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怎样兴起的?

肋罔uvlZ8993


如果将一个游牧民族的兴起比作一株花的话,那么,契丹就是那支踩着季节的节奏,应时开放的花朵。

提起契丹,容易去翻旧账,因为契丹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东胡。东胡有一段尘封的往事,与契丹的诞生有直接关系,所以不得不讲。当时的东胡与匈奴并列于草原,表面上的实力难分伯仲,实际上匈奴更胜一筹,但东胡自认为是草原霸主,颇有傲视群雄之势。所以,东胡不把匈奴放在眼里,属再正常不过。


满招损谦受益,自古不变的定理。匈奴的头曼单于去世后,儿子冒顿继承汗位。不久,东胡派使者先是前来索要头曼生前坐骑,如愿后又索要遗孀阏氏,冒顿又没有皱眉头。然而,东胡得寸进尺,居然打起了匈奴土地的主意。面对东胡的近似于敲诈勒索,一直隐忍不发的冒顿终于爆发。一个风高夜黑的夜晚,冒顿率大军席卷东胡,于是毫无防范的东胡一溃千里,单于的脖子被垛进一道清冷的月光。从那以后,冒顿单于便有了一个用头骨做成的便器。

匈奴占领东胡领地后,群龙无首东胡残部一分为二,其中之一退居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部一带),称为“鲜卑”;另一部分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一带),称为“乌桓”。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乌桓频繁的在汉与匈奴之间做着取舍,犹如一颗不甘寂寞的小草,随着风向摆动着空洞的身躯。鲜卑则乘北匈奴败溃之际,伺机进入匈奴故地,繁衍生息。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可怜的小草被连根拔起,“乌桓”之个名字逐渐被人遗忘。


历史的车轮负重前行,从不曾停止。西晋灭亡后,中原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代,鲜卑各部也趁势南下,纷纷建立星罗棋布的大小政权,犹如遍地开花。然而,鲜卑各部出了家门便不认亲,各部族之间非但没有维持原始的一团和气,反正为了眼前利益相互攻伐,大打出手。

公元344年,鲜卑莫那支部落被前燕(慕容鲜卑)击溃。整个部落又一分为三退走,其中一支就是后来建立北周的宇文鲜卑,另外两支库莫奚与契丹遁形于松漠之间。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仍然没有忘记那两个慽惶度日的兄弟。北魏登国三年(公元388年),北魏出兵西拉木伦河,将库莫奚与契丹强行拆散。库莫奚被安置在松漠西部,契丹被安置于松漠东部,分而治之。因此,契丹就是东胡后裔鲜卑的旁支。

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再到枝繁叶茂,最终开花结果,需要经历悠长过程,而一个王朝的兴起,莫不如此。此时的契丹就如一粒埋入泥土之中的种子,等待着春意盎然季节的到来,好为美妙的大地凭添一抺新绿。从来一个王朝的诞生都需要一个英明神武的开创者,然后通过二代帝王的瓶颈期,经三、四代沉淀,一个兴盛的王朝耀然于世。纵观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秦朝与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原因就是被卡在了瓶颈。但是契丹的兴起仿佛行云流水,一代开创,二代兴盛,一夜之间,梨花尽开。



为契丹奠基,开国元勋阿保机

纸上几行字,世上几百年。公元648年,唐朝为管理契丹人,专门在今内蒙古通辽、赤峰一带设立松漠都护府,契丹首领窟哥还被赐予李姓。此后的百年时间里,契表面上循规蹈矩,大气不出,可实际上他的势力在不断的南侵。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已经侵占河北部,致使唐朝失去对辽东的控制。唐玄宗时期,为了安抚巩固与契丹的关系,特将数名宗室公主嫁入契丹。

后来因唐朝公主被杀事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兵契丹,再吃到一顿板子之后,契丹又“温顺”起来,并且将唐朝的兄弟国回鹘(回纥)奉为宗主。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恶性循环,曾经强盛无比的帝国已经成为西偏的太阳。此时的契丹蠢蠢欲动,仿佛嗅到了春雨的清新。唐朝末年,先是黄巢起义,后又朱温篡唐,正当中原王朝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契丹却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契丹的开国元勋阿保机。

