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在大銀幕上看著90年代的工體、後海、衚衕、北師大……覺得那麼親切又那麼遙遠。一晃二十多年過去,這個北京-臺北的故事,彷彿大夢一場。變的是我們,而齊秦,好像永遠不會老似的,含笑立在一旁,看幾代人走過了他們的青春。

——寫在前面

​最近看了部電影《大約在冬季》,感慨“飯圈女孩”追星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就是編劇饒雪漫老師這樣——身為齊秦的資深粉絲,一個很長一段時間人生奮鬥理想就是為了能和偶像見面的歌迷,她為偶像量身打造了一本單曲同名小說,又奉上了這部單曲同名電影。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主演是馬思純和霍建華,有意思的是人物設定:馬思純飾演的安然,是在北師大讀書的四川姑娘;霍建華飾演的齊嘯,是來北京創業開婚紗影樓的臺北攝影師。所以簡而言之一句話介紹整個劇情:

這是一個發生在北京的,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相遇、相戀、錯過又再次相聚的故事。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片子時間跨度20多年,貫穿這20多年的一個元素,就是“齊秦”。就像《甜蜜蜜》裡男女主人公經歷了那麼多聚散離合,見證他們感情發展的每一步,都有鄧麗君的影子在一樣。

如果要寫一部華語流行音樂史的話,“齊秦”這個名字,絕對是華語流行樂壇繞不過的兩個字。上個世紀80年代,這個一頭長髮、一襲黑色皮衣、滿臉寫著冷峻和帥氣的音樂人,成為了港臺進軍內地的第一批歌手,也瞬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巨星。作為創作型歌手,齊秦的藝術生命很長,身上也一直不缺乏話題:他和姐姐齊豫各自在音樂上的天分、他和王祖賢歷時十多年分分合合最終令人遺憾的感情經歷、還有他的那些,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爆款”的代表作——《大約在冬季》《狼》《外面的世界》……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年輕時期的齊秦

我還記得小時候參加一些我們當地晚會的錄製、或是觀看一些商業,巨星齊秦是請不來的,但總有一個保留節目是“齊秦模仿秀”,會有一個穿著和嗓音都刻意往齊秦方向靠攏的人,為大家獻唱。如果是商演,一定能聽到“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如果是晚會,壓軸的必然是《大約在冬季》……

電影《大約在冬季》的編劇饒雪漫,就是齊秦的忠實粉絲,17歲的她,甚至視齊秦為自己的心靈導師,習慣每晚聽著他的歌入眠,人生的奮鬥理由之一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見到齊秦。

饒雪漫把對的這種熱愛投射在了安然身上,在電影裡,同樣設定為四川女孩(饒雪漫是四川自貢人)的安然代替了她追星。電影的第一幕,就是她在1991年齊秦“狂飆”演唱會的現場門外四處求票。霍建華扮演的齊嘯買了兩張票,因為女友沒來而送票給安然,兩人因此得以結識。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這場戲是在工體實拍的。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工體來來回回去過上百次,但是看到劇組復刻出了一個90年代初的工體——那有年代感的舞臺設計、觀眾互動有代表性的紙飛機、顯得舊舊的光線、大喇叭裡傳出來的有些失真的廣播聲、還有觀眾樂迷們的著裝和髮型……都讓人恍若回到20多年前。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工體老照片

正因為這部片子時間跨度大,其間出現的很多場景和細節,現在看來都是文化符號和集體記憶——

比如安然就讀的學校是北師大,那個時候“大學”在國人心目中還是“象牙塔”,而師範類院校里斯斯文文、未來會成為老師的女生,正是許多人心目中“別人家女兒”和“中意的兒媳”最好的人設;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比如齊嘯來北京創業,開的影樓叫“今生今世”影樓。他是臺北人,上世紀90年代打著各種“臺北”標籤和旗號的影樓最為受追捧。那之前大陸哪有什麼“婚紗影樓”的概念,都說“照相館”,把“婚紗影樓”這個概念帶進大陸的就是臺灣人,而且影樓的命名、背後的班底都跟臺北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什麼“臺北新娘”、“鍾愛一生”(臺灣人創辦)、“薇薇新娘,來自臺灣”……

