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有没有危险?需要怎么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详细分析

窦性心动过缓有没有危险?需要怎么治疗?

一、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诊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点:

1、P波必须是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Ⅱ中正向,aVR中负向)。

2、P波频率小于60次/分,一般在40~60次/分之间。

3、P—R间期大于0.12秒。

窦性心动过缓时,T波振幅常偏低,Q—T间期较一般为长,U波有时较突出。窦性心动过缓合并PR间期延长(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少见,这是因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既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也可影响房室传导时间使之延缓。窦性心动过缓可慢至35次/分,但一般多在40次/分以上。窦性频率如小于40次/分,应疑有窦房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有没有危险?需要怎么治疗?

二、与其他心动过缓相比较,窦性心动过缓的特点是:

1、多同时伴有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2、其频率易受心外植物神经张力的影响,如运动、情绪激动或注射阿托品,可使心率增快,心律不匀齐消失;平卧及休息时心率则更为缓慢。窦性心动过缓在心电图上必须与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结性心律及心率级的心房扑动或颤动相鉴别。特别是2:1的房室传导阻滞,当阻滞的窦性P波隐埋于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中时,最易误诊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发生原因主要为心外性原因 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经心外神经而起作用或直接作用于窦房结。

(1)迷走神经中枢过度紧张,如脑瘤、脑膜炎、脑出血、脑水肿所致的颅内压升高、黄疸、神经官能症与精神分裂症(早发痴呆)等。

(2)按压颈动脉窦或眼球、呕吐、忧虑、受惊,或见于肠梗阻、泌尿系

结石、胆结石等疾患时。

(3)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或正常人在睡眠时。

(4)营养不良.

(5)血钾增高或pH改变。

(6)某些发热性传染病如伤寒、流感、白喉等的恢复期。

(7)尿毒症

(8)某些药物的影响,如鸦片、蛇根草制剂、心得安、洋地黄、新斯的明及麻醉药等。肌梗塞、心肌硬化、心包炎、心内膜炎及心肌炎等。也可能为一过性的窦房结炎症(10%风湿性心肌炎有窦性心动过缓)及中毒性损害所引起。心肌病变引起的性心动过缓。有时也有迷走反射的参与。文献述及有些迷走神经反射可发自左心室,例如后璧心肌梗塞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与低血压,即由于左心室迷走反射兴奋所致。窦性心动过缓也可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四、绝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是神经性的,只有少数病例是心肌性的。两者的区别如下:

(1)前者多同时存在其他迷走神经亢进征象,后者则缺如。

(2)前者心率不甚稳定,植物神经张力改变时(如深呼吸、运动、注射阿托品等),心率常随之发生变化。后者心率相对稳定,上述因素不能使之发生显著变化。

(3)前者心电图除P—R间期略延长外,一般无其他变化。后者心电图则常显示有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心肌炎等变化。

多数窦性心动过缓,特别是神经性的,并无重要临床意义。一般很少产生症状,因它可增加心量,所以每分钟心排出量并无减少。但如心率持续显著减慢,可致气短、疲劳、头晕、心区痛,偶可出现晕厥;也可诱发期前收缩、窦性静止等心律失常。在老年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可引起脑血管机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如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由于正常心肌减少及心功能减退,因而不能代偿,这样当心率减慢而心搏量未能相应代偿增加时,可使血液流入心、脑、肾减少,促致这些器官缺血。

此外,急性心肌便塞或药物麻醉中出现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可能是较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的先兆。有人报告138例手术中发生的心跳骤停,80%先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的治疗,亦应针对病因。 手术麻醉中发生的显著窦性心动过缓,须迅速采取措施,如应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等以增加心率。急性心肌梗塞伴发的窦性心动过级,亦须及时使用阿托品及(或)异丙基肾上腺素。一般的窦性心动过缓虽勿需特殊处理,但如心率经常过慢,患者常不能耐受,应给予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或其他拟交感神经药物。有晕厥症状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除上述药物外,必要时须按置心脏起搏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