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為村子招魂

村子漸漸空了,空了。

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

十幾年前,我國的自然村有360萬個,現在,只剩下270萬個。

古城周邊曾經有3000多個村。

2012年,有150個消失了,2019年光高新一個區就要拆掉68個村。主城區不斷拉大,村子越來越少了。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發展是好事,發展的速度把鄉村文明遠遠地拋在了後邊,鄉愁跟不上城市化步伐,剩下的只是嘆息!

在嘆息聲裡,老廟沒了,祠堂沒了,鐮刀、鋤頭沒了,老樹、澇池沒了……

故鄉還在,村子的魂已漸漸死去。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許多人漂泊在異鄉,或許成了白領,成了老闆,有的甚至成了異鄉人。

一談起故鄉,就有無盡的想象,彷彿又都還是個文化人。

誰也不願說故鄉落後、愚昧、貧窮,而願意被鄉愁美化著,藉以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無限思念和眷戀,以及不可磨滅的故鄉情懷。

儘管在外面都是人精,回到老家,回到故鄉,瞬間就被故鄉的愚昧貧窮淹沒,隨波逐流,或者無能為力,或者視而不見。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村子的那些懂鑽營著,成了老人教育的榜樣。膽大心黑,不擇手段,不計後果,敢於挑戰道義和法律底線之人,被許多村民當做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

許多進過號子的人像在國外留學鍍了金,儼然成了飛橫跋扈的畢業證書。

有錢,就是成功。錢包鼓,就是人上人。

德高望重成了可恥,被利益矇蔽的眼睛已經沒有了是非觀,錢就是權威。所以在農村,再也沒有了憑威望和德行成為村幹部的。

故鄉還在,但古老的鄉規民約、宗族家訓的血脈早空了,家長制、族長制被擊潰得體無完膚。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每到春節,返鄉潮在全國湧動,就是下刀子也要趕在年三十回到家,似乎童年的記憶在那時又回來了。

家家蒸包子,戶戶包餃子,殺豬燉肉歡歡喜過大年。

然而一年一年,年味越來越淡。過去,大年三十祭祖,初一走丈人,初二走舅家,初三待親戚,初五過後送燈籠,年要過到正月二十以後。

逐漸都沒了,現在一天走好幾家親戚,過年也成了形式。回來除了走親戚,就是打麻將玩撲克。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一座小小村子,晚上燈火通明處,準是一家“商店”。“商店”不為賣東西,而是擺滿了方桌、麻將桌之類,有的還有小二樓,桌子擠滿了大半個店面,商品卻不是十分齊全。

一座村子竟有十多家這樣的店。

早上九點左右,男男女女會不約而同來到習慣經常聚集的場所,不分晝夜,天昏地暗,肚子餓了,泡包方便麵或啃幾塊餅乾吃兩根劣質火腿腸喝一瓶啤酒就了事。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下雪、下雨尤是佳時。扎金花、挖坑、推對子、飄三葉一齊上陣了,夥伴們一年都沒有見過面了,此時風雲聚會一起,才個能一顯身手,一決高下。

有時候一年的血汗錢一夜輸個精光,還強作歡顏,諞著在外面的舞馬長槍。回到家裡後,夫妻吵鬧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唉聲嘆氣,這種現象屢見不鮮。

春節過後,打工大軍又滿懷豪情的北上或南下了,辛苦努力流淚流汗地、甚至低三下四地去掙錢,等待來年回來,依然重複同樣的故事。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現在的年輕人,給家裡買個空調兩千塊心疼受不了,買個手機半年數月一換,都是幾千塊,卻一點不心疼。

吃的喝的穿的全在網上採購,手機成了全民的愛好,每人都是低頭族,往往全家人捧著手機玩微信,電視開著卻沒有人看。

連吃飯的時間都不放過,晝黑顛倒,玩累了睡,睡醒了又玩,放任讓生活處於一種無聊的惡性循環。你看像不像清末的國民,人手一杆煙槍,像極了人家說東亞病夫的年代。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這些年,村上考上名牌大學的微乎其微,考上一般大學的也廖廖無幾,未完成學業輟學的越來越多了。他們自嘲著說,人家有點能力的都進城裡上好學校了,我們上的是沒有了好老師的爛學校,考不好情有可原。

於是乎,家長想盡千方百計,用盡關係,把平生不說的話都說了,不愛拉的關係都拉了,讓孩子進城讀書。

城裡的孩子拼命報各種培訓班,農村的孩子拼命進城,都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似乎對著,實際想想,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空心校園、空心村越來越多。故鄉還在,希望卻完了,可憐了,我們的下一代。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連熟人之間也成了點頭之交,老鄉都變得陌生起來。

許多村子人心惶惶,等著拆遷,有的一耽擱就是幾年,年輕人等著成為富翁。

老年人唉聲嘆氣,哀的是故土難離,哀的是自己已經看不清未來,世界變化的如此快,年輕人今後咋辦呀。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老人最見不得拆,高樓再高,我不想上麼,老家平天平地,再破再爛,也不嫌。

年輕人最愛拆,不勞而獲就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中年人也比較愛,自己辛苦大半輩子在土地上刨亂,也麼攢下幾個錢,如今有了錢,娃們還沒有到能做主的時候,自己也可以享享清福或者做別的打算,不想再和土地打交道了。

拆遷可以讓人一夜暴富,讓富人錦上添花,讓窮人有了尊嚴感。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拆遷就像是一場折騰。

折騰好了,新農村新天地。折騰瞎了,老百姓受苦。

許多村搬完了,安置樓遲遲未動,人們在期望中等待。許多土地原先的項目落實不了,村民成了沒有土地的農民。看著自己的土地閒置荒無,卻種不了。

上了樓算是城裡人,卻沒有固定工作。自己是農民,卻沒有莊稼可種。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而沒有拆的村子,許多土地也一直荒蕪著,人們在荒蕪土地的同時迷失了方向。

