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鞋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古人也是如此,他們甚至稱其為“足衣”,以此來表明鞋在中華傳統服飾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為鞋在古人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性,“鞋”也就被賦予了很多神奇的色彩。孔子丟鞋就引發了 後人的不斷猜想,為什麼偏偏只偷一隻?偷一隻鞋的目的是什麼?不僅如此,晉文公重耳就有一雙讓他每每看到就會潸然淚下的木屐,這背後又有哪些難以言說的故事?在古代和鞋有關的故事比比皆是,那麼古人腳上的鞋都有哪些神秘之處?在歷史的長河中,鞋又都經歷了哪些演變?

孔子的木屐

《太平御覽》是宋朝皇帝宋太宗親自賜名的一套書,在這套書中引用了《論語隱義注》當中的一段話,這段話講的是孔子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其實是一件小事,但是它卻牽扯到孔子生前身後很多其他的事情。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

意思就是說孔子周遊列國,來到了蔡國。在旅店裡投宿,早晨起來一看,丟了一隻木屐。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從古至今,這種雞毛蒜皮的民事案件不知道發生過多少起,但是它發生在孔子身上,我們不妨去挖一挖它背後的故事。

“”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首先孔子穿這個木屐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鞋呢?木屐不是孔子發明的,通過考古發現我們現在已經找到了距今5500年左右的一雙木屐。木屐比較適合在潮溼地區穿著,所以在古代吳越地區曾經比較流行。木屐也是我們中國最早區分左右的鞋,其他鞋要想區分左右,時間就要晚的多。為什麼木屐能夠區分左右呢?因為木屐通常會有一根鞋帶,從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趾縫穿過,而這個趾縫的中線上,所以就有了左右之分。

那提起木屐,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就是當年晉文公重耳出國逃亡十九年。這十九年介子推一直跟隨他。有一次重耳飢餓難當,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給他吃。後來重耳回國當上了國君,介子推拒不接受俸祿,就帶著母親去深山隱居去了。重耳派人多次去尋找介子推,派軍隊搜山也搜不出來。這個時候就想出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企圖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事與願違,最後介子推被燒死,抱木而死。重耳這個時候就非常悲痛,《異苑》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

晉文公後來者這個樹伐下來,做了木屐穿在腳下。每次想起來,當年介子推從腿上割肉給自己吃,就低下頭來看著這個木屐說足下,你可真讓我感到悲傷啊。所以古語當中“足下”這個詞其實就是從這個典故里來的。

從晉文公到孔子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年左右。孔子這個木屐是怎麼丟的呢?實際上按照當時的風俗習慣,孔子應該把木屐放在了門外睡覺的。把鞋放在門外可能與講究衛生有一定的關係,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禮儀的一部分。那個時候到別人家去串門,去拜訪權貴,或者到朝廷上去覲見君主,都一定要把鞋脫在殿外,不能夠穿鞋進去。在《呂氏春秋》當中有這麼個故事,說齊嗎,閔王得了重病,他派人到宋國找名醫文摯來給他看病。這個文摯看到以後,匆匆忙忙地就沒有脫鞋來到了齊王的身邊詢問病情。結果齊閔王一怒之下把文摯給殺了。尤其是穿鞋如果去見君王,就是大罪。因此後來這個曹操,漢獻帝給了曹操一個權力就是可以穿鞋上殿,可以佩劍上殿,當然引起了大臣們的非議。最後曹操也得寫文章來說他這樣做的合理性。

不翼而飛的木屐

孔子的鞋比別人的鞋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在哪兒呢?孔子這個人身高比較高,兩米左右。他的鞋按照史料上說,長度一尺四,換算成今天的尺碼在四十八碼以上。所以孔子的鞋不是一般人能穿的了的,過去的人比我們今天的個頭兒更低,所以很少有人能穿那麼大的鞋。所以這樣的鞋偷回去也穿不了,拿到市場上也不好賣,那偷回去幹嘛啊?偷回去做木柴,這個就不值當冒著風險了。並且偷鞋偷兩隻,這樣可以理解,為什麼偏偏只偷一隻呢?

“”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在古代孔子腳上的一雙木屐,可謂是最獨特的“高跟鞋”,這雙鞋的底部有兩條凸起的木條。因為孔子推行仁政,在周遊列國的路上有了這樣一雙木屐,就給孔子的出行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孔子的木屐與一般人的木屐有所不同的是,這雙木屐要承載孔子兩米左右的身高,接近五十碼的大腳,也就是說很少有人能穿上孔子的鞋。可是偏偏這樣,孔子的一隻木屐卻不翼而飛,究竟是誰偷走了孔子的鞋?偷一隻鞋又有什麼用處呢?

