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兵圣的孙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盧豔


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已经做出了回答。

孙武一生主要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是辅佐吴王阖闾成春秋五霸之一;二是留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而光照千秋。

一、孙武其人

孙武,即孙子,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军事家,兵家的创始者,被誉为“兵圣”,并称之为“古代东方第一战略家”(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孙武原为齐国田氏的后裔,年轻时很想有一番作为。

(1)、辅佐吴王阖闾成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齐国内乱。孙武时已30岁,恐受株连,挈妻子奔吴,隐于穹窿中,潜心研究军事,写作兵法,最终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

后经吴国重臣伍子胥向吴王举荐:孙武“幼通兵法 造诣很深,自己著述,写有《兵法》十三篇。…如果能得到他当军师,吴国可以无敌于天下。”(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孙武向吴王阖闾进呈其所著《孙子兵法》。

此时吴王阖闾正立志称霸天下,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因此器重伍子胥及重用孙武,并封孙武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令其操练部队,以不断提高将士的战斗素质和作战能力。期间孙武‘’练兵斩姬‘’竟传为一段佳话。

待吴富国强兵之时,吴王倾全国兵力,交给孙武、伍子胥等伐楚。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昼夜兼程,直扑楚国东北境,吴军因深入敌境,无不置死地而后生,最终楚军全线崩溃,孙武抓住战机,迅速强渡汉水,直捣郢都,几近将楚国覆亡。

在这场战争中,孙武指挥数万吴军,以少击众,大破楚军20万,五战克郢,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经此一战,吴国声威大震,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大的打击。《中国通史》。

终使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中华上下五千年》。

史评:‘’春秋之际,要盟之主。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内果伍员之谋,外骋孙子之奇。胜强楚於柏举,栖劲越於会稽。‘’

(3)急流勇退

孙武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待其功成名就之后,遂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正印证了孙武自己那句名言‘’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 计篇》。反观伍子胥未听所劝,不知进退,最终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有史赞曰:孙子之才,料敌如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不授爵禄,知亡知存。 身出道显,身去名成;书十三篇,兵家所尊。

二、旷古烁今之《孙子兵法》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古代兵学文化最早、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世界军事理论“瑰宝”而流芳百世!

《孙子兵法》大体总结了春秋时代重要军事斗争经验,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和不断的加工润色,到战国中叶才整理成书。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五经七书》之首。

它总结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创立了军事理论。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败有‘’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计篇》主张‘’道‘’(即政治的修明)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的战争指导原则。强调要力争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通过奇正之变,因敌而致胜。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虚实》。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的问世,是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公元7世纪时,便传到日本。18世纪以后,又被译为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受到各国军事理论家的高度赞扬,他们公认“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中国通史》。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超凡入圣之孙武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它其中包含的战略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手机用户50902211138


孙武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祖、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受家庭的影响孙武从小就喜欢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齐国的纷争和内乱使孙武18岁时便离开齐国,到了吴国。

到吴国之初孙武先在吴都(今江苏苏州)郊外隐居著书,等待时机。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后遍求人才,想成就霸业。大臣伍子胥便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将写成的兵法13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后赞叹不已,他要孙武实际演练一下看看效果。为了考验孙武的才干,吴王没有给孙武士兵,而是交给他180名宫女让他操练。

孙武毫不在意,他将宫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做队长,带领宫女听令操练。孙武向宫女们讲完操练口令之后,便命人擂鼓操练。但宫女们根本不听他的口令,只觉得好玩儿,大笑不止,队形也变得大乱。孙武立刻下令将两名美姬队长斩首,以肃军纪。吴王吓得赶忙派人传令给孙武:“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姬,寡人吃饭都不香了,请赦免了她们吧。”

孙武却以“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斩杀了吴王的两名美姬,然后又任命两人做队长,继续操练。这次很快将宫女们训练得进退有序,阵形严整。

吴王虽然失去了两名爱姬,但最后还是拜孙武为将军,因为他知道孙武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难得的将才。在这方面,吴王还是有一些气度的。

