由於明武宗荒廢政務,喜愛遊玩,明朝統治受到一定的削弱,不僅宗室內部先後出現安化王叛亂、寧王叛亂,而且民眾開始掀起農民戰爭,比如趙燧叛亂、劉六劉七叛亂。同時,漢人向外逸出的現象更加頻繁與普遍。

嘉靖時期,這一潮流進一步加劇,東南民眾大量潛入東亞海域,為掩人耳目,借用元明時期一直活躍於東亞海域的日本武士的“倭寇”身份;北方漢人則大規模潛逃至長城以外,種田蓋屋,開始形成規模龐大的定居農業社會,被蒙古人稱為“板升”。

禁海與開海:倭寇的產生與消亡

2

“倭”是西漢以來中國對日本的稱謂。12世紀以後,日本進入幕府執政時期,不同政治勢力之間不斷髮生戰爭,大量武士脫離國家的管束,進入東亞海域,以搶掠商船、騷擾中國東部沿海為生,從而被元明時代的中國人稱為倭寇。

明朝建國初期,倭寇曾對遼東半島發動過幾次進攻,遼東鎮防禦的對象之一,便是東北亞地區的倭寇。此後,倭寇雖然不時有進攻東部沿海之舉,但為禍並不甚大。

嘉靖時期,伴隨著中國東南沿海的海商加入倭寇的行列,倭寇的勢力飛速發展,而其領袖也一直由中國海商擔任,由此可以看出倭寇實以中國人為主。

東南海商之所以加入倭寇行列,是因為在全球經濟早期一體化的驅動下,為了發展海外貿易,需要突破明朝的“海禁”政策,他們從而採取了武裝化的方式。

文史宴:為什麼說朱元璋毀滅了華夏文明的前途

倭寇以東南漢人為主力

嘉靖中期,距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有半個世紀,西歐商人藉助新航路的開闢,不斷用掠奪的白銀與其他國家的商人進行經濟貿易。明代中國作為當時世界上大體量的國家,由於經濟體量的大幅增長,急需大量白銀充當貨幣。這一時期,東西方社會形成規模巨大、交流密切的貿易體系,屬於全球經濟早期一體化的重要內涵。但對於這一國際形勢變遷,明朝仍侷限於朱元璋的視野中,並未改變原有的“海禁”政策,仍對民間海外貿易採取打壓態度。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東南海商遂將海外貿易的據點轉向明朝管轄區之外,利用所掌握的經濟力量,不斷開闢島嶼,用作與葡萄牙、日本海商開展跨國貿易的據點。為了對抗明朝官方的緝捕,東南海商建立起武裝組織,並招誘日本各島武士,進攻明朝東南沿海,從而加入倭寇的行列。

在諸多島嶼中,位於今浙江舟山的雙嶼港是東南海商走私貿易的中心據點,也是當時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商貿港口,被稱為15世紀的上海。但雙嶼港的命運在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發生了巨大改變,奉命平倭的浙江巡撫朱紈攻破了雙嶼港,擒獲了東南海商的頭目許棟,用木石堵塞雙嶼港周邊海域。經此一役,雙嶼港在繁華的頂峰驟然失去往日的光彩,徹底荒廢。

許棟被殺後,屬下徽州歙縣人汪直統領餘眾盤踞五島,與徐海等聯合日本各島,“直初誘倭入犯,倭大獲利,各島由此日至”,進攻東南沿海。“時歙人汪直據五島煽諸倭入寇,而徐海、陳東、麻葉等巢柘林、乍浦、川沙窪,日擾郡邑。”而汪直被稱為“老船主”。

在嚴嵩黨羽趙文華的舉薦下,明世宗派胡宗憲總督南直隸、浙江等地軍務,剿除倭寇。胡宗憲是徽州績溪人,與汪直是同鄉,他打算憑藉同鄉之誼招降汪直,為此釋放了汪直的母親與妻子。對於胡宗憲的招降,汪直十分心動,派遣義子汪滶到軍中表白心跡。

