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里都有哪些汉化的举措?

书于史册


契丹、女真、党项以及其后的蒙古,以剽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气质入主汉地,甚至囊括整个中国。然而,政治的、军事的、民族的冲突,往往以一种形式上的对抗,促进着深刻的文化交融,在征战中取得节节胜利的契丹、党项羌、女真及蒙古族,便在这种文化大交融中被潜移默化,终于步入他们祖先曾多次践履的征服者被征服的轨道。

一、契丹的汉化

辽朝统治的区域甚为广大。阿保机在位时期,辽王朝的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域,北绝大漠。其统治对象,除“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从事农耕的汉人和渤海人外,还有“渔猎以食,车马为家”,从事渔猎、游牧的契丹、蒙古、回、女真等族人民。针对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与民族结构,辽朝采用了双轨制的统治体制,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统治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主要用契丹贵族,称为“北面官”。统治汉人和渤海人的,杂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称为“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然而,在文化路线上,辽朝统治者却遵循单轨制,即全面采纳中原地区汉文化,并沿着汉文化轨道发展本族文化。史载阿保机建国不久,即就祭祀对象主持了一场大辩论太祖问侍臣日:“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把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日:“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日:“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大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大子春秋释英。在诸人“皆以佛对”的情形下,阿保机毅然采用耶律倍的建议,以孔子学说和需家经典作为发展辽朝政治文化的主导思想,从而确定了辽代文化的发方向。

阿保机的文化决策为后世统治者所遵循。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入作京“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握升侍从,骎崇儒之美”。汉族重要文化典籍如《五经传疏》、《史记》、等均为朝廷刻印颁行。经辽朝统治者的大力推扬,汉文化深入浸染辽代社会各阶层。铁迈《夷坚志》云:“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字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云:“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可见贾岛之诗已成儿童学习启蒙读物。苏轼之诗在辽国大受欢迎。苏辙出使辽朝,“每被行人问大苏”。苏轼与辽使共饮,辽使通其诗句: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以此证明东坡善饮。陶渊明、李白等著名汉族诗人,亦为辽人熟恶和喜爱。在汉文学的影响下,辽代君主“雅好词輸,威通音律,文学之臣皆淹风雅"。

二、女真的汉化

灭辽后在北方建立金国的女真人,亦建立起以汉文化为主干的文化结构。和契丹统治者一样,在对辽、宋的战争中,金人表现出对汉文化的强烈渴求。金太祖在发布“今欲中外一统”的讨辽诏令后,又特别宣示臣属注意对文物典籍的搜求:“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金太宗在灭亡北宋战争中,对藏经、苏(轼)黄(庭坚)文、《资治通鉴》、图籍文书、镂板等无不尽取,指名索取书籍甚多。又素太学博通经术者三十人,详通经教德行僧数十人。他如画工、医官、杂戏、教坊乐人,国子监书库官,以及杂剧、说话、弄皮影、小说、弄愧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笙等方面艺人,也尽携之而北。

金朝统治者采用暴力手段使“宋士多归之”,对女真文化的汉化具有至关紧要的意义。在文化主导思想上,金人高度尊奉儒家文化。金熙宗于皇统元年二月,亲祭孔庙,“款谒先圣,北面如弟子礼”,并宣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鲜明表现出以儒学为正宗道统的意向。在制度文化上,金代统治者“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又极为注意“汉宣综核名实,唐代考课之法\

烂柯人君


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的时候,中原动荡,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崛起。其中契丹对应的辽国、党项对应的西夏、女真对应的金国都与宋朝争雄海内,文明交相辉映,互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也在向中原学习,并采取了一些“汉化”措施,主要的方式是:习汉字,译汉书,模仿中原进行政治改革和民族通婚等举措。

一、辽国(契丹)的汉化

耶律阿保机在同一辽国八部之后,首先是模仿中原的政治体制,对辽国进行了大的改革。他把辽朝分为“北院”和“南院”两个部分,北院全部由契丹人当官吏,而南院则用汉人。针对不同的族群,适用相应的法律处理纠纷。

