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琅琊榜首張大仙


在中國談理財之前,首先要明白一點,中國是世界儲蓄率較高的國家,在前4大經濟體中儲蓄率排名第一。然後,從這一點上可以推導出很多理財行業的問題。

好,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試著推導一下,中國儲蓄率高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儲蓄觀念導致的,只相信儲蓄一種投資方式;

2、居民風險偏好問題,很多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3、國內理財產品供需失衡,不能提供針對化的理財產品;

4、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儲蓄存款差不多;

除了以上幾點外,事實上,在國內整個理財行業來講,還存在很多不規範的地方,很多線下理財公司明擺著掛羊頭賣狗肉,說好的理財產品到手就成了保險單,甚至有些大型銀行在業績導向下也玩起了這種把戲,名義上是在賣理財實際上卻在為某些保險公司導客流,以及各種飛單現象。

第一個問題:收益率

目前,人民銀行公佈的存款基準利率是,活期0.35%,一年前定存1.5%,兩年期2.1%,三年期2.75%,其他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下浮動。

打個比方,比如你現在拿100萬存工商銀行定存,1年利息是1.75萬,2年是2.25萬,3年是2.75萬,這個利息在你存入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到期直接拿到本息就可以。

再看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根據和訊網站數據庫統計的目前各銀行理財產品數據顯示,目前在售,預期收益率最低的是中國銀行的中銀匯增產品,到期日是2020年2月,到期收益率為1.75。

該產品屬於混合型產品,主要投向固定收益、貨幣、優先股以及外匯即、遠、掉期等衍生金融工具,收益浮動,不保證本金和收益。

同樣,目前在售,預期收益率最高的是興業銀行的結構性存款,2020年11月到期,到期收益率10%。

該產品也是混合型產品,主要投向銀行存款、貨幣市場以及部分投資於與黃金、外匯、利率、信用掛鉤的遠期、期貨、掉期(互換)、期權等金融衍生品,浮動收益,不保證本金和收益。

第二個問題:風險

可能大家也都看到了,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無論預期收益率高低,產品在配置資產的時候都會搭配的配置一些期貨、期權等高風險金融衍生工具。

特別是一些年齡大的人去銀行買理財,估計只聽到了預期收益比較高,但是對於自己所投資資金的去向就不大清楚,即使銀行的人給講了也搞不明白,只要收益高就行。

如果不是打包後取了個籠統的名字“銀行理財”,有銀行背書。但是,把這些產品一拆開會發現,資金投向的是一些連炒股的人都不願意碰的領域——期權、期貨等衍生品。

據艾瑞網研究分析,目前傳統銀行理財普遍存在供需不平衡、理財建議不可靠、嚴重風險錯配等問題。

但沒辦法,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相關信息和建議只能從銀行工作人員獲取,他們說什麼是什麼,不客氣的講,具有一定的不透明性,在業績的驅使下容易使投資者稀裡糊塗的購買了與自己風險偏好不對稱的理財產品。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的公開程度越來越大,人們漸漸意識到這裡面的貓膩,對理財產品的信任度下降,以及在目前“去槓桿”、“去剛兌”的大經濟背景下,與其去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不如直接存定存來的安全方便。

綜合上述分析,為什麼人們更願意定存而不是買理財,這裡面應該不僅僅是收益率高低的問題,還存在風險承受度、對理財產品發行機構信任度等多種問題。

既然如此,何必那麼麻煩,收益率差不多又何必去承擔本不應該承擔的風險!

最後,如果您認同筆者的觀點,請加關注並點贊。謝謝您的支持!


銳眼財經


可能是觀念不一樣,前幾年某寶還有5%的收益的時候,我幫我爸下載安裝了一個,放了幾萬塊錢進去,還給他設置了重重密碼,結果我爸一天到晚的唸叨那個錢要打水漂了,非要我給他取出來存銀行,最後拗不過他就給他提出來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接受新的理財觀,思維固化。


淅淅瀝瀝807


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認可了,習慣了,懶得搞了。

我跟我家人推薦過理財產品,結果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更在乎的是本金的安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你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我反正推薦過,因為我理財受益了,所以我也想我的長輩推薦過理財產品,當然都是些風險很低的,結果他們的反應卻讓我很意外。

