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公元一四零二年七月十七日,這一日的南京城可以說是再莊嚴肅靜中又透漏出一絲喜慶,因為這一天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歷時三年的內戰終於結束了。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這個國家和百姓也即將迎來他們新的統治者。

我們都知道燕王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得到的天下,其實靖難之役的實質上就是燕王朱棣發動的叛亂罷了。

縱觀中華歷史,除了開國皇帝,又有幾人是通過造反得來的天下,就更不用說在國家安定情況下藩王起兵造反了,那麼為何燕王朱棣可以呢?你切聽我給你慢慢道來。

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對於靖難之役的成功,筆者分析整理部分史料之後覺得朱棣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朱允炆削藩有悖祖制

公元一三九八年六月三十日,朱允炆聽從朱元璋遺命繼承皇位,朱允炆性格比較溫順,沒有任何的處理國政的經驗,登基之後他發現他根本就壓治不了自己的幾個叔叔。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他決定削藩,殊不知這一決定卻改變了他。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總認為有人想要害他,為了使朱家長期掌握大明王朝,稱帝建國以後,朱元璋實行分封制。

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他認為:“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對於朱元璋來說,後世只要皇位在朱家人手裡,誰當皇帝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他還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之所以敢造反就是打著清君側,初奸逆,但是實質上都知道他就是為了皇位而來的。因為建文帝削藩有圍祖訓,要知道朱元璋才剛去世沒多久。

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所以靖難之役中,朱棣佔據的是大義,明正言順,而建文帝剛剛登基,卻急於削藩,削藩這就是否定朱元璋,所以朱棣在佔據大義,道德的制高點,成功的阻礙就要小的多。

建文帝打草驚蛇

建文帝登基之後,知道自己鎮壓不住幾位叔叔,於是便起了削藩之意,可是他明明知道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威脅是最大的,但是他卻把他放在了最後。

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隨著數位藩王的被削藩,使得燕王朱棣看到了侄兒朱允炆削藩的力度,於是朱允炆開始暗中積累力量。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藩王之中他的野心最大,對於侄兒建文帝登基心中十分不滿,但是卻沒有表現出來,他一邊訓練士兵一邊還不忘表示出自己的忠誠。

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建文帝不知道自己的皇叔已經有了準備,就貿然動手,燕王一看宣佈起兵,但是他沒有說是造反,而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

削藩是沒錯的,但是建文帝沒有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自以為要先剪除朱棣的同盟以後在對燕王下手,沒想到卻給了燕王準備的時間,反而打了自己一個措手不及。

實力差距大

朱元璋最早分封諸王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邊疆,因此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北京,都知道北京在當時的明朝那就是戰爭前線。

朱棣當時面對的正是當年建立元朝的蒙古,這就給朱棣在軍事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那就是朱棣可以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路隊,而且長期駐紮邊關使得士兵能夠得到有效的鍛鍊。

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建文帝則不同,雖然南京的守衛部隊也不弱,但是卻極度的缺少騎兵,而步兵對戰騎兵,那根本就是步兵的噩夢。

所以雖然軍隊數量差距強大,但是戰鬥力相差卻甚大,朱棣部隊的戰鬥力顯然強國建文帝。

一支部隊將領也十分重要,明成祖朱棣自幼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對於戰爭早已經不陌生,甚至於每逢戰鬥都身先士卒,而且用人得當。

自古藩王起兵造反能成功者甚少;靖難之役中,為何朱棣能成功?

反觀建文帝過於倚重儒家之人,前期啟用老將耿炳文是對的,但是耿炳文第一仗就失敗了,建文帝鬱悶非常,居然聽從了黃子澄的一面之詞,讓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殊不知這李景隆根本就是一個紈絝子弟,哪裡會打仗,戰敗不可避免。

靖難之役中朱棣雖然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但實際上就是造反,可是卻佔據了大義,歷史上朱棣造反之後,封地百姓全程跟隨支持,為他削弱來自民間的抵抗力量,能把民心經營到如此地步,起兵成功乃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