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王陽明?他講了什麼?學他要注意什麼?

最近幾年,很多學國學的人喜歡談王陽明。

我坐飛機的時候,經常在機場書店看到講王陽明的書。

大家喜歡唸書自然是好事。

但是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有一個故事,你一定要先知道。

01 王陽明的老師是誰?

王陽明是明朝中葉的學者,年代是1472-1529,比朱熹晚了大概300多年。

傅佩榮: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王陽明?他講了什麼?學他要注意什麼?

那時候讀書人都要考科舉的,所以王陽明18歲的時候就做一件事:

每天早上起床,就到院子裡“格”(窮究)竹子。

因為朱熹在《大學》裡面講“格物致知”的時候,要求不能只看表面,還要看裡面,所以王陽明每天早上起來就“格”竹子,研究竹子裡面的結構。

結果,三四天就感冒生病了。

他就想,“格”一個竹子都生病,叫我“格”萬物,那我還有命嗎?

朱熹讓人格物窮理,是研究萬物的道理啊,好大的氣魄!但是誰做得到呢?

王陽明就覺得朱熹的說法有問題,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人很難做得到。

那怎麼辦?

他就找到朱熹的對手陸象山。

傅佩榮: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王陽明?他講了什麼?學他要注意什麼?

陸象山跟朱熹同一個時代,兩個人辯論過,立場完全不一樣。

陸象山的立場是怎樣的?

一句話大家就知道了,他說: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意即人不用唸書,不用考慮這麼多,我心裡面就有一切。這叫做心學。

王陽明後來走向陸象山的心學,後來稱作陸王心學。

所以,大家不要以為王陽明的思想沒有師承,他師承的是陸象山,也是一位重要的學者。

02 王陽明的傳奇人生

王陽明本身是文武全才,他生平的變化很有意思,曾經有五溺三變。

他年輕的時候學騎射,因為明朝常有外患,所以他準備當軍人;

後來發現這個不是根本辦法,就寫文章,將來要考科舉,就改走文的這條路;

然後發現這個路也是很累的;後來又學道教的養生術,又學佛教的靜坐默觀……

學到最後,可以預先知道未來的情況。

傅佩榮: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王陽明?他講了什麼?學他要注意什麼?

有一次,他在靜坐默觀,出來跟學生說,明天誰會來看我。

學生就問他:“是不是他給您寫信了,所以您知道?”

王陽明說:“沒有!我剛剛靜坐默觀的時候,就知道明天誰來看我。”

第二天那個人果然來了,說明王陽明是有點神通的。

王陽明這個人的確很特別。

據說他五歲還不會講話,一開口講話就一鳴驚人。

十歲左右,就會問老師:“什麼是第一等事?”

老師教小孩子,一定說是讀書、考科舉、中狀元是第一等事嘛。

王陽明就跟老師說:“我認為不對。”

老師嚇一大跳,說:“那你說說看,什麼是第一等事?”

王陽明說:“讀書成聖人,才是第一等事。

傅佩榮: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王陽明?他講了什麼?學他要注意什麼?

03 王陽明的心學講什麼?

王陽明和朱熹的思想有什麼區別?

他們實際上走了兩個極端。朱熹說格物致知,研究萬物的道理,才能夠了解萬物的道理;

王陽明說,不必,我心裡面就懂得一切,尤其是對於善惡的分辨。

他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懂得外在的東西,懂多少其實沒用的;懂得行為上善惡的分辨,那個才最重要。

心學所謂的“致良知”,這個“致”,要理解為真誠到極點。

你如果真誠到了極點,心裡面對於善惡,就立刻可以知道了。

所以,你如果學朱熹,永遠不可能唸完大學;如果學王陽明,根本就不用念大學。

王陽明也批評朱熹,說他“支離”,一天到晚唸書,唸到最後整合不起來,整個人是分裂的。

04 誰才是真正的儒家?

有人會問:兩個人到底誰對呢?誰比較接近儒家的思想呢?

當然是王陽明啊!

舉個例子:假設有個鄉下人,他是文盲,沒念過書,他如果學朱熹的做法,一輩子也不可能修養成聖人,因為他不認識字;

他如果學王陽明,就有希望了,他真誠到極點,那就可以成為聖人。

我們一再說,儒家的路是普遍的,目的是要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學習儒家之後,修養成為君子,乃至聖人。

朱熹要你念書,可是從古代到現代,還是有很多人真的沒機會受教育,那他怎麼成為儒家的君子呢?

如果按照王陽明的路線,很多人都有希望了。

05 王陽明心學的缺點

不過大家要知道,王陽明的學說有一個缺點,就是唯心論,太過於主觀了。

他主觀的程度,西方很多人聽了都嚇一跳。

他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這話講得太極端了。

你說你心裡面都有,那是不是不必去研究外在的事物呢?什麼都不研究的話,你怎麼可能真的瞭解人情世故呢?

此外,儒家、道教、佛家,能接觸的王陽明都學了,所以也可以想象,他的思想當然是有點混雜。

後來他在龍場九死一生,回到了儒家的正途。

但不要忘記,他所謂的儒家正途,只是說你不要想出仕的事,不要想自己養生的事,不要想成仙的事,你要老老實實面對人間。

這個路是對的。

最後說“致良知”,就變成我只要真誠到極點,善惡全部搞定。

這種思想有點太主觀了。

朱熹後代的弟子就批評王陽明,說他“近禪”,接近禪宗。

他的很多話說出來之後,就跟禪宗的公案一樣,讓你自己去參。

那參不透怎麼辦呢?就算參透的話也沒辦法驗證啊。

06 學儒家最好迴歸根本

當然,現在很多人喜歡學王陽明,這是好事。

因為王陽明的很多思想,比如關於如何建立人格的獨立性,讓你加強對自我的覺悟,都是好的。

但是我還是強烈建議,要學儒家,就學《論語》《孟子》,因為那才是根本。

老實講,學王陽明不容易學會的。

如果真的那麼好學,怎麼他的學生中沒有多少可以上臺面、對中國社會有影響的?

反而明朝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幾個時期之一。

所以,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回到根本,學《論語》《孟子》。

《論語》《孟子》是絕對不過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