阿保机出生于迭剌部的贵族家庭,29岁时成为部族的夷离堇,并带兵四处征战,屡建奇功。公元903年,阿保机被推举为集军权与行政实权于一身的于越。三年后,契丹可汗痕德堇病故,临终前特意将汗位传予阿保机,而不是他的宗氏遥辇部。公元916年,阿保机接受众臣所上的“大圣大明皇帝”尊号,正式定国号为契丹。“契丹”喻作“镔铁”,因此契丹也称铁国,部族为“铁族”,军队为“铁骑”。结果,阿保机真正实现了铁流千里,所向披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何况契丹势必成为一个泱泱大国,因此阿保机对待初建的契丹如同新买的房子一样,在如何将房子装修出令人眼前一亮、并呈现高大上的形象上很花了一番心思。
(契丹大字)

1、阿保机将自己的迭剌部与之前可汗的氏族遥辇部统一改称“耶律氏”,从根源上维护了两个部族的团结稳定。

2、将迭剌部与遥辇八部通婚的其他部族统统改名为“萧氏”,化繁为简,以此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3、仿照中原王朝选立皇位继承人,册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

4、下令在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临潢(内蒙古波罗城)建造气势恢宏的皇都。

5、依照汉字偏旁创造了契丹大字,后又借鉴回鹘的拼音文字创造了契丹小字。

6、出台契丹最早法律《决狱法》,设置中央、地方官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阿保机毕生的愿望就是挥师中原,统一天下。因此,稳居草原后,接下来阿保机采用了北上、西征、东进、南下策略,先是征服北部乌古、党项等部,然后迫便西面的黠戛斯臣服,继而东进灭掉渤海国。随后,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然而,正当阿保机攻占扶余城后,准备率军南下时却因病而亡。一生夙愿,戛然而止。
(契丹小字)


虽然阿保机长辞于世,但契丹进取中原的梦想并没有中止,而且最终如愿以偿。但是,将梦想变为实现者,并不是他寄予厚望的太子耶律倍,而是次子耶律德光。

契丹的兴起,从契丹到大辽的华丽转身

阿保机去世后,皇位本该由太子耶律倍继承,这也是阿保机的遗愿。但是阿保机能在生前掌管一切,而生后的一切又与他无关。耶律倍精通汉学,崇尚中原文化,工于书法、绘画,却不恋骑射,这与契丹人的传统习性背道而驰。如果将国家交到一位艺术家手中,等同于玩火自焚,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徽宗赵佶就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因此,洞若观火的阿保机遗孀述律氏“力排众议”,将相貌威武、精于骑射、战功卓著的次子耶律德光推上皇位。忿忿不平的耶律倍则带着四十多名随从流亡中原,并将名字改为东丹慕华,后又改为李赞华。然而,中原虽是耶律倍做梦的地方,却没有让梦想生根发芽的土壤,他的人头被后来当上皇帝的石敬瑭献媚于耶律德光。


耶律倍的不幸,也许正是契丹的大幸,因为取他而代之的兄弟耶律德光雄心壮志并不逊色于父亲阿保机。耶律德光一直积极备战,随时准备逐鹿中原。漫漫长路,并非无捷径可寻,峰回路转就是竟外的收获,不久馅饼又一次砸在了耶律德光头上。原来,后唐河东节石敬瑭为抵抗皇帝李从珂的进攻,特地前来向耶律德光救援。条件就是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面对如此厚礼,耶律德光喜不自胜,于是马上派精兵五万,助石敬瑭于太原大败后唐中央军团。第二年,石敬瑭尊耶律德光为“父亲”,耶律德赐封“儿子”为后晋皇帝。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的耶律德光好似一名满面春风的状元郎,剩下的时间只有戴上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四处游街了。于是,他称过去的皇都为上京,称“临潢府”;改东丹国中心为东京,称“辽阳府”;升幽州为南京,称“幽州府”。不光如此,耶律德光还与南唐国王以亲近的兄弟相称,就连受到恩惠的吴越也主动使用了契丹年号,加上忠心耿耿的后晋,让耶律德光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飘飘欲仙。

后来,石敬瑭去世,儿子石重贵即位,不再对契丹称臣,而是称“孙”。耶律德光盛怒之下率15万铁骑大举南侵,石重贵无力抵抗,开城投降,孙皇帝的闹剧以悲剧收场。公元947年春,耶律德光在后晋的宫殿里宣布建立大辽,改元大同元年,以汉皇礼仪接受百官朝贺,视自己为全中国皇帝。至此,契丹兴起,达到鼎盛。



