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圍城 看不清的自己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錢鍾書《圍城》

走不出的圍城 看不清的自己

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一本好書,不同的年齡段,視角會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心境,體會也會有很大的區別,《圍城》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錢先生寫小說只是副業,他不是專職作家。不過《圍城》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關注,是因為他寫出了世間的你我。他在嘲笑我們這無常的生活的同時,又將我們不能一言以蔽之的事情感受寫盡。讀後有種恍然大悟的通透感,重讀此書,心中感慨頗多,世間道理並非都是高深難懂的,生活總是於平淡瑣碎中盡顯真理。

小時候看《圍城》覺得很傷感,以三閭大學為轉折點急轉直下,方鴻漸每況愈下,最後娶了一個相貌、家世、性格平庸的妻子。昔日的好友、曖昧的對象原本和自己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可是婚後重聚坐在一起,才意識到自己明顯已經和別人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得出了生活處處都是圍城的結論。

現在回過頭一想,才知道這種想法根本不對。方是一個有趣而精緻的人,只是“毫無用處”。他出去留洋不好好學習,投機取巧,混吃等死,他憑什麼成功?

他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父親那樣的老派鄉紳?還是辛楣那樣的新派少壯?還是中西結合學以致用的大學教授?他只是日復一日的專注於今天的日子,以為明天也會一樣的過。

他沒有戰略,四年換了三所大學,沒有提前設計回國後路線,回國後也沒有好好思考以後的生活。如果他想有所作為,就應該珍惜蘇文紈的愛,如果他不屑為之,就要果斷拒絕,忠實內心,追逐心中所愛。未果,那就應該平靜接受後來的生活,而不應該頹廢沮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又想享受隨波逐流的快樂,又羨慕上流的人生,所以他的悲劇命運是顯而易見可預測的。

他也沒有能力,從他的接人待物來看,他說話做事較為隨意,心胸較小。打個麻將可以計較社交活動中別人沒清帳,贏了錢買個皮衣就可以開心的忘卻一切。朋友一言不合他可以拂袖而去。他的心,太小了,只能放得下那眼前的幾十塊錢,一點小情緒,放不下任何重大事件的規劃,人生,婚姻,友誼,人脈。他註定是一個“全無用處的”的人。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永遠等著船到橋頭自然直,幾乎所有人都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悲哀。想要的太多,但好像每一個又不是真正特別吸引你,彷彿自己想做件大事,又彷彿自己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想得到最好,但是又力不能及,畏懼付出代價,天天渾渾噩噩,其實是認不清自己,做夢一樣混日子。不論成就和階級,方鴻漸應該是所有對自己不滿意的人的一面鏡子。

有人說,我覺得渾渾噩噩過日子,混一天是一天挺好的,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把自己整的那麼累?

其實不然,我覺得,不努力生活比努力生活,要累很多倍。努力了,才能遇到新的困難,然後一次次去突破,然後一次次進步;可是不努力,就會一直沉淪,一直沒有方向,一直待在原地,然後內心不斷煎熬.....相比起來,努力真的挺好的。忙著的自己,才更真真切切感覺到自己在活著。

每個人生來都是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和責任,在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的情況下,要時時刻刻做好交給自己的每一件事。對於自身來說,努力是尋求內心的一種安定。

方鴻漸原本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軌跡的,他可以掙脫這桎梏,在留學時本可以努力拼搏獲得博士學位,在上海時本可以不與周家翻臉,拒絕了蘇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白月光,甚至在三閭大學可以試著謙虛去爭取留下來的機會,可他沒有。看了《圍城》我替很多人遺憾,但是最讓我遺憾的方鴻漸,不甘現狀,為何不努力試試看?

進圍城不可怕,你要清醒認識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到而被迫改變,每天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目標離自己多遠,一點點積累,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突破自己。若還是這樣無用,你會發現你人生的鐘表,比方家的老鍾還慢,你的日子必定比方鴻漸還煎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