再比如安然大學畢業後的就業去向是主流媒體,北京本地報社記者,可以跑突發新聞現場也可以在副刊上寫專欄。這在90年代初被公認為是好工作,能長見識、積累人脈,而且名利雙收。我到現在還記得一批那個年代的名記,比如北京青年報的“安頓”,就是後來出版了《絕對隱私》的那位女記者。報社工作還不用坐班、有正式編制,對於女孩子來說真的是不二之選。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又比如下海創業熱潮興起後,在報社呆膩了的安然選擇出來跟大學同學單幹,成了一家電視節目製作公司的御用主持人。她們的模式是自制節目,然後賣給各大電視臺,在電視臺的渠道播出,也能成就自己的江湖地位。這個角色很像當年做《超級訪問》的李靜,有意思的是李靜也在片中小小客串了一把,演的是某個電視臺的版權採購負責人,在challenge馬思純為什麼她們的節目值得買。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節目《超級訪問》

嚴格來說齊嘯和安然一度都是“北漂”,那個年代不管你是臺北人還是四川人,要留在北京紮根下來,並且小有所成都並非易事。就算是找了好工作的安然,也要跟不對付的室友一起擠在單位分配的集體宿舍裡,室友不自覺深夜還吵吵嚷嚷,氣勢如虹懟回去雖然有效但肯定不是生活的常態;齊嘯在北京發展算是趕上了臺商在內地優厚政策的好時候,但北京氣候寒冷,一場嚴寒、一點風雪就能擊潰他跟女友的關係……“長安居,大不易”,在那個正值蓬勃發展萬象更新的年代,北京,看似處處是機會;可真要留下來,也處處是挑戰。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在看整部片子的過程中,身邊的朋友都在為安然和齊嘯一次又一次“就差那麼一點點”的錯過而扼腕嘆息,而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他們兩個在關係中的強勢程度,其實是和各自的經濟、社會地位密切相關的,甚至也隱喻了20多年來兩岸經濟的發展和文化輸出的方向。

最開始兩個人的相遇,齊嘯是小有名氣的攝影師,安然還是窮學生,齊秦演唱會的門票也是齊嘯慷慨送給安然的。這段感情裡,安然是先愛上的那個,也是更主動的那個。她給了齊嘯自己的郵寄方式,說希望齊嘯給自己寄一份當天晚上的照片。但在望穿秋水的等待中最終沒有收到。這很像那個年代的北京和臺北——北京有文化有底蘊,可是我們自己覺得土氣,覺得臺灣又文藝又洋氣,還有那麼多巨星:林青霞、三毛、秦漢、齊秦……不同於香港明星,他們除了顏值高以外,還給人一種書卷氣、有文化的感覺。就像齊嘯給安然的感覺一樣。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後來兩個人熟絡起來,有一幕是在衚衕裡的於教授家吃過晚飯後,兩人在後海一帶散步。齊嘯對安然說:“如果是在臺北,我會帶你去吃牛肉麵,去陽明山……”確實,那個時候的北京,夜生活還不發達。簋街上的第一家店“曉林火鍋”是1988年開起來的,但1991年的簋街還沒形成氣候,更別提什麼“後海酒吧街”,還有今天隨處可見的電影院、KTV……今年北京開始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很多商場有了“24小時不打烊”的服務,什麼密室逃脫、狼人殺的夜場也是異常火爆(我有訂過晚上11:00還很難約到的密室逃脫)。要是齊嘯和安然是在今天談戀愛,那北京自然有許多好去處。可那時候,我們確實更羨慕和嚮往臺北的士林夜市、陽明山夜遊、文藝書店夜讀(後來我們也有了通宵營業的三聯書店,一度還成為新聞上了《新聞聯播》……)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臺灣夜景

所以你看齊嘯在北京風生水起的那幾年,也正是臺灣文化對內地強勢輸出的時段。臺灣的音樂、電視劇、生活方式都在大陸備受推崇,連婚紗攝影也是臺灣的好。當年北京最繁華的地段都是來自臺灣的婚紗攝影品牌,店面都裝潢得大氣明亮,雪白的婚紗一字排開,美麗的樣片高懸廳內,讓人對美好的婚禮無限憧憬。雖然客單價不菲,大家也欣然買單——買的不止是幾張照片,而是對“臺北範兒”生活方式和婚戀場景的嚮往。

後來“婚紗攝影”這個概念開始成為“流水線”、“模式化”、“千篇一律”的代名詞,“攝影工作室”逐漸興起,大陸對於臺灣的盲目追捧也逐漸降溫。這個過程具體到電影裡,就是齊嘯的婚紗攝影店不行了,再加上家裡老人生病,他不得不回到臺北,開始了結婚生子、照顧老人、事業停滯、持續還債的“人生下坡路”階段。雖然片子裡把齊嘯事業的失敗歸因為合夥人的不靠譜,但其實那幾年,大環境已經變了。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當年作為“臺灣影視娛樂風向標”的瓊瑤劇,一開始都是臺灣女星的天下:林青霞、劉雪華、嶽翎、陳德容……90年代開始陸續出現擔綱重要角色、熠熠生輝的大陸女演員:陳紅、何晴、金銘……到了《還珠格格》時代,更是來自大陸“小燕子”趙薇的光芒完全蓋過了臺灣自己的女演員林心如。兩岸之間的文化輸出,方向開始變了。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瓊瑤女郎們

跟齊嘯形成鮮明對照的是,90年代末的那幾年,也是安然事業上突飛猛進、社會地位大幅提升的幾年:在報社積累了一批忠實讀者;擔綱家喻戶曉訪談節目的女主持,可以和明星、大咖自如對話;後期帶崑曲藝術進臺北交流,這看起來已經不是個簡單的文化演出,一定打通了蠻多的政商資源……這個時候的齊嘯,只能做那個“坐在臺下鼓掌的人”了,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感情中的強勢程度發生了大逆轉。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也難怪後來劇情演到齊嘯離婚,要到北京和安然再續前緣,描繪著未來共同生活的幸福畫面時,我旁邊的女觀眾吐槽說:“住女方的房子,開女方的車,每天還要接送你自己和前妻的兒子上下學,這不就是軟飯男麼……”

有意思的是,安然在劇中的人設是四川女孩(饒雪漫老師的私心!嘻嘻嘻)。四川妹子就是果敢堅毅,愛也直接,恨也直接,放手也直接,原諒也直接。

齊嘯作為臺北男人,溫文爾雅,卻也猶豫躊躇;不肯用強,卻也不敏於決斷。有位情感博主看完片子後對我說:“齊嘯不是渣男,他只是那種一輩子需要別人替他做決定的人”,這話很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選擇。彼時的臺北和北京,隔著山長水遠,一分別就像是一輩子似的。所以當時的齊嘯,面對家庭的變故也只能選擇放棄感情,返鄉照顧生病的父親。不夠勇敢,不夠瀟灑,但這是時代給他的侷限性。相反看看他們的下一代人,安然的女兒能夠對齊嘯的兒子灑脫說出:“我先不回洛杉磯了,我要去臺北查案!”輕輕鬆鬆就cancel了一個去美國的行程改去臺北——對於今天的年輕人而言,世界早已是“地球村”了,誰能想到當年他們的父輩,因為一段臺北-北京的距離,就以為是不復相見的訣別呢

片中還有個作為“對照組”出現的“暖男”於楓,北京男孩,北師大於教授的兒子,安然的學長,後來也成為她的伴侶。他的性格就是寬厚大氣,無私無悔,愛一個人就想看她過得好,不問回報不計代價。這也很像北京的城市精神和市民特性——包容,局氣,厚道,大方。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時移世易,站在2019年年末的我們回看這些感情,和這段過去了的歲月,再看看我們周遭的這個世界,肯定會有許多不一樣的況味——比如說現在最火的婚紗攝影品牌是大陸的“鉑爵旅拍”,你可能不喜歡這牌子,可是人家真的有錢,“咣咣咣”砸了好多綜藝的冠名,早就搶了什麼“薇薇新娘”之流的風頭;現在臺灣人都追《甄嬛傳》《延禧攻略》,連小S都是孫儷的粉絲;我們不再是臺灣人口中“吃不起方便麵”又沒見過世面的窮人,臺灣的朋友來到新落成的大興機場嘖嘖稱道;更別提現在什麼抖音、微信、支付寶早已在國際上大行其道……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臺灣節目怒贊大興機場

好像好多東西都變了。可是齊秦,他還在那裡,依然長髮、皮衣、不羈的眼神,彷彿穿越了時代的一縷風,歷時20多年,一直吹在兩岸歌迷的耳邊和心底。

這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情感較勁,最後究竟誰贏了?我不想劇透。不過齊秦,真是不老的大贏家啊。

ps:片尾有彩蛋,可以看到拍攝這部電影一些有趣的花絮,甚至很多人應該都可以在裡面看見自己的影子吧!

一場四川女孩和臺北男人在北京的較勁,誰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