结语:契丹人建立的大辽,比宋朝的诞生早了53年。契丹的兴起与自身的聪明才智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他们并没有如之前的游牧民族一样来去如风,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的劫掠,或是疾风迅雷般的冲锋力量,而是将占领中原的土地由汉人治理,就连辽境后方也遍布中土官吏、文人、工匠、优伶、僧尼,形成一种全面的半汉化正治及社会局面。正是这种格局的开创,为后来继起的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提供治国理政的范例,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融合的进程。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国史春秋


契丹的起源和早期历史茫昧难知,其身世牵涉到了华夏民族早期历史。经考证,契丹先民很可能是环渤海夷中的审吉人,后来西迁至西辽河地区,加入了东胡之中。在东胡名王葛乌菟时期有所发展,自我认同为葛乌菟人。东胡被匈奴打败后,审吉人跟着一批葛乌菟人逃到了鲜卑山继续繁衍。十六国时期,慕容部打败这批葛乌菟人,按照其身世、种族、文化差异,分为宇文、库莫奚、契丹三部,从此正式称为契丹人。

炎帝后裔的下落:葛乌菟?

上古史在北方民族史料中也有线索。人们都知道炎黄大战,但很少有人知道炎帝的事情,他是什么族属,战败后分布在哪里等等。契丹人的辽史和鲜卑人的周书,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炎帝后裔与西辽河地区的一位名为葛乌菟的英雄有关。

《周书·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


《辽史·世表》: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後,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後。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後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见于此。

这个人其生活年代不详,大概在辽西地区称雄了若干世代,秦末被冒顿单于所破。从这段叙述来看,可知葛乌菟实际上就是古代东胡。东胡被冒顿所破,是有信史可证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6年。后人不知道葛乌菟是什么,但是东胡的历史却有一点线索。看文献可知,“红山文化圈”先后生活着诸多族群,早期的如阪泉氏、鸟夷等,然后是孤竹、北殷、目夷等,西周时期有豹胡、高夷、独鹿、东胡、山戎、令支、屠何等(逸周书王会)。战国时,东胡发展壮大,统一了这个区域里的诸多族群,成为强国,控弦十万。

可知,葛乌菟既然能够个“世雄朔陲”,直到冒顿才被击败,那么就只能是东胡了。葛乌菟很可能就是东胡人的一个古代领袖的名字,或者就是东胡人的“王号”,与炎帝多少会有一点关系。这里有几个证据或者线索:


一、《逸周书史记解》提到过阪泉氏和独鹿,“阪泉氏徙居独鹿、诸侯畔之”。这两个词与炎帝、蚩尤、涿鹿之战等有所关联。按照同一本书,独鹿也是一个族群名称,不仅是地名涿鹿。独与涿在上古音皆为“屋部”,当可通转。可知这个区域到河北北部是古代一个征战中心。


二、葛乌菟三个字在上古音里,乌、菟为鱼部;而这个区域里族名多见的屠、胡、鹿、孤等字也皆为鱼部;可以推知,这些族群的语言大概是很相近的,当为长期共同生活的族群,甚至是同一个族群。这三个字有着明显的“红山文化圈”特色。


契丹的辽史说自己就是葛乌菟的后代,且同时就是炎帝后裔。那就更严重了,那就意味着炎帝实际上就是葛乌菟人,也就是东胡人。这有可能吗?

契丹的起源:审吉人

为梳理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契丹与葛乌菟的关系。按照《辽史·世表》,东胡群落被击败后,葛乌菟的一部分人逃到了鲜卑山,因号为鲜卑氏。后来在十六国时期被慕容燕国打败,分成了三支:宇文、库莫奚、契丹。乍看上去,这三支人都是葛乌菟人,但实际情况却各不相同。

《辽史·世表》: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後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见于此。