辽国在礼制上也模仿中原,把皇帝称为“天皇帝”,配偶称为“地皇后”。整个北宋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汉化最深的就是辽国了。特别是到了辽圣宗时期,辽国直接以《贞观政要》作为治国的方略。

那时,耶律氏族人与汉人的区别已经不是很大了。因为辽国在北方的势力较大,影响力甚至到达了中亚。所以事实上,契丹王朝已经俨然汉族的小王朝。许多年以后,中亚各民族还把“契丹”当成中国的代称。

后来元朝统一中国,成吉思汗重用的耶律楚材,本是一名契丹人,但是他不但帮汉人说话,还拼命在元朝推行汉人的思想学说与政治经济制度。这都说明了辽国当初“汉化”的成功。耶律楚材已经完全认同了中原的文明,从思想上来说,他已经是一个彻底的汉族人。

二、西夏(党项族)的汉化

西夏王朝由李元昊创立,元昊的祖上自称北魏拓跋氏后人,因为帮助唐朝平定黄巢之乱有功,被赐国姓——李。元昊建国之后,取“夏”为国号。后来又模仿汉字,创造了西夏的“方块文字”。

李元昊重视文化教育,他自己精通汉语,还让党项的官员翻译了大量的汉族书籍,比如《孝经》、《尔雅》等等。另外,他对俘虏到的汉人一律重用,还引起了北宋的关注,认为他善用人才,应当小心提防。

在李元昊之后的几任西夏皇帝,更加大了对于汉臣的重用,甚至还学习汉人建立“国学”、“太学”,一如汉制。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党项坐上了“汉化快车”。到了西夏仁宗时期,党项人连原来学习辽国,制定的“藩汉”制度(辽国南北院制)都取消了,藩汉管理彻底合流。

三、金国(女真)的汉化

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政治、体制、经济方面,一开始完全学习辽国与西夏国。完颜阿骨打把汉字拿过去进行变音改造,创造了女真文字。在金国的占领区内,又把汉民同女真民打乱,让他们混合居住,为之后的通婚、融合创造了方便。

女真人制定《义律》,在党项族人的法令基础上,进一步把藩、汉的管理统一化。据《金史》记载,女真人中的“猛安谋克户”至少在金朝时,已经实现了与汉人的民族融合。

因为当中本来就包括了汉、党项与女真等多个民族全员混合居住,最后达到“血脉不分”的程度。其中不少女真人,从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汉族姓氏”,他们不仅从思想上实现了“汉化”,从血统上来说,事实上也“汉化”了。

结语

在两宋期间,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政策,主要是通过直接借鉴中原王朝现有的体制,再加上学习汉语、重用汉官、民族通婚来完成的。

其中,契丹人的辽国是政、经一体,文化当先;党项人的西夏首重文教,创造发明;女真人的金国集前二者之大成,不光在思想与政治上借鉴了汉人的经验,当中一部分成员也开始使用汉姓,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合流。


执笔读春秋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中原民族的文化碰撞中,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鲜卑,吐蕃,党项等都是吸取了中原文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从而在当时的众民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契丹

契丹民族主要时在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率领下开始进行汉化改革,开始废除当时的军事制度,还有选取可汗的制度,尤其是他将可汗的家族制转化成终身制(就是说他将把位子传给儿子),引起当时大多数人不满,耶律阿保机凭借高超的政治,先后平定了三次弟弟们的叛乱,同时他任用汉臣韩延徽等人,积极收拢河北流民,发展农业,积极修建城墩,进行自己的汉化改革。

女真

女真族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统一了女真部落,带领女真人崛起,与北宋王朝签订联盟,一起夹击契丹,最后灭掉契丹后,又迅速夺取燕云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了代替契丹的新一股力量,在这期间他们积极发展炼铁,渔耕,农耕技术,同时他们也深受儒家思想引导,才会与北宋海上结盟。

党项

党项其实是吐蕃的一支,后来归顺唐朝,被赐李姓,开始学习大唐先进的文化,党项也曾先后叛乱,与大唐发生冲突,文化也在碰撞中进化着,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党项首领李元昊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西夏,并且开始有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还从新拥有了文字,党项民族形成。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