公元前512年,孙武随吴王和伍子胥征讨楚的属国钟吾(今江苏宿迁东北)、舒(今安徽庐江县西),连战连胜。阖闾就想乘胜直捣楚国都城,孙武却劝阻道:“楚军现在还不能轻视,况且我们现在灭掉两国之后已经很疲惫,应该收兵休整,待机再战。”阖闾于是班师回国。

伍子胥和孙武确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集主力迎战。但楚军一出,孙武却率吴军撤退了。当楚军刚返回时,吴国派出的第二支袭扰军队又开始了行动。这种车轮式的袭击战搞得楚国被动应付,军队疲惫不堪,国力也消耗严重,致使一些小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在袭扰中大有收获。

公元前506年,孙武又运用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战法打败了楚军。当时,楚国围攻吴的属国,即一个小国蔡国。孙武率领3万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军见势不妙,赶忙退兵,在汉水设防。没想到孙武却突然弃船登岸,从陆路奔袭楚国腹地,给楚军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孙武并没有用全部兵力奔袭,而是精选了3500人做先锋,披坚执锐,轻装疾进。等到了汉水东岸,楚军迎击时孙武又领兵后撤,引诱楚军追击,三战三胜。此后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孙武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冲乱了楚军的阵脚,然后吴王率领主力攻击围歼,又大获全胜。以后孙武用半渡而击、乘楚军用餐时攻击等灵活战术打得楚军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孙武的神勇指挥,从柏举之战到占领楚国国都郢,吴军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楚王仓皇而逃。孙武以3万破楚军20万,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新王勾践继位,国内还未完全稳定,阖闾觉得有机可乘,他不听孙武劝阻,在准备不足时就匆忙出兵。结果大败,阖闾也因伤重而丧命。

太子夫差继任吴王后,孙武和伍子胥一起整军备战,在公元前494年终于击败越国。

当时,勾践领兵从水路进攻,夫差则以十万精兵迎战,孙武和伍子胥夜里派出疑兵,在两翼举着火把助势攻击,夜幕中火光照亮了天空,向越军包围过来,加上喊杀声,致使军心动摇,在吴军的猛攻下越军全线溃败,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最后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而是和勾践议和,养虎为患,后来又放勾践回国,纵虎归山。在夫差到北方会盟称霸主后没几年,吴国便被卧薪尝胆恢复元气的勾践灭掉了,夫差也落得个自刎而死的悲惨结局。

孙武虽然帮助吴国建立了霸业,但夫差日渐骄横,不听忠言信谗言,逼死功臣、忠臣伍子胥,孙武见状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辅佐吴王统一南北的大志已无法实现,为免遭杀身之祸,便隐居深山,修订他的兵书去了。

孙武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道,最主要的还是他留下的那部兵家圣典——《孙子兵法》,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这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的军事家。

孙武的军事理论不仅对现在的军事方面有重要影响,日本还将他的兵法用到了商业方面,1990年还被用来指挥高科技的现代化战争——海湾战争。所以,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是当之无愧的。

吴王阖闾三年,阖闾与伍子胥、伯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攻克舒这座城池,并消灭了先前逃亡楚国的烛庸、盖余两人。阖闾想趁势攻入郢都,孙武阻止说:“不行,太劳扰民众,应等待时机。”四年,又伐楚,占领六和潜这两座城池。

六年,楚国派子常、囊瓦攻打吴国。吴国迎击,打败楚军于豫章(今南昌)。占领楚国的居巢。九年,吴王阖闾请教孙武、伍子胥说:“先前您说楚都郢不能攻打,现在如何?”二人回答说:“楚将子常非常贪婪,唐国、蔡国的人都很怨恨他们。大王要是攻入郢都,必须得到唐国、蔡国的支持方可。”阖闾听从他们的建议,动员全部军队,与唐国、蔡国的军队一起向西进军,到汉水岸边驻扎下来。楚国也派出军队抵御吴国,两军夹水互列战阵。吴王的弟弟夫概想攻打楚军。吴王不许。夫概说:“大王已经让臣下统领军队,军队以有利为上策,现在正是时机,为什么还要等待?”于是以他带领的五千人马攻进楚军,楚军大败。于是吴王纵兵追击。等到达郢都,连战五次,五次皆大败楚军。楚昭王逃出郢都。