《周书》说宇文氏本来是炎帝后裔,战败后北逃朔野,见葛乌菟而“慕之、奉以为主”,说明宇文鲜卑人承认自己不是葛乌菟的后代,他们只是觉得葛乌菟“雄武多算略”才归附。契丹呢,则很明确地说自己是炎帝之后。按照辽史,炎帝后裔有一支人就名为“审吉”,后来从山区迁徙到潢河之滨。这个“审吉”人的早期名王叫做奇首,生活年代不详,只知道契丹人从山区迁徙到潢河之滨就是在这个人领导之下。奇首会是什么年代的人呢?奇首将契丹人从都山迁徙到潢河之滨,都山就是燕山山脉东段,潢河即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当时的契丹人还没有制度官署,当为初民状态。因此审吉人奇首的年代可能很早,当与商末周初的令支、屠何等等同时。审吉,与令支这种名词韵部近似,当时都在燕山东部、海滨一带,族群血缘可能接近,只是审吉可能还很落后,且规模很小,没有参加西周初年的成王之会,因此未见其名。

《周书·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有葛乌菟者,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总十二部落,世为大人。

至于葛乌菟呢?辽史作者认为葛乌菟也是炎帝后裔。但这个说法来自作者对《周书·文帝纪》的解释。而周书原文却没有给出过硬的信息,这里就不可妄从,还是谨慎的认为:葛乌菟是东胡人的名王或者王号更为妥当。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契丹先民审吉人在某种原因的压力之下,很可能从燕山东部西迁,加入到了东胡之中,当时的东胡就生活在西辽河一带,且后世是整个区域里的强权,其名王或王号就是葛乌菟,因此审吉人后代就认为自己是葛乌菟人。

那么审吉人又是什么族属呢?根据其生活的燕山东部和名称的音韵,可以大致猜测它本身实际上是环渤海夷的一种,与令支这类人大概很接近。这些人跟殷商又有很深的渊源。如果他们也是炎帝后裔的话,那就意味着炎帝很可能也是环渤海的东北夷。这种看法能接受吗?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只要把眼光放宽,这整个区域都属于古代红山文化圈。这个红山文化圈内的族群很多,构成了一个大致相近的族群集团。炎帝曾是这个集团的伟大领袖,炎帝战败后,这个族群集团中的东胡又出了一位名王葛乌菟,在后世北族中有极高的威望。这个族群集团内部的小角色审吉人,在后世将自己和名王葛乌菟、伟大领袖炎帝看成一个血统,其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辽史·太祖本纪》赞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山,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让阻午而不肯自立。雅里生毗牒。毗牒生领。领生耨里思,大度寡欲,令不严而人化,是为肃祖。肃祖生萨剌德,尝与黄室韦挑战,矢贯数札,是为懿祖。懿祖生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国以殷富,是为玄祖。玄祖生撒剌的,仁民爱物,始置铁冶,教民鼓铸,是为德祖,即太祖之父也。世为契丹遥辇氏之夷离,执其政柄。德祖之弟述澜,北征于厥、室韦,南略易、定、奚、,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己有广土众民之志。而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历年二百,岂一日之故哉!周公诛管、蔡,人未有能非之者。剌葛、安端之乱,太祖既贷其死而复用之,非人君之度乎?旧史扶馀之变,亦异矣夫!

东胡被匈奴打败后,审吉人跟着一批葛乌菟人逃到了鲜卑山继续繁衍。十六国时期,慕容部打败这批葛乌菟人,按照其身世、种族、文化差异,分为宇文、库莫奚、契丹三部,从此正式称为契丹人,时间大概在北魏时期,《新唐书》“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胡,本义为“巨大”,如胡豆,其上古音为鱼部,与后世西胡人的hun是完全不同的,胡人的hun,是匈奴的“匈”字的音转;这是大多数人容易忽视的细节。胡字在早期绝对没有贬义。


历史咖啡


契丹是怎样兴起的?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因为契丹的兴起其实经历过一个很长的历程,中间几起几落,但相对来说,契丹的兴起基本都是在中原地区陷入分裂与混乱的时代实现的,而契丹的兴起也永久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所以通过契丹的兴起历程,其实也可以从中看到许多历史兴亡的脉络。


契丹的早期历史

许多喜欢历史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其实契丹并不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早在盛唐时期,契丹就已经给唐朝制造过一些麻烦。但其实契丹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比这个还要早的多。

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是在南北朝末期北齐所编撰的《魏书》之中,在其中的卷一百里专门为契丹立了传。不过在其中并没有提到契丹人的渊源,只是说他们当时生活在一个名叫“库莫奚”的族群东面,和库莫奚“异种同类”。而后世对于契丹的起源先后产生了30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们是鲜卑的一支或者是鲜卑别部,有的认为他们可能和匈奴也有关连,还有人认为契丹和柔然相关,总之各种起源并无定论。