很多人跟我說,不就比銀行還那麼一點嗎,搞來搞去多麻煩,我才知道對他們來說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根本就沒入人家法眼,還是習慣了放下銀行了,懶得折騰了。

現在理財騙局的頻繁出現讓人們對理財產品望而卻步

e租寶等的理財騙局,騙取的金額高達幾百億,說明我們國人對還是很喜歡接受這種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的,當時長期銀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觀念讓大家都忽視了理財風險,人們買這些理財產品的時候還以為這些理財產品跟銀行一樣,保本保收益呢,結果隨著這類理財騙局的不斷出現,人們的理財觀念也從不考慮風險到看什麼都是風險。人們無法分辨甚至懶得分辨現在這些4%,5%到底有多大風險,本著不投資就不被騙的思想,人們還是更認可銀行理財產品的。現在有人給我家人推薦理財產品,他們一律都是按騙子對待的。

所以現實就是很多人不懂複利,不在乎那一兩個點的收益,況且理財騙局頻頻出現也讓人更願意接受銀行理財產品。


出海抓魚潛水摸蝦


您好,關於您的問題,我想我可以作答

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買利息更高的理財、基金,而是選擇存在銀行裡

那我想原因有這幾點:

第一個就是風險問題。

其實要說風險,其實是與利潤並存的,利潤越高的相應的風險就越高。我老叔前幾年賺了點錢,準備拿著這筆錢買個房子結婚過日子的。後來他朋友找到他拉著他炒股,本來我老叔沒答應,後來經不住炒股一下子賺個幾十萬上百萬的誘惑,就同意了。剛開始買了幾家小公司的股票,賺了幾萬塊,心裡樂啊。後來就開始幹大的,把賺來的錢大多都投進去了,誰承想那公司股票暴跌,一水的綠色,把這幾年賺的錢連本代利全賠進去了。雖然這個不是4%-5%的理財,但是利潤大於這個,我就用這個舉例子了。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把錢買理財,還是出於這一點考慮,就是風險比銀行大。

第二個就是思想問題

如果說年輕人可能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所謂的新鮮事物,那上了年紀,爸媽那一輩的,就很難接受了。別人的家長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爸媽的錢,可全都給銀行裡存著呢。我過年回家的時候也告訴過他們就是去理財,但是他們都給我拒絕了。這可能就是思想的問題吧,他們一時半會還接受不了這種理財方式。

還有風險低收益相對高的,就是國債。

現在我國如此的強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沒有風險問題。

謝謝您的瀏覽,如果您有什麼建議或意見,歡迎私信。

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的話,歡迎您關注我,萬分感謝!


財師講堂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財來不會晚


年化利率4%-5%的理財收益確實比銀行2%-3%的定期收益高,但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情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投資理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理財雖然收益高,但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有些理財的風險雖然很低,但也很難保證不會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而銀行定期存款是屬於保本保息的投資,不僅本金不會有損失的風險,還有穩定的利息收入,對於投資觀念比較保守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雖然銀行的定期利率低了點,但至少本金是安全的。

第二,現在很多銀行除了賣自家的理財產品外,也跟保險公司合作,幫保險公司賣起保險產品,近幾年來也經常看到網上有客戶到銀行買理財卻被工作人員忽悠買了保險還渾然不知的新聞,而就是這樣的新聞讓不少客戶對理財敬而遠之,雖然理財的收益高,但是也存在被騙的風險,還不如存銀行定期來得實在。

第三,社會上很多人的存款都是通過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攢下來的,每個月就那麼點工資,好不容易攢個幾萬塊,拿去投資理財,萬一失敗,本金損失,幾年的工資就這樣沒了,對於工薪階層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了確保自己存款的安全,銀行定期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是最適合不過的選擇。


夢幻財經


我的錢有70%左右都在4%—5%的理財中,剩餘還有30%在股票裡。從風險偏好上來說,我自認為應該算是平衡型的客戶群體。

我的父親幾乎所有的資金都在大額存單之中,還有一小部分在餘額寶裡。他的大額存單,存款期限較長(三年),存款利率在4.1%左右。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穩健型客戶群體。

