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什麼是人生的理想狀態?這兩個字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莊子》第一篇《逍遙遊》,一上來就講了一個“鯤化為鵬

”的故事:

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裡。

它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裡。它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

1 鯤鵬之名

莊子先說這條魚的名字叫“鯤”,化鳥之後名字叫“鵬”。

為什麼先要取名字?

因為《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名”是名稱或概念,是言語及思想的基本單位。

人類認知任何東西,要先給它起名,起名之後理性才能運作。

如果這個東西沒有名字,等於它不存在;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沒有辦法加以描述。

所以,莊子先給這種“化魚為鳥”的動物起了名字。

然後說,這條魚很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這當然是開玩笑,哪有這麼長的魚呢?哪有這麼大的海容得下呢?

更奇怪的是,這條魚搖身一變成了大鵬鳥,大鵬鳥的背部也是幾千裡大,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

這樣的描述讓人完全無法想象。

這正是莊子要的效果,他就是要你無法想象,讓你突破思維的侷限,進入一種虛幻的世界。

2距離之美

更加超乎想象的還在後面,莊子又說:

當大鵬鳥要往南海遷徙時,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濤,它拍翅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它是乘著六月颳起的大風離開的。

野馬似的空中游氣,四處飛揚的塵埃,都是活動的生物被大風吹拂所造成的。

天色蒼蒼,那是天空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遙遠得看不到盡頭的結果?

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是像這樣的情況吧!

這段描述所展現的想象力,實在讓人歎服。

大鵬鳥往上一飛,可以飛到九萬里那麼高,而且完全不需要費力氣,就可以逍遙遊了。

我們搭飛機最高也就飛到三萬尺,九萬里高已經到外太空去了。

所以,我念書的時候,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就很喜歡說:莊子是太空人啊!

不是太空人,怎麼可能到那麼高、那麼遠的地方去看地球呢?

他說,我們從地面上仰望天空,其色蒼蒼茫茫,真是覺得很美、很幽靜深邃,然而從天空向下看,地上的一切也是同樣美妙啊。

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回眸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時,說了一句話:“地球真美!”

但是我們站在地面上,為什麼不會覺得地球美麗,反而覺得人太多了,各種汙染太嚴重了?

因為我們身陷其中,缺乏距離。

距離才能產生美感,人生也是一樣。


傅佩榮:什麼是人生的理想狀態?這兩個字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莊子是要我們在心理上跳開一步,換個角度,調整心態,化解自己的執著,突破時空的限制,看到生命的美。

心中有這樣的美感,遇到任何事情就不至於抱怨,容易對生命加以欣賞感悟。

3莊子在說什麼?

莊子講“鯤化為鵬”的故事,是在說什麼?

他是在強調生命的轉化。

魚活著需要水,不能離開水;從魚變成鳥,鳥需要空氣,空氣對鳥的限制絕對少於水對魚的限制;

而鳥若飛到高空,就可以完全不動,因為浮力已經夠了。

莊子用這個比喻說明:

每一個人都有向上轉化、提升的可能,即從身到心、到靈,一層層上升。

到最後,你需要的東西越少,你就越自由。

就像人類,年輕的時候,總是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快樂;

年紀愈大愈提升轉化,需要的條件愈少,到最後完全不需要任何條件,活著就感到很快樂了。

《逍遙遊》整篇都在告訴我們,人的身、心、靈怎樣提升轉化,從而進入一種理想的狀態。

這種理想的狀態,叫做“無待”,就是沒有等待。

人有所求必有所待,如果無所求就能“無待”,真的“無待”,到處皆可逍遙。

譬如,你認為一定要去九寨溝或黃山,才能欣賞美景,那你這一生恐怕只有短短几天才能看到美景。

相反,如果用一種審美的眼光看待萬物,到了任何地方都會覺得無一不美。

4人與天地同大

這個寓言還有一段後續:

麻雀譏笑大鵬鳥說:

“我們一縱身就飛起來,碰到榆樹、枋樹就停下來,有時飛不高,落在地上也就是了。何必要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往南去飛呢?”

晉朝郭象註解這段話說:大鵬有大鵬的逍遙,小麻雀也有小麻雀的逍遙。

這顯然不是莊子的想法,如果大鵬與麻雀同樣逍遙,莊子何必講“鯤化為鵬”的故事呢?

莊子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本來有各種條件的限制,但要慢慢轉化突破,發揮自身的潛能。

關鍵是一個“大”字,“人本與天地同大”,千萬不可小看自己。

如果自己都覺得自己是隻小麻雀,只能安於現狀,忘了還有向上提升轉化的可能,就等於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機會。

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要儘可能使生命提升、轉化,從塵世間的各種牢網、束縛中掙脫出來,最後領悟“道”,而達到自由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