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老子本義47章 威麒拉桿箱書童

《老子道德經》第54章 王弼注

善建:老子道德經 54章王弼注|魏源老子本義47章 威麒拉桿箱書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脫,

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

子孫以祭祀不輟。

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

彼皆然也。

以天下觀天下。

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已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善建:老子道德經 54章王弼注|魏源老子本義47章 威麒拉桿箱書童

魏源《老子本義》

第四十七章

姚鼐以“善建”三句別為一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韓非子》無兩“者”字。又作“子孫以其世世祭祀不輟”,王弼本,“孫”下亦有“以”字。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拔、脫、輟為韻,身、真為韻,家、餘為韻,鄉、長為韻,邦、豐為韻,下、普為韻,皆古音也。諸本避漢諱改“邦”作“國”,今從《韓非子》。又河上、王弼本,五“修之”下俱有“於”字,此從韓非、淮南及傅奕本。趙立堅五“乃”字並作“能”字,又“乃餘”作“能有餘”。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傅奕“何以”作“奚以”,王弼“然哉”上無“之”字,韓非“哉”作“也”。

天下之物,建於外者,外物得而拔之。抱於外者,外物得而脫之。恃外有之固者,其固終不可恃也。若夫建德而抱一者,建之於心,抱之於內,初無建、抱之形;苟我不自拔且脫,誰得而拔、脫之乎?蓋非徒固之於一時,並且固之於後世。世人之建、抱者,以智術邀結,則假於外者非已有。聖人惟修其一身之德,則足於內者無所假於外,故真也。取人人所同具者而獨全之,夫誰不在所建所抱之中乎?推而及之家國天下,亦不過此德之所餘,以長之、豐之、普之而已。一德之外無餘事,一真之外無餘修也。夫何故?一人之身,一家、一鄉、一國、一天下之身是也;千萬人之性情,一身之性情是也。苟吾身之德既修,則以我之身,觀人之身,彼此無異。是故家國天下之人雖不一,而彼家之身,猶此家之身,觀於吾一家之人而足矣。彼國之身,猶此國之身,觀於一國之人而足矣。即今之天下,亦古之夫下;後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同此身即同此德,其同然之理,豈能外此而別有所知哉?不外吾身而得之矣。古之謂藏天下於天下者,用此道也。以是知舍修而言建、抱者,非善建善抱者也;離身而言修者,非真修也。修之身,德乃真,盡之矣。呂氏惠卿曰:“世之所謂修德者,或修之於家國天下,而不知其本真乃在吾身也;德之真者既修諸身,則推之而已。莊周以為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其說出於此。觀諸吾身,其所餘者已足而無待於外,則以觀家國天下,亦若是而已矣。”

善建:老子道德經 54章王弼注|魏源老子本義47章 威麒拉桿箱書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