我的祖父將所有的錢都存成了一年定期,一年去一次銀行,辦理轉存,不厭其煩。從風險偏好角度來說,他算是謹慎型客戶群體。



我是銀行從業者,每年都在向家裡人灌輸如何理財的觀念。父親和祖父各自堅持著自己的投資選擇。我們三代各有各的選擇,也各有各的追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除了風險偏好各有不同以外,存款的特點與方式也影響了我們的選擇。

我的抗風險能力強,理財雖然不保本,股票雖然容易被跌停,但它們都給了我財富增值的希望。我需要這樣的希望讓我在領到薪水時不至於失望。

大額存單的起存金額比較高,非常適合父親這種攢了一輩子錢的人。讓我去存,我還夠不到起存金額。再加上,三年期間不用往銀行跑,滿足了他嫌麻煩的訴求。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也滿足了他對本金不能損失的堅守。

祖父的金額不高只有四萬塊錢。對於快八十的他來說,不折騰就是最好的選擇。別說存款本金了,就是存款利息出了點問題,我們都擔心他的身體承受不了。

我們祖孫三代的做法只能覆蓋一部分人群,還有一類人群卻相對可憐。

因為我的存在,經常在家裡講一講什麼產品好,什麼值得購買。可是,還有很多家庭沒有如我這樣瞭解銀行產品的人存在。對於他們來說,每選一次理財產品都是拿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在“賭”。

單就從風險偏好的人群數量來說,風險偏好較低的人數遠遠大於風險偏好較高的人群。這與理財知識有很大的關係。你在農村推薦理財,得“連哄帶騙”。辦存款辦成了保險也多出現在這些地區。你在城市推薦理財,就像推薦存款一樣簡單。

沒有理財知識,風險偏好低,不願意“賭”,結果就是選擇了利率低的存款。

總結:

你有你的利率追求,他有他的風險考量,大家都在理財。只有選擇之差,沒有高低之分。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這其實沒辦法一概而論,但主要的原因可以分為3個方面:

1、銀行理財開始現違約。

其實放在現在來看銀行理財違約已經不足為奇了,但在2018年初那可是老百姓無法接受的事實。2018年初,銀行資金不斷收緊,最終招商銀行被爆出10億元理財產品違約。那時的銀行理財已經不再是“保本保息”的代名詞了,也正是因為銀行理財打破了剛兌,使得人們對於銀行理財的看法開始發生了微妙變化。

與基金一樣,理財產品也是間接投資工具,它主要投資於貨幣和債券市場,安全性較高,因此受到老百姓的青睞。2018年新頒佈的“資管新規”放開了公募理財產品的限制,允許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這麼一來理財產品可投資的範圍廣了,風險自然也就大了,習慣了保本的資金自然也就不適應了。


2、理財收益下滑,定期理財鎖定期相對較長。

買過理財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現在理財收益率逐步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對於我們來說影響最大的則是,如果你想獲得更高收益的話,必須拉長理財的投資期限。

比如活期理財收益在2.8%-3%左右,月度和季度的在3.6%左右,一年期的在3.8%左右,雖然收益均是定存的好幾倍,但也同樣面臨著較長的封閉期限,而這對於那些比較保守,或者對流動性要求高的客戶來說,顯然不合適,因此綜合衡量一下風險,覺得定存還是更安全。



3、智能存款和結構性存款。

所謂智能存款是指一些中小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平臺推出的新型存款產品。有的平臺該類存款利率最高活期年化收益可達4.5%,期限從14天到299天、收益4%-4.8%不等,計息方式為分檔計息。另一種就是結構性存款。本質上就是將你的存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錢存入存款,另外一部分則投資於期權、期貨等高風險金融衍生品。這時當衍生品資產價格漲跌時,你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則會放大,如果是保本型的話,損失也有一個保本的基礎收益,一般來說是活期收益或者略高一些。

比如某款指數類結構性存款的收益浮動區間在0.2%-5%,即最低有保本0.2%,最高可能獲得5%。當某標的指數觸及產品說明書標明的某個點位時,該產品的收益會隨著指數的上漲而上漲,反之亦然。不過整體來看,目前銀行理財的風險水平還不算太高,目前國有大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絕大多數理財產品均未出現違約情況。普通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可以根據產品說明書上的公示信息來判斷其是否安全,比如資金的投資範圍,託管人(銀行)的資質等一些可以間接反映該產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標。