孙武之所以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指挥的具体战役。而在于他为后世奉献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兵经《孙子兵法》。此书是对上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春秋时期先进的社会思想交合的产物,是尚武崇智的齐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时也是孙武个人天才和勤奋的结晶。当今,《孙子兵法》不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军事指挥员们在战场上角逐胜负的武器,而且已登上了一些国家的最高“殿堂”,成为他们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其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智慧,真可谓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口水杂谈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哲学家,战略家,天下一人,无出其右。

世界上有三大军事经典,孙子兵法,战争论,五轮书。

其中,战争论通篇是讲战场如何取胜,就战争论战争,是西方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五轮书本是讲剑道,引申出军事思想,而且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

只有孙子兵法时立足战争,讲到战略的高度,升华到政治和哲学层面,

他最伟大之处在于提出慎战,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庙算,战争之前,通过力量对比计算,胜负已判,不必妄动干戈;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政治博弈,攻心为上。

看出战争的残酷,洞悉战争政治的延伸,既然不可避免,就用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牺牲解决争端,这是战争最大的人道。


孙武是兵圣,凡是在历史上超凡入圣的,都是了不得的,因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无数,在某个领域的圣就只有那么几个,尽管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才济济,年度跨度大,不同时代的是没有办法评出高下的,但是没有办法,评选标准很高,比如说,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武圣关羽。

孙武的孙子兵法不仅是影响中国几千年,后来的战争战略和兵书思路基本上都在孙子兵法的框架体系中发展延续,还传播到西方,成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和五轮书,战争论洋洋洒洒近百万字,没有耐心的人是不会去看的,五轮书全篇就是在讲剑道,想引申到打仗上面还是需要很好的想象力的,唯有我们的孙子兵法,全篇只有六千多个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柳影看历史


这个题目挺特别的,不是想知道孙武用兵多厉害,而是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般上,我们评价一个人会从他的出身、经历、性格等方面来剖析。


孙武的出身


孙武的祖辈都是善战的将领,这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孙武对领兵打仗有如此浓厚的兴趣。

在孙武十八岁的那一年,他就已经很有想法,决定离开家乡,在乱世闯一闯。吴国是孙武看中的国家,在投奔的路上,他还结识了至交伍子胥。


两人异常投契,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后来,伍子胥不断向阖闾推荐孙武,最终孙武得到了重用,吴国的军事力量日趋强大。


集信廉仁勇于一身的人


后人的评价,最容易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大部分的人,除了赞赏孙武的用兵精妙,也有人评价他的品性。


按《史记·巻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


司马迁这番话的意思是,懂得传兵论剑的人一定是有“信廉任勇”的人。他认为,孙武所奉行的军事理念就是“道”,最能体现事物的真理。

而孙武凭着这些理念,使得自己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外兼修。


下面列举一些事迹来看看孙武是怎么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忠于吴国


自从加入吴国以后,孙武就一直尽心尽力地为阖闾出谋划策。吴军终于重挫强楚,国力日渐上升。


后来,阖闾开始不再勤奋于政事,只想要享乐,导致越国逮到了机会,开始进攻吴国。阖闾在这场战争中身受重伤,随即去世。


而后,夫差继位,孙武依然选择继续辅佐。由始至终,孙武都没有想过离开吴国另谋他就。这也印证了其人如其兵法,将才当有智信仁勇严。


按《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重情重义


前面提及,伍子胥对孙武有提拔之恩,他两又是挚友,感情非常深厚。


孙武万万没想到,他会在五十几岁的时候,失去这么一位好朋友。伍子胥因为多次进谏而惹怒了夫差,最后还招来杀身之祸。

知道挚友死去以后,孙武也心灰意冷,不再筹谋吴国的战事。有说他归隐的,也有说他受到牵连而被杀害的,没有确切的记载。


个人觉得,孙武的兵法的确是给后人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于现在的经济学和大众传播有时候都能运用他的军事理论。