契丹可汗携阏氏及部下出猎图

而契丹这个族群的崛起,则基本上都跟中原的战乱有关。比如有些说法认为契丹人是三国时期的鲜卑头领轲比能的后裔,而轲比能就是在三国战乱年代,收拢不堪忍受袁绍苛政而逃亡到北方草原的汉人,使自己的实力迅速增强。之后他和曹操和后来的曹魏政权既有联合,也有冲突。史书上记载到曹魏建立之后,轲比能已经“控弦十余万骑”,成为了北方草原的一支强悍势力。

不过轲比能所率领的鲜卑人和契丹的传承关系还是有些疑问的,因为大家知道,北魏就是鲜卑人所建立的王朝,但在北魏时期,契丹各部曾经和北魏多次发生战争,而在相关的历史记载里,似乎并未显示出契丹和北魏的同源关系。而契丹第一次真正对中原王朝构成比较大的威胁,则是发生在公元553年。当时北魏先是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又被北齐所取代,所以此时的中原地区在经过了北魏100多年相对的平静期之后,又一次进入一个动荡时期。而契丹则利用这一机会实现了大发展,不但人口急速增加,而且出现了向南扩张的势头。不过当时这个族群的实力还不中心挑战中原王朝,因此遭到了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强力打击。之后,契丹又不断受到突厥的侵扰,出现了明显衰落。

北齐时代契丹就已经威胁到了中原,但尚未成气候

之后的契丹基本上就是通过向周边实力雄厚的不同政权称臣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了。他们先后向隋朝、突厥和唐朝称臣。而在唐初,契丹各部(大约有8部)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其首领来自一个名叫大贺的部族。公元628年,契丹背弃了之前所臣服的突厥,转而归附当时正在崛起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赐了大贺首领旗鼓,而这些物品在后来相当一段时间成为了契丹汗位的象征。

之后大贺家族还被赐姓李,其家族后裔也有了李尽忠、李郁于、李邵固这样的汉式姓名。而在唐玄宗时期,大贺部的末代首领李邵固被将领可突于杀死,大贺部对契丹各部的统治宣告结束,另外一个部族遥辇部的首领遥辇屈列被立为首领,此后契丹进入了遥辇氏时代。但遥辇氏掌握实权的时间却很短,只过了几年,可突于的部将耶律雅里就再次发动兵变,之后耶律部族就开始世代担任掌握兵权的夷离堇一职,但在名义上,可汗仍然由遥辇家族担任。在此期间,契丹曾一度投靠后突厥,后来归唐后又因为安禄山的欺凌而叛唐,这也是那个时间段史书里大量记载安禄山等人与契丹作战的原因。不过在安史之乱之后,契丹又恢复对唐称臣,期间虽然也发生过一些冲突,但契丹各部基本一直被唐朝压制,直到唐朝末年。

契丹统一之路

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最后一位出自遥辇部的契丹名义可汗钦德去世。当时来自耶律部的夷离堇不再从遥辇部选择可汗,而是将唐太宗所赐的旗鼓收归自己所有,自任为契丹可汗,而他就是耶律阿保机。

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刘倍)所绘的骑射图,阿保机也曾自取汉名刘亿

一年之后,唐朝也宣告灭亡,中原地区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而此时可以说一个机会就摆在了契丹人面前,此前一直压制自己的唐朝不复存在,分裂的中原给了契丹最好的崛起机会。不过此时的契丹本身却也还不具备崛起的条件,因为此时的契丹其实还是个部落联盟,耶律阿保机这个可汗只是名义共主,实际上并没有号令整个契丹八部的权威。

而且当时根据契丹的传统,可汗一职是要每三年改选一次的。此外,在可汗一职进入某个部族之后,那么整个部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资格被选为可汗。也就是说当时契丹可汗并不是终身制,也不是世袭制的。这种制度当然也有它的优点,但对于团结整个族群,从而在当时的乱世中树立整个契丹相对于中原割据政权的绝对优势却没有帮助。而耶律阿保机也希望大权独揽,所以他到了改选之年后拒绝让出汗位,提出要按中原的制度,使可汗可以像中原皇帝那样终身在位。