雲鋒招財魚


近期,有媒體報道,現在很多內地市民寧願去銀行存定期,也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所以,該媒體得出的結論是,部分中老年儲戶理財思維不更新,不去學習,自然只能跟著慣性思維,有錢就存銀行,幾年下來,存單並沒有增加多少錢,更跑不贏日益上升的通貨膨脹。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理財的方式,並無所謂對與錯。這些年來,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卻變成了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或者飛單,這種事情比比皆是。而那些風險厭惡型的儲戶為了資金的安全,寧願把錢存銀行,這也無可厚非。

事實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與把錢存定期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早在2018年5月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國家就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因此,現在我們購買的理財產品都屬於不保本保息的。雖然說,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本身具有的風險性並不高,但是對風險極度厭惡者,是無法接受任何風險的。

與之相反,存款則不一樣了,在我國,存款可以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在50萬元的範圍內,這基本上覆蓋了所有儲戶的利益,即使銀行破產也可以獲得全額賠償。所以,對於銀行來說,存款是屬於剛性兌付的產品,銀行到期必須無條件還本付息。

而理財產品已經是不保本不保息了。而且理財產品給出的4-5%的利息,對於存款來說差距不大,因為,如果你選擇大額存單,定3年期,或者存定期3年,利率也能達到4%以上。既然這樣,廣大儲戶為啥一定要選擇理財產品呢?

更關鍵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只是預期收益率比定期存款要高一些,但也存在著流動性不佳的風險。也就是說,客戶如果買了理財產品後如急需要用錢之時,理財產品是基本屬於封閉式運作模式,即在產品未到期之前是沒辦法贖回的,所以碰到這種事情就比較麻煩。雖然說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平臺,但是掛單轉讓也要有人接手,否則仍然無法提前贖回本金。

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欠佳相比,銀行的大額存單往往具有靠檔計息的功能,屬於隨時都可以取現的產品,且利息損失也較小。即使不是大額存單,如果一旦客戶有急用,定期存款最多算是活期儲蓄,本金還是能夠及時提出來的。所以說存款的流動性遠遠高於理財產品。從流動性角度來看,很多儲戶更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任何一個產品,其收益率的高低背後是有特定原因的,收益率是各家銀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而得出來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高一些,但是風險和流動性就會比定期存款要差一點。而一些中老年儲戶厭惡風險、追求流動性安全的,自然會選擇銀行定存,而且目前銀行定存三年期的利率也有4%以上。在銀行理財產品優勢不太明顯的情況下,人們選擇把錢存銀行存款也並不能說失當之舉。


不執著財經


前幾年餘額寶出現之前,很多P2P平臺給出的理財收益非常高,大部分達到年化10%以上。可是結果這些平臺大部分跑路了。也就是說,這種高收益的平臺風險非常大。可能會導致血本無歸。

而餘額寶出來之後,理財的收益達到5%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又安全又有高收益,大部分人也喜歡把錢存到餘額寶裡面去。可是,這兩年來,餘額寶的收益也降下來了,基本都在3%以下。而且餘額寶又有很多的限制。這就使得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不想往裡面存了。

銀行上面也有4%以上的理財,也有2-3%的定期存款。可是經歷了太多的理財出事的問題,人們的心理變得保守了。定期存款再怎麼樣也不會沒了。而4%以上的理財上面也註明了不保本的收益。說是4%,到最後真的不知道有沒有。

雖說銀行也是比較安全的,按理說一般推出的理財收益也能達到。可是,也有達不到而拿不回本金的情況,經過媒體不斷報道,人們能承受的風險就更小了。

比如說,我有10萬元的資金交給我老婆時,這筆錢是用來將來小孩上學用的。可以存一段時間。當我打開銀行上面的理財時,看到上面的風險提示,心裡還是很虛啊。不能為了多兩三個點的理財就賠本了,這是小孩上學的費用啊。所以,最後還是會狠下心來做定存,即使利息只是理財的一半也願意。因為安全無風險啊。相信大部分也是這種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