而孙武的兵法其实代表的就是他整个人,当然他的兵法也不是没有缺点,但是和当时其余的兵法论著相比,已经是属于出类拔萃了。


渔经猎史小仙女


他就是写了《孙子兵法》的那个大佬。

孙武是卫国贵族后裔,小时候是个富二代,家里有的是钱,好的经济条件也给他提供了好的学习环境,从小读军书《军政》,他的父亲也是善于代兵的将领(虎父无犬子),出生武将世家,善于学习,又聪明好学,还去游历历史古战场。

后来,去了吴国,刚开始没人相信他会用兵,为了实验他,吴王用兵法训练宫中美女,其中两个吴王爱妃耍大牌,孙要杀她们,吴王求情都没用(真耿直啊),还是被杀了。吴王觉得这小伙子会用兵(不知道从哪里看出来的),于是一直重用他。至于他具体打仗嘛,其实历史并无过多记载





是小波浪啊


大名鼎鼎的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孙子兵法》的作者,人称孙武子,孙子。

赫赫有名的吴楚之战,孙武指挥吴国三万之师,深入楚国,五战五捷,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见孙子在军事上确实有过人天赋,在他归隐田园时都能写出《孙子兵法》这样为世人所惊叹的军事著作。但好朋友伍子胥被杀,自己也郁郁寡欢而终。

虽然结局不太好,但孙子的军事才能不仅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都有深远影。


徐范范小姐


有人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战争史。这话是不错的,在有文字记载的3300多年里,战争占去了十之七八。尽管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的否定战争。

战争有的时候是为了实现和平而去实施的一种必要手段。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为了反抗法西斯,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而去战斗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骁勇善战的军事良将。

他们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用胆识和谋略立下赫赫战功,彪炳史册。他们如夜空中璀璨的群星,光辉灿烂。岁月流逝,抹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兴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功勋。

在这里面,有百战百胜的孙武,有所向无敌的白起,有身先士卒的吴起,有攻无不克的韩信,有勇冠三军的霍去病,有叱咤风云的李广,有智勇双全的关羽,有一步百计的檀道济,有转战千里的李靖,有精忠报国的岳飞……

有道是,群山磅礴,必有主峰。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这座军事大山的主峰“兵圣孙武”。

孙武之所以能成为兵家圣祖主要还是因为他写了那本无人不知的书,是的,就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战争艺术的高度升华!

按照《史记》的记载,孙武曾把它用于实战,而且效果很不错。同时还记载了他训练女兵的故事:

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

阖庐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

阖庐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

于是阖庐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阖庐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

众女兵说:“知道。”

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

众女兵说:“明白了。”

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

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阖庐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了,忙派人向孙武求情:“我已经知道能带兵打仗了,我没有这两个爱姬饭都吃不下!希望不要杀她们!”

可是孙武说:“我既然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我在军中就不能听你的命令我了。

最终还是让人把两个美女队长给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孙武就让使者跟阖闾汇报,现在这些女兵已经训练好了,就算让她们赴汤蹈火也保证没问题。

阖闾心说,你还是省省吧,杀了我两个老婆,没把你抓起来治罪就算便宜你了。

哪知孙武还不领情,他略带嘲讽的说:“您啊,只是喜欢我写的那些字句,却不能把用到实战中!”