這個人為什麼會偷孔子的鞋呢?為什麼偷鞋還只偷一隻呢?這個事情很顯然其中有特殊的目的,後人就進行了分析,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來說,說孔子當年是在蔡國。那麼在蔡國,蔡國的大夫他們對孔子的態度是比較糾結的,他們也認為孔子的的確確是大德,大才的大賢人,看問題切中要害。但是他們也很害怕,因為孔子要求太高,他們自己的這個行為孔子都看不上,說萬一給了孔子比較高的權力,孔子就會清算自己,所以心理上和矛盾。要殺了孔子吧,畢竟這個人大德,大才,是個大賢人。但是要不殺他呢,就任憑他自由出入,然後緊接著就會去楚國,萬一他輔助楚國,楚國就會強大。那麼自己跟楚國的國力對比就會越來越嫻熟,就會越來越危險。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有人可能就想到了偷他一隻鞋,警告他一下,叫他知道有人對他不滿意了,請他收斂一點。這個是其中的一種分析。

第二種分析,說孔子當時雖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但是畢竟他推行仁義禮智信,也是當時的大名人,能夠形成一家學說,能夠有那麼多弟子追隨他,就說明這個人魅力是巨大的。所以這時候就有可能有人認為孔子用過的東西將來會具有比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所以想把它當成文物收藏起來。因此這個人想到的可能就是偷那麼一隻鞋,叫它形成“孤本”。當然這個分析乍一聽起來有點扯,但是也不能絕對排除它存在的可能。

如果按照當年孔子周遊列國的經歷來看的話,當然第一種可能最大。但是假如說我們看一看孔子身後的事情呢?那麼第二種可能就存在了。在孔子去世七百年以後,按照《晉書·五行志》的記載,說當時武庫失火,儘管當時也組織了非常有力的救援,儘管也是嚴加把守,但是歷代朝廷所收藏的那些“異寶”,那其中就包括了王莽的頭顱,包括了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那把劍,還有孔子的木屐,都被“一時蕩盡”,就是全部找不著了,那麼也可能是被火燒掉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趁亂給偷走了。所以這個記載就叫我們知道孔子的木屐實際上後代的帝王是當做“異寶”來收藏。但是這個木屐是不是當年孔子在蔡國丟的木屐呢?這件事情在歷史上沒有交代過。

“”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孔子丟了木屐對他有什麼影響呢?其實孔子肯定不是第一個丟鞋的人,接下來我們就講兩個丟鞋的故事來講講這件事對孔子的影響。第一個故事就是齊襄公。在公元前686年冬天,齊襄公道郊外打獵,齊襄公的名字又叫諸兒,是齊桓公的哥哥。在打獵的時候遇到了一頭巨大的野豬,旁邊就有人告訴他,這個野豬就是被齊襄公殺掉的彭生,齊襄公為什麼殺公子彭生呢?其實在這之前齊襄公跟他自己的親妹妹文姜有私情,這個事情敗露以後齊襄公就派公子彭生把文姜的老公給殺掉了,文姜的老公是誰呢?是魯國國君魯桓公,但是正在齊國進行訪問。路過人就要找齊國人要說法,這個時候齊襄公他就說了,他說這個都是公子彭生他自作主張辦的,所以彭生就成了替罪羊。按理說彭生冤死,齊襄公內心應該感到慚愧,但是一聽說這個野豬就是彭生,齊襄公就對這個野豬放箭,一邊放箭一邊還罵,說你還敢來見我。這個時候這個野豬就像人一樣立起來然後啼哭,這時候齊襄公是真的害怕了,就從車上摔了下來,把腳弄傷了,鞋就丟了一隻。在《左傳》裡頭是這樣描述的:

公懼,墜於車,傷足喪屨

這個“屨”也是古代的一種鞋。但是到這兒這個事情還沒有完。齊襄公後來派人去找鞋,但是沒有找到,齊襄公一怒之下就打了這些找鞋的人一頓鞭子。當天晚上齊國就發生了宮廷政變,叛亂的一方殺進了齊襄公住處的時候,發現了躲在簾子後面的他的一隻腳。這個事情在《東周列國志》中就被演繹了,說發現的是一隻鞋,而撩開簾子,發現齊襄公站在裡邊,腳上還穿著一隻鞋。所以齊襄公就被殺掉了。

