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同盟:德国要孤立法国,俄国要对付英国,奥匈帝国两面讨好

普法战争之后,欧洲的国际关系出现了根本上的改变。一方面法国的惨败使他失去了在西欧和中欧的霸权地。另一方面,强大的德意志已经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这打破了原先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建立起来的平衡。

欧洲军事大国之间的不信任和猜疑逐渐加深,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国际关系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欧洲大国像挤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的互相猜忌,如果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已经做好了先扣动扳机的准备。”尽管在这个时期,大国之间没有爆发直接的战争,但整个欧洲都处在一种受压抑的恐惧感之中。

意图孤立法国的俾斯麦

很多国家对德国的优势地位和潜在力量保持着高度警惕。法国一直要报战败之仇,但是单靠他自身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战胜德国的,但这只有在找到其他大国做同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德国虽然在普法战争战胜了法国, 但是也无力将其消灭,且当时德意志的统一也需要巩固,俾斯麦更不愿意再发动一场新的战争,他曾直言,如果再发生德法战争“新成立的德意志很可能被分裂成数块。”

所以在普法战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一直维持着和平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只能以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的结盟,作为他的核心外交方针。

三皇同盟:德国要孤立法国,俄国要对付英国,奥匈帝国两面讨好

为了孤立法国,俾斯麦力图用一个联合起来的王朝欧洲,来包围一个不稳定的法兰西,使其成为孤岛。

1872年,他在一次给德皇的奏章中说:“对一个联合王朝的欧洲来说,巴黎的火山(指不稳定的法国共和政权)一点也不危险,他将自燃自灭。”然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绝对的孤立主义状态,如果俾斯麦想实现对法国完成包围,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处理好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关系。

在刀尖上跳舞的中欧怪物——奥匈帝国

面对欧洲局势的大变动,作为中欧怪物的奥匈帝国开始担心他昔日的兄弟国——德国会侵占他境内有日耳曼人居住的省份。同样,奥匈帝国也担心俄国的斯拉夫主义在巴尔干半岛的活动。

因为这些都会引起帝国内部的分裂。并且让奥匈帝国更觉害怕的是德俄两国很可能在近东和巴尔干半岛方面联合,对他形成压力。

奥匈帝国的疆域已经扩展至极致,帝国内部的不稳定性使得他已经不能再忍受任何失败了。正如他的外交大臣所言:“奥匈帝国已是一个不能从事领土扩张的‘防御性国家了’,这个国家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任何东西,不管泥土还是黄金,他都将倾覆。”

三皇同盟:德国要孤立法国,俄国要对付英国,奥匈帝国两面讨好

奥匈帝国皇帝,弗朗斯.约瑟夫虽然对德国的强大心存畏惧。但大势所趋,他不得不向德国讨好,因而在外交上转而采取与德国的友好政策。

这正符合俾斯麦要孤立法国的要求,1871年8月至9月期间,德奥两国君主在伊舍尔、萨尔茨堡两地举行会见,大大消除了1886年战争以来两国的对立情绪,奥匈帝国对德国和好的背后,包含着极为复杂的心情——他既想通过与德国联合来遏制俄国在巴尔巴尔扩张的野心,又害怕德国会侵占其领土或者德俄结成联盟来对付他。

故而奥匈帝国时刻准备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俄国达成某种妥协,以防止德俄两国的联合,并且利用俄国的势力来遏制德国,从而遏制帝国内部强大的种族宗教矛盾冲突。

疯狂扩张,但力不从心的沙俄

俄国和德国之间存在着传统的王朝友谊,如果没有俄国1870年的“善意中立”,普法战争很可能会成为一场消耗巨大的双线战争,并且普鲁士根本就不可能打败法国。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德国的斡旋和支持,俄国也无法在英国强大的干预下从土耳其手里得到对于黑海的控制权。可是强大的德国出现在俄国的西部边境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沙俄不得不调动一部分军队守卫俄德边界。

俄国虽然对德国怀有戒备之心,但俄德的传统友谊仍然有实际价值,除了在波兰问题上他们仍然有着共同利益之外,当时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中亚和近东与英国的争夺。

三皇同盟:德国要孤立法国,俄国要对付英国,奥匈帝国两面讨好

俄国需要与德国保持友好,以维护其西部边疆的安全,从而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转移到亚洲。尤其是在近东,俄国可能面对英国和奥匈帝国两个对手,这样当时德国的态度向背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俄国既要在中亚和近东需要德国支持,却又在欧洲需要遏制德国的优势。

这使他在对德政策上左右为难,也制约着俄国的外交变化。不过,德奥日益接近,逐渐引起俄国的恐慌,德奥的结盟对于俄国来说是非常可怕的,这很可能让俄国处于一种被动孤立的境地。

沙皇俄国已经预感到,如果继续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处于对抗状态,那只会促使他加快投靠德国的步伐。不如转而寻求某种妥协,以牵制德奥关系的继续发展。

