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為股權市場添薪?障礙仍存 元年難啟

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理財子新規”陸續出臺,業界稱“資管元年”。

2019年,伴隨數家理財子公司落地,“理財子公司元年”開啟。

從2003年第一款理財產品發行至今,中國的銀行理財已走過了近二十年的發展道路。背靠母行雄厚資金資源,浮出水面的理財子公司給近期頗有些暗淡的資管行業吹來了一陣春風,私募股權類基金和母基金都翹首以盼。

不過,企盼情緒之外,理財子公司入局股權投資市場的障礙並不易消除,2019元年起步,未來之路尚難清楚。

理財子公司為股權市場添薪?障礙仍存 元年難啟

理財子公司再添新兵。

11月1日晚,招商銀行公告稱,銀保監會已批准該行全資子公司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此前的9月29日,招商銀行向銀保監會正式遞交了招銀理財開業申請。從申請到開業,一個月的時間,招銀理財即呱呱墜地,速度驚人。

01 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忙

這不是招商銀行一家的速度。自2018年相關政策出臺後,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申請、籌備等就一直馬不停滴。

2018年4月,央行等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要求具備證券資金、託管資格的商業銀行在資管新規過渡期之後,必須要成立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銀行理財拉開轉型大幕。2018年12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頒佈,標誌著銀行理財業務新時代正式開啟。

目前,有統計顯示國內已有33家銀行宣佈擬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五大國有銀行與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開業;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獲批籌建。

理財子公司為股權市場添薪?障礙仍存 元年難啟

銀行理財子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市場一片期待。不少聲音認為,隨著理財產品完成淨值化轉型,以固收類資產配置為主的“保底保收益”運營模式將逐漸向更為市場化的模式轉變,理財產品中權益類資產配置規模有望大幅提升。

02 20年發展待升級

銀行理財產品至今已走過了近20年的歷程。

2003年,中國銀行推出“匯聚寶”外匯理財產品,第一次使用了“理財產品”的名稱。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中國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成為第一支面向個人客戶的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

2005年,原銀監會頒佈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明確了銀行理財的定義和委託代理關係,確定了理財產品的分類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並設定了5萬元的“起購門檻”。此後數年,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突飛猛進。

高速發展的同時,風險也隨之而來。隨著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運行模式由“資金池”向“資產池”轉變,在發揮組合管理、分散風險、留存收益的優勢外,運作不透明、風險揭示不足的問題也開始顯現,市場風險加大。

此種背景下,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佈,在打破剛兌、禁止錯配、消除嵌套等多個方面對資管業務進行了規範。不過,在讓資管市場冷靜的同時,下游的創投市場也似乎步入了一個冷卻期。

03 為股權市場添薪?制度障礙消失市場障礙仍存

市場的期待與期盼下,理財子公司的紛紛成立似乎有望為冷卻的創投市場添上一把火。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就曾稱:“銀行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向直接融資市場滲透,逐步實現間接融資體系向權益市場的導流。”

已有先行者。工銀理財在公司成立發佈會上,推出了科創主題的私募股權產品——“博股通利”。該產品將選取具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直接投資未上市的股權,後續主要通過科創板上市退出。

不過,觀望者或更多。股權類產品一般期限較長,而銀行理財面對的多是個人客戶,如果產品期限太長,到期無法退出,銀行就會成為客戶追討的對象。這是商業模式的變化:原來都是強擔保的產品,但是資管新規後,壓力全給了銀行。

2018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顯示,權益類資產配置僅佔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的9.92%。任澤平也發文認為,銀行理財的個人客戶風險偏好較低,且短期難以出現明顯變化,這決定了短期內理財子公司仍將以低風險、固收類資產為主,權益類資產配置面臨瓶頸。

招銀理財最新發布的產品就不是從投資策略或資產投向維度劃分;它是根據基礎客群、養老金客群、金葵花及金卡客群等六大客群的不同偏好與需求,每一類客群發佈兩隻開業產品。

對於銀行理財來說,個人客戶之外,機構客戶的制度障礙仍不少。比如,人社部規定年金只能投資保本產品,因此無法投資銀行理財。

據瞭解,市場之所以對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產品期望如此之大,是因為此前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確進行過不少權益類投資,很多股份制銀行2013年起就對基金進行了投資。但資管新規出臺後,這些投資已感受到不小的壓力——資管新規定下的過渡期截止日是2020年底。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產品,制度障礙已不是主要原因,但市場障礙仍難消除。

據介紹,如果一個短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6%-7%,那會比較受歡迎,但期限超過10年就很難賣動了。“中國LP的訴求就是不能等;而且,長時間的投資股權,那可能就不如投一個債權了。”“投資創投這類基金,不是說不做,而是暫時不做。”

政策希望對此有所推動。10月25日,發改委聯合多部委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創業投資基金和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這兩類基金豁免了多層嵌套。

不過,期限錯配如何解決、未來新增投資是否有更明確的指示,業界仍有諸多不解。此外,理財子公司投資股權類產品後,若股權上市後其是否是三類股東,證監體系尚沒有明確。

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前,理財產品已經投資的股權產品,如今業績如何也需要進行回溯檢驗。

“現在各家銀行的理財都在等,所有領導心目中最大的壓力就是敢打破剛兌。”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發佈的政策都是從資金需求端角度考慮,包括人行和銀保監會等資金供給端的監管部門目前看還是以防範金融風險為監管主線。

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產品的觀望情緒尚濃,投資母基金這樣需要超長期持有的基金更難可期。

母基金的存續期大都在10年或者10年以上,這對於銀行理財的個人客戶或許是很難接受的現實。而且,“如果這麼長的期限,銀行為什麼不自己去做一個母基金,為什麼要去投一個母基金?”

對於股權類投資市場,銀行理財子公司這把火,或許並不那麼容易燒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