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魏收所撰《魏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少數民族統治者所建政權為記述主體的"
正史"。可是這部書自修成以來便屢遭磨難,千百年來更是被不少史學家斥責為"穢史",然而這本書卻並非如此不堪。

一、《魏書》的修撰

《魏書》的作者是北齊著名才子魏收,並不是因為這本書是魏收寫的,所以叫《魏書》。而是這部紀傳體斷代史書記載了從鮮卑拓跋部早期一直到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段時間拓跋政權的歷史,主要是拓跋鮮卑建立的魏國(北魏、東魏、西魏),所以稱為《魏書》。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南北朝對峙圖

相比於《魏書》之前的正史,《魏書》十分特別,因為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少數民族政權為正統的正史,並且歷來在"二十四史"之中頗受爭議。

拓跋鮮卑所建立的北魏雖然不是漢族政權,但受漢化影響,從其建立之初便重視修史工作。早在道武帝拓跋珪復興代國之初,就曾任命著作郎鄧淵編寫《代記》十餘卷。

及至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更是啟動大規模修纂國史工作,由太武帝最信任的漢族大臣崔浩負總責,修成編年體《國書》三十卷,然而也正因為《國書》編修過程中激發了胡漢之爭,釀成了轟動一時的"國史案",這場大案最終以崔浩全族被誅,其姻親、高門士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因此株連,並受族誅。北方士族的實力由是受到沉重打擊。由此北魏的修史工作一蹶不振,直到孝文帝時期才逐漸恢復,此後歷代皇帝一直修修停停,而這些國史修纂為後來魏收編寫《魏書》打下了基礎。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太武帝劇照

北齊天保二年(551年),皇帝高洋下詔修撰《魏書》,雖然平原王高隆之被任命為總編輯,但是高隆之本人對史學書寫一竅不通,掛名而已。真正負總責的還是大才子魏收,為了讓魏收放心修史,高洋還鼓勵他,一定要秉筆直書,自己一定不會像太武帝殺崔浩那樣,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北齊書·魏收傳)",高洋說這話其實就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是寫他們家的事,當然無所謂啦。

天保五年(554年),《魏書》修成。全書共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1卷。

而修成之日,也就是《魏書》迎接狂風暴雨的開始。此後千餘年間這本書被稱為"穢史"。

二、《魏書》修的如何

首先要確定的是《魏書》的地位,雖然《魏書》是由北齊官方下詔修纂,號稱"官修",但實際上據魏收自述"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焉"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後來的兩次修改,也都是由魏收一人負責,後世史家仍將其看作是

私修史書,只是在程序上得到官方的追認。因而官修史書的開山之作還是後來的唐修《晉書》。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綠皮版二十四史

但總的來說這部書修的還是很不錯的,有很多優點值得誇一誇。接下來就來仔細談一談。

1.《魏書》有志。

正史中的"志"對研究一段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本紀、列傳可比。二十四史中魏晉南北朝時代貢獻了十本,也就是所說的"二史八書",他們分別是《南史》、《北史》、《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去掉唐代集中大規模人力物力修撰的《晉書》外,僅有《魏書》、《梁書》、《南齊書》有志,而《魏書》的志顯然要勝於其他兩本,因為《魏書》有《食貨志》

借用范文瀾先生的一段話:"撰史最難處是撰志,非老於典故,不敢著手。范曄姚思廉所著書都沒有志,沈約蕭子顯所著書有志,自然比範姚高一層,但都不作食貨志,仍是避難就易。司馬彪《續漢書》也沒有食貨志。所以自西晉至梁陳,史家雖多,沒有一個人能追上班固。最傑出的史家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自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無非是自負考核史事和論贊文字上有長處,可是,撰史不撰志,撰志不撰食貨志,儘管有長處,總不能無愧於班氏。"

