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海潮青年: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襟三江而帶五湖,東南丘陵上的山巒環抱著江西,只有北部鄱陽湖與長江交匯一帶有明顯的天然出口,就這樣,隨著地緣經濟的變化,鄰居們的“風光”與自己的“沉寂”成了對比,江西成了一位小透明。在東南丘陵上,江西曾經書寫過哪些華章,地緣又如何讓江西沉默?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置於東南丘陵上的江西,山巒聳侍,流水湯湯,大小不一的平原與盆地點綴其間,在古代社會,像這樣有山、有水、有田的地方,一定是理想的樂土,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已經描述得很生動了,然時光易逝,人事變遷,千百個春秋後,很多東西都不同往昔了。

江西似口袋,開合在於心

江西的格局神似口袋,西側被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縫合,東側被武夷山、懷玉山、白際山縫合,底部則被大庾嶺、九連山縫合,鄱陽湖與長江交接一帶是狹長的口袋出入口,大部分河流注入鄱陽湖之後從這裡奔向大海。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這片像口袋一般的地理區域,被稱為江右,或許是順長江而下,此地為右向,也或許是古人以西為右,而這裡處於大江上游(西邊),故稱江右。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把全國十道增劃到十五道,江南西道橫空出世,被簡稱為“江西”,這也解釋了處於長江之南的地區為何稱之為江西,實為江南之西半部也;從元的江西行省,明設江西布政司,清置江西省,及至民國、新中國成立,江西這稱謂不曾變過。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當江西把口袋打開,就會吸引人們前來,他們或許只是暫時歇腳,或許長久定居成為贛人,等江西再把口袋合上,這些勤奮聰慧的人們可以在這片丘陵上創造新的歷史,這一開一合,在於心境,更在於世事變遷。

東南丘陵與江西

我國三大丘陵之首的東南丘陵,橫亙在長江以南、雪峰山以東、東海西岸、南海北岸之間,在我國的地形中,東南丘陵是分佈最廣、最密集的丘陵區,也是面積最大的丘陵區,由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組成,其中江西部分的東南丘陵即為江南丘陵(部分)。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偌大的東南丘陵,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左右,以低山為骨架,少部分地區海拔超過1000米,這些高山聳立在丘陵之上,以江南丘陵的江西部分為例,在眾山環抱之中,裡邊還有廬山、玉華山、天湖山、于山等,此外就是眾多大小不一的盆地和平原了。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贛江貫穿江西南北,注入鄱陽湖,江西大部分的河流,由四周的山巒中來,沖積出富饒的鄱陽湖平原,從地理角度看,用贛鄱大地來描述江西最適合不過了,在古代社會,南下的避難的人們從江州(九江)進入贛鄱大地,江西以山川形勝庇護了南下漂泊的人們,包括高僧、道士、士族、百姓。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虎溪三笑圖》:陶淵明、慧遠、陸修靜相聚廬山

東南丘陵蘊藏著江西的寶藏,稀土、鉭鈮、鈾釷、銅、鎢是江西礦藏的“五朵金花”;東南丘陵讓江西擁有豐富的物產,大米、茶葉、油菜、油茶、柑橘、臍橙都能叫上名;東南丘陵塑造了江西的奇秀河山,孕育了江西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書院文化、風土人情,今天成為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山頂上的道教

說起道教,自然就想到了那些山嶽,江西也是道教分佈廣泛的地區,這得益於江西丘陵之上的奇秀山巒,這些地方是道士們“吸取天地靈氣”、修煉的好場所。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傳說,匡俗(也說匡裕)得道成仙的山得名匡山(即匡廬、廬山);也傳說呂洞賓遊廬山,在仙人洞修煉。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傳說,張道陵“丹成而龍虎現”的山得名龍虎山;這座山不僅有獨特的丹霞地貌,還是道教轉移的重要駐地,張盛把天師法裔從漢中遷到龍虎山,使它成為正一天師道的祖庭。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南昌西山上的玉隆萬壽宮,與江西文化和江右商幫聯繫甚密,是淨明派祖庭。江西的道教聖地還有很多,如上饒的三清山和葛仙山,樟樹的閣皂山,撫州的麻姑山,在古代的動盪時期,江西以其地形特質庇護了一心清靜無為的人,以其山川形勝為道士真人提供了絕佳的修煉道場。