但当时阿保机其它几位也想当可汗的叔叔和弟弟却不干了,于是他们在公元911、912和913年三次发动了叛乱。而阿保机则进行了强力镇压,除了在战场上伤亡惨重之外,他在胜利之后还处死了300多参与了叛乱的亲族。此战过后,阿保机在耶律部内部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但契丹八部里另外7个部族却仍然没有对他绝对臣服,而且还有让可汗之位再次改换门庭,转换到其它家族的企图。当时耶律部虽然强大,但面临联合起来的其它7部,实力还是处于劣势,因此阿保机在其它7部的联合施压之下,被迫交出了旗鼓。

阿保机所对应的后梁时期形势,当时燕云十六州尚未被契丹掌控

但此时的阿保机要彻底改革契丹政体,统一契丹各部的决心已定,所以在此时下了一盘大棋。他首先降低身段,让出了原来耶律部所占据的水草最为丰美的区域。然后对其它7部表示,自己手下汉人很多,而汉人不习惯草原的生活。那么索性耶律部把好的草场都让给其它7部,自己到汉地筑一座城,以后耶律部就和汉人一起在那座城里生活了。

其它7部一看阿保机这么大方,当然是拍手相庆,认为阿保机真的服软了。而阿保机也真的在今天的河北省滦南县境内选择了一块地方,开始筑城。因为当地盛产食盐,因此这座城也就被称为盐池。而食盐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阿保机不但在当地筑城,还向其它7部出口食盐。当然这盐也不能白给,所以耶律部通过交换来的其它物资,实力在此期间又得到了一定提升。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阿保机对其它7部的首领说,你们光吃我的盐,就不想着谢谢我吗?其它7部的首领当时也确实对阿保机比较满意,所以约定了时间,都带着礼物来感谢阿保机了。结果阿保机在酒宴上把7部贵族和随行人员灌得酩酊大醉,然后伏兵四起,把7部贵族全杀了。这就是契丹历史上有名的“盐池之变”。

34年统一时间差改变历史走向

之后阿保机趁7部群龙无首之机,迅速出兵将其一一征服。公元916年,阿保机登基称帝,按中原制度建立了“大契丹国”,统一了整个契丹。而此时的中原却刚刚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战时期,实力对比对契丹极其有利。因此,契丹很快就开始介入中原的政治,阿保机与当时镇州(今天的河北正定)军阀张文礼结盟,开始在不同中原势力之间制造矛盾,最终间接促成了后晋被后唐灭亡。

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后来后周夺回了莫州和瀛州

而在后唐建立之后,契丹又开始暗中支持主要掌管今天的山西地区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使石敬瑭实力大增。当后唐皇帝担忧石敬瑭的实力膨胀,想让他换个地方任职时,石敬瑭立马发动了叛乱。后唐朝廷当然也立即发兵讨伐,此时在位的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则出兵帮助石敬瑭击败后唐军队,并支持其将后唐灭亡,建立了后晋。而后晋的实力是远远不如后唐的,而且它是完全在契丹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石敬瑭称帝后,认比自己小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而燕云十六州被割让之后,则又彻底改变了中原和北方政权的实力对比。因为燕云十六州不但是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战马产地,而且还是长城所在区域。而长城所依赖的险要山区被北方游牧民族控制之后,华北平原就没有任何屏障地暴露在北方铁骑面前,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中原王朝几乎完全无法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因此此时的契丹,实力已经完全超越了所有的中原割据王朝。

宋朝时始终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

后来石敬瑭死后,他儿子石重贵想改变对契丹称臣的做法,但此时如日中天的契丹立即发动了对后晋的灭国之战,只用了不到三年就攻入了后晋首都开封,将后晋灭亡。之后耶律德光也来到开封,再次登基,并将契丹的国号改为“大辽”。所以辽朝其实也是一个在中原建立的王朝,而且当时耶律德光是有意直接入主中原,长期统治的。但因为契丹进入中原之后,纵容兵将四处掳掠,还迟迟不让对其臣服的各个节度使返回驻地,导致中原民变四起,契丹军队在各地遭遇到激烈抵抗,统治无法维持,在不到一年之后被迫撤出了中原。


但经过这些变故,契丹从北方的一个小部落联盟,崛起成为了地跨传统汉地和草原的强盛帝国,取得了对中原巨大的武力优势。而在阿保机统一契丹34年之后,赵匡胤才将中原重新统一起来,建立了北宋。后来北宋虽然也曾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34年的统一时间差已经使双方在骑兵实力上产生了巨大差距,加之北宋建立时就确定的重文轻武国策,收复努力始终没有成功,这也为后来一系列历史变迁打下了伏笔。