而《魏書》中有《食貨志》,其記載了相當豐富的北魏時期的社會經濟史料,特別是北魏的均田制和租調製,是研究北魏及其後三百年土地所有制變遷的基本材料。《魏書》的價值由此可見一般。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三教合一圖

另外更是前所未有的是魏收還獨創《釋老志》,所謂"釋"指佛教,而"老"代指道教,所以《釋老志》就是當時的宗教志。為宗教

專門列志,在正史之中尚屬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但因魏晉南北朝宗教勢力龐大,特此作文。《釋老志》在研究北朝僧官制度及寺院經濟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史料價值高。《魏書》中完整收錄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例如詔令、奏疏等,這是研究北魏難得的原始資料。

同時雖然《魏書》是站在北朝的角度來寫的,稱呼東晉為"僭晉",南朝為"島夷",但也正是因為立場不同,對於南朝史書中曲意迴避的問題,《魏書》能直觀記載,研究南朝歷史正好可以相互參照

3.首開家譜式列傳體史書的先河。列傳一般收錄的是各朝著名的官吏,在《魏書》之前往往將官職、經歷相似的官員們安排在同一個列傳,但是到了《魏書》這,由於某一大家族父祖子孫皆為高官厚祿,為了方便理清脈絡,魏收在給一些重要人物列傳的同時,往往把這些人的祖先子孫以及旁支成員通通附在列傳後面,甚至有些人物的後代事蹟已經不可考,魏收就直接收錄他們的名字和官階,這樣一來列傳就像再給這些人記

家譜一樣。

這種寫法其實很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士族時代,不光南朝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這樣的超級大族,北方也有以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為首的五姓七望,某種程度上,這些留在北方本土的門閥大族要比寄居江東的僑姓門閥根基還要深厚。不光北方的漢族有門閥,漢化達人孝文帝改革後,在漢族和鮮卑族中定四等姓,以確定門第高下,等於把漢族門閥的那套也搬到鮮卑族去了。此後北魏的選官也看重門第,這就造成大的家族世世代代位居高官的獨特景象,南朝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到北魏這也行得通了。所以列傳記錄世家大族的眾人,使人一目瞭然,不需要再去前後翻檢。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王羲之劇照

當然《魏書》也並不是完美無瑕的,儘管魏收才氣甚高,但一個人始終不可能博採眾長,因而《魏書》的缺陷也很明顯。

譬如《地形志》該詳細的地方不詳細,該簡略的地方不簡略;《官氏志》不載當時官府的部門和官吏職責,這就有點太過了;《天象志》中則全是鬼怪、祥瑞等,雖然古代沒有唯物主義,但是堂而皇之在史書中如此大肆宣傳迷信思想的,除了《晉書》就是魏書了。

雖然有不少缺點,依然瑕不掩瑜,《魏書》的史料價值還是很高的。因而令其被貶為"穢史"的原因另有其他。

三、何為穢史

《魏書》之所以後來被稱為"穢史",受兩大方面的影響較深。一個是書成之後,當時人的指責;另一個是隋唐兩代的批評,尤以劉知幾的評價最為經典。

1.北齊時代

先說當時,首先魏收本人的人品頗受時人的爭議。這個有有才不假,他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才學是一流的。但同時當時的人也認為魏收"魏收好色、貪財、恃才傲物(北齊書·魏收傳)",最要命的是魏收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在編寫《魏書》的時候,魏收經常對自己看不慣的人說"你是個什麼樣的小東西,敢同我魏收作對!我魏收一支筆讓你上天你就上天,要貶你就能摔你到地底下"。所以魏收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讓人信服,是很值得懷疑的。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王剛版高洋