山腰中的佛教

當北方陷入了十六國紛爭和北朝更迭,人們“衣冠南渡”避難,其中山林清幽的廬山之麓,成為高僧的首選地,從東晉的西林寺(廬山地區第一座佛寺)肇基,到慧遠創立東林寺,開創淨土宗,在隋唐時期,淨土宗對日本的佛教影響深遠。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馬祖道一師從南嶽懷讓,移住洪州(南昌)後創宗立派,後世稱之為洪州宗,是禪宗兩大派系之一;臨濟宗傳承了江西宜豐黃檗希運的禪法,系洪州宗門下分出;慧寂在袁州仰山,承襲溈山靈佑禪法而集大成,即為後世的溈仰宗;洞山良价在江西宜豐的洞山創宗,曹山本寂則在宜黃吉水(曹山)的曹山寺傳禪,兩者合一即為曹洞宗。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可以說,江西是漢傳佛教中國化的重要舞臺,東南丘陵的江西部分見證了佛教的中國化,他們在江西的丘陵之上,用中國本土的方式弘揚了佛教禪法。

綠茵掩映下的書院

私人講學在我國有久遠的歷史,書院教育正是源於民間的私人聚書講學,清朝學者袁枚在《隨園隨筆》中提到:“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時……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也就是說,最早使用書院一名的是唐朝官府,但以廣收圖書、聚徒講學為特徵的書院教育,則始於唐末五代。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唐朝域內有明確講學事蹟記載的書院有三所,其中江西就佔了兩所:皇尞書院、義門書院(陳氏書堂、東佳書堂);唐末五代,士人隱居山林讀書講學成為社會風尚,比較安定的江西,不缺山林清幽、環境適宜的地方,此時江西地區有13所書院,居各地之首。

唐貞元年間,李渤與其兄李涉曾經在廬山讀書,馴養一隻白鹿,寶曆年間,李渤就任江州刺史,便自己出資在曾經讀書的地方建臺築榭,取名為白鹿洞;南唐時,白鹿洞被建成了學館,置有田產,稱廬山國學,由國子監九經教授李善道掌教,這是南唐京城外唯一的一座“國學”;從私人自建的讀書之處,轉變為聚徒講學之所,白鹿洞書院上演了古代教育早期的歷程,由此它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書院的典型。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到了北宋,書院教育迎來了大發展,白鹿洞書院成了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書院;南宋淳熙六年,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拉開了南宋書院教育勃興的序幕,朱熹親手擬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也稱《白鹿洞書院教條》、《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了各書院的標準條規,其辦學模式被後世所效仿。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除了白鹿洞書院,像在江西甚為有名的鵝湖書院、象山書院都位於丘陵之上,白鷺洲書院則位於贛水的江洲頭,江西的山清水秀、幽靜清雅,是書院教育勃興的基礎,這些地方是隱居、讀書、講學、著述的佳地。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整個兩宋,江西有224所書院,比浙江多68所;元代,江西的書院數量為95所,比浙江多46所;明代,江西以287所書院還位居第一,比浙江多88所;直到清代,江西地區的書院才退居第三,被浙江(397所)和四川(383所)超過,數量為324所。

唐宋八大家,江西就佔去三家,江西的文脈,與丘陵之上的青山秀水有著莫大的關係,眾多的書院,讓古代江西大放光彩,書院的文脈在江西文化中是濃墨重彩的畫筆,亦在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獨樹一幟。

