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姚鼐是同鄉劉大櫆的學生,桐城派創始人方苞的再傳弟子。他繼承和發揚了方苞、劉大櫆的文學理論,成為桐城派的重要領袖之一,是傑出的散文作家。他因室名惜抱軒,故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弦戶誦的文章總集。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姚鼐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全集》,是公元1774年冬姚鼐遊泰山後所寫的一篇山水遊記。這是一篇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優秀散文,可以說,是達到了瑩澄澈、明潤無疵的境界的。泰山,被人們稱為東嶽,是五嶽之首,它千崖萬壑,雄奇壯麗,歷來就是登覽的勝地。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學士頻頻讚美泰山的景色,為它吟詩、賦辭、著文、作畫,反映這自然界蘊藏的美在作者心靈深處喚起的感受,並通過藝術手法的刻畫,使泰山的美景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從而激發人們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感情。姚鼐的《登泰山記》正是這樣。作者以蓬勃飽滿的健康情緒生動地描述了泰山嶸蒼勁的特色,繪寫了登山和觀日所目睹的千姿百態的景象,讀來令人神往。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泰山

文章是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寫的,分為五段,第三段日觀峰上觀日出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集中筆墨刻畫了這個中心形象,圍繞這個中心形象的其餘幾個部分,則是把描寫滲透在敘述裡,用外圍的形象擴大這一中心形象,使它們構成有機的整體。因而文章的組織結構顯得主次分明,條理井然。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首段是總說泰山的形勢。通過敘述汶水和濟水分流的情況,以及作為南北分界的古長城,勾勒出一個泰山的輪廓,將泰山的位置和山川形勢清清楚楚地擺在讀者的面前。“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句,點明日觀峰的位置,強調它是“最高”,這就給作者這次遊覽的主要對象,也就是本文所寫的中心形象,埋下了伏筆,預示下文發展的方向。這句話看起來像是順便帶出來的,其實很有分量,對全篇起提綱挈領的作用。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第二段寫登山的經過。除了點明時間、來由和遊伴以外,著重寫了兩點:一是登山的路徑,二是到達山頂後所見的景色。這一段所記的內容相當多,但是寫得有條不紊,而又極變化之能事。從北京到泰安,只簡單地說一下出遊的時間和路程,沒有多寫沿途所見所聞。因為作者是專程去遊泰山的,而且是冒著風雪旅行,可見心情的迫切,所以略而不寫與泰山關係不大的事。從山麓到山頂,屬於登山的範圍,就詳細地記述了道路的遠近、山路的石階、經由的路線,以及有關的地理知識。對環水、天門等典故的敘述,順理成章,輕鬆自然,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有考證的冗繁。登上山頂,憑高俯瞰,呈現在眼底的則是氣象萬千的景物:“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色彩是那樣的鮮明;“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夕陽、城郭、山、水、霧相協調,是那樣的爽心悅日令人陶醉。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文章的情節發展到此,就很自然地由遠及近,由略而詳,逐漸過渡到第三段對日觀峰的集中描繪了。日出的時間並不是很長的,作者必須抓住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所呈現出來的千姿百態,把那豐富多彩的景象再現在讀者的面前。對本文來說,作者又必須寫出這是在泰山頂上看日出而且是在白雪皚皚的雪景裡看日出。筆底沒有深厚的功力,是不容易寫好的。姚鼐無愧為文章好手。“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數十立者,山也”,都是泰山頂上隆冬季節太陽還沒有出來時的特殊景色。這樣寫,還對日出的奇景起烘托的作用。對日出時的描寫,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不僅把日將出、日方出、日初上的不同姿態形象地表現出來了,還由於作者觀察的細緻,說那日出時雲彩由一線變成五彩,日上時下邊有紅光搖搖蕩蕩地襯托著,這就寫出了是在泰山頂上看日出,而不是在別處看日出了。看了日出,緊接著寫“回視日觀以西峰”,那是另一番景象。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在從東邊投射過來的鮮紅陽光的照耀下,原來“負雪”的山峰,有的因為受到陽光照射而變成絳紫色,有的因為陽光還沒有照到,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晶瑩,紅白錯雜,看起來好像都有點曲背彎腰的樣子。這幾句描寫,還是扣住了日出時的所見所感但和作為時令的雪又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總之,這一段描寫,用墨雖然不多,卻是意境深遠,有沉著厚實的內涵,反覆誦讀,就會被它引入一種神往的境界。第四段寫坐落在日觀亭附近的建築物和作者下山時的路上所見的古蹟,第五段綜合敘述泰山的自然景物。這些建築、石刻和自然景物,也是遊歷中想看而又必然會看到的,所以也要說一說。最後上一句“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和前文相呼應,用來結束全篇,不但顯得文章的結構謹嚴,而且使通篇脈絡貫穿,給人以神完氣固的感覺。

姚鼐的《登泰山記》,描述了泰山的蒼勁,是藝術極高的優秀散文

本文以短句為主,也適當地用了一些長句,還夾用了一些表示語氣的虛詞,使人感到既質樸又靈活,兼有簡潔和爽朗的韻味。作者文筆精煉,用語貼切更添文章的光華,如“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一句話就清楚地交待了一長段複雜的旅途生活,真是惜墨如金而“自”“乘”“歷”“穿”“越”“至於”等字的運用,又生動具體地表達出這一行程的經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登泰山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