桃花石杂谈


我国北方地区,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不断的迁徙、融合,呈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相互之间不断攻伐,通婚,掳掠,合并,民族的称谓也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的名字,各民族形成过程中都有一个主源,但也有很多支流汇入,不断繁衍生息。

契丹族出自鲜卑宇文部,居于辽河(今西拉木伦河)上游的草原地区,契丹族最初是由以白马和青牛为名的两个原始氏族组成的小部落,后来发展成八个部落。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木叶山建立了庙宇,每当辽国出兵或者春秋祭祀的时候,都要用白马和青牛作为祭品。

契丹各部落各自为生,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日益兴盛,向南发展,先后遭受北齐的攻击和突厥的侵扰,先后又臣附于隋朝与突厥,逐渐得到恢复,游牧于辽西地区,诸部落平时各自“逐寒暑,随水草畜牧。但是不免遭受隋朝的攻击,民族不断遭受打击和侵略。

契丹各部在唐初形成部落联盟,先后又臣服于突厥和唐朝。唐朝皇帝曾赐给契丹首领旗鼓,后来成为契丹可汗权位的象征。契丹与唐朝之间,契丹与突厥之间,契丹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在这个时期,契丹的可汗不断更替,契丹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和政治武装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9世纪40年代初,回鹘政权垮台,北方草原出现了权力的真空,而中原地区则是战乱不断,而契丹的实力不断增强,契丹部落中实力最强大的耶律阿保机开始试图统一契丹各部。一直到了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可汗,粉碎了内部弟弟们的叛乱,诱杀另外七部首领,清除了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辽神册元年(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国号“大契丹国”,年号神册,阿保机即辽太祖,从此契丹的可汗成为历史,契丹真正兴起。契丹成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中最强盛的民族,党项,室韦,回鹘等都成为契丹的附庸。

“契丹”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异常的意思。这个勇猛剽悍的民族,创造了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幅员万里的疆域。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共传9帝,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了西辽,存国90多年,1218年为元朝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辽国也出现大量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出现了女性杰出的代表,萧太后。

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共传9帝,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了西辽,存国90多年,1218年为元朝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辽国也出现大量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出现了女性杰出的代表,萧太后。

契丹建立的辽国是唐灭亡之后中国的代表,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可见这个骁勇善战民族的强大的影响力。











骑马念经的悟空


这个提问我喜欢,有慕容复、有王语嫣;有萧远山、有雁门关;

少时记不住的耶律阿保机,老来忘不掉的燕云十八骑;

掰扯、掰扯,开整。


【历史渊源】民族不是单纯的血缘集团,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契丹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历史上是《魏书·契丹传》,但是作为民族实体在此之前就早已存在。

契丹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最早的古八部时期。又被称为“东北群狄”,是由两个氏族实行氏族外婚制、部落内婚制,后繁衍成若干部落。


后期的遥辇氏时期,由于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契丹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基本上还是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奴隶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对外战争。

此时,出现了契丹奴隶主贵族。对外的掠夺,让贵族们获得许多利益,于是出现了保护贵族利益的法律,这就使遥辇氏部落联盟渐次具有了国家的一些特点。

其中的迭剌部开始 “喜稼穑,善畜牧,相地利以教民耕”、“始兴板筑,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这些措施的实行,为契丹族走向定居、半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谓国富民殷。

奴隶制国家开始雏形。


【契丹国的建立】

唐开成五年(840年),契丹周边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回鹘汗国被黠嘎斯汗国所灭;

统治中原的唐王朝因政治腐败、藩镇割据致使社会混乱、政局动荡不安。

于是,契丹便趁势而起,在北方建立了奴隶制的政权。不久,实际权力为阿保机所掌握。

唐天佑四年(907年),阿保机继承汗位。即位后,他将自己的两个弟弟分别加封为酋长和于越。并且在自己的营帐内设置宿卫军,从而为契丹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对亲族内部反对者的镇压后,阿保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龙化州(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八仙洞一带)以东的金铃冈称帝,建国号“契丹”,取其坚不可摧之意。

他任命了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规定了官员的不同等级,从而废除了契丹的部落联盟,使得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

那时,契丹还没有本民族文字,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他命人仿照汉字的偏旁而创制了契丹大字、用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并且颁布了契丹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决狱法》。

以上各项措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建国后,阿保机积极扩大势力范围,加强了对邻近各族的侵略。

嘚瑟大了要掉毛,no zuo no die;

天显一年(926年)七月,(九年之后?)阿保机在灭渤海国后的回军途中,死于扶余城。


【巩固和发展】

927年,耶律德光继承皇帝位,后称“太宗”。

他继续采取南侵政策。

原因何在?