楚昭王的心事

齊襄公丟鞋被賦予了神奇色彩,那麼在古代“鞋”究竟有著怎樣舉足輕重的地位?楚國國君楚昭王也有一段跟鞋有關的懊惱的親身經歷。

“”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第二個故事就是和楚昭王有關的。當年楚昭王率領軍隊跟吳國打仗,那個時候我們知道兵聖孫武正在吳國。所以戰爭的勝負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吳國大勝,楚國大敗。兵敗如山倒,這個時候楚昭王也只能調轉方向跟著大夥兒一起逃跑。跑著跑著突然發現鞋跑壞了,而且丟下了。按照正常人的想法,這個時候肯定不管這個鞋了,繼續逃命,但是楚昭王做了一件出乎人意料的事情。他停了下來,然後轉回頭跑了三十步,把一隻壞鞋撿起來,提著壞鞋光著腳繼續跑。在《太平御覽·賈誼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昔楚昭王與吳戰,楚軍敗,昭王走,而履決,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

這個裡頭“履決”就是鞋壞了。這樣一隻壞的鞋對於逃命沒有什麼幫助了,在生死攸關的時候給自己找一個負擔,所以楚昭王的這個做法有點匪夷所思。後來安全了,他的隨從就問他,你為什麼把這隻鞋看的那麼重要呢?楚昭王說了,說是我們楚國雖然窮一點,但是我怎麼會吝惜一隻鞋呢?其實我是想把它帶回楚國而已。因此楚國人民很感動,從此以後就形成了不棄舊物的風俗。

剛才這兩位丟的鞋,一個是屨,一個是履。屨和履有什麼區別呢?屨是編制的,履是縫製的。屨是用麻繩,草稈或者是皮條編制的,形狀跟我們印象中的草鞋比較接近。履是縫製的,鞋面可以是粗布,絲綢或者是皮革。在履當中有一種履是最高級的,叫做舄,它的底是木頭做的,而且前段要翹起,鞋面是絲綢做的。這種舄一般來講是帝王和高官穿著的。

為什麼這兩位對一隻鞋這麼看重呢?其實這主要是跟當時的迷信有關。齊襄公丟鞋這件事情直接就被賦予了迷信色彩了。楚昭王雖然沒有直說,但是你要說楚昭王僅僅是為了把這個捨不得舊東西,這怎麼可能。那個時期正是巫術盛行的時期,但是有一種巫術就是把人體上的一個東西,比如說頭髮, 指甲,或者是人隨身攜帶的一些器物,物件拿過去詛咒,我們的祖先認為這個會有效。而這個鞋恰恰是穿在腳上,踩在地面。相對於這個冠冕來說,它的地位叫做坤,而且冠是一頂,鞋是兩隻。我們知道單數為陽,雙數為陰,所以這個鞋的屬性也屬陰。這麼樣一個屬陰的東西當然就跟通靈的事情容易聯繫起來,所以丟鞋這在那個時候看起來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你看齊襄公丟了鞋,當晚就被殺掉了,楚昭王丟了寫,儘管回去把它撿回來,但是楚昭王命也很短,三十幾歲就死了。

正是因為這個鞋跟很多迷信連在一起,所以古代的人借別的東西都可以,鞋是不能借給別人的,所以鞋還有一個別名叫“不借”。那麼孔子丟鞋到底受沒受影響呢?前面講了孔子這個鞋是在蔡國丟的,而按《史記》上的說法孔子離開蔡國以後還活了十年。孔子去世的時候實際上是年逾古稀,壽終正寢了。從這個基本事實來看,孔子應該沒有受什麼影響。孔子一生對鬼神的態度叫敬而遠之,而且他也避免談什麼怪力亂神。

“”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那麼孔子為什麼會穿木屐呢?其實孔子穿木屐的理由史料上沒有交代過,不過結合孔子這個特殊的人,我們的確也能分析出來他穿木屐的一些道理。比如說第一個道理,孔子個子高,體重大,摩擦力和體重是成正比的關係,因此同樣品質的鞋底孔子穿起來磨損的就會快一些,因此他腳下的寫穿的時間就會短一些,所以得找一個鞋底比較硬的木屐恰好合適,因此木屐是孔子一個比較經濟的選擇。第二就是穿著木屐走路腳下會發出有節奏的“趿趿”聲,也許在走路的時候孔子內心裡頭在吟誦著詩句,或者是湧動這音樂的旋律。第三就是穿木屐走路比較慢,也許孔子就是想通過這個比較慢的節奏把自己的動作速度降下來,這樣更加溫文爾雅,那是一種修煉。確實在孔子之後,木屐逐漸逐漸地就成為了文人雅士的最愛。

魏晉文人的時尚穿搭

孔子丟的一隻鞋,卻成為了眾人追捧的時尚標籤。除了齊襄公,楚昭王丟鞋的怪談神論,在魏晉時期,木屐也成為了溫熱雅士的時尚裝備。那麼文人雅士與木屐之間都有哪些津津樂道的小故事?魏晉時期的文人雅士又都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木屐比較流行,當時的文人雅士都要有一雙木屐。魏晉南白超時期文人有三個特點。首先第一個,嘴裡要說那些玄之又玄的話。第二手裡頭要拿一個麈尾。第三腳下必須穿一雙木屐。這個造型是當時的一個標配,如果沒有一雙木屐,壓根兒就邁不進上流社會的門檻。