物華天寶的丘陵

王勃說:人中有英傑,因大地有靈氣;而我說:物類的精華,全在丘陵之中,普通到茶米果木等各種物產,珍貴的鉭鈮、鈾釷、稀土,儲量豐富的銅礦、鎢礦,還有地位特殊的高嶺土。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鄱陽湖平原盛產的大米,廬山、雲居山盛產的雲霧茶,成就了“四大米市”之一、“三大茶市”之一的九江,山川形勝也讓九江一騎紅塵;景德鎮高嶺村製作瓷器用的土,被稱為高嶺土,這優質的瓷土資源,成就了景德鎮瓷器,也成就了景德鎮自身,在千年的窯火中享譽全世界,“昌南”演化成了“China”。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煤礦,讓萍鄉拉開了江西近代工業化序幕,成就了“江南煤都”;豐富的鐵礦,讓新餘得以走上城市之路,鋼鐵工業的變化,讓新餘由縣變市;鷹潭的龍虎山是正一天師道的祖庭,丹霞地貌與道教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上饒的三清山亦是道教聖地,山川讓上饒出現了“隔河兩宰相,百里三狀元”的光景;物阜民豐的宜春,人們自古就善於在丘陵上進行農業生產,南宋范成大遊歷仰山,在《驂鸞錄》中首次出現了“梯田”一詞;王勃吟頌的“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臨川便是撫州,人稱才子之鄉。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處於羅霄山與吉泰平原結合部的吉安,綠水青山孕育了江右廬陵文化,此為贛文化三大流派之一,山水形勢成就了早期的革命搖籃;贛州的名號就多了,其中大多也以綠水青山為基礎,它是客家的搖籃,是世界鎢都、稀土王國,還是堪輿文化發源地之一;至於昔日的南昌,重讀《滕王閣序》。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在千百年中,東南丘陵讓江西在古代社會大放光彩,於此同時,東南丘陵也給江西帶來了封閉,不僅阻隔了江西與周邊鄰居的交往,也阻礙了域內的人們之間的交流,造就了江西的“隔山不同語、不同俗”,利兮?弊兮?只能說,自己的腳步越慢,別人步伐越快,就是弊大於利。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贛江蕩蕩,鄱陽湖煙波浩渺,在江西可謂天賜佳水,後來,江西卻日漸失去漁鹽航運之利;江西人勤勞樸實,勤儉之風深植人心,可是大部分人在本省不易發家致富;曾經,江西能以足夠的實力填湖廣、四川,可曾幾何時,江西據山川形勝而自守,守豐饒土地而貧窮,沒有在地緣經濟發生變化時積極改變,更在地緣經濟已經完成改變時左右搖擺,錯失了發展的天賜良機。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江西在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上,可在丘陵之上建設令人嚮往的山地旅遊目的地,把江西第三產業的潛力最大限度發揮出來,讓丘陵之中的綠水青山變現為百姓的財富;大口袋再也不要合上,努力把互聯互通做到極致,方能實現實體產業和服務業之間的互補結合,科教文衛也才能交相輝映,以此積累出綜合混一的充裕“省力”。

從江右到贛鄱大地,東南丘陵如何改變了江西

當下的江西,許多人以勤奮、踏實的秉性在省外謀事,這是地緣經濟的現實之必然,贛鄱大地可以此為契機,建好城市、護好環境、積累資源,而江西人向來有深厚的故土情懷,當你離開得足夠久,接收的先進理念足夠多,待你歸來就是江西難得的智力和財富,也許那時,江西能得以復興,真正實現崛起。

  • 《江西省地理與氣候特徵》,作者:汪甫
  • 《江西通史》,作者:陳文華、陳榮華
  • 《江西佛教史》,作者:韓溥
  • 《江西道教史》,作者:孔令宏、韓松濤
  • 《中國古代書院》,作者:王炳照
  • 《從歷史的跨度看江西崛起》,作者:王明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