汪滶不僅協助胡宗憲進攻倭寇,而且將徐海等人的行跡告知胡宗憲,從而使明軍三戰三捷。徐海在胡宗憲的招撫下,擒獲陳東、麻葉,前來歸降,最終卻遭到陳東餘黨的進攻,投海而死。俞大猷用兵滅倭殘眾,胡宗憲由此平定了浙江倭亂。

浙江倭亂平定之後,在胡宗憲的多次招降下,汪直也前來歸附。朝臣多主張處死汪直,胡宗憲只能屈從政治輿論。汪滶等人憤恨之下,遷徙於柯梅島,造大型戰船,轉而向南進攻福建、廣東、江西,一時東南沿海處處遭到進攻。而胡宗憲也在嚴嵩被扳倒之後,下獄而死。

在抗擊倭寇的過程中,湧現出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將領。戚繼光鑑於明軍廢弛已久,多不能戰,故而仿照長城沿線招募土兵的方法,在聽聞義烏人驅逐外地人私開銀礦的消息後,認為當地民風彪悍,便到當地招募士兵,結合東南沿海湖泊眾多的地形,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形成了戰鬥力十分強悍的“戚家軍”。戚繼光、俞大猷在浙江、福建取得了多次勝利,倭患逐漸平息。

明世宗去世後,太子即位,是為明穆宗。穆宗在東宮時,並不為世宗所喜,父子之間有很深的矛盾。因此,穆宗即位之後,對嘉靖時期的政策多有變革。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福建巡撫許孚遠上奏,指出倭寇的實質是“海禁”政策導致民眾被迫武裝起來,“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從而主張開放“海禁”。穆宗接受了這一建議。東南海商取得海外貿易的合法地位之後,放棄了軍事武裝,倭寇由此逐漸絕跡。

“草地自在好過”:九邊漢人與蒙古板升

3

在東南沿海民眾衝破一切阻撓,揚帆遠洋的同時,北方邊疆民眾也不斷逃入蒙古草原。與倭寇充滿貶義,但其中的漢人並非主要是為了挑戰明朝的統治秩序,而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同,進入草原的漢人雖然被客觀地稱作“板升”,但除了保障生存,確實還有挑戰明朝統治秩序的政治追求。

明前中期,蒙古高原便已有大量漢人,有的是被掠奪過來的,有的是主動到草原來的。正德時期,韋州長城邊上的一段對話生動地刻畫了逃入草原的漢人的價值觀念。

正德年間,陝西三邊總制王瓊命寧夏鎮將糧食運往甘肅鎮,邊牆之外的蒙古部落聽到邊牆以內有不斷運輸的聲音,便派遣部眾前來偵察,而其中一人在與明軍的對話中,承認自己本是寧夏鎮韋州人,只是因為“韋州難過,草地自在好過”,才脫離明朝,北入草原。

這名進入草原的漢人,之所以說“韋州難過,草地自在好過”,是因為北方邊疆長期處於明朝與蒙古交戰之下,底層民眾不僅要遭受兵亂之苦,還要承擔非常沉重的賦役,生活十分困難。與之不同,加入蒙古部落後,可以跟隨蒙古人搶掠,生活境遇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大部分漢人主動進入草原的主要原因。

文史宴:為什麼說朱元璋毀滅了華夏文明的前途

呼和浩特最初就是板升

嘉靖時期,俺答汗統一了蒙古大部分地區,對明朝北部邊疆形成全面壓制之勢,不斷進攻明朝邊境,北方社會動盪不安。大量漢人被擄掠或主動投奔俺答汗,在俺答汗盤踞的豐州川以南、山西長城以北之地種田蓋屋。

