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呼?桐城派為何能雄霸文壇200年

享有文都之名的桐城在現代可能少有人知,然而在清代,桐城執文壇牛耳200多年。在清代,詩、詞、文各有名派。其中以地域命名的,詩有秀水派,詞有常州派,而文派則莫盛於桐城派,在當時有“天下高文歸一縣”、“聲名冠天下”的美譽。而在當時還屬於僻壤的彈丸之地桐城,為什麼會成為文壇盟主,使桐城成“派”呢?

首先,作為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四祖”,師事、私淑或膺服他們的作家,遍及全國19個省(市)計1211人,傳世作品2000餘種。在明清兩代桐城有據可考的進士240人,舉人640人,貢生509人,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民間,桐城派有著相當的話語權。而桐城派前“三祖”戴名世、方、 劉,從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更未明確言“派”。正式打出“桐城派”旗號的,是道光、咸豐年間的中興名臣曾國藩,他在《歐陽生文集序》中,稱讚方、劉、姚三人的古文辭後,寫道:“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應運而生。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呼?桐城派為何能雄霸文壇200年

其次,桐城派文章文統源遠流長,文論博大精深,著述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其影響延及近代,對當代文章亦有啟迪借鑑。桐城派以明代歸有光接緒唐宋八大家而上追史遷,遠溯秦漢,為其文統之源流,因此其文論不僅完整系統,且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姚鼐又手編《古文辭類纂》,作為散文創作的“樣板”刊行於世,從文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一步擴大了“桐城家法”的影響,天下文人宗法桐城者趨之若騖。一改當時文壇“以華靡相尚”,“連篇累牘,皆屬浮詞”的陋習,把古文引向了純樸自然、雅潔清正的正途。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呼?桐城派為何能雄霸文壇200年

其三,當時的桐城民間有著尊師重教,向學好問的良好風氣。戴名世曾說:“四封之內,田土沃,民殷富,家崇禮讓,人習詩書,風俗醇厚,號為禮儀之邦。”而桐城派大作家的父母也有著相當的文化水平,對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視。 桐城派作家們從小就受到父母兄弟的嚴厲教育,方苞五歲時,其父親就教導他章句,口授指畫,舞勺之年就能背誦“五經”;劉大櫆的父兄均以教書為業,劉大櫆幼年時即從讀,雙目失明的祖母更是督學不輟;姚鼐從小就受到其伯父姚範的言傳身教。 二十歲時已經能授徒四方; 姚瑩是姚鼐的侄孫,他在得到姚鼐教誨的同時,還受到其母的嚴格家教,《詩》、《禮》二經就是由其母親口授,而且“旦夕動作,必稱說古今賢哲事。“同時,他們也十分注重艱苦奮鬥的家庭傳統教育,發揚其祖輩艱苦創業的精神。儘管戴、方、劉、姚等出身於官宦、書香門第,但其家庭並不富裕,所以重視留給後代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忠厚為本”、“讀書好古”、“清貧自守”等。正是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嚴厲的家庭教育,使桐城走出一位又一位散文大家,接續桐城文派傳承,不斷髮揚光大桐城派,成就瞭如今的文都桐城。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呼?桐城派為何能雄霸文壇2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