在東晉時期曾經發生過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少勝多的案例,東晉以八萬人打敗了前秦苻堅的八十七萬人。指揮東晉部隊打贏這場仗的這個人當時來自一個大家族,劉禹錫有一句詩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個“王謝”當中的“鞋”就是這個家族。這個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叫謝安,謝安當時在這場戰爭當中是什麼角色呢?是征討大都督,就相當於前敵總指揮。

“”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謝安在這場戰爭中表現的非常鎮定,他派自己的一些晚輩還有名將去領兵抗敵。謝玄是他的侄子,也被派去領兵。謝玄當時心裡沒底,因為畢竟兵力很懸殊,所以就想借到謝安家裡告別的機會向他討教這個仗應該怎麼打。謝安聽完了以後,就隨便敷衍了一句,說這個事情我早就想好了你不用操心了。謝玄回到家裡,心中總是很不踏實。隔了一天,他又帶著自己的朋友去了謝安家,想來找信心。可是沒想到一到謝安家,謝安就請他到下棋,平常這個謝玄下棋比謝安下的好,可是這個時候心裡有事,棋就總輸。下棋下累了,謝安又請他們去逛風景,一直到天黑、謝玄心裡都快急出病了。這個時候謝安才把這些將領召集到一起,給他們分配了具體的任務,講明瞭打法。

當東晉戰勝了前秦,捷報從前方送回來的時候,謝安正在跟客人下棋呢。拿到了捷報以後,看了看就放在旁邊繼續下棋。客人就憋不住了,就問前方戰況如何啊。謝安就輕描淡寫地說孩子們已經把敵人打敗了。在《晉書》中這樣記載:

即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

後來謝安把客人送走了,往自己的房間裡走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悅,手舞足蹈地回到房間,過門檻的時候,把屐齒弄斷了,自己都沒有感覺到。謝安在這場戰役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鎮定自若,從容不迫,舉重若輕,這種儒將風度的的確確非常值得人佩服,所以一雙木屐被他穿出了千年的瀟灑。

謝安的侄子謝玄,謝玄有個孫子謝靈運。謝靈運後來又對木屐進行了創新,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說“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這個“謝公屐”就是謝靈運發明的。謝靈運既然是謝玄的孫子,當然這個家裡頭有錢,有勢,也有名望,這樣家庭出來的 孩子往往與眾不同,所以這個謝靈運有什麼與眾不同呢?就是他喜歡開山挖湖,而且沒完沒了。《宋史》中這樣記載的:

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里,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就是說謝靈運這個人喜歡探險,他翻山越嶺,專門去找那些最幽深,最險峻的地方去,不管有多大的阻礙,他都能到達。他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因為他有一個神器,這神器就是他所發明的這個木屐。這個木屐有前後兩個齒,上山的時候把前齒拆下來,下山的時候把後齒拆下來,所以他能夠到達很多人到達不了的地方,所以他就看了更多的風景。因此這個人在山水詩方面很有造詣,很有成就。

重耳穿木屐穿出的是悲傷,孔子穿木屐穿出的是儒雅,謝安穿木屐穿出的瀟灑,而謝靈運穿木屐穿出的是張揚。一雙木屐在不同的人腳下就傳出了不同的感覺,而孔子穿木屐那種慢節奏和孔子的儒雅就看起來更搭。

“”腳著謝公屐”的“謝公屐”是什麼樣的?帶你瞭解“鞋”的歷史

孔子丟鞋的故事本來到這兒就應該結束了,但是孔子畢竟是孔子,由於孔子的身份比較特殊,所以他即使穿別的鞋,也會受到人的追捧,有的時候還會成為時尚。在唐朝的時候就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在《清異錄·衣服門》中是這樣記載的:

宣宗性儒雅,令有司效孔子履制進,名“魯風鞋”,宰相諸王效之,而微殺其式,別呼為“遵王履”

唐宣宗這個人性情和儒雅,他有一個外號叫“老儒”。他命“有司”仿照孔子履給他做了一種鞋,叫“魯風鞋”。由於皇帝的帶動,文武百官也紛紛地效仿,但是他們不敢穿跟皇帝一樣的鞋,所以就把這個鞋的樣式做了一些改變,變得更保守一些,簡單一些,這種鞋被稱為“遵王履”。唐宣宗為什麼會模仿孔子穿鞋呢?很顯然他是喜歡儒家,喜歡孔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