明嘉靖初,中國叛人逃出邊者,升板築牆,蓋屋以居,乃呼為板升。

之所以稱為“板升”,是因為在蒙古語中,“板升”意為房屋或城。板升人數眾多,形成了10多萬人的定居社會。

有眾十餘萬,南至邊牆,北至青山,東至威寧海,西至黃河岸,南北四百里,東西千餘里,一望平川,無山陂溪澗之險,耕種市廛,花柳蔬圃,與中國無異,各部長分統之。

板升將農業經濟推廣到了蒙古草原,促使當地經濟方式從單一的遊牧經濟轉變為農牧結合的複合經濟,推動了明清時期蒙古高原的經濟轉型。

板升中,大多數人是為了謀求生存,但也有少部分人意圖憑藉蒙古勢力,實現自身的政治願望。而白蓮教徒充當了這些人的主體力量。

朱元璋雖加入了宣揚白蓮教的紅巾軍,但建國之後,鑑於這一民間宗教宣揚彌勒拯世等觀念,具有強烈的顛覆現存秩序的價值取向,因此宣佈禁止白蓮教的傳播。

但唐宋以來,白蓮教已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具有十分深厚的土壤,難以根絕。在官府的打壓之下,北方地區的許多白蓮教徒都有顛覆明朝的政治觀念。蒙古作為明朝的敵對政權,便成為北方白蓮教徒起事的幻想盟友。

嘉靖時期,在連綿戰爭造成社會動盪的背景下,北方地區的白蓮教徒開始更為積極地與蒙古結成政治聯盟。這一時期,不僅有“蔚州妖人閻浩等素以白蓮教惑眾,出入漠北,洩邊情為患”,而且還有以呂明鎮為首的白蓮教徒在大同左衛(今大同左雲)意圖叛亂。叛亂被人告發之後,呂明鎮被逮捕處死,徒眾逃遁至蒙古草原,加入俺答汗的軍隊。

白蓮教徒在俺答汗軍隊中的勢力不斷壯大,負責統轄、管理板升群體。其中趙全統轄的部眾最多,所居之地被稱為“大板升”。據趙全自稱,所統部眾有一萬餘名。但當時大同鎮巡撫方逢時記載趙全統轄三萬餘名部眾。

僅次於趙全的李自馨與周元,所領部眾有數千人。由於勢力較大,趙全與李自馨被俺答汗“俱加為酋長”。趙全又被稱為“駙馬”,李自馨、周元又被稱為“秀才”。“彼中稱全為倘不郎,華言駙馬也。李自馨、周元為必邪氣,華言秀才也。”其他板升規模較小,“餘各千人”。“小板升”有32處,由32名小頭目分別管理。

板升不僅加入蒙古軍隊,為蒙古進攻明朝積極出謀劃策,“每大舉進寇,俺達必先至板升,於全家置酒大會,計定而後進”,而且為蒙古貢獻破解明軍防禦之法,推動蒙古軍隊戰法進一步豐富。“(丘)富等先年皆以白蓮教妖術誘虜,導之入寇,教以制鉤杆、攻城堡之法,中國甚被其害。”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山西巡撫韓邦奇便指出蒙古作戰方式與之前有所不同。

臣等載觀近日敵之入寇,奸謀詭計,與昔不同。向也無甲冑,今則明盔明甲,勢甚剽疾矣;向也短於下馬,不敢攻挖城堡,今則整備鍬钁,攻挖城堡矣;向也不知我之虛實夷險,雖或深入,不敢久留,今則從容久掠,按轡而歸矣;向也群聚而入,群聚而出,忽若飄風,今則大舉決於一處,分掠各邊,使不暇應援矣;向也兵無紀律,烏合而來,星散而去,今則部伍嚴整,旗幟號令分明矣;向也不焚廬舍,今則放火焚燒矣。