吴王阖闾毕竟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知道孙武是真的会用兵,终于用他为将。孙武率领吴兵向西击破强大的楚国,攻入楚国的都城郢,北面威震齐、晋,使吴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孙子的军事才能无需多论,我只想跟大家谈一谈孙子这个人,谈谈他的进步思想。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怀疑主义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孙子所生活的时代还是鬼神思想很严重的时代,打仗靠什么?靠"天官时日、阴阳向背"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

孙子大概早年就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因而他能从实际出发,跳出这种束缚,他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哪一方的君主政治清明,路线政策正确?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军纪严明、法令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较强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军队管理有方、赏罚分明?我根据这些情况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我们现在常说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史记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搞本本主义、照本宣科。孙子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我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儒家学说看出点端倪。儒家常说这样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个样吗?恐怕不尽然!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古人所说的“民”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掌握着一定生产资料的人如:自由农民、地主、商人。

政治课本上有这样两个概念:

1、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暴力组织,由军队、警察、法庭、间狱等构成。

2、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

国家和法律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这些人大概只占20%,但他们的能量是巨大的,一来他们占有生活资料;二来他们往往有自己的武装。所以,古人所说的得民心,根据我的思考,多半是指的他们,有了这20%就足以统治那80%,即便不得那80%的民心。

你会说,如果不得那80%的民心,不怕那80%的人造反吗?我跟你说,还真不怕!

因为统治阶层垄断了知识,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有强大的军队,还占有生产资料。

没有知识,就很难提出鲜明有力的口号,就难以在舆论上占据主动权;没有严密的组织,就很难团结一心,打起仗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强大的军队,就很容易被消灭;没有生产资料就难以为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历代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是失败的。老百姓不是在拥护统治阶层的统治,而是在忍受。老百姓也知道造反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但凡有活路谁也不造反,实在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举个例子:

元朝统治者夺取天下的时候,过度使用暴力,其血腥残暴的程度令人发指,难以想象。坐天下时推行种族歧视的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是汉人,指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南人社会地位最低,生活最穷苦受到多重压迫和歧视。

这样的举措能得民心吗?肯定不得民心是吧?要不怎么会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慨叹呢?

你也许会说,元朝就因为凶狠残暴,所以才统治时间短。但你要知道,从公元1206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总共统治了160多年。这已经比大多数朝代统治时间长很多。

我们再看一个农民起义的例子: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此人很得民心,远征河南帮王世充打仗,但看到河南人民因为灾荒和暴政原因,饿死无数。窦建德将军粮拿来救济百姓,以至于造成军中少粮。

要说得民心,还有比这个更得民心的吗?就算唐太宗也不过如此。殷侔《窦建德碑》这样称赞他: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

但就是这么好的一个人最终还是失败了,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这事儿古人没法解释了,只好说,“然天命有归,人谋不及。”(《旧唐书》)老天爷早就选好了代言人,这不是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解释不了就瞎掰!

所以我说,有些古书带有很强的迷惑性,跟糖衣炮弹似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点要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

在这方面,孙子就很令人钦佩。他虽然也推崇仁义,但绝没有把仁义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做统帅的,首先要有智慧、智谋,其次是是信义,言出必行。该三个才是仁义。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在孙子看来,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还是军事。“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推测,不一定正确。但大家可以尝试做一下这样的分析,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孙子兵法》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就在于他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精神!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遗产!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兵不厌诈”,打仗玩得就是个阴谋诡计,就看谁玩得高明!


深夜吃瓜鹅


孙武是一个武将!为国家出生入死,出谋划策!在军事领域是个里程杯式的一个人!

著名的孙子兵法就是他所写、从小爱看书,加上出身武将家庭!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爱好行兵打仗的事情。加上游学经历铸就了著名的孙子兵法!


7家小厨


专注又执着的人,俗称一根筋

能称作兵圣肯定有过人之处,比如灵活、懂得研究人性,你想在战场上靠除了排兵布阵的技术和武器外,就是靠人了,人是一种情绪多变的物种,如果孙武不懂点心理学估计很难靠专业知识荣获兵圣的雅称。


吾爱书蝇


是一个被时代所迫而又不想苟且一生的人,他内心深处何尝不想过太平日子,奈何战乱纷争时代唯有让自己的才华投入进去来制止战乱,他带着自己的才华帮助需要的国家进行治理打仗,最后他看明白了也看透了 他知道战争是怎么也都避免不了的 因为那是历史的潮流 未有让战争的艺术流传下来才能更好的结束战争 这就是孙子兵法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