果然《魏書》完成以後,社會反響極大,當然並不是好的反響,不少人認為這本書"抑揚失當,譭譽任情",紛紛提出反對意見,前前後後向皇帝上訴的官員達一百多人,稱這本書是"穢史",搞得高洋都很難堪,甚至於"帝大怒,親自詰責",只不過因為高洋曾經有言在先,不做太武帝,這才放過魏收。但是終高洋一朝,《魏書》始終沒能公開發行,此後,《魏書》幾經刪改,孝昭帝時得以刊行,武成帝時才成定本,一拖就是十幾年。但即使經過修改後再公開發行,批評魏書的聲音始終沒有消失。

那麼問題來了,那些官員上書反對什麼呢?對此《北齊書·魏收傳》恰好有記載,是這樣的,一些世家子孫對《魏書》不滿。如范陽盧斐認為其父不應附於盧玄傳下,頓丘李庶不滿《魏書》記其先為梁國蒙人,即或雲"遺其家世職位""其家不見記錄""妄有非毀",等等。也就是說這幫人並不是從《魏書》真實性、史料價值來譏諷這部書,而是認為魏收對自己的家族描述不實,貼金的還不夠。統治階級重視自己的家世是與當時的門閥制度有莫大關係,儘管北齊的不少官員都是跟隨高歡起家的寒族,但是依然喜歡為自己找個光輝的祖先,魏收作史揭了他們的老底,當時北魏剛亡不久,"

列傳諸人子孫尤有存者",不少還是新王朝北齊的重臣。這些人聯手向皇帝施壓,皇帝必然要考慮後果,所以才出手穩定局面。而經過這些人的大肆宣傳,《魏書》可以說從一出來就臭了。

2.隋唐時代

如果說北齊時代,是列傳中人的後代子孫不滿意而大肆汙衊《魏書》,那麼隋唐時代的苛責就有點扯了。關於《魏書》為何會是"穢史"這一點在劉知幾的《史通》中記載最為詳細。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魏收

在劉知幾看來,造成"穢史"說的原因有三:一是所謂的"諂齊毀魏";二是所謂的"黨北朝,誣江左";三是對人物記載褒貶不一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對於前兩個問題,這就有點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魏收生在北魏,長在東魏,仕在北齊,就其本人來講當然是以北魏—東魏—北齊這一脈絡為正統啦,而且北朝人與南朝人向來互相看不慣,這更多的是觀念上的不同,不是說魏收故意瞎寫,沈約、蕭子顯分別在《宋書》、《南齊書》中作《索虜傳》和《魏虜傳》記述北魏歷史,如果因此而稱《魏書》為"穢史",那麼《宋書》、《南齊書》該怎麼評價呢?況且他是奉高洋的命令修史的,再怎麼也不能將西魏和南朝列為正統吧。

至於對人物記載褒貶不一,其實就是上面曾經說過的門閥子弟因不滿對其祖先家世、門第、職位、郡望的記載,純粹吃飽了找事而已。

四、千古只一《魏書》

至於怎麼評價魏收這本《魏書》呢,我想有一個小故事足以說明。隋朝統一天下後,隋文帝楊堅覺得魏收這本書特別不好,因為隋朝天下得自北周,而北周又是篡的西魏江山,所以隋朝當然要標榜西魏,因此隋文帝命魏澹等人重修《魏史》,這本《魏史》以西魏為正統,而唐朝建立以後又有張太素等人編纂《魏書》,這兩次重修《魏書》都是為了取代魏收的《魏書》正統地位。

結果如何呢,隋朝的《魏史》到了唐朝就失傳了,唐朝的《魏書》稍微好點,熬到了北宋。

只有魏收的《魏書》,雖然也有殘缺,但是大體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三本《魏書》大浪淘沙,只餘一本,想必孰優孰劣,不需多說了吧。

從《魏書》的編纂、流通,再看“穢史”之說

魏書

1.《魏書》 魏收

2.《魏書號為穢史的歷史原因》 張雲華

3.《魏書穢史說必須推翻》 張莉

4.《魏書穢史問題淺析》 劉璐

5.《魏書之正統觀》 王朝海

6.《魏收之史學》 週一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