三皇齐会

普法战争之后的德奥俄三国错中复杂的外交关系,构成了他们走向同盟的背景。1872年9月,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访问柏林,会见威廉一世,这标志着德奥关系开始接近。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知道这个消息后感到不安,致函俾斯麦要求参加会见。9月6日至12日,三皇会与柏林。

三皇同盟:德国要孤立法国,俄国要对付英国,奥匈帝国两面讨好

这是德奥俄亲善的第一步,三国外交大臣俾斯麦、安德拉西和哥尔查科夫交换了意见,他们只进行两两单独的会谈,并没有在一起开会,也没有订立任何协定。

然而奥俄两国外交大臣,利用这个场会谈达成了若干口头谅解,其中包括双方同意维持巴尔干的现状——这些谅解虽是口头保证,但也确实是真正的实行了。这对于之后三国的结盟十分重要。

从《兴隆堡协定》到三皇同盟正式成型

1873年初,俄国为了对付英国,便向德国直接提出订立军事同盟。当时的法国已经提前偿清《法兰克福条约》所规定的战争赔款,并且又疯狂的开始扩军,德国只能从法国撤回所有占领军队,以免进一步刺激前者。

但俾斯麦向来是软的硬的一起来,他一方面撤军,另一方面同俄国签订军事协定,这将显示德国有不可抗拒的威力,从而达到法国不敢进行复仇战争的目的。

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在访问圣彼得堡期间,德国参谋长的毛奇和俄国元帅贝尔格签订了一项简单的军事协定——规定如果两帝国之任何一方遭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帝国应立即以精锐部队20万人予以援助。

不言而喻这项军事协定是直接针对英国和法国的。但德俄两国决定将此协定作为一个秘密协定不加以公开(如果把这种协定公开化,会刺激到英法,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德俄双方均表示将严守军事协定的秘密。

三皇同盟:德国要孤立法国,俄国要对付英国,奥匈帝国两面讨好

1873年6月亚历山大二世到维也纳参观博览会时,私下要求奥匈帝国加入刚刚成立的德俄军事协定。奥匈帝国无意引起与英国的矛盾,又担心自己卷入可能发生到的对英战争中去。故以宪法程序不便为由推辞对俄国的邀请,不愿参加联盟。

但是奥俄两国都不愿失去签订一个保障自身安全协定的机会,于是亚历山大二世提出撇开德国,由俄奥两国单独签署军事协定。

6月6日,奥匈帝国和俄国在维也纳签订了一项协定——《兴隆堡协定》。根据协定“双方同意任何一方在遇有第三国侵略危机或判断欧洲的和平即将遭到威胁时,双方均不寻求或缔结新的同盟。

俄奥之间应立即商谈,以便议定他们所应遵循的共同行动的方针。如果由于本项协议而有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两国皇帝陛下应缔结特殊协定予以规定。”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晦涩的协定,它反映了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对立地位——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双方都无法预料,他们都希望通过这个协定来约束对方,以防止对方与德国结成联合阵线。

对于《兴隆堡协定》的签订,俾斯麦非但没有觉得不满,而且表示十分欢迎,并且强烈要求加入。因为如果有了德国的参与,这样的联合既可以符合俾斯麦关于加强欧洲王朝团结孤立法国的设想。

同时也可以真正的让俄奥双方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毕竟德国是一个强大的欧陆国家,他可以保证协定的执行。而矛盾重重的奥匈帝国和沙俄即便拥有再多的军队,在没有第三方势力的介入下,双方希望达成谅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并且,俄奥关系变得过分密切或发生冲突都将危害德国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德国不愿意看到任何一方,因为局势不利转而寻求法国的支持。所以1873年十月威廉一世亲自来到维也纳,于23日加入《兴隆堡协定》——三皇同盟由此而生。

结语

三皇同盟是一个旧式王朝外交的产物,兴隆堡协定是由皇帝们签字的,它所依仗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在三皇同盟中,德国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标,俄国则缓和了他在欧洲和巴尔干一带的压力,可以集中力量在中亚地区对付英国。

奥匈帝国已经是一个中欧怪物,他不愿再进行扩张,只求内部得到稳定。在这个同盟中,奥地利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巴尔干。但俄奥两国都没有放弃他们在巴尔干方面的野心。

三皇同盟:德国要孤立法国,俄国要对付英国,奥匈帝国两面讨好

奥匈帝国在三皇同盟中的立场最为微妙,他一方面要利用沙皇俄国去压制其境内的日耳曼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德国来压制其境内的斯拉夫人。

三皇同盟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同盟,它的内部充满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反映了普法战争以后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三皇同盟最终无法长期维持的关键原因。

参考文献:

《三皇同盟与近代俄德亲善的松动》

《奥匈帝国巴尔干政策与保加利亚危机》

《普法战争与近代欧洲局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