在他看來,這一變化緣於大量明人甚至是明軍逃入草原,將明軍防禦的底細透露給了蒙古。

其故何哉?有中國之人為之謀劃,有中國之人為之嚮導,有中國之人為之奸細,有中國之人遺與之以鐵器。況事變之時,投入敵中者,又皆慣戰有勇之人也。

而在草原政治生活中,板升竭力推廣漢人政治體制。嘉靖後期,俺答汗已自立為蒙古可汗,板升集團又進一步鼓動其模仿漢制,登基稱帝,國號為“金”。

李漪雲先生認為俺答汗在趙全等人的支持下,以豐州灘為中心,東起薊遼邊外,與兀良哈三衛、察哈爾部接界,西至甘肅邊外,南至長城,北至漠北,與喀爾喀蒙古接界,在廣大漠南地區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具有漢式統治體制的“金國”政權,並以趙全為把都兒汗,命其以“汗”的名義建開化府,統治板升漢人。

板升集團不僅擁立俺答汗稱帝,而且建議其攻佔、統治長城邊疆,模仿五代時期石晉的故事,建立與明朝平分秋色的政權。

(趙)全與李自馨各又不合謀危社稷,日與俺答商說,分遣各虜攻取大同、宣府、薊州一帶,與南朝平分天下。”“趙全言於俺達曰:‘自此塞雁門,據云中,侵上谷,逼居庸。朵顏居雲中而全據太原,效石晉故事,則南北之勢成矣。’

胡鍾達先生認為趙全等人此舉,意在造成一個“南北朝”的局面。

朱元璋毀滅華夏前途

4

在世界近代史開啟之初,在亞歐大陸的其他文明(包括歐洲文明、伊斯蘭文明)積極擴張的同時,明朝採取了內斂的疆域政策,不僅官方未有開拓邊疆的舉動,而且禁止民間開展海外貿易,從而與“大航海時代”以後的全球經濟早期一體化進程形成了背道而馳的局面。

文史宴:為什麼說朱元璋毀滅了華夏文明的前途

朱元璋經過精密設計

讓華夏文明陷入極端內卷化的無望之境

大量東南海商為反抗明朝的封鎖,採取了武裝化措施,並聯合日本武士,釀成了明後期尤其是嘉靖時期東南沿海的嚴重“倭患”。而在北方邊疆,明朝採取的相對保守的長城防禦政策,使北方地區長期處於戰亂與動盪中,大量民眾或者為了謀求生存,或者為了實現政治目的,逃到長城以外的草原地區,一方面推動了蒙古高原的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加劇了明蒙之間的軍事戰爭。

可見,在世界近代歷史潮流下,與明朝政權的內斂與保守不同,民間長期具有朝外走的內在驅動力,遠方對於他們不僅有充滿誘惑的利益,而且有擺脫束縛的政治空間。在明朝民眾的積極拼搏中,明代中國處於全球經濟早期一體化的核心位置,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這一經濟優勢並未被政權納入政治視野,明朝一直實行傳統的農業財政政策,不僅未將海外貿易的收入用於疆域開拓,導致長城邊疆財政危機一直未能緩解,且愈來愈嚴重;而且對海外貿易本身也採取打擊政策,為防禦倭寇,形成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海防問題。

簡單而言,如果說明朝有兩隻腳,那麼經濟的一隻腳走在了世界前列,而政治的另一隻腳卻遠遠拖在了後面,明朝在經濟、社會發展至頂峰時,政權卻完成了自由落體式的迅速崩潰。

明代中國的歷史命運,反映出在古代中國,決定歷史發展的核心因素是軍事與政治,而非經濟與科技。

馬克思在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強調經濟基礎對於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強調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力量。但是在冷兵器時代,戰爭所需的財政成本遠低於熱兵器時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世界古代軍事史上的普遍現象。而在資本主義尚未出現的古代社會,經濟資源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入國家財政體系,並在政治領域擁有話語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場戰爭的勝負、一項政治決策,足以改變歷史進程。明代中國雖處於全球經濟早期一體化潮流中,但政治觀念一直處於朱元璋的藩籬中,仍在用傳統的軍事方式處理邊疆問題,最終滅亡於作為軍事重心的長城邊疆的軍民叛亂,實屬情理之中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