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語言發育成難題,難道是“貴人語遲”?原來是家長惹的“禍”

前幾天帶著孩子在樓下玩,剛好碰到一位寶媽帶著寶寶,於是就讓他們一起玩,我們倆便在一起嘮家常。從她口中得知原來她家寶寶兩歲半了,但是還不會說話,只會叫媽媽,我觀察了一下,確實發現寶寶說話的時候總是啊啊的,旁人根本聽不懂,只有他媽媽能夠理解意思,寶媽看著我家孩子可以利索的表達意思,非常羨慕,其實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我曾經做過針對性的訓練,只要找對方法他進步是非常快的。

孩子語言發育成難題,難道是“貴人語遲”?原來是家長惹的“禍”

說話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但是需要家長開啟這項功能

就像鳥兒天生會飛,魚兒天生會游泳,人類其實也天生會說話,但是這些功能需要家長來開啟。鳥兒之所以會飛,需要觀察父母的飛翔動作和姿勢,然後自己不斷的展翅,多次練習之後才能夠熟練的飛。而孩子學說話這項技能,同樣需要父母做好示範,並且加以引導和糾正,然後孩子多加練習才能學會。如果父母任其自由發展,那麼孩子不懂得技巧和方法,就會導致說話時間延長。平時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引導他多說話。即使寶媽能夠理解孩子表達的意思,也儘量讓他說出來,因為只有說的多了,才能熟練學會說話。

孩子語言發育成難題,難道是“貴人語遲”?原來是家長惹的“禍”

要想孩子說話規範,父母要做好榜樣

“我天天陪孩子從早到晚的說話,自己都變成了話嘮媽媽,可是孩子的語言發展依舊沒有進步,這是咋回事?”有時候寶媽會面臨這種問題,這是因為寶媽把說話當成任務一樣去做,先不說寶媽說話的內容,光是從情緒上來看,寶媽就帶著消極的態度。孩子其實是很敏感的,父母的情緒稍有一些變化,孩子就能感知到,他需要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才能學會東西,如果家長和孩子說話只是機械的按照成人的方式進行,孩子是聽不懂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反應。比如“寶寶,我們去樓下那個小涼亭找誰誰玩吧!”和“寶寶,我們下樓玩。”兩句話哪一句孩子更容易理解呢?不用說肯定是第二種了,所以家長在陪孩子說話的時候,語言過多,容易讓他掌握不住重點。所以想要孩子聽懂大人說話,一定要簡短並且創造輕鬆的對話環境。

孩子語言發育成難題,難道是“貴人語遲”?原來是家長惹的“禍”

家長要適當裝傻,才是最正確的引導方式

我每次帶孩子去上早教,發現很多爺爺奶奶帶孩子來上學,都會準備一些精緻的食物和水等等,有時候我感覺自愧不如。雖然他們帶孩子很精細,但是老人帶的孩子說話都相對稍晚一些。和早教老師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很難理解,後來早教老師讓我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孩子下課之後蹦蹦跳跳的跑到奶奶身邊,指了指水杯,奶奶立刻高興的說:“寶寶要喝水啊。”然後就把水杯遞了過去,孩子滿足的捧著水杯開始喝水。這種場景經常會看到,家長都是很聰明的,可以根據孩子的動作知道他的需求,進而滿足他。但時間長了,孩子認為只要自己用手指指就行了,他也就不願意多說話。所以家長可以裝作不明白孩子的意思,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養成用語言溝通的習慣。

孩子語言發育成難題,難道是“貴人語遲”?原來是家長惹的“禍”

總之,家長教孩子說話,一定要放鬆心態,和孩子一起找適合他的學說話方法,讓他了解語言的樂趣之後,孩子才會進步更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