中原形势又变了呗。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闵帝李从厚继位,不久便被养子李从珂(末帝)杀害。

于是,就出了个“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反唐自立,答应臣服于契丹。

契丹自此巩固了地位、发达了起来。


【综合分析】

1、社会制度

契丹时的四时捺钵制度,对金、元、清影响甚大。

2、社会经济

以建国为时间节点,前期为初创阶段、后期为发展阶段。主要还是依靠畜牧繁殖。

3、文化科学

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大力提倡儒学。

佛教、道教与契丹原始宗教同样重视;佞佛之风盛行;

积极吸收诗词、绘画知识。

医学、历法更是受汉文化影响较大。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到这里;

至于其后走向衰落,一夜之间不知去向的故事,等待下一个提问。


覌海听涛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周边游牧民族的崛起,往往是趁着中原王朝的衰落,契丹就是典型。

一、大唐时期的契丹

契丹是个古老的民族,在大唐之初即已存在,不过当时,它只是作为一个弱小的游牧民族,处于唐王朝的管控之下。在唐高宗时期,唐朝设立了营州契丹松漠都督等职务,由被唐朝赐姓李的契丹族酋长们自行管理,可以理解为以夷制夷的模式。

在武则天时期,由于朝廷管控失策,契丹都督李尽忠等人起兵造反,但最后被朝廷镇压。

到了唐玄宗在任时期,大唐发力拓边,在边境设置了十大节度使,专门负责对外征战。其中,范阳节度使专门压制契丹、奚族。那时,许多契丹贵族在大唐朝廷任职,比如中唐名将李光弼。

在李隆基执政后期,媚上欺下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为了捞战功,经常挑衅欺压契丹族,双方多次兵戈相向,但由于实力差距,安禄山大部分时间占上风。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北方藩镇林立,唐廷中央实际上失去了对契丹的控制,但当时契丹仍旧弱小,仅卢龙节度使就能将其牢牢压制。

契丹的真正发家,是始于五代十国时期。

二、五代十国时期

之前,契丹是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分为八个部落,共八个酋长。这八人每三年选举一次,推举出一个王来号令各部。在唐朝晚期,由于中原连年战乱,很多汉人北逃,在得到中原带过去的先进生产力后,契丹族的实力得到空前提升。

在五代十国的后梁时期,轮到耶律阿保机当王,他改变了历代留下来的规矩,靠实力逐步吞并其他七个部落,统一了契丹。其后又陆续击败室韦、女真、奚等东北少数民族势力,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此后,他屡次骚扰中原,但当时后梁以及后唐实力强劲,再加上有燕云十六州的地形优势,契丹一时没占到什么便宜。

后唐晚期,契丹族迎来了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时机。公元935年,为了与李氏政权,镇守北方的后唐大将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为代价,请求契丹出兵相助。

从此,在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之后,中原王朝面对契丹的优势逐渐削弱。后来,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与契丹闹翻,双方大打出手。在公元947年,由于大将杜威等临阵倒戈,后晋被灭,契丹人占领中原。

其后由于民间反抗势力此起彼伏,契丹人被迫撤回,后晋大将刘知远趁机建立后汉。

此后的几百年间,由于占领了燕云十六州,拥有了大量的汉族先进生产力,北方游牧民族的实力与过去千余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契丹、女真、蒙古势力相继崛起。而失去了自然屏障、且采取重内亲外政策的宋朝,则一直节节败退。

直到四百多年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终于收回了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才再次建立起对游牧民族的优势。

所以我们常说,堡垒总从内部被攻破,确实如此。

<strong>


正史漫谈


契丹经历了碳山之变,利用盐铁之力,掌握了镔铁的先进技术,这样他们的生产力就改变了,武器更精良于是迅速崛起。对待俘虏和逃难的汉人实行一国俩制管理,民心所向这也是他们崛起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