種糧食費事不掙錢,種子化肥還有耕種收割,算下來,費心巴力掙不了幾個錢,還不如不種,還能領村裡的糧食直補,種那划不來的莊稼幹什麼。況且家裡有人打工掙錢,也不愁吃穿。

種莊稼的方式也全然不一樣了,過去都是犁地、鋤草,如今全靠除草劑和農藥,多年以後,土地板結,甚至土壤中毒,莊稼減產甚至發生病害,也只能望土地而興嘆。

老人哀嘆而力不從心,年輕人無心於此。村莊的衰落,在不知不覺中不可避免了。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農事到了岌岌可危的時候,“農’已經不被當作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我們每天吃著糧食,卻讓農陷入不堪境地。

誰破壞了農業發展自有的生態平衡,讓農業陷入了急近功利的惡循環?

誰讓鄉愁失去?誰讓敬畏失卻?誰又導致了糧食和食品安全,人人自危?這個社會戾氣越來越重,究竟是誰的過錯?

心無所畏,行就難止。失去了敬畏的社會,換來了大自然的報復。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自己自食惡果,怪不得別人。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那些懂鄉禮,知農事的真正農民和鄉紳逐漸消失殆盡。

村子裡的老廟祠堂、老樹老宅城門樓也消失了,那些能留下回憶的鐮刀、斧頭、架子車、風箱、轆轤、拿丁丟方、老碗會也沒了。伴之的鄉規民約、傳統文化的丟失,鄉愁也漸漸淡化,根的意識逐漸薄弱,人逐漸失去敬畏,人心不古。

敬畏感逐漸失去了,人不再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先賢、敬畏傳統,沒有了敬畏,村沒有了魂,人沒有了魂。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失去了鄉規民約、失去了賴以自豪的鄉愁感、儀式感。

晚輩罵長輩,兄弟爾虞我詐,妯娌仿若路人,兒女打父母,不是人變了,是人失去了敬畏,啥事情都會幹出來。

現代文明和財富極大豐富了,人情味卻越來越淡化和缺失了。

鄉村城市化走的太快,文明被丟棄在後邊,村子發展的太快,村子人的思維還僵化滯後。城市的發展速度和人們思想的滯後產生了矛盾,就造成了根的斷裂。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現在,國學氾濫讓人寒心,就是因為許多所謂國學大師像耍把勢,光會奏樣子,看著像模像樣,把許多精髓丟了。

譬如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把“農”排斥在“國學”之外。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學失去了史、子、集。

那些音樂、書畫、數術、醫藥、建築、駢文、小說似乎就不是國學,國學被剝離得只剩下漢服唐裝和四書五經“之乎者也”。

對有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燦爛的農耕文明的中華民族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村子不死,路在何方

初春的一天,天還不是很暖和。在鄰村的安置樓下,一排足有十人的老婦,一個挨著一個蹲在牆根,像麻雀擠堆堆,目光呆滯,一言不發。門道進來一個人,特別是生人,才目光跟著轉動一下。

我沒有看到她們搬到新樓房的喜悅。那一刻,讓我無限感慨!那一刻,尤其讓我懷念,懷念村子。

村子沒了,村子裡的人都成了遊蕩的孩子。從沒有的覺得故鄉這麼近,卻那麼遠,只留下空落落的心。

故鄉也成了斷了線的風箏,老人看著村子的天空,誰能給我遙控回來?

別了,村子。

故鄉猶在,村魂已逝,我願意站在故鄉的冢疙瘩上,為你招魂!

(本文完)


本文作者提出的挽救村子,為村子招魂的措施,在最後,單獨提出來與大家探討。


招魂的措施之一

中國人都有一個詩酒田園的夢。南懷瑾先生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中國文化一直是以鄉土為基礎的,一旦村莊消失,文化也會隨之斷裂並流逝。必須足夠深刻的認識到鄉村的價值。

鄉村的生態離開了鄉村主體一味地只是為城市休閒服務並不可取,農家樂也只是“偽生態”。

所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自然生態和“記得住鄉愁”的文化生態價值應該統一


招魂措施之二

任何發展都不能以犧牲農民的鄉土情感基礎為代價,不能讓農民失去鄉土主人意識,發展美麗鄉村要以農民的鄉土認同感為基礎。沒有鄉土認同的鄉愁會只能是都市人的休閒心理的矯情表演。
城鄉共融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道路。充分理解農民不願走,農村的空村現象,開發的土地不要荒置,村落不再是髒亂差,形成農民人心不變冷的鄉村新態勢。


招魂措施之三

農村要有自己的產品,不管是特產還是綠色食品,要有特色,吸引城裡人。農村一般都有自己的獨特歷史,突顯這些鄉村的故事性,讓鄉村文化成為特色。

發展“一村一品”和“一鄉多業”機制,培育特色農業,譬如生態、景觀、旅遊、養生等農業新形態。


招魂措施之四

全域旅遊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一個好路子。當然這類有景區服務型的鄉村,休閒度假化鄉村,文化鄉居型鄉村,體驗型鄉村等等。
並健全農村法制,保障新態勢的農村健康發展。

招魂措施之五

要保留農村固有的精神傳承,老廟祠堂,鄉規民約,要讓儀式感得以延續。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當然,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矛盾是必然的,讓農民的鄉愁文明跟上城市發展,最起碼不落得太遠,才會讓農民真正歡心。

村子雖去,村魂依然在,鄉愁是不可磨滅的,鄉村是農民的鄉村,也是城裡人的遠方


這樣的農村才